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证券投资论文   金融研究论文   保险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债务市场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   公司研究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金融理论论文
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初探
【摘要】 进入21世纪,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热点。本文在分析低碳经济的概念后,从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国内外学者在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现状,发现国内外学者在评价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不足。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对象 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过度的资源、能源消耗和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为遏制这种势头,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各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金融、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方面。而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国际上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国内对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做好低碳经济评价,可以让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单位了解自己在低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促进自己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壮大。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的共识。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研究。wWw.11665.coM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度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候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缓减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结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金乐琴、刘瑞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关系。理解低碳经济需把握其三个重要特性:综合性、战略性、全球性。
  冯之峻和金涌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李胜、陈晓春指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它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发展理念,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来替代化石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消费方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三低”)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为基础,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袁优男将低碳经济定义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结能源机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消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率和洁净的能源机构,关键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孙桂娟、殷晓彦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包括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施刺激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基础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付加锋、庄贵阳等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低碳经济定义后,提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望。
  陶良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其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尽管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其概念的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低碳城市。其中关于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的学术成果有潘月红对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庆东瑞关于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牛凤君等关于新疆低碳经济评价等。研究低碳城市评价的学者有王玉芳、李晓燕、邓玲、薛蒙等。
  国内学者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多依据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思想来构建。朱有志、周少华、袁优男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级。肖翠仙、唐善茂使用德尔菲法来筛选评价指标,并在层次分析法思想指导下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胡大立、丁帅根据产业链从初始到最终消费这一路径,提出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2、评价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目前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对象大多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评价涉及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政策、低碳金融、碳汇、碳足迹等众多方面,同时其评价应多角度选取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所以区域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研究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评价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李晓燕、邓玲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主成为分析法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直辖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刘荣、徐征、李悦在评价河北省某县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得到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权重。李晓燕在构建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郭红卫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牛风君、刘文翠在对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与分析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对评价目标所起作用的大小即权重。肖翠仙、唐善茂在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广西梧州市的低碳经济,并提出发展建议。
(2)基于物质流分析法(mfa)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物质流分析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输入、输出相关系统的路径及其输出量、输入量的一种系统工具。通过研究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提示物质在特定区域内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从而找出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为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当前,我国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来评价区域低碳经济的学者有张学毅、毛玉如、万宇艳等。毛玉如、沈鹏等通过对低碳经济活动的物质流分析,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从区域、技术、产业、机制四个层面考虑。万宇艳、苏瑜从国家、区域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探讨国内外运用物质流分析法来研究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并在研究物质流分析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后,在微观和宏观方面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张学毅、王建敏在探讨国内外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上,运用物质分析方法来研究低碳经济,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自然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3)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运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来进行低碳经济评价,首先须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指标值的标准化过程;其次是指标权重的确定;再次是指标值的综合集成;最后是结果判断。在指标综合合成方法评价过程中,确定指标权重是其中心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德尔菲法、标准离差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指标赋权。关于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一般来讲,主要有线性

