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战略研究

【摘 要】目前,中部崛起已成为继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个全国性的区域战略。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尽快形成具有自身产业优势的支柱产业,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研发高新技术,通过企业联盟和产业集群等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实施反梯度推进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中部崛起;反梯度;规模经济;产业集群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促进中部崛起已经越来越引起官产学媒各界高度关注。中部地区处于我国东西相连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适中,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加速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传统的梯度理论所阐释的产业转移在我国并未突现,反而陷入循环累积所带来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困境。因而要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尽快形成具有自身产业优势的支柱产业,大规模开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产业,研发高新技术,通过企业联盟和产业集群等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实施反梯度转移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1 反梯度推进的经济学解释
一般意义上,后起的工业国家其现代化总是先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发达地区,所以在空间组织上通常表现为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核心与边缘”的结构关系。在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技术水平,由高到低形成一定的水平梯度。当核心区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到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后,基于市场拓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便可能按梯次向边缘区转移某些产业和技术,客观上促进边缘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这就是梯度推进。然而市场经济下,梯度推进是立足于比较利益这个基点之上。www.11665.com我国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其市场和资源的转移和辐射必须依赖产业升级和技术换代的需要。而中部地区目前承接东部的大都是标准的技术和传统的产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和经济的差距几乎是无法缩小的.
所谓反梯度推进是指产业经济的流程改变从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流动的常规方向,由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区转移。实施反梯度推进的低梯度地区必须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效应。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某个产业或行业规模比较大时,新技术推广的速度更快,市场更完备,运行更有效率,基础设施更发达,更便利,这些因素都会从外部给企业的生产带来许多好处。其结果是同样数量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出相对增加了,从而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规模经济效应。要实现外部规模经济,首先基础设施必须发达便利,从而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其次是市场要更完备,运行的更有效率。集中表现在信息更集中,生产设备供应更便捷,共同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顺畅。同时外部规模经济必须要求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并拓展其传播的渠道.
2 实现中部崛起应选择反梯度推进战略
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安排。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简单地依靠传统产业的一般发展是行不通的。只能依靠现代产业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部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相当高,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立足于传统农业、轻工业、服务业和低层次劳务经济基础上的增长,现代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还很低。这是一种落后的增长,并且累计循环的后果也直接导致了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1995-2005年东部地区gdp增长率为13.8%,中部地区与之相比低了1.25个百分点,其gdp的绝对量差距也扩大了1.56个百分点;另外中部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在明显扩大.
1995年中部地区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5%和78%,到了2005年这两个比重便下降到52%和67%。由此可见,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的确是在明显拉大。靠单纯实施简单的梯度转移战略是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往梯度转移战略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中部地区以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某些优势如劳动、土地、原材料等,来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辐射。但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对中部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是绝对的,东部地区对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一般发生在产业成长的成熟期,这个时候的产品大多是标准产品和成熟技术,其技术和组织创新的空间已经很小,甚至某些产品是进入淘汰阶段的。同时东部地区相当多的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传统的梯度推进就可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中部地区实施传统的梯度推进战略,很难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甚至还会加速扩大其差距。目前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外部条件,如果对这些优势产业和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借助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外溢性来构造竞争优势,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来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的发展.
3 中部地区反梯度的比较优势及其路径选择分析
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战略必须把工业化过程同区域优势资源配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方可实现。必须紧紧抓住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来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度发展。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明显、综合资源优势突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和能源基地,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中部地区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也比较雄厚。这些优势都使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的实现成为可能。同时目前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应该使其与自身的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实施赶超发展,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向高梯度转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梯次。这些都是中部地区经济实施反梯度发展战略的变革和创新.
