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关键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分配制度;劳动价值论
【论文摘要】收入分配制度是市场 经济 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文章对当前我国确立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分配制度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现实选择进行了分析。在论证其 科学 性、合理性和现实性的前期下,指出这种分配制度将具有稳定性,并进而预测我国未来分配制度实施中的 发展 趋向是生产要素内涵的进一步深化,最后强调应进一步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实现机制。
收人分配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收人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现机制等方面都做了努力的探索。
一、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分配制度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当前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产生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贫穷国家,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积累,没有达到马克思所描绘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达到的生产力发展程度,所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模式还不具有其有效实施的社会基础。建国以来,在分配制度上,我们走了一些弯路,也吸取了深刻的教训,痛定思痛之后,我党果断地领导全国人民以“三个有利于‘为目标展开了经济领域的改革。在确认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发展 成果的兵体体现
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有必要用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劳动价值论.拓展劳动概念的含义,正确界定各种劳动、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贡献,以判断现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和现实性,进而预测更加完善的、适合我国未来发展需要的分配制度。
早在1p0多年前,马克思对于劳动概念的变化是有理论准备的,鉴于当时社会 经济 、 政治 、科技、文化等 历史 条件背景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急迫性,马克思强调了生产领域的劳动创造价值并应该得到相应回报的观点。100多年过去了,人们的消费结构以及相伴随的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程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不仅仅包括维持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劳动,还包括满足人们发展、提高的服务劳动和满足人们灵魂需要的精神劳动.社会分工的细化又延伸出许多新的劳动群体和新的产业,如 教育 产业、书画 艺术 品产业、 体育 产业等,难道说从事 科学 研究的高智力劳动就不创造价值吗?对价值形成没有贡献吗?不应该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吗?因此‘对劳动概念的拓展,承认技术、知识、管理水平、才能等来源于智力劳动有利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而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分配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政策选择依据。
关于资本有助于价值形成、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马克思也早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就有所评价,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新型发展经济学研究也表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