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支持与路径选择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  制度支持  路径选择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需要进行制度创新,突破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根据我国农村产业和劳动力的特点,统筹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1.农村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规模及受教育程度水平
  2002年,在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中,户均人口4.13人,劳动力人数2. 76人,占66. 8%,其中东部地区劳动力人数(人/户)为2. 74,中部地区为2. 76,而西部12省区为2. 82。按劳动力负担人口(人/劳动力)计算,全国为1. 50,东部地区为1. 47,中部地区为1. 47,西部12省区为1. 56。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极不平衡,西部劳动力人口远远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2002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为7. 59%,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0. 63%,初中文化程度占49. 33%,高中文化程度占9. 81%,相对于1985年、1990年、1997年,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呈上升趋势,但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教育费用不断增加,使大量农村青少年本来在应该受教育和训练的时候,却过早地加入到劳动力队伍中,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和职业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生产周期缩短,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wwW.11665.coM
  2.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的就业格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虽然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绝对数增加了,但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却相对下降了,非农产业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如果从1978年到2002年农村劳动力在农村不同产业部门中的就业趋势来看,农村工业难以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做出进一步的贡献,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可能成为吸收新增劳动力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农村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也同样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任重而道远。
  3.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日益狭窄
  由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机械代替以人为主要劳动力的劳动方式,这就相对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把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种植业中驱逐出来,已往必需的劳动力现在成为多余,从而造成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增加,严重缩小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同时,我国现行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虽然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几经调整,城乡割据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森严,但“严格控制大城市转移,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方针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尤其是近年来,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大量增加,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各大中城市纷纷采取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措施,客观上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设置了障碍,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日益狭窄。
  4.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亟需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农村劳动力在4. 3亿左右,农业剩余劳动力在1亿~1. 2亿之间,但是,由于农业就业的特殊性,很难落实就业准入政策以及尚不存在离退休机制,致使农业劳动力的参与率(指就业供给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重)极高。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统计结果显示,超过或低于劳动年龄的从业人员占全国农业从业人员的11. 11%,其中低于劳动年龄(15岁及15岁以下)的占1. 25%,超过劳动年龄(男性60岁以及60岁以上,女性55岁及55岁以上)的占9. 86%,所以,农村实际劳动力仍是远远超过1亿~1. 2亿的估计,再加上每年还要新增800万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因此,农村劳动力急需转移的队伍十分庞大。
  5.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加剧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突出的问题是市场分割、城乡分割严重,造成就业信息闭塞,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流动,从而延长了农村劳动力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加大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也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成熟。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素质约束
  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滞留在农业部门谋生的可能性就更大。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领域,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如今,有近一半以上的企业已基本停止招收初中及高中毕业生,因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不断在升级,相应地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所以,面对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变化,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同时,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还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劳动力素质的差异是形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城镇在劳动力培训体系和基础教育体系方面较为发达,而农村较缺乏技能培训和基础教育的投入,这样形成了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文化教育、技能素质方面的巨大差异。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要求将会增加,农村劳动力将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与素质较高的城镇劳动力进行公平竞争,就业的机会则相对减少。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束缚了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要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和城市的转移。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工业部门面临技术结构的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所以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则大大下降。与此同时,技术进步的要求,农村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收也呈现出停滞的趋势。毋庸置疑,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将随着增长方式的转变,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将日益下降,这将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合理安置就业。此外,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集约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农业部门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反而分流出更多剩余劳动力。
  3.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约束
  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遗留下来的因素,导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制约了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大市场的形成,使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就业机制,劳动力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制约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现行的一系列制度如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分配制度等都广泛地制约着城市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不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城乡劳动力大市场。
  4.传统的就业观念的约束
  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人们在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观念,以及对待当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的态度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挑战。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对外来工的排斥、对就业服务的不理解、对现代知识的缺乏等等,影响了城乡统筹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本地劳动力有较强的优越感,不愿与非本地劳动力一起合作工作,这些落后的观念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选择。
  三、构建合理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
  1.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
