【摘要】钢琴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如何要使一个初学者喜欢钢琴,学好钢琴,只有抓住基本技术,注重乐感的培养,运用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练琴效率,才能解决问题。
【关键词】乐感;声部;识谱
【abstract】piano is known as “the king of musical instrument”. a good master of piano starts from the learning of basic skill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musical sensibility. flexibility and creativity are the crucial way t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iano teaching.
【key words】musical sensibility, voice parts, reading music
论文 联盟网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钢琴以美妙的声音赢得了大批器乐爱好者的喜爱,然而由于家长和教师本身的教育意识、教学方法等问题导致钢琴基础教学的种种弊病:如不抓好基本功,盲目对待考级,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对音乐感悟力的培养。这样不但不能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反而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果更好地对待钢琴的基础教学,本文从以下几点进行了阐述。
1 要遵循器乐教学的原则,尊重器乐教学的特性
钢琴教学要遵循器乐教学的普遍原则,具体体现在科学性、严密性、规律性等方面。基础练习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苦的、练习项目。不和学琴三。四年的孩子演奏钢琴指尖疲软,弹奏不均匀,大指不会转弯,声音虚浮,猛调皮猛打,这样的演奏使学生对学琴产生了抵触。没有基本技术,就不能表达音乐。所以教师在学生接受第一课,弹奏第一个音开始时就要掌好“舵”,带领学生走上正确的航线。每一个学生,即使是成年人在未学琴之前,每个手指都非常软弱,要根据学生年龄大小,生理条件不同,制定科学的基本技术训练计划。
音阶与琶音是钢琴基本技术最基础的两种技术,不论演奏哪种风格,哪个时代作品,都离不开大量的音阶与琶音。西方钢琴音乐中的大部分古典音乐是由音阶与琶音,或某种音阶与琶音的形态构成的。集中的、大运动量的手指技术训练,在一定阶段上能使学生的手指功能实现质的飞跃。能够完善地掌握基本技巧,首先就能保证在弹奏乐曲时没有技术上的负担。
当然,由于有的学生年龄较小,让他们做大量的枯燥的基本训练,似乎过于勉强,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富有情趣,又包含了技术要点的儿歌,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创作歌曲,用特定的技术法来演奏,这样既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到发现和探索的乐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技术练习。
2 要渗透情感教育,重现乐感的培养
乐感是对音乐灵魂的捕捉和再现,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注意让孩子喜欢钢琴,喜欢音乐,引导他们欣赏音乐,感到自己弹得好听,逐步感受到音乐的美。
2.1 乐感的培养中,耳朵倾听为钢琴演奏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中介环节,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布局、设计与双手在键盘上操作之间,是否能吻合,强弱的对比是否适中,都靠耳朵来倾听、来鉴别、来协调。特别是弹奏复调作品时,其复调训练,不只是训练手指,重要是训练耳朵、心灵和大脑,它要求耳朵听自己的声音,心灵能很积极主动地歌唱,而大脑对手指有严密性的控制。
2.2 读谱准确是正确表达音乐的基础,首先准确奏乐谱上所记载的音符,再要了解乐谱上的一切标记、符号、术语,这一点许多业余琴童都不太重视,以致于到最后养成了只弹音高,对于一些速度、表情术语的提示却完全不理会。更不要说作品总体风格特征的把握了。
演奏者属于音乐创作全过程中的二度创作范畴,是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演奏者要忠实的表达作者音乐思维的本来意图,了解人作曲家的生平、思想、风格、创作背景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现象等等,在此基础上注入本人的理解、情感和思想。
2.3 从音乐的角度讲,即使最初级的乐曲也是不容易弹好的,要有完美触键、音乐、分句、对比等,决非把音符砸出来了事。随着程度的提高,对音乐的风格、表现有更规范的要求,那种手指在琴键上来回飞跑,但耳朵不听声音,眼睛不看乐谱,心中不唱线条,脑子不想音乐的“练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弹琴的时候表情应在音乐里,不应当在脸或身体上傅聪”正如作品的检测不能靠耳朵一样,乐器演奏的鉴赏不能靠眼睛,音乐归根结底是听觉的艺术。良好的乐感是由心灵发出,经过整个身体的传递,通过敏感的指尖传递到听众的心灵深处,并激发起他们的共鸣,每一个音都充满生命力。那种摇头晃脑、摆花架子,为动作而动作决不是良好乐感的表现,这只能算是粗俗浅薄哗众取宠的表演。
