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各种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环境中学习,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共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觉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
创新与兴趣是紧密相连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除教师语言准确、诙谐、有感染力、逻辑性强等方面外,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参与意识。
三、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课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问:“为什么走直路比走弯路近呢?”“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例如,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纸片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同学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说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先鼓励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再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同时迸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
四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新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学的知识,或者创造出来。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一是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三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总之,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粘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