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财务税收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行业经济论文   新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理论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地方战略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   其他金融相关论文   房地产经济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经管期刊
浅析经济因素对二次世界大战中取胜同盟国的影响
【摘要】战时经济是一种非常经济,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部门发展不平衡性。战时经济的建立和运转是以破坏平时经济秩序为前提的,动员得越深入广泛,这种破坏就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国家和国民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战时经济建立不同的社会基础决定了战时经济持久力的不同,轴心国的战时经济持久力不强,而同盟国的战时经济持久力较强,这也就成了决定轴心国与同盟国战争中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战时经济 二战 轴心国 同盟国
  
  二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取得暂时胜利,英、美、法、苏等同盟国受到重创,出现了暂时的被动。英、美、法、苏等国在出现先期失例的情况下,很快调整政策和策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1943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投降,1945年4月德国法西斯投降,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投降。德、意、日法西斯的败亡和英、美、法、苏等同盟国的最终取胜,尽管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经济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英、美、法、苏等同盟国在战时经济潜力上远远超过德、意、法西斯轴心国
  
  一个国家或集团所具有的战时经济潜力是由其平时经济实力决定的。英、法、美、苏等同盟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强大,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从1938年各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百分比)来看,美国为28.7,苏联为17.6,英国为9.2,法国为4.5,德国为13.2,意大利为2.9,日本为3.8。德国虽然比英法略高,但与美国和苏联相比有很大差距,而意大利和日本则与所有盟国都有很大的差距。wWw.11665.COm从1937年各国的国民收入来看,美国为680亿美元,苏联为190亿美元,英国为220亿美元,法国为100亿美元,德国为170亿美元,意大利为60亿美元,日本为40亿美元。美、苏、英、法四国之和为1190亿美元,德、意、日三国之和为270亿美元,美、英、苏、法四国的国民收入是德、意、日三国国民收入的4倍多。
  
  二、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目标与其经济实力极不相适应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目标是要重新分割世界,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与英、法、美、苏等强国大国决战,由此注定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战时经济规模必须达到相当大的程度,但是,德、意、日法西斯的战时经济基础与它们的对手相比却非常虚弱,根本支撑不起它们的侵略目标成需要的战争规模。在国内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国内可供动员的经济潜力方面,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与英、法、美、苏等同盟国所存在原本就存在着巨大差距。这说明从国内的经济实力和潜力来讲,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目标与其战时经济基础极不相称。为了达到征服世界的目标,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还利用境外掠夺和“以战养战”等手段来组织和动员国外的战时经济潜力。这些手段虽然曾一度加强和扩大了法西斯集团的战时经济实力,但是也给法西斯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即加强了法西斯国家战时经济的对外依赖性。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其对外掠夺也相应扩大和加强,致使战时经济赖以运转的人财物力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必须依靠在境外通过军事征服来组织,于是,法西斯轴心国的战时经济基础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本土相对空心化趋势,重心越来越偏向境外。德国战时经济的外延性用希特勒的话来说是再清楚不过,他说:“不侵略外国的领土,不掠夺它们的资源,就不可能解决德国的经济问题。”日本战时经济的外延性与德国相比毫不逊色。“九一八”事变后,掠夺中国的人财物力已成为日本战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日本国内贫弱的经济实力已越来越难以支撑战争的进行,因此战时经济的境外扩充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到1941年日本战时经济对外依赖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日本之所以斗胆冒犯美国,用当时“企划院”总裁铃木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打开局面”,利用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的丰富资源来弥补日本物资生产力的不足。上述情况表明,轴心国已经把夺取别国的原料产地和资源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工业基础作为确定战略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这样做的结果,使战时经济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战争包袱,形成了夺取别国原料产地必然扩大侵略目标而扩大侵略目标必然加重战争负担的恶性循环。因此,法西斯,轴心国每侵略一地,虽然能一时性地掠夺到所需要的部分资源,但由于被侵略被占领国家的人民不会甘心接受奴役,不会甘心为侵略者去掠夺本国资源,而是以各种形式的反抗来回击侵略者,结果侵略者给自己脖子上套上了一条条绞索。这表明法西斯轴心国利用境外掠夺和“以战养战”的手段来组织和动员的外国战时经济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是不足以帮助其实现侵略目标的。
  英、法、美、苏等同盟国,则依靠其国内雄厚经济实力,迅速组织起了足以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战时经济。1938年英国每月仅仅能生产400架飞机,1941年底每月就能生产2000架飞机,到1944年7月,共制造了10300架飞机,大炮也由1941年的月产量30000门增加到1942年的月产量40000~45000门。美国则以其在全世界占极大优势的工农业生产能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未受战火破坏等有利条件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时经济,1943年美国的军火生产产值达到375亿美元,差不多等于苏联(139亿美元)、德国(138亿美元)和英国(111亿美元)三国的总和。苏联亦凭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来的强大工业,很快组织了强大的战时经济。
  
