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学科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试论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审美化教学
论文关键词:审美化教学 个性化 教学环节 灌输论
  论文摘要: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进行审美化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而审美化的教学必然体现为个性化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进行改革?对此,学界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和措施。但目前的结果是:探索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们认为,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应当从课程本身的性质、特点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进行展开,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把本课程的求真向善的内容和特点与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即进行审美化教学才是本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审美化教学是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最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通向这一最高境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这里,手段与目的实现了完满的统一。教育,尤其是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就是实现这一人类最高境界的手段之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1]这一论段揭示了教育的精神实质,很值得我们在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中特别加以思考。
  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是它们要表达的内容,善(道德修养课力图培养人们具有基本的社会公德、与人为善,直至为了人类的共同的美好理想而不懈追求的高尚道德品质)是它们要达到的目的。www.11665.coM讲真传善是理论课区别于其他文理医农工商等课的本质所在。
  但真、善的表达,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是粗陋的感性形式,也可以借助于优美的感性形式,后者是真与善两种事物之美的升华,美的显现,它植根于人的本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丑之心闻所未有。从心理学上讲,真诉诸于知,善诉诸于意,美诉诸于情,人类的情感是为人类的认知、意志活动提供动力的心理源,没有情的参与,认知与意志活动是苍白无力的,而美是激发情感的最大动力之一,同时也是人类追求的一大目标。德国哲学家谢林认为,美是人生体验的最高峰。马克思讲:“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马克思的论述说明这样的道理: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美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教育活动总是要借助于美的形式。如宗教活动常常以歌唱的方式来影响教徒,人们经常发现,那些圣歌的旋律是非常优美的,特殊的音乐、特殊的场景,使人被感染,自感心灵通向所谓的神明。这其实也是宗教较大影响力的原因之一。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宣传党的主张.工作队也经常用文艺表演的形式达到宣传的目的,其效果是很好的。而被称为共产党的“圣经”的《共产党宣言》.其本身就是一篇真善美完美结合的作品,正因为此,它才成为一百多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加以阅读、理解、研究和不断吸取营养的作品。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真善美是相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还要做到以美悦人,以美陶冶人。当理论课在传真树善时借助于美的形式,并能做到以美悦人、陶冶人时。它就是审美化的教学了。
  在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审美化的教学方法,超越了传统的“灌输论”和“启发论”。灌输论假定人脑是一个被动接收信号的贮存器,在教学中,实际上把理论课、道德课的内容只当作知识之水,把学生的头脑当做水桶,教学就是把知识之水注入学生的大脑“水桶”中。学者提出的灌输理论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当我们忽视了教学活动实质上是知情意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道理时,课堂教学也就变成了“注水式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且成了麻木的容器,于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是摇摇欲坠,不免对理论课产生反感情绪,课堂上的冷场甚至对立,使教师愈加坚定地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只能采取灌输的方法。这样就陷于恶性循环:灌输导致继续灌输,只能灌输。其实人脑不是一个水桶,有什么装什么.它是有选择的,当人的情感活动不能很好地参与接受时,它甚至会把正确的东西加以拒斥。启发论重视学习主体的认知的选择、主动性的发挥。但它仍然将理论课的教学只当做一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美感教学。而审美化教学则强调的是让学生合于性情地学习,愉悦中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并在学习中欣赏、体会、创造美。它使心理中的知情意互相渗透,真善美互相融合,适合人的本性,也更符合教学规律。
