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证券投资论文   金融研究论文   保险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债务市场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   公司研究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金融理论论文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阐述美国经济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进而根据我国目前金融体制现状,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从体制、法律、政策等多方面提出了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拓宽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危机;次贷危机;金融体制;改革
  
  美国次贷危机无疑为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提供了教训,引起人们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我国会不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之覆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次贷危机对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一、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美国的次贷危机主要源于它的次级按揭住房贷款。2001-2004年,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格林斯潘主政的美联储多次调低利率,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还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并以建筑业来拉动整个经济的成长,从而带动了美国房地产价格大涨。在这种情况下,放贷机构借此大力扩张住房贷款,产生了很多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贷款,即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但在几年之后,借款人的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而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并不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证明的情况下购房。wWw.11665.cOM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开始连续多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引起人们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爆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次次贷危机涉及面广、原因复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成因:
  
  1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居民储蓄率长期过低而造成的金融资源严重不足。美国人喜欢消费而不喜欢储蓄,这是世界公认的。美国人往往是拿着明天的钱来满足今天的消费需求;消费过多而储蓄过少,必然形成贷款消费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在透支购买力(包括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表明政府也处于透支状态)。由于大家都在贷款消费,负债消费,因此,还贷就成了伴随许多人一生的头等大事。而整个社会信用链条,整个金融支付链条能否顺畅运转,也往往取决于贷款能否及时充分收回。这次次贷危机就是由于贷款人无法偿还到期的贷款,导致次贷抵押贷款公司破产进而引起整个金融市场支付链条断裂,造成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而,次贷危机实质就是由于储蓄不足、消费透支引发的金融危机。
  
  2 次贷危机另一重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过度证券化而导致的信用秩序混乱。几乎与次级贷款业务并行发展的,就是美国经济的证券化。作为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等,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隐患。同时,他们把手中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
  
  3 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变动对次贷市场的巨大影响。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此后的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含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支撑着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房屋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触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4 过度的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风险,孕育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虽然金融市场很发达,可是由于储蓄不足,相对于其经济规模的维持来说,其资本相对而言显得不足,表现之一就是政府和民间都积累了庞大的债务。美国国会预算局2008年3月4日估计,在今后10年里,美国的财政赤字总额将达2.58万亿美元,每年的赤字额都将超过2000亿美元;而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更让人吃惊,该报告认为美国今后将面临长期的财政赤字,其总额将达到44万亿美元。另据美国公布的数字,美国在2006年底居民家庭的负债总额也已经达到8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就非常注重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如纳斯达克市场、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各种新型金融组织的涌现,等等。次级抵押贷款也是这种种金融创新中的一种。正是由于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我们就看到在贷款供求双方都面临储蓄不足、资本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把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刺激兴旺了,也把金融市场搞得更加活跃。在次级抵押贷款上所表现出来的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元中生有在市场上创造和扩张信用,强化对现有信用的调动能力,不断形成新的信用链条,以此来调动信用的反复利用,从而有效弥补实际上的资本积累不足。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储蓄支撑,而完全依靠预期收益所带来的信用链条来维持,从而这个金融链条的基础就很不稳固,显得比较脆弱。一旦其中一个环节不能衔接,就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像这次的次级抵押贷款链条就完全寄托在房价的不断上涨上。房价涨,大家都赚;而一旦房价跌,大家都赔,从而导致信用链条的断裂,引发了金融危机。
  
  5 金融市场的利益攸关人违背市场规律的违规操作,加速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各自的利益,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大。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且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建立新的金融体制的启示
  
  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我们也应该警惕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变化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案例。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为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健康发展能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1 根据国情,选择合理的金融发展模式及经济成长模式。国际上一些学者和舆论在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时,几乎都提到了美国金融模式的不合理性及现有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合理性。有人讲,次贷危机表明了美国式金融资本主义以及其主导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破产。我国在过去30年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定位于“世界加工厂”、“世界装配厂”的位置,对世界资源及世界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影响力、控制力,往往只能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去逐步加以改变,需要认真、深入、广泛地思考我国今后的金融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比如说,美国由于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高,因而往往选择投资作为家庭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因此,美国的金融创新大多集中在各种金融投资工具、金融投资方式的开发方面;而我国居民由于收入较低,生活负担重,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因而多数人选择储蓄作为家庭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因此,同样动员社会金融资源,美国就主要依靠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在我国,依靠银行储蓄的间接融资方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因为我国大多数居民在内心并不把股市作为自己资产真正安身立命的场所,而只是当作一个可以赚点钱、撞撞大运的地方。我们在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选择动员社会金融资源的模式时,应该考虑这种以储蓄为首选的民众心理和阶段性国情。总之,次贷危机给我们的警示是:要求我们注意防范来自国内和国外的金融风险。保障我国金融安全,避免遭受重大金融损失;给我们的启示则是:要求我们在选择未来的金融发展模式,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人民的心理、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要服务于、服从于、适应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

