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转型思考
内容提要 本文以长三角内涵的变迁为基础,研究了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现状,并提出随着长三角推进经济国际化内外环境均已发生深刻变化,惟有转型才能提升长三角经济国际化水平,并最终提升长三角综合实力。但转型需要实行“两条腿”走路,即夯实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微观基础及优化经济国际化战略。
  关键词 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转型
  
  2008年国务院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解决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下简称长三角)的范围定义问题,对更好地推进该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带动周边、服务全国均具有历史性意义。同时,也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这是长三角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并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及先导力量的结果,是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引擎”作用的结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迫切需要转型。
  
  一、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发展现状
  
  imf认为,经济国际化是指随着商品、服务和资金等要素的跨国流动规模加大、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历史进程。经济国际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国际化表现为贸易、资本、金融与生产的国际化及与此相对应的体制运行国际化等。其中,体制运行国际化是基础;贸易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中级阶段;金融国际化则是经济国际化的推进器。WWW.11665.cOM从微观层面看,因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因而,经济国际化表现为企业经营国际化,主要包括资本国际化、研发国际化及营销国际化等内容。
  长三角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经历了由积极参与鼓励对外开放阶段——被纳入重点开放区域阶段——利用外资起飞阶段——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实施阶段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经过三十年发展,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系列特点。
  
  (一)国际化基础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长三角业已形成较强的国际化基础能力,主要包括:健全且日趋优化的产业结构、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政策与保障机制及不断增强的国际集散能力等。
  第一,健全且日趋优化的产业结构。
  经过三十年的增长与发展,长三角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78年长三角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6.01:57.83:26.16,2006年则变为3.72:54.94:41.34,二、三产业并驾齐驱,且优于珠三角及京津冀。大多数城市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或名牌产品,钢铁、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产业及金融、保险、贸易、航运等服务业在全国具有显著的地位,甚至在国际上也已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形成了松江、青浦、张江的微电子,宁波服装、家用纺织品及苏州、无锡、常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等众多颇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正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支柱。此外,长三角还集中了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多年的建设,它们均已发展成为主要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
  第二,体制运行国际化。
  首先是经济市场化程度高。卓勇良的研究表明,2002年及2004年浙、苏、沪三地的市场化综合得分分别在全国列第一、三、六及第一、二、四位。据2007年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发表的《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上海和广东的市场化水平最高,而浙江、江苏、福建、北京、天津次之;可见长三角三地的市场化水平在全国均进入前四。其次是市场法规体系逐渐与国际市场惯例与规则接轨。这主要表现在各地政府为国际要素流动提供着越来越稳定、透明、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人世以来,长三角各地通过切实推进对外开放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能提供与国际惯例相匹配的行政架构和管理方式,形成了日趋完善的国际化政策环境。
  第三,不断增强的国际集散能力。
  当今社会,一国/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取决于该国/地区的国际集散能力。经过多年的建设,长三角已拥有由空运及海运构成的发达的国际航线。空运方面,形成了以浦东机场为主,南京禄口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南通兴东机场及无锡硕放机场等为辅的国际空运网;海运方面,形成了以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南京港等组成的中国最大的港口群,其中沿海港口19个,内河港口10个。以上海港为国际性的枢纽港、航运中心,江浙分别为南北两翼的海运体系已经建成。
  
  (二)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国/地区经济国际化能力最主要体现在其核心国际化能力方面,即该国/地区的商品国际化水平、资本国际化水平、生产国际化水平及金融国际化水平等四个方面。实践证明,长三角在上述四个方面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第一,贸易国际化。长三角对外贸易额由2000年的1281.8亿美元,提升到2008年的9255.6亿美元,年均增长32.63%。同期,外贸依存度由2001年56%提高到2007年的11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虽然2008年长三角外贸依存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仍达到98%,同样高于全国的60.2%。第二,资本国际化水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95745户,累计投资总额8188.7亿美元,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的37.9%;注册资本4515.4亿美元,占全国的30.9%;外方认缴3705,7亿美元,占全国的38.6%。外资的流入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还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研发型投资。第三,生产国际化。该指标反映的是一国/地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长三角,国内企业运行机制日益国际化,企业生产及产品普遍采用国际标准,会计制度接轨国际亦成趋势。企业境外投资与生产不断扩大,《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末,上海、江苏及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列中国第二、五、六位;与此同时,长三角对外直接投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07年,苏、浙、沪三地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位于全国第二、三、四位。第四,金融国际化水平。上海作为我国最早先开放、最具重要地位的金融中心,大批跨国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已经进驻,并逐步形成了布局日渐完整的流通网络。截止2003年底,已有包括花旗、汇丰、渣打、德富泰等22家中外资银行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级)营运中心(全市22家)。江苏则引入了比利时联合银行、恒生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汇丰银行、日本瑞穗等6家外资银行和4家外资银行代表处。浙江金融开放也不甘落后,仅杭州就已有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花旗银行及渣打银行等6家外资银行成功落户。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无疑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环境,并最终有助于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推进。
  