  进行审美化教学,用美的形式来“包装”公共政治理论课,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可以极大地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从人的本性来说,求真、向善、好美是人的高层次的需求,审美化教学则将理论课的真与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的深刻性与趣味性的统一,逻辑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使课堂教学进入求真、向善、乐美的教学环境和境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对某种事物达到喜欢程度的时候,就有更大的动力学习之,理解之,接受之。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大教育家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理论课的审美化教学就是要营造学生“乐之”的情境,使学生在“悦之、乐之”的学习气氛中被感染,乐意学习理论、领会理论,并从道德上把自己塑造成有益于社会(至少无害于社会)的人,这样,理论课的效果也就体现出来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的最高境界吗?理论赋予自己以美,反过来,美也会使理论如涓涓细流,流入不再设防的心田。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采用了审美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认为自己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很有收获”的人数较之以前增加了20%左右。

  二是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优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平和的心态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的态度,富有传奇色彩的审美意义上的人物可以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培养学生豁达的人生态度等等。席勒说:“在审美直观中,由于感性现实与理性法则的结合,一方面,感性事物和人的欲望不至于因缺乏理性尊严而变成至高无上的东西,另一方面,理性法则例如道德义务也不至于因缺乏感性欲望而令人有强迫接受之感。”这样,它就使得学生理智与情感、生理与心理、道德与欲望实现了和谐共处。
  三是有利于塑造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审美化教学使学生赏心悦目地学习,在情感的共鸣中理解真理,这有利于把学生塑造成为了人类的共同理想奋斗的德才兼备的比较完美的人。当理论不但具有了说服力,还具有了从情感上感动人、愉悦人、激励人、陶冶人的新特征的时候。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就渐趋最佳锻造温度。“因为在美的欣赏、创造中,人是最自由的,而且是快乐的自由,超越的自由,超越自己的渺小,走向个性的伟大和自信,他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爱、爱人,自达、达人。”嘲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
  二、审美化的教学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就是美。理论课教学离不开创造,尽管其内容的框架已经规定好了。从审美的哲学层面上看,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是对个体生命形式的超越,因而创造本身被看成是美的,从事创造活动的主体则可以从创造过程本身取得审美的愉悦。由此可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与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的区别便是极为深刻的:前者与美相通,而后者则与美相背。在非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获得对自身力量和价值的体验。缺乏创造性的教会流于僵化,而缺乏创造性的学则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支配或屈从的地位。而人们之所以把教师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创造美的工作。
  创造,总是个性化的。教师在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安排、组织,教案的编写,语言的组织、课件的设计等等教学要素按照美学要求进行安排和创作时,必然体现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征。个性化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因为每位教师的个性特质是不同的。其所面对的学生也总是千差万别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安排不仅是对学生的敷衍,也造成了教师的懒惰和其创造力的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一个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表现,不成功的教学总是没有个性的,而最没有个性、也是最没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就:是照本宣科。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当努力形成适合于自己个性特点的教育风格,达到对教育规律的自由运用。具有鲜明的教育风格的教师不仅自己能够经常地从自身教的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且还会以自身美的劳动形式促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体验一种较深刻的美感。
  创造美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也包括创造出适合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的教学:疗法和环境,不仅教师在教学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创造的美感,而且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其能力的表现、发展、创造,也同样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创造的快乐,一旦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了创造性的时候,学习过程便会在前进中留下美的轨迹,创造性将成为学生心理生活的催化剂,成为学生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力量。