教师和家长应合理的引导,树立技术为音乐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学习在充满感受的氛围里,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表现力以及演奏技术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对钢琴兴趣的增强。
3 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
在教和学两方面,教师起主导作用,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要因材施教,教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逼着你动脑筋,想办法。有一个男孩习琴二年后,转来学习,教了一段时间觉得特费劲,他的演奏从来不带色彩,只是空洞的运动手指,基本功应付了事,我千方百计的帮人体会乐曲中的强弱起伏,但见效不大,但是他对于调性、调号、音高和节奏掌握得很好,后来我了解到男孩学习成绩相当好,爱动脑筋,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是什么磨灭了对钢琴的兴趣呢?他的视谱很快,每一条视完谱就不练了,加上基本功练习得少之又少,所以,每一条练得很粗糙,总是匆匆识谱之后,就开始下一条的练习,使他觉得弹琴不就是识谱吗?音弹对了,节奏对了,就行了。长期的坐在琴凳上认音,当然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以至于对练琴极度厌烦。我觉得每一首乐曲都是一个宝藏,而男孩子每次只是把宝藏表层的土挖掉后就匆匆走开去挖下一个宝藏,到头来付出了时间精力,却从没有体会到音乐的美。时间一长在弹奏时的这种状态就很难改了。
我觉得首先是激发起他的兴趣,选一些爱弹的曲目,用对比的手法让他听同一首乐曲,引导他发现弹对音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每首乐曲中都需要精心处理的音乐,每完成一首曲目,就给打上技术分和音乐分,每一条都要弹得比较精致再放过去。经过大半年的引导,小家伙在音乐的表现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能比较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速度、风格,细弱对比,在弹奏时比较投入,他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不再视钢琴为“敌人”了。
4 要使钢琴练习更有成效
钢琴的练习成效与学习的进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练琴效率呢?
4.1 分手练习:一首新曲目首先是单手弹奏都过不了关,双手弹奏一定不会好,分手练习的目的是可以减轻大脑的一部分负担。对每只手可以进行细心检查,从而保证练琴的质量。如果贪图省事,一开始就合手练琴,表面上看节省了时间,但往往出现错指法、节奏不稳、错音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导致整首曲子虽然练了很长时间,但是从整体的练习效果上看,它可以保证每只手的弹奏质量,为双手的弹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当进入双手合练时,更要仔细小心,认真检查,并要不断分手练习,直到完全熟练。
4.2 难点练习:每首乐曲都会有不易演奏的地方,难点必须作为单独的练习部分,不需要每次都将乐曲从头至尾地一遍遍弹奏。如果乐曲长、难点多,就要将难点编号练习,各个击破。练习时遇到中途有问题或不顺畅的地方时,要查找原因,停下来后又继续往下弹,或者从头再来这种练习方法不可能收到很好练习效果。
4.3 分声练习:有许多钢琴曲中,声部较多、织体复杂,一只手时可能要弹奏两个或者更多的声部,这时分手练习的方法就显得粗糙了,那么就需要分声部练习,所谓分声部练习,就是按照乐曲的不同织体层次,对各个声部进行逐一的有先有后的练习。每个声部都要做到准确无误,再进入各个声部的合练。特别是复调乐曲,由于每个声部的独立性较强,如只是一般性的分手练习,会导致曲中某个声部不能充分练习,势必会影响到声部的表达。
4.4 慢速练习:慢速练习是一种重要的练习方法,当整首乐曲用慢速弹奏时,演奏者的状态更加放松,注意力也更集中,能够把每一个细节都做的清楚完善,对乐曲的整体把握更有会寸。在难点部分,更要用慢速来练习,一味的快练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手臂僵硬,声音模糊,到头来花费的时间不少,却不能达到应有的练习效果。只有认真的去发现问题,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才会使演奏的水平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钢琴在基础教学是充满科学性、创造性,需要极大耐心的教学,如何使钢琴基础教学更富有成效,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享受音乐、享受成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世界图书版公司,1999.7
[2] 杨轶.《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1998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