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国贸专业的适应性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秉承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从国贸专业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制约性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国贸专业;教育模式;适应性

  教育部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政策、法规和相关惯例,具有较强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的现代国际商务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基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解读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秉承切合实际的理念,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并同步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这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和实践。英国有“三明治”教育模式,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则称之为“合作教育”,2000年,为了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将合作教育改称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在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WwW.11665.CoM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体现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理念是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职业建构能力包括操作性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工作中把握机遇的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等。因此,新课程观下教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从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个体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交往、个人生活情境中科学的思维,以及对个人、职业和社会负责的态度与能力。工学结合教育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在具体、完整、综合的工作过程中学习与思考,感受职业成长,在培养目标中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性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即与情境相关,以实践为导向的操作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性知识的学习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对职业教育的深入研究,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解读实际工作中的抽象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学习。
  成功架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作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动态课程结构之载体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不再是获得事实性知识和岗位技能,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工作”。工作过程知识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作过程知识课程,就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国贸专业的适应性分析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分析
  2009年上半年,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我院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及外经贸从业人员结构作了一次综合性市场调研。经过充分调研可知,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行业发展前景喜人,但对外经贸专业人员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支撑。
  国际经济持续发展,贸易行业前景喜人当今国际经济持续发展,进出口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亚洲、欧盟、北美等主要进出口市场的需求一直呈增长态势,印度、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也方兴未艾。我国对外经贸成绩斐然,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2007年突破了2万亿美元,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6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外汇储备超过1.4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同时,我国利用外资日益成熟,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超过5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投资国之一,我国已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四十多万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四百多家在我国设立了分支机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给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供了一试身手的平台。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会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各国政府经济复苏计划的有序展开,外经贸企业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国际商务类人才紧缺,市场需求形势看好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进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地方明确将国际化定位为新世纪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国际商务中、高级人才非常紧缺,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呈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我国许多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强烈的扩张需求及国内竞争的日益国际化,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中、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企业的制度创新拉动了企业对高级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各省市属、县属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走上国际经济舞台,对中、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国际商务人才十分紧缺,就业形势看好。
  国际经贸人才供给出现断层,教育模式转型势在必行首先,缺少精通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惯例的国际经贸人才。随着我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和出口贸易的快速增加,一些国家与地区针对我国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进一步增加,设置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卫生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由于社会向前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始终存在着差距,一些新的标准制约着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如近年来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在国际贸易领域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已受到sa8000审查。在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诉讼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的严峻现实面前,由于当事企业缺乏精通国际贸易法规和惯例的国际经贸人才,只能被动应付,进而被征收惩罚性关税,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最后痛失国外市场。同时,“入世”后国外优势产品将长驱直入中国市场,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反补贴问题。若要积极应对,需要熟悉wto贸易规则、精通国际经贸法规的专业人才的支持和加盟,但目前全国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谈判人才与精通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惯例的国际经贸人才实在太少,出现了供给断层。其次,缺乏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很多外贸企业,特别是新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希望在短期内能够扩大本身的国际业务,但又没有精力和实力培训国际经贸业务人员,所以在招聘时一般都首选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外经贸用人单位不仅注重雇员的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的熟悉程度,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如灵敏把握市场信息、市场开拓、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维系等方面的能力。我院的调研结果显示,企业认为外经贸人才存在的不足第一是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眼高手低”问题,第二是业务技能差,可见社会上紧缺的是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目前各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只是在理论上了解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而缺乏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把握外贸业务流程和相关业务的技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为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的培养提供了实施平台。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实制约性探讨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涉及教育、产业、社会等多个系统,需要来自教育、产业、政府的多元支持,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宏观政策方面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相关产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造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不能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成熟的市场环境,因此,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政府也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经费,因此,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够,往往处于完成任务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
  在教育体制方面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在人员结构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有“双师型”管理队伍,系和专业层面上“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健全;在教学制度方面,尚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的自主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课程方面,仍是从教学而不是从育人的角度看待课程,因此没有完全将校外实习作为必修课。虽然职业资格证书已经被纳入课程体系,但还没有在内容上与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大多数课程还是重知识传授,缺乏与工作过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直接有关,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的学校实施这一模式的难易程度相差较大。作为中部地区二级城市的高职院校,其相对封闭性增加了国贸专业实施这一教育模式操作上的难度。因此,国贸专业在这一教育模式的适应上,既受制于专业本身的局限性及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又不能脱离全球经济的波段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进出口贸易的萎缩,直接影响到这一教育模式的实施。
  在理念更新方面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中职教育应该实施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主要是学习高深学问,半工半读有损高深的形象,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会影响书本知识的学习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推进。
  相关建议
  为提升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政策层面上,制定推动我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建议政府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加强参与的力度,通过在高等教育立法中增加相关条款或利用政府相关项目拨款的方式提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2.针对国家政策某些方面的缺失,树立工学结合政策的全局意识,树立教育、生产和个人多赢的工学结合观。
  3.在管理体制上,强化管理制度与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用人单位和学校教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对学生工作质量的规范化调控应有严格的制度和措施,以完善学分制管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4.探索与劳动力市场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学院为主体,依托行业,由企业与校友共同参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改革学校的机构设置与功能,提高学校对外协调的能力,尤其是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能力。
  5.在专业建设方面,以职业岗位群为本位创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实现工学结合;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并依据有关职业资格标准选取课程内容;注重构建并实施课程评价体系并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课堂与实训室(场)一体化等体现“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胡卓红.“工学结合”教育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然选择[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
  [5]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转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许刚慧 [标签: 模式 适应性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
    中小学人文教育与本土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策略…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2013年第…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2013年第1期…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杂志2012年第6期目录
    兵工学报杂志2013年第2期目录
    兵工学报:光化工分杂志2012年第6期目录
    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杂志2012年第6期目录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2012年第…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杂志2013年第1期目录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2012年第…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201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