  强调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不是要教师偏离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的要求,恰好相反,个性化的风格正好有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现在的问题恰好是一些教师害怕偏离教材,生出是非,于是照本宣科,不敢稍越雷池半步,其结果是,教师成了一台扩音机,学生只是录音机,教师与学生均被物化,不再有灵性,没有审美,没有愉悦,只有沉闷。其实,教育部审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虽然为教师确定了教学的内容、目的,但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却要靠教师自己根据美的规律进行创造。通向罗马的大路不只一条,可以有千条万条,同样,教好理论课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独具个性的方法不但不会偏离主题,反而正是我们达成教育目的的必须手段。只要我们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教学,创造性地教学,必将出现一个百花竞艳的个性化教学局面。

  三、理论课审美化教学的若干具体环节
  进行理论课的审美化教学,就要按照美的规律,发掘、创造教学中的美,美化教学环境和各个环节,这些需要美化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1.结构美。这是指从整体上把一个教学节目视为一幅审美或类似于美术绘画一类的作品,对之进行精雕细刻,使理论课在细腻的描绘下有整体的美感,诸如和谐美、多样性统一之美、节奏美、均衡美、整齐美等,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从静态上来看,教学内容前后相衔接,彼此呼应,构成一个和谐的理论结构体系。其逻辑上前后一致,概念同一,判断准确,推理严密,论证链条环环相扣,呈现给学生一种和谐、完整的美的系统。
  从动态上来看,整个课堂教学应在讲授的过程中有适度的起伏、跌宕、曲折,如同交响乐一样,有首部、主部、尾部,既有高潮、也有婉转、变奏和休止。这实际上是一种教学节奏。把运动中的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复,就构成了节奏。优美的教学节奏,就是要在紧张与和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紧凑,又不失为紧张;有和缓,又不至于拖泥带水。如同单调、平淡的画面、音乐会失去美感,引人入睡一样,教学的单调、平缓也会因缺乏色彩和变奏使教学显出乏味、拖沓的负面效果。

  从整体上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使理论课的教学显示逻辑上的和谐、完整以及自然流畅的节奏,是教学审美设计的第一环。
  2.塑造形象之美。美就存在于具体可感的形象当中。通过形象的塑造,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在这方面,政治理论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榜样(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理论是第二位的,如同有人才有影子相随一样,有了人物的相关事迹,理论才显得有征服人心的力量。当然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有极强的美学特征,具有美的力量。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形象的塑造可以体现出四大美感,即“优美感、崇高美感、喜剧美感、悲剧美感”,它不断给人以震惊感、倾慕感、景仰感、欣慰感、荣誉感、愉悦感等各种美的感受与体验,使学生性情、才智获得极大张扬和发展。如在讲邓小平理论时,通过追述邓小平同志的事迹,述说他的三起三落,展示现实的剧烈冲突和振荡,挖掘其中蕴含的激荡、高昂、坚韧不屈、带着某种痛苦而又积极向上的崇高美,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继而激起摆脱平庸、卑微的强烈勇气和力量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并由此而产生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的强烈需求。在讲农民起义时,通过直接引用名著《史记·项羽本记》的内容:“项羽乃悉引兵渡河,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通过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对悲剧形象一项羽的描述以及其往后失败的述说.将强烈的豪气、伟大、毁灭灌注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在激昂与沉郁、毁灭与奋发等悲剧情感中体会农民革命的巨大威力和其历史的局限性。
  实际上,在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涉及的这类人物形象不胜枚举,一个个悲喜剧人物都激起学生强烈的悲剧、喜剧审美情感,并由此更深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哲理。
  当然,在塑造这些人物的形象过程中,由于这些人物往往为学生所了解(尽管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必须从深度挖掘这些人物的事迹,掌握其鲜为人知的并可以见微知著的细节,这样方可从新的角度揭示人物的审美因索
  3.教学语言美。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完成的,美的语言与平淡而乏味的语言对教学的影响是有天壤之别的。美的教学语言及其整体组合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冲击、快乐的永久记忆和深刻的理性思考。作者认为,由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是思想品德方面育人,故其教学语言不应是一种语言,而应是广义的多种语言的组合。从内容来看,有以深刻性见长的哲理性语言,以诗情画意见长的艺术化的语言,实证性、精密性见长的科学语言等。从音色来讲,有强音,有重音,也有柔言软语。从气势上来说,有慷慨激昂之语,也有娓娓道来的谈话语,有悲愤之言,也有满怀豪情之语。这构成教学语言的多样统一的审美追求。一种语言,一种腔调,一种音色,如同一幅一种颜色的画、一个音节贯穿始终的乐曲一样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学生无法接受的。

