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温特制: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
内容提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至90年代初,学界普遍关注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但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而日本经济却在90年代停滞不前。作者认为,是温特制使美国公司扭转了对日本的竞争劣势,并最终创造出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近130个月繁荣的奇迹。温特制与美国创新能力突出、人才储备强大、金融市场灵活、消费者偏好新产品等优势结合起来,以高新科技为基础,塑造了一大批新兴企业,使得美国公司在1990年代国际竞争力列世界前茅。温特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它使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关键词:美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温特制/企业重组/经济全球化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经济学界普遍关心美国的经济实力地位相对下降、日本经济实力相对上升,甚至提出21世纪为“日本世纪”的问题。然而,美国经济在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高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即所谓新经济的良好表现,相反日本经济在整个1990年代的停滞不前,打破了经济学家的预测。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经济又进入了一个调整期。这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还是一个结构性的转折点?国际经济学界对此有诸多争议。本文主要探讨1990年代美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温特制,从微观基础解释美国企业和经济恢复活力的原因,以及在这种微观基础之上引起的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重组。

一 从福特制到丰田制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了现代大工业,此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企业实行了福特制生产模式(方式),将世界经济推向了新的增长阶段。WWW.11665.com福特模式的运行主要建立在三个原则的基础上:首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绝对明确:设计人员负责设计,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工人只需要完成简单动作;其次,利用泰罗制,将流水线上的分工专业化到最细微的地步,保证每个工人都可以最简单的方法完成;第三,寻找最佳的生产模式,无论在设计、生产、管理上都需要寻找最佳的模式,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福特制的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工业制成品的大规模生产和群众式消费提供了基础。

  福特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国扩散到欧洲和日本。1960年代,以丰田公司为首的日本制造业根据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日本企业的特点,将福特模式与弹性生产方式有机结合,改组为丰田生产方式(模式)。丰田生产方式在保留福特方式大规模生产优点的同时,又有效地克服了其缺点。首先,它的工作组织打破了层层管理的模式,发挥人的积极性,所有职工都要关心生产方法、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在大型企业中,职员组成灵活的、自主管理的小组,集体决定如何管理生产或他们负责的工作,设计与生产融合,设计师与生产者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组织形式要求工人有多种技能,并把工人当成企业的长期资产,不断投资进行培训。其次,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把生产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最有效的产出规模。对整个生产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每个部分都实行零差错,要求企业、供货商和顾客之间信息畅通、关系融洽,彼此之间可以做到“零库存”。第三,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与供货厂家建立长期信任关系,互相反馈信息。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网络,从中享受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好处。这种生产方式,吸收了美国的管理概念,将美国的企业策略、产品生命周期、市场分析、经济计量、信息处理、现代广告等,巧妙地与日本的群体意识、忠臣观念、终身雇佣制、重视长远利益等特点融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独具日本特色的生产方式,推动了日本大企业在海外的扩张和日本工业的现代化。

  但是,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看,丰田制只是福特制模式的改良,两者都属于追求规模(scale)经济效应和范围(scope)经济效应的垂直型结构,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以至售后服务,都是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这个过程中,虽然许多产品具有多节点的价值链,但企业都是以全部价值链的整体来竞争,单一价值节点对竞争结果影响不甚明显,因为各价值节点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因此,福特制典型的代表是汽车工业,而丰田制的典型代表还是汽车工业。事实上在1990年代以前,传统的计算机代表企业ibm,奉行的也是福特制(部分包含丰田制)的生产方式,其生产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售后服务以至融资租赁等垂直体系。而1980年代日本和西欧各国的计算机企业,都以对该模式的模仿来与ibm竞争。

  就在各国企业全力模仿ibm(1980年代日本举国曾以“超越ibm”为目标)的时候,美国的个人电脑突然普及,并改变了整个计算机产业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个人电脑诞生于1970年代末期,1981年ibm推出兼容机后迅速发展,1985年个人电脑的销售量超过了以工业和科研用途为主的大型机。随着微软和英特尔的结合,整个计算机产业迅速从垂直型结构走向水平型结构,市场的领导权从以ibm为代表垂直一体化型企业转向水平分工【注释】王雪佳:《美国新经济与东亚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以及其他种类的合作安排。以前所有这些组织活动或经营活动都在垂直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内部完成,现在的跨国生产体系令资源相对馈乏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像大型企业那样进入全球化进程。与传统的福特制跨国公司相比,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突出特征是跨国界企业之间的非股权合作关系,使价值创造过程的很大一部分都在主导企业之外完成,甚至整个企业的经营功能都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获得,主导企业出现“虚拟化”和产权控制一定程度的弱化。但由于温特制的作用,主导企业控制着销售渠道、市场规则和产品标准,价值的实现依然控制在主导企业手中。