  (三)经济国际化对长三角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经济国际化提升了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该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规模不断提升、跨国公司研发型投资扩大、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不仅如此,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还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窗口和晴雨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入世以来,长三角外贸及出口总额对中国外贸及出口增长的贡献呈现出上升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27.02%和28.32%提高到2007年的38.89%和39.57%,尽管受金融风暴影响,2008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仍分别达到36.13%和39.32%。
  
  (四)总部经济在长三角表现非常明显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一个区域利用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统称。人世以来,作为长三角中心的上海因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与北京、广州一起成为拥有跨国公司总部最多的城市。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外资总部经济项目达593家,其中国家级地区总部16家,成为国内拥有地区总部最多的城市之一。2008年上半年,上海浦东又有1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通过认定。通过与上海实行错位发展战略,南京的总部经济也正在崭露头角,据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排行榜显示,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位居全国第五。总部经济的形成给地处上海及周边的江、浙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带来了新契机。
  
  二、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转型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长三角经济国际化早已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并明显超过中国其他地区及中国整体的经济国际化水平。但现实告诉我们,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必须实行转型,方能使经济国际化继续发挥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及综合实力的“引擎”作用,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

  (一)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外部环境变化大而深
  首先是国际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并存。目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已有二百多个国家/地区,即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均将其经济触角伸向了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随着大经贸观念的形成,承载客体开始向全要素转变,即经济国际化的要素已从货物,发展到包括直接投资、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各个要素,形成了包括创造与形成要素优势的竞争。因此,一国/地区参与国际化的过程实际上已演变为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全要素参与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的自由化,但贸易保护仍客观存在着。世界银行统计,尽管2008年底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宣称反对保护主义,但其后至少其中的17个国家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仅金融风暴以来,全球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竟有近80项,47项已付诸实施。世界上每七起贸易摩擦,便有一起针对中国。一些国际标准包括劳工标准、环境标准、卫生标准、技术标准等越来越严格和复杂,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逐渐加大。
  其次是《指导意见》明确了长三角经济发展及经济国际化战略推进的方向。《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长三角经济发展及经济国际化有了方向,当然也有了约束。概括《指导意见》,在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定位上至少有“四大变化”:一是区域范围:长三角由“16城市”扩容至沪苏浙全部区域,甚至还扩大的可能。二是功能定位:应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三是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国际化发展道路:健全开放体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述四大变化既是对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也为长三角经济国际化指明了方向。
  再次,长三角具备良好的经济国际化发展与提升水平的机遇。这种机遇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有两个机遇:其一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大企业出于节约运营成本、改善经营效率的考虑,纷纷将组织内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有专业机构预计称,全球财富1000强中95%的企业均在制定业务外包计划。长三角优秀的制造业基础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必将使其成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首选地区。其二是世博会机遇。世博会是一个连接国内与世界的舞台和窗口,能全面推进上海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广泛接触与融合,促进上海熟悉国际惯例,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并通过世博会的“建设、举行及会后”三个阶段的经济效应,使上海进入一个较高层次世界级城市的经济行列,并加快国际化进程。世博会是上海的、长三角的,当然也更是全中国的。因此,世博会同样也为周边城市特别是长期以来作为其两翼的江苏与浙江的经济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契机,并最终促进长三角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大都市圈。
  
  (二)宜经济国际化环境弱化态势开始出现
  这是生态环境失衡及资源瓶颈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一是生态环境的失衡。目前,“有增长而无发展”、“增长不等于发展”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仍很普遍。尽管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长三角在上述领域相对较强,但不恰当推进经济国际化还是严重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例如长三角“制造中心”的成长史带来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其二是由能源瓶颈、土地瓶颈及劳动力瓶颈三者构成的资源瓶颈日渐明显。长三角集聚诸多高能耗制造业企业,但同时亦是典型的能源资源匮乏区,一次能源需求的95%和电力需求的30%需从外部调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近年来长三角“技工荒”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政策、体制的国际化有待提高
  虽然长三角在利用外资方面处于全国前沿,但长三角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制造业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推动,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制造基地”有较大距离,至多只能称之为“世界的加工和组装车间”。一项针对长三角的调查表明:长三角地区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0%以上,但其中80%以上从事贴牌生产(oem),只有18.3%的企业做odm。而在贴牌生产中外商获利高达全部利润的90%以上,中国所获寥寥无几。其次区域内制造业的整体产业结构偏低,产业升级主要依靠外资来启动,经济对外依附性较高。再次区域产业内同构现象严重,利润空间日益狭小。
  
  (四)经济国际化结构不够合理
  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表现为贸易强、资本强、生产弱,这种结构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从资本及生产的国际化来看,长三角目前引进来多,走出去少,目前仍缺乏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微观主体。尽管目前江、浙已分别拥有49个和83个中国名牌,但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尚未见到来自长三角的,90%以上的出口仍然以oem为主,自有名牌产品的销售比例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50%的国际水平。
  