  如上所述,语言只是构成了美的要素,并不一定会导致真正的教学之美。只有教育者的施教语言精确简洁、生动形象、幽默且自由舒展、富有节奏感,才能完成教学语言由美的要素向教学美的跨越。首先要简洁。简单、明快、凝练的语言使教学内容溢于言表,迅速为学生了解。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也是美的要素。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复杂、重复、隐晦持续一分钟以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始转移、蒸发,要唤之回来,需双倍的努力。二要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使人借助于想象而如临其境、身置其景。三要富有节奏感。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时而轻柔述事,时而激昂言情;追述往事有苍凉之感,展望未来时有激扬之情,陈述现实娓娓如诉;语音悦耳动听,语调起伏跌宕。四要富有幽默感。语言幽默风趣,诙谐生动,如珠玉落盘、叮当有声。周星弛作品的语言之所以为青年人津津乐道,概因言语的幽默所致。当然,理论课的语言与之并不完全相同,否则就成了无厘头了。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幽默的语言不仅富含审美要素,而且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幽默的课堂语言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豁达的胸怀,在竞争日益激烈、心理健康倍受关注的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
  如何才能实现上面所述的语言美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是引用千锤百炼的经典语言,如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开首语:“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徘徊…..”,陈云同志的语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语言美感,内含节奏感、对称、平衡,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的起伏和上升。二是融合。这是指将哲学语言的“哲”与历史语言之“明”、艺术语言之“意”结合起来。三是改良,将诗歌直接加以改良,变成对思想理论的阐述。四是创新。语言的创新其实并非文学家的专利,课堂教学也有个语言创新的问题。创新,不仅仅是新词的创设,甚至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将各种语言杂揉在一起,亦会不同凡响,有句话说得好:综合也是创造。教学语言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语言。
  4.多媒体教学中的综合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美学功能就是建立“多彩多声”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美学意义上的多样性的统一。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已经如同打字离不开键盘一样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多媒体的功能并不仅仅体现为方便、简单,更重要的是它能把视觉、听觉材料,尤其是形象材料直观、完整地展示出来,并通过视觉、听觉的形象色彩引导学生心理上的情绪色彩.产生审美方面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悦目、愉耳、赏心。实践中,多媒体教学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把多媒体仅仅当作一种方便使用的工具,谈不上美化的问题。第二阶段,开始应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使教学活跃一些。第三阶段是把多媒体中的文字、图像(包括录像)、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富有美感的、个性化的教学课件,美化整个教学环境。
  公共政治理论课具有比较抽象的特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尤其如此,就此而言,可以说,它是单色调的,单画面的,但是,在屏幕上抽象的理论文字后面配上相适应的音乐,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古今中外表现各种内容的优美音乐如汗牛充栋,要选取相配的音乐只是举手之劳,如讲到理论的逻辑联系,可配几十秒钟的舒缓的音乐讲到激昂的内容,可以激越的音乐相配(在讲邓小平生平时,我们显示了邓小平的图像,并配以音乐《布兰诗歌》片断,渲染邓小平同志崇高的形象,学生的表情马上肃然,效果非常好),讲到事物的曲折,可以低沉的音乐配之,以加强讲课的效果。当然,选取的音乐也要符合美感适度原则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另外,还要对之用一些软件加以处理,使之精短,以免喧宾夺主。这是第一。第二,为相关的教学文字配上合适的图片和录像,会使文字更加活跃和有说服力。如讲邓小的业绩,可选取他的不同时期的生活、工作图片;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选取大自然的美景图片,给学生以最直接的美感。第三,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利用软件的功能,使文字、图像活动起来。
  对于理论课审美化教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许多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但我们相信,通过同行的持续努力,理论课的审美化教学将日臻完美,而大批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真善美人格的合格人才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照耀下,充满信心地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 上一个教育论文:
  • 下一个教育论文:
  •  作者:贺佃奎 [标签: 政治 理论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试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措施
    城市公共外交研究
    试论编辑加工和校对中的思维差异及转换
    试论编辑惯习的历史建构及其生产
    试论网络文学的研究路径
    公共沙龙:找到自己的小圈子
    试论作文训练的一条新思路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
    公共艺术设计教材编写模式创新及其应用
    对完善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配建的探讨
    论公路桥梁承载力鉴定整体检测技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