  这种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给东亚地区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制造业强国日本和韩国,在短期内未能、也不愿意适应这种模式,因而没有能够进入这种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但在这种新型跨国生产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迅速成为该体系的委托加工(oem)基地。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中出现加工贸易的比重、外资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中80%以上都与加工贸易有关。oem 英文是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意为“原始设备制造商”,中国形象地翻译为“贴牌生产”方式,即品牌拥有者并不直接生产产品,只是设计和研发新产品,拓展与控制销售渠道,开展品牌推广工作,而实际的生产任务交由其他企业完成,贴上自己的品牌即可。中国以庞大的市场、低廉的成本、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等有利条件使得中国大陆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有专家预言,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到2005年,中国将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相当大的业务,中国很有可能成为委托加工型的“世界工厂”【注释】郭万达、朱文晖:《中国制造:转向世界工厂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注尾】。

  委托加工型的“世界工厂”,又可以称作“非科技创新型全球制造中心”,这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注释】唐杰的研究表明,制造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对分离,出现了以全球科技中心地位控制制造中心的新趋势。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成为委托加工的一环,并沿着其纵向分工体系向上攀登,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参阅唐杰、蔡增正:《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性质及经济发展特征》,2002年内部研究报告。【注尾】。作为非科技创新型的制造中心,对科技创新中心的依赖性和依附性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竞争优势可能会增强。中国制造业在物质生产规模明显扩张的同时,仍将保持利润水平较低的特点,并因此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成长中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会更加集中于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及高技术部门的组装业务方面,在低工资水平的支持下,中国制造业有能力在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外包生产的委托加工订单。在未来若干年有可能形成一个涵盖美国、中国台湾及大陆沿海地区(以至日本和韩国的部分产业、欧洲的一些跨国公司),按照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研发、新产品辅助设计与加工、成熟产品大规模生产的跨国型水平分工体系。【注释】唐杰、蔡增正:《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性质及经济发展特征》。【注尾】

  委托加工型“世界工厂”虽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升级的机会。相反,随着制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研发和设计本地化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非科技创新中心型制造中心有可能转化为科技创新型制造中心。笔者对深圳的富士康公司(来自台湾鸿海的投资)印象极其深刻。富士康是从做oem起家,其产品系列包括计算机用精密连接器、精密线缆及组配、准系统、板卡组装、整机系统,网络构件之高阶路由器,光通讯组件、无源器件、有源器件及互联网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等。其集团在全球主要客户的附近设立研发中心,提供客户产品开发及快速工程样品的服务。2001年该集团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注册数高达2300件,2001年度跃居台湾民营制造商第一,获得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全球高科技百强第16名的殊荣。其总裁郭台铭称要从制造的鸿海向科技的鸿海转变,被美国《商业周刊》称为“代工之王”,它在深圳的企业也是中国大陆最大的制造业出口企业。【注释】郭台铭:《从制造的鸿海迈向科技的鸿海》,.cn/news/【注尾】

七 结论:温特制的内涵与形式

  综上所述,温特制与新型跨国生产体系的形成是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国际生产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物。温特制是在与传统的福特制、丰田模式的扬弃、交叉、磨合中诞生的,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是以最终产品生产者在市场中垂直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温特制则与之截然相反。它的特征是: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中,在与模块生产者的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这一双赢的控制在生产的总架构和全过程中,在产品的零部件模块生产及控制产品的“软件”的制定过程中贯彻始终。因此,温特制不仅仅是高新科技条件下的产物,它更是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模式(方式),对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