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结果判断一般是参考指标值的综合集成结果及国内外低碳经济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4)其他评价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还通过其他方法来评价低碳经济,如因子分析、模糊粗糙集理论、kaya公式等。王斌斌在评价大庆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时运用因子分析法客观构建了能够系统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15个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优势在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改善效果,而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谢传胜、徐欣等运用模糊粗糙集理论,建立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黄敏、廖为明等运用日本学者茅阳一提出的kaya公式建立了三个低碳经济模型,并用来研究江西省各市的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各区市低碳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三、国外低碳经济评价
  1、评价对象
  国外对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相对于国内侧重于区域性综合低碳经济评价来讲,国外则更注重低碳经济专项评价,集中在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碳排放等领域。
  在低碳能源领域,staffan jacobsson和volkmar lauber探讨了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在德国迅速蔓延的原因,并分析了德国政府政策对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两项技术迅速扩散的原因。nick kelly分析了英国的能源需求趋势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能源需求,部署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的策略。如提高现有的建筑物节能水平和建设新的节能建筑物、安装高效节能设备、安装当地的清洁、节能热电力供应等。john w. halloran将化石燃料中的碳基化合物视为氢能源,碳粉作为碳建筑材料。在分析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氢能源和碳材料(hecam)的能源平衡、成本、价值,脱碳方法及碳产业后,提出发展碳材料经济的三个战略步骤。daniel sperling和sonia yeh认为低碳燃料标准(lcfs)新政策工具是降低交通运输燃料碳排放一种很好的途径。从低碳燃料中的温室气体性能标准、容积任务的缺点、征收碳税或限额交易、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间接影响、能源安全和气候政策等六个方面阐述建立低碳燃料标准(lcfs)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低碳技术,早在1997年gernot gessinger就注意到全球碳排放为每年8亿吨,其中2亿吨来自于森林采伐,6亿吨来自化石燃料。其探讨技术创新及技术改进在电力生产、物流、电力消费、最优化系统领域减少碳排放的可行性及可减排空间,提出碳减排的三点措施:防治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避免在电力生产、传输、使用中形成高二氧化碳排放的特征;通过捕捉、利用、处理/储存等方式对碳循环利用;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风能、生物量、核能等。abdeen mustafa omer认为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政策目标,与之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够保护资源,提供安全、多样的能源供应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市场体系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并由此分析了在能源利用、能源替代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节能建议。
  国外对低碳政策的研究理论多数是关于碳税收的,其他的如能源政策、区域性政府的碳减排措施、区域性政府应对低碳革命的挑战等。k.a.fisher-vanden、p.r.shukla、j.a.edmonds等运用第二代模型(sgm)中的印度板块分析印度在经济、能源领域中的温室气体(ghg)排放状况,提出应通过碳税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tim roughgarden和stephen h. schneider运用动态集成的气候经济模型(dice)对相关政策进行定量评价后,提出碳税是促进碳减排的最理想措施。
  在碳排放领域,sven bode基于排放强度来预算碳减排的短期目标(到2010年)和长期目标(到2050年)。其他研究碳排放的学者有a.druckman、jyoti parikh、cheng f lee等。
  2、评价方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法及其他方法等。
  (1)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低碳经济与低碳能源、碳排放等密不可分,因此国外的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比较典型的综合评价模型有e3mg、eclipse模型等。a.s. dagoumas、t.s. barker运用e3mg(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model at the global level)分析英国的碳排放情况,提出一些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建议。hal turton在分析能源研究和投资战略的基础上,构建eclipse模型(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and scenario evaluation,eclipse)来评估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2)投入—产出法(i—o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低碳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运用i—o模型来分析低碳经济,尤其是在分析低碳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须对传统的i—o模型进行相应的改变、扩展,加入相应的环境因素。如a.druckman、p.bradley等运用环境型投入—产出模型(environmental input—output,eio)来分析英国的碳减排情况。jyoti parikh、manoj panda、a. ganesh-kumar和vinay singh通过投入—产出法(io)和社会会计矩阵(sam)来评估印度经济发展的碳排放现状。cheng f lee等在灰色理论(grew 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 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 goal 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效果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地发挥碳税的效果。
(3)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基于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经济代理人的行为,能够模拟不同行业或部门之间复杂的、基于市场的相互作用关系,其特点是在模型中引入“均衡”和“市场”,模拟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关系。这类模型的优点是对经济系统的描述比较详细,模型的解包括了市场出清价格、部门的产出、投资、就业、外贸、co2排放等;并且还可以模拟碳税等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在这方面,mustafa h. babiker运用跨区域性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来预算碳消费支出额。
  (4)其他方法。除上述几种评价方法外,还有宏观经济模型、部门预测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指数等其他方法。
  2006年10月30日,英国发布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又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marco 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comparativestatic 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四、结论与展望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理论还不完善,其研究对象集中在区域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低碳城市建设等,评价方法主要是综合合成方法、层次分析法等。相对于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关于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重视实践研究,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较少,将低碳经济具体化,针对国际、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模式。在研究对象上侧重于低碳经济某一特定领域,尤其体现在低碳能源、碳排放等方面。在评价方法上,大量运用各种数量模型,如投入—产出法、成本—效益法等。
  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存在的缺漏和不足,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评价低碳经济,进而加速和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仍需要在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是区域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外低碳经济评价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少有关于综合评价的指标,虽然国内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并不完善;其次是评价方法,国内的评价方法则相对较少,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方法较多,但不完善;最后是研究对象,国内侧重于区域综合性研究,国外则侧重于实践研究、专项研究,且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 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4] 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5] 冯之峻、金涌、刘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6] 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7]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1).
