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 要:二元经济是国家长期实行“重城市,轻农村”政策带来的后果,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必然结果。在行政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会持续存在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在描述二元经济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其带来的危害,分析了二元经济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协调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1 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WWw.11665.COM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 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 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 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 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5]杜小军,苌花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j].商业研究,2006,(1).
  [6]苏雪串.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
  [7]任引沁.城市化——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j].大连大学学报,2001,(1).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李守远 [标签: 转变 结构 实现 可持续发展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论建国初内蒙古二元区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
    中美投资关系转变引发改革思考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就、挑战与战略
    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综述
    地方政府改革: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
    辽宁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标体系建立与分析…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问题分析
    论中国外交调整—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
    鸡蛋产品企业转变营销理念打造地域性知名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