3.1 区位优势显著
中部地区处于我国腹地,承接东西,纵贯南北,兼有东西之长的较为优势的经济地理区位,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6省,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1%。人口接近4亿,占全国的28%;国内生产总值32102,占全国24%。中部六省边界相连,各省的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它们在东西南北的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是中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从建国初期开始,国家就非常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先后投资安排大量重点建设项目,对基础设施进行了长期的建设,使中部地区成为连通东西南北公路、铁路交通干线的重要枢纽。境内民航方便快捷,以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民用机场开通了国内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各个主要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都具有天然的发展优势。中部地区便捷性优势的不断强化是中部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3.2 自然资源丰富
中部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之间。由于地质因素的作用和自然地理的特征,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是我国三个地带中最为丰富的地带。据原地矿部一位专家的评估,东中西三个地带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2∶2。考虑到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及资源和资源型产品运输到消费地的成本等因素,以可能实现的价值计算,中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大约占全国的40%以上。这些资源中,煤炭、石油、铝、铁矿、铜、铅、锌等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煤炭资源质优量大,有色金属矿产品种多,储量大。与全国相比,中部六省重要或稀有矿产资源丰富度远优于东部,密度也高于西部,且资源配套程度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山西省的煤、煤层气、耐火黏土、铝土、铁矾土、铂;安徽的明矾;江西的铜、银、白云岩、滑石;河南的蓝石棉、蓝晶石、红柱石;湖北的金红石、石榴子石;湖南的钨、铋、独居石等均占有全国的较高份额.
中部六省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基地,是30全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已经形成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大批工业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3.3 有较为集中的工业布局
中部地区由“三线”建设时期所打下的传统制造业优势,可以选准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产业区段,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使资本密集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对于这一地区的产业选择来说仍很重要。中部地区在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电力和有色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其中,以采掘工业为主的资源区有山西、河南、江西;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有湖南、安徽;资源和加工并举的有湖北。中部地区原煤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水力总量占全国的50%;钢铁总量占全国的28%;汽车占到40%。这些集中的工业布局到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随着wto对中部地区的深入影响,中部地区也在不断扩大产品的出口规模,进一步为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带来了新的空间.
3.4 人才优势
中部地区有比较好的人才和劳动力储备,也有较好的人文环境和教育传统。中部地区拥有众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其中武汉堪称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在经济发展对知识创新日益依赖的时代,这些研究机构和大学培养出的与中部地区发展相关的技术和人才,是推动中部地区反梯度推移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部地区高校中已经实现了科学园、技术园、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以及地区研究开发等计划,促进产学研区创新网络的发展。通过联合培养、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推动了大学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出了大量的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根据中部地区的特点可以看出,要实现反梯度战略推进,一是要必须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现有的战略性产业基础作用。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培育中部特色的农业产业群、农业机械产业群、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群、能源产业群、冶金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旅游产业群等,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二是要以优势产业来聚集生产要素,既能构筑反极化效应的抗力场,又能借助扩散效应带来的拉力场,中部地区便能东西逢源,对东部地区既抗又拉,对西部地区既可吸又可扩,真正发挥联系东西的中介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是要通过学习,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组织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后发优势的作用。四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已成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体系,迅速扩展令世人瞩目.
知识经济的外部效应对中部地区的反梯度推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人才优势,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来加快中部地区建设,通过扩大知识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实现中部地区反梯度的发展模式.
4 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的对策分析
中部地区要实现反梯度战略推进,国家应该为中部发展提供更宽松更有刺激力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扶持力度。鼓励中部地区进行更大力度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改革,在资金投入、外引内联、人才的培养、投资环境的优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中部地区要根据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途径,更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创新产业组织管理形式,实现经济反梯度推进,促进中部地区跨越式的发展.
4.1 加强中部交通运输网络建设
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努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这也是实现外部规模经济的必由之路,是中部地区反梯度推进的首要举措。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更是尤其重要。中部地区交通运输业应重点规划区域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机场干线、内河干线及水陆交通枢纽建设。同时要沟通内部联系,建设区域内连接各省市的效能网络。要全面提升中部地区在全国路网格局当中的枢纽地位。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航运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中部与三大经济区域的接轨。中部省份要相互沟通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实现外联。中部地区要发挥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作用。在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西部之间梯子结构中,中部地区要发挥作用,增强辐射能力,促进东中西部相连,加强南北通道建设,提高通道服务水平,服务南北经济交流。同时要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国家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增加中部省份、县到乡镇一级公路建设的规模,中部地区要进一步落实、提高乡村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尽快实现村村通,这对中部地区的一些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实现中部地区交通的发展,才能为发挥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创造条件,才能更好地带动整个经济的31发展.