  温特制企业以高新科技为基础,利用自己掌握的强大信息网络,以产品标准和全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得产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产出来的地方,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最终创造出1990年代美国经济近130个月繁荣的奇迹。这一生产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中,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在这个架构中,标准和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确保制订者的根本利益,但与此同时,标准的使用和落实者,也可以通过产品模块的生产与组合获益,形成双赢,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在实践中,温特制的创始国利用自己的金融实力和物流能力,将标准使用者生产的模块式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以最短的时间实现,终结价值链,并从中获利。

  从理论上讲,传统的福特制以分工和效率为基础,强调生产的内部化过程,形成了大而全、强而有力的单一生产体系。日本的丰田模式重视了生产的社会化,在社会中形成自己零部件生产体系,以高效廉价创建了丰田王国。与福特制内部化生产体系不同,丰田模式注重的是在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丰田公司与其合作者的关系是单赢式的垂直控制,温特制强调以建立和发展产品的标准为主线,在经济全球化中将产品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在资源能够最佳组合的地方从事生产和组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标准和模块生产者之间的双赢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对于模块生产者的全方位控制。从生产的角度讲,福特制是自己开发形成产品的模块,丰田是使模块围绕着产品诞生,而温特制则是用标准控制模块的区位生产与组合。因此,可以说福特制是内部化的产物,丰田模式是产业化的产物,温特制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在经济结构转换的分析中,经济结构的差异决定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高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几乎可以完全控制低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 —— 这就如同19世纪资本主义的大英帝国可以打败封建主义的大清帝国,20世纪帝国主义的英国可以打败民族主义的阿根廷(两次都是为数有限远征军打败坐守本土的国家)一样。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低一个层次结构中的设备机械,在高一个层次的产业结构的眼中,大抵只能属于废铁和原料。人们一直都在讲,美国发明了半导体的生产,但却在规模生产上败给了日本人甚至韩国人,市场也让给了日本人,或者韩国人,并认定这是美国在产业上的失败与悲剧。但却很少有人换一个逆向角度来分析:在高技术时代,在温特制的模式中,半导体仅仅是一种原料和中间产品,完全受到高技术发展趋势的左右,美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去让日本人、韩国人生产这种投资大、产品率低的“原料”,而自己集中全力去发展it产业,以向芯片中凝结智力产品为武器,同时可以居高临下地控制后者的产成品在市场中的实现呢?

  在温特制时代,产品标准不断提升和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在加速,产品的无形损耗日益加大,加工出来的产品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已经成为过时的压库负担了。计算机从386、486、586到奔3、奔4、迅驰的发展非常有力地说明了这一进程,由模块生产者生产这些硬件产品,无形损耗由他们承担,美国则脱身去做其他的更有“意义”的生产。人们知道,头脑的思维远快于生产过程的改进,模块生产者必然面临承担已有产品被迅速淘汰的风险(当中国取代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产品模块的主要生产中心时,上述风险便会实际地呈现在中国的面前),这样的过程加大了后来者学习的成本。 温特制的生产模式给了我们以很好地启示,是否可以认为这种趋势的存在:高技术的无形产业最终将控制有形的标准化的制造业产业,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贯彻将左右全世界产业的运行,在经济全球化参与者的双赢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对于世界经济的控制。

  从另外的角度讲,温特制给了标准制定者以左右他国的力量。当新标准提升后,标准的制定者在选择模块生产区位上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的喜好则会造成某些按照传统标准建立的产业的衰退(如90年代的日本、今天的中国台湾),和另一些按照新标准建立的产业的兴起,从而在全球范围按照自己的利益形成新的国际生产格局,完成控制,而某些国家将成为这种控制的牺牲品。至少在目前,在温特制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中只有美国和中国大陆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前者具有制定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力量,后者则具有生产、组合各类模块产品的比较优势。

  温特制使得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它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人才、资金、稀缺的自然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进口、出口)的流向为手段,以产品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的制定来保证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根本利益,因而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上,全球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组,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正好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当产品标准与商业游戏规则得到确定后,规模与成本便成为重要的因素,这恰恰是中国在今天的重要的动态比较优势。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美国 新经济 重组 基础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公司透明度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机制:一个假…
    财政体制:理论思考与现实观照
    财政支出控制:以支出管理目标为中心的三重…
    中国对外援助机制:现状和趋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