  (五)遭遇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长三角是目前中国贸易摩擦爆发最多的地区。仅在2002年至2008年8月,浙江就遭遇到来自美国、欧盟、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埃及、墨西哥等25个国家/地区提起的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美国“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件296起,占全国总案件数的1/3,直接涉案金额则约占全国的1/4。江苏、上海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是数量巨大。2009年的1~4月,就遭遇30起各类贸易摩擦,相当于2008年全年发案总数的2/3,涉案金额则更是超过此前五年涉案金额的总和,涉案企业达到438家,是去年的1.7倍,产品涉及轻工、纺织、机械、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
  
  三、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转型的路径
  
  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两条腿走路”,即夯实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微观基础、优化经济国际化战略。
  
  (一)夯实经济国际化的微观基础
  1 确立新时期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理念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深层次经济国际化发展新理念。具体而言,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应实现“四个”转变:由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由传统的由政府为主导的运作机制向由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机制转变;由发挥比较优势向大力培育竞争优势、从培育国内区域竞争优势逐步向培育国际区域竞争优势转变;由单纯地注重技术引进向引进技术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转变。而在国际化方式上,则应实现从以吸收外资为重心的倾斜策略转向出口、引进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国际化策略转变。
  2 确立与深层次经济国际化相适应的观念与体制、机制
  首先,长三角经济国际化要服从大局。长三角经济国际化已不再是过去十六城市层面上的国际化,而包括苏浙沪两省一市全部,甚至还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将其他如安徽等省吸收进来。其次,要提高政策国际化水平,避免内部竞争。
  3 切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地区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基础,是获取国际分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及今后,长三角应切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整合、生产要素整合、产业整合、环保整合及发展规划整合,真正实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推进长三角经济国际化提供保障。
  4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这是长三角经济国际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当前应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在长三角早日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首先是要强化长三角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建立区域企业创新体系,使该地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其次要树立知识产权和高质量的产品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坚持自主品牌的发展模式,并将自主品牌培育贯穿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尽快实现从“长三角制造”到“长三角创造”的经济转型;再者要在准确分析国际、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选择能弥补自身劣势的、业务相关的强势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使自己尽快成长为龙头产业。此外,应根据共性、互补性和竞争性原则,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
  5 建立现代化开放型的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决定着地区以何种方式、在何种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长三角应通过“一明确,一提升,一淘汰”策略,建立起现代化开放型产业结构。“明确”是指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以《指导意见》提出的空间布局为准绳发展长三角产业。“提升”是指提升产业集聚的层次与水平。长三角应在总结本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共赢”、“协同”原则,在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系统协调的基础上,促进长三角区内产业的分工、整合与集聚,形成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持续的产业创新机制,使该地区企业集群保持动态竞争优势。“淘汰”,即坚决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与陈旧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优化核心经济国际化战略
  在核心经济国际化战略上,应全面推行“优化策略”。首先,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减少钢铁、纺织等资源型、耗能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加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力度,实现出口高增长、高增值。以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契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服务项目出口,推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健全优化长三角出口产品结构的政策体制与促进措施。
  其次,优化资本国际化策略。在利用外资的行业上,抓住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并向引进产业链高端环节和研发环节加大渗透力度。一是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为重点,大力引进金融、保险、物流、旅游、会展、商务及信息等项目,不断完善投资贸易综合服务体系,确保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引进外资与建设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基地的目标有效结合,应以跨国公司作为今后最主要的引进对象。在方式上,侧重兼并方式,通过鼓励跨国公司兼并长三角地区长期分散发展的企业,达到提高市场和产业集中度及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的双重目的。提高国际资本进入的生态门槛,走经济国际化转型与环境均衡协调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环保监管,加快实施环境税制,减少并从根本上避免地区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招商引资行为。鼓励外商以并购方式进入,避免绿地投资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应注重资产的全面引进,兼顾关注资本实际到位率及对品牌、营销网络、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引进与利用。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应充分发挥本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优势,强势推动“以民引外”的工作,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进行投资、技术及品牌合作。
  再次,优化国际化模式。即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是生产国际化战略深化的必由之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企业“走出去”的能力,鼓励探索各种“走出去”的形式;另一方面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宽松的攻策环境,切实解决影响企业“走出去”的外部障碍,改革和调整相关制度政策,积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最后,优化应对与化解国际经济摩擦的方式。经济国际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与国际贸易摩擦抗争的过程。针对长三角遭遇最多贸易摩擦的现实,应通过优化应对贸易摩擦的方式,加快提高应对与化解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能力。具体工作包括:强化并逐步扩大出口产品预警机制。建立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争取事半功倍。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或通过中介组织加强指导,为企业的“走出去”提供及时周详的相关信息服务,避免或降低风险。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尤宏兵 [标签: 国际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人才培养应适合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
    “倒三角”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长三角制造业FDI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动态演变
    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园引资能力研究
    文化企业跨区域整合策略:以长三角为例
    文化企业跨区域整合策略:以长三角为例
    中国新经济圈调查:产业转移“新三角”
    浅谈三角并购解禁对日本的影响与对策
    关于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发展研究
    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发展研究
    浅论三角并购解禁对日本的影响与对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