  [8] 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9]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论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10] 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11] 潘月红: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2] 庆东瑞:山西省低碳经济分部门脱钩指标建构与评估[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 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14]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
  [15] 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16] 薛蒙: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j].采购与供应链,2010(11).
  [17]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18] 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19]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20] 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
  [21]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
  [22] 郭红卫:基于模糊综合算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当代经济管理,2010(5).
  [23] 王军、周燕、刘金华、岳思羽: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4).
  [24] 单永娟:物质流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3).
  [25] 毛玉如、沈鹏、李艳萍、孙启宏: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化工,2008(11).
  [26] 万宇艳、苏瑜:基于mfa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
  [27] 张学毅、王建敏: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研究[j].学习月刊,2010(4).
  [28] 李友华、吕晶、续珊珊: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9] 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现状发展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0] 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2).
  [31] 王斌斌: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经验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6).
  [32] 谢传胜、徐欣、候文甜、许凤茹: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技术经济,2010(8).
  [33] 黄敏、廖为明、王立国、邓荣根:基于kaya公式的低碳经济模型构建与运用——以江西省为例[j].生态经济,2010(12).
  [34] staffan jacobsson,volkmar lauber. the politics and policy of energy system transformation—explainingthe german diffusion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j].energy policy,2006(34).
  [35] nick kelly. the role of energy ef?ciency in reducing scottish and uk co2 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06(34).
[36] john w. halloran. carbon-neutral economy with fossil fuel-based hydrogen energy and carbon materials[j].energy policy,2007(35).
  [37] daniel sperling,sonia yeh.toward a global low carbon fuel standard[j].transport policy,2010 (17).
  [38] gernot gessinger. lower co2 emissionsthroughbettertechnology[j]. energy comers,1997(38).
  [39] abdeen mustafa omer. climate change policy, market structure,and carbon leakage[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8(12).
  [40] k.a. fisher-vanden,p.r. shukla,j.a. edmonds. carbontaxesandindia[j].energy economics,1997(19).
  [41] tim roughgarden,stephen h. schneider. climate change policy: quantifying uncertainties for damagesand optimal carbon taxes[j].energy policy,1999(27).
  [42] sven bode. long-term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s—what’s possible,what’s necessary[j]. energy policy,2006(34).
  [43] a.druckman,p.bradley,e.papathanasopoulou,t.jackson.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uk[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6).
  [44] jyoti parikh,manoj panda,a. ganesh-kumar,vinay singh. co2 emissions structure of indian economy[j]. energy,2009(34).
  [45] cheng f lee, sue j lin, charles lewis, yih f.chang.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 case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 taiwan [j]. energy policy, 2007(35).
  [46] a.s. dagoumas,t.s. barker. pathways to a low-carbon economy for the uk with the macro-econometric e3mg model[j].energy policy,2010(38).
  [47] hal turton.eclipse:an integrated energy-economy model for climate policyand scenario analysis[j].energy,2008(33).
  [48] 鲁静:国内外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方法评述[j].投融资实务,2010(8).
  [49] mustafa h. babiker. focu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the positive solu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
  [50] 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51] marco mazzarino.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evaluating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due to the transport sector in italy[j]. energy policy,2000(28).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陈雄 [标签: 经济评价 初探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铜现货价格与国内外期货价格的影响路径分析
    国内炼钢类上市公司并购投入效率:一种新的…
    国内资产证券化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学校社会工作现状分析
    上海现国内首个3D打印设计的隧道工程
    浅谈人性化的老年住区室内外景观标识营造
    国内外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的…
    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杂志2013年第1期目录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炳华:…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公司慈善捐赠:国内外…
    试论民营企业国内发展瓶颈分析
    关于林业金融问题的国内研究综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