  建设国家应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极端重要性,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针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的实际,应该制定中长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这项工作。各级政府应设立协调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区域劳务协作,做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高峰时的疏导工作,调控劳动力供需总量、供需结构,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要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手段,采取调节工资方式,制定综合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努力减少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干预。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特别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分配制度,建立农业劳动力离土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把改革城市人口福利体制、城市企业用工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城市用工制度和政策,进一步开放并为异地转移创造条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2.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体制,立足农业,依靠农业,努力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基于中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这一国情,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短期内流入城市,主要应立足农业本身,走农业内部消化吸收为主的道路。就我国农村目前状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很低,农业内部就业岗位的潜力还很大。大量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是由于农业收入低、收入增长缓慢造成的,所以,现阶段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对过剩: (1)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农民收入,降低转移成本; (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为农村劳动力广开就业门路; (3)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开发农村房地产、旅游等新兴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把农业服务产业化,作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一领域将为解决农业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广阔空间。

  3.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
  继续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中,发展中心乡镇,把发展乡镇与建设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保证。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应把劳动密集型技术放在重要位置,引导乡镇企业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路子,以提高乡镇创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城镇已累计吸纳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左右。应把小城镇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在小城镇体制、产业布局、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险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健全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从而促进小城镇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4.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也使农业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只能从事那些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的既脏又累、工资水平低、岗位不固定的工种。对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就业上具有与城市劳动力相等的竞争能力,使农业劳动力实现真正的转移。我们应建立健全职业介绍机构的职能,同时抓好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的建设,做好农村劳动力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咨询等服务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做好就业前的培训工作,加强富余职工的培训、城乡劳动力的培训。适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规模,扩大劳动力就业,消除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业。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选择
  1.加强制度创新,废除制约劳动力流动的相关制度
  要逐步废除城乡劳动力各种不平等的政策,在农村财产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生育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农村劳动力在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上与城市劳动力平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的自由流动,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大市场,实现劳动力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劳动者在此过程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边干边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行制度创新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因此,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意义,积极主动地探索如何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特别在土地分配、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力度要尽可能地大一点,从而有效地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困难。
  2.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技能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趋势。如果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难以实现,也就不能按时实现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10%的预期目标。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投入和培训,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 (1)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开展文化学习活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科技知识的气氛; (2)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人口的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减少农村劳动力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入而增加的支出,同时,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发挥中心城市、大学、研究机构等在教育和技术培训方面的辐射作用,建立一些中介组织机构作为沟通的媒介和桥梁; (4)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直接进行生活补贴,加大奖励力度,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参加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快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是彻底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的大城市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已引起就业、交通、居住等方面的尖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城市化的建设,通过采取合理的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发展要素输入城镇,既减轻现有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又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起到加快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的作用。当前,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水平偏低,难以吸收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因此,发展小城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扩大就业的途径。作为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中心的小城镇,应当作为我国今后城市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发展小城镇还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改变农民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可以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加速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就业总量的扩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调控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1)要打破条块分割,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资源在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化配置; (2)加快劳动信息网络和职业培训组织建设,提高劳动力流动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更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与管理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立法规范和执法力度,保障劳动力市场有序、高效地运转。
  5.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服务业是以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为重要内容的产业部门,而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无止境的。因此,要满足这种无止境的需要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虽然服务业的发展受第一、二产业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的制约,但是,仍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引导城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紧密的产业结构,以促使各部门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建武.劳动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2]宋洪远.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3]刘燕斌.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 2000.
  [4]周元福.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 2003(3).
  [5]谭玲玲.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03(12).
  [6]张永红.农村劳动力就业探微[j].株洲教育学院学报, 1998(3).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曾金盾 [标签: 劳动力 的制度 支持 路径选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林业采伐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
    浅谈小城镇决策与公共参与机制
    我国玩具产业如何突破出口瓶颈
    浅谈当前人民币的汇率问题
    如何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和谐发展
    浅析如何建设我国房地产的信用体系
    浅谈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问题
    浅谈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就业的实现
    浅谈应用型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构建
    浅谈刑事案件中的“情况说明”
    浅谈彼得·沃克极简主义景观中的禅宗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