4.2 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
针对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继续推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立足于中部各省的资源,实现市场、技术、资金、管理相结合,把合理布局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作为中部地区建设的主要目标。积极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因地制宜地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发展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以及大量的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电力、煤炭、汽车等优势产业,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和制造设备的供应基地,发展一些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山西主要发展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和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安徽应重点发展钢铁、建材、化工为主的工业;江西是全国的有色金属基地,应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和稀有工业;河南主要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湖北重点发展以汽车为主的机电工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以水电工业为主的电力工业;湖南重点发展有色冶金工业,以农用化学品和盐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和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工业等.
4.3 积极扶持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虽小,但具有一定的基础。中部地区已经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密集高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武汉光电信息技术,长株潭城市群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基地,重点发展光电子、通信、激光、计算机以及自动化、传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代专业化加工中心。全面建设生态大农业基地和环境产业基地,加速发展新材料工业.
未来中部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方向是与产业技术改造相结合,诱发现有资源存量,把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过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改善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
4.4 促进企业联盟形式的不断发展
企业联盟是几家企业为了实现同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合作体。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是为了在市场交易中寻求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企业间通过合作可以稳定交易关系,进而减少交易费用。企业间的合作不仅节约相互间的交易费用,同时又可以获取合作伙伴的优势资产,扩大企业运筹外部资源的边界,积聚彼此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中的核心能力,联合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通过组建企业联盟,可使企业在目标市场上拥有更强的市场声势,并产生“规模扩展效应”,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因而企业联盟是实现反梯度推进的有效形式.

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构建企业战略联盟,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联合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具有不同资源、区位优势和市场运作能力的企业,通过产权、技术、价值链等多种联盟方式,组成新的企业共同体形式,共同参与市场竞争。企业之间共享技术资源,以突破技术壁垒;共享原料采购货源、行情信息,以降低采购成本;共享品牌资源,达到联合发展的最高境界;协调市场运作,避免恶性竞争;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向顾客提供更加完善、周到的服务,从而产生堪与大型企业相对抗的市场声势、产能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劣势”,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越来越趋向于规模化、一体化的形势.
4.5 加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力度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及其相关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同时起到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因而产业集群是反梯度转移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长株潭城市群崛起的产业集群以及各大工业园区发展的产业集群,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抓优势产业推进产业集群,抓中小企业推进产业集群,抓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群,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抓经济一体化推进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形成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效应”,让一个个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托起湖南新型工业化的“脊梁”。产业集群以有效的促使企业技术创新,同时起到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因而产业集群是反梯度转移的一种有效的实现形式。产业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企业群落有利于技术、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之间的传播与应用.
产业聚集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产业集群内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所构成的集群内复杂而紧密的网络,提高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与人才的流动,使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享,同时产业集群内由于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的存在,以及相关辅助企业的集群,使集群内企业的关系呈现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比其他区域内更强烈、更密切。集群内激烈的竞争提高了企业技术创32新的压力,合作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其他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所以,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从而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能力、压力、动力,可以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江世银.区域经济发展调控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 周绍森.论中国中部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 李 跃.中部塌陷的两重性与中部崛起的战略取向[j].中国经济时报,2004.
[5] 黄亚军.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j].河南财经大学学报,2003.
[6] 郑新立.关于中部崛起几个问题的思考[n].河南日报,2004.
[7] 王辑慈.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王辑慈.地方产业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
[9] 王仲智,王富喜.产业集群战略的重新审视[j].人文地理,2005.
[10] 钱平凡.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z].国研网,2003.
[11] 王小鲁,樊 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4.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任素萍 [标签: 地区 进战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哈尔滨地区葡萄越冬防寒需注意的问题
    吉林省中部不同时期玉米病虫害防治
    天津地区上市公司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选择动机…
    如何构建豫西山林地区旅游高速公路的环保功…
    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学生汉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型复合保温墙体在寒冷地区的应用
    从化地区近2年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
    建立共青团工作“大团建”,探索高校与驻地…
    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
    国内外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的…
    独联体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分析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村民的利益保障机制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