  三、英、美、苏同盟的形成及其在战时经济上的相互调节,相互援助,形成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绝对经济优势
  1941年,由于德国侵略苏联和日本侵略美国,苏、美两国卷入这场世界战争。反法西斯的一方最终形成了联盟,这一联盟的形成,不仅在政治、战略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而且在经济上和军事生产能力上显示出极大的持久力,使交战双方的战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双方的国民收入、作战潜力来看,以1938年的数字为据,同盟国制造能力是轴心国的2倍,作战潜力和国民收入都是轴心国的3倍。从武器产量来看,1940年,同盟国的武器产量只有35亿美元,轴心国却高达67.5亿美元;1941年,当轴心国增长到90亿美元时,同盟国更增加到195亿美元;到1943年,双方之间的武器产量形成天壤之别,同盟国达到625亿美元,轴心国只有183亿美元。从武器生产能力来看,“1943~1944年间,美国一国每天就能生产出一艘船,每5分钟生产出一架飞机……盟国还在生产许多新式武器(超级空中堡垒、野马式战斗机、轻型航空母舰),而轴心国只能生产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的先进武器(喷气式战斗机、23型潜艇)”。

  更为重要的是,反法西斯国家实现了战时经济的相互调节,相互援助,使反法西斯联盟的战时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界限的整体。战争期间,英、美、苏等国设立了一系列协调战时经济的机构,1942年1月,英、美成立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联合原料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苏联也在伦敦和华盛顿各设立了一个专管物资供应的大型代表团,具体指导和调配战时的人员、物资、武器、船舶等。这些机构的设置,使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在战时生产、物资分配、人力运用、战场选择等方面都起到了法西斯集团不可比拟的灵活作用。如在军需品生产问题上,由于反法西斯联盟相互配合,各自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加拿大承担建造反潜小型护卫舰,使美国船厂摆脱了这一任务;英国承担为驻扎在英国本土的美国军队提供兵营和其他设备,使美国避免了不必要的长途运输,而美国则集中精力承担供给所有反法西斯盟国的各种武器生产,实践了罗斯福要把美国变成“民主国家的兵工厂”的诺言。苏联则向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四、军事形势的变化,加剧了轴心国经济上的不利形势
  
  轴心国战时经济的状况是与其所面临的军事形势密切相连的。1943年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德、意、日法西斯被英、美盟军逐出北非,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迎来苏德战场的转折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苏军从此转守为攻。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使太平洋战场发生转折,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随着各大战场形势的转折,德、意、日法西斯的战时经济越来越紧张,尽管两国采取了一切措施使战时经济继续增长直到1944年,已是强弩之末,德国在苏军的反攻和盟军第二战场反攻的夹击下,占领地区越来越小,支撑战争的各种资源近于枯竭,国内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也遭到了盟军的轰炸,因此,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从1945年初起,德国的战时经济出现了“雪崩”局面。由于海上运输线补切断,由于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由于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的战时经济从1944年秋开始严重下滑,国内动员能力枯竭,战时经济迅速走向崩溃。
  
  五、轴心国与同盟国在建立战时经济的社会基础上存在差异
  
  任何国家或集团如果想使自身的战时经济基础坚实可靠,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其一要让国民了解和支持政府的战略,以便达到国民与政府同心同德的境界;其二要尽量避免过早地组建战时经济,以免国家长期忍受战时经济运行带来沉重负荷。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西斯轴心国都没有也不可能按这两条原则行事。法西斯德、意、日等国从30年代初开始了动员和转轨,一直持续到败降之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时经济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法西斯轴心国政府的战略目标和支撑战争的政策不可能求得国民的支持。因为法西斯政府进行的战争是从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出发的,利用增税、扩大国债、通货膨胀和大幅度减少或降低国民消费指数等手段在国民中开辟财源。这样的战时经济动员和运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政府操纵的以损害国民利益为前提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利益再分配过程,这样的利益再分配过程是不可能求得国民同心同德的,它只会遭到国民的反抗。1936~1937年,德、日两国工农运动的高涨虽然没能阻止法西斯国家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战时经济运转,但是无疑也成为法西斯国家战时经济基础中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它表明法西斯国家的战时经济基础已丧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政治支柱――民心。而盟国则刚好相反,一是战时经济动员和组建得较晚,战时经济对平时经济的破坏的程度没有那么深,国民的负担没有轴心国那么沉重。二是同盟国是在受到法西斯侵略的情况下,被迫使经济转入战时经济轨道,同盟国所进行的战争是反抗侵略,捍卫国家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因此,同盟国所实行的战略能够得到国民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中译本.
  [3]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竹内宏.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m].中信出版社,1993年中译本.
  [5]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编.世界现代史论文集[c].三联书店,1990.
  [6]《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邓兴普 [标签: 二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 影响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如何建设我国房地产的信用体系
    浅析电子文件的管理
    浅析如何管理商业银行与其客户之间关系
    巧借节庆经济之力 促进区域经济腾飞
    大连市经济增长动因的实证研究
    自然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浅析传统元素在现代版式设计中的表现
    浅析舒曼《狂欢节》演奏要点
    浅析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中的政府失灵
    经济时代视阈下新闻价值的研究
    浅析钢铁企业的能耗现状及节能对策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