  2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而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我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贷款出现的危机要严重。可以说,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我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规定,90平方米以下的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90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且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在次贷危机阴云密布的背景下出台上述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管理的措施,表明我国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高风险,显示了监管层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决心。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金融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与理论研究的热点。经济学界广泛探讨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如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提前偿还风险和利率风险。法学界则重点研究了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主要法律障碍,如资产支持证券性质界定的模糊性、spv(特殊目的公司)运作模式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破产隔离”与“真实出售”以及实质性风险转让的法律依据等。目前,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法律是2005年央行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以上法律对信贷资产业务的市场准入和风险管理作出了专门规定,专门设立了“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一章,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参与主体提出了统一的风险管理要求,强调了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隔离和风险揭示问题,要求参与证券化交易的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隔离机制。以上法律属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较低,难以解决现存的一些法律问题。应当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经验教训,尽快制定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处理好外部监管和内控制度之间的关系,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的法律体系。
  
  3 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慎重推进资产证券化。对于次贷的低信用品质及其潜在的威胁,美国银行业之所以存在过分乐观的情绪,根本原因在于发放贷款的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将贷款卖掉,从而将风险转嫁给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由于这种转嫁关系的存在,美国银行业可以在基本不承担信用风险的同时,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进一步刺激了银行贷款的冲动。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很大程度是由资产证券化产生的风险放大效应导致的。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缓慢,长期以为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居民银行存款,一旦长期居高的储蓄率下降,有可能导致银行面临资金短缺危险。因此,许多业内人士建议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抵押贷款债券,以有效解决银行资金问题,并减少风险积聚。但鉴于美国教训,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并不能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定价。所以,在国内推行抵押贷款证券化时,不仅要强调基础资产的优质性,而且要特别注重其现金流变动的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工作,以稳健发展为基调,切勿操之过速。
  
  4 谨慎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健全存款准备金运转机制。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过度地使用利率调整手段。我国从2003-2008年16次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与美国2004年起13次调高利率一样,意在抑制投资过热现象。从国际货币环境来看,过紧的货币政策难以为继,美国、日本、欧洲央行都在放弃过紧的货币政策,不得不降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却在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同时提升利率,严控信贷,无疑是值得思考与商榷的。强行紧缩的结果有三:一是金融资源难以配置到我国经济效率的主要增长企业上;二是使人民币资产成为世界投资洼地,外资银行与国际投资者成为享受我国经济成果的主流群体;三是在紧缩政策之下,cpi因为经济效率的下降而继续攀升。国内经济形势不支持过紧的货币紧缩政策。我国的产业梯度转移,如制造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与提高成本的双重压力之下,东部大部分制造业转移成本加大,因而不得不破产或转移到其他国家。这在珠三角等地已现端倪,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经济衰退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次级贷款和不良资产的增加如果普及,那么我国也可能爆发次贷危机。
  
  5 把握金融创新的合理方向,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我国的金融创新,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要注重各种物质性生产产业的成长,因而金融创新的主导方向应当是有效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促进就业增加,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产业竞争力提升,本国跨国公司的培育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只要坚持金融创新与实业成长相结合的方向,就可以在盘活过剩的金融资源的同时,有效防止泡沫经济的蔓延。因此,我国的金融创新,重点应放在企业投融资体制及相应的投融资方式、投融资工具的创新方面,放在有效支持自主创新及新兴企业和产业的风险投资方面,放在大力支持可以有效增加就业和鼓励创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放在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总之,金融创新要围绕有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来展开,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在一些热门投资领域分得一杯羹(像美国次贷抵押贷款公司那样)。同时,在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增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意识和市场约束。这也是次贷危机给我们的警示。也就是说,美国是在一个比较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中进行金融创新,而我国则是在一个市场还远未发展成熟、体系远未完备的环境中进行金融创新。在这样一个不成熟但又资源比较充裕的环境中进行金融创新,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即把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规则完善、工具创新等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6 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合理、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品是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mbs出现之前银行放出按揭贷款的能力完全取决于接纳存款的多少,该产品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发放按揭贷款的能力;同时,金融衍生产品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杠杆,放大了购买资产的能力。然而,衍生品也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风险虽然可以对冲,但不会消失,特别是如果大量机构参与此类产品的投机,衍生品的风险将加剧放大。一旦链条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引起连锁反应。此次次贷风波表明:借款人的抵押贷款被打包发售mbs,而mbs又和其他债券一起被打包发售,甚至会被进一步打包发售更为复杂的衍生产品。复杂的数学模型和产品结构使得投资者与初始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准确估计违约情况;而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使得实体经济的问题被加倍放大成为可能。加上很多金融衍生品缺乏公开、透明的交易市场,投资者需要自己评估价值,不同估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一旦发生问题,这类产品可能会有价无市,对冲基金将难以为继,引发相关机构的连锁反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给各国准确地预计危机程度和采取相应措施带来很大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除金融机构本身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外,我国货币和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合理、有效发展,以降低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
  
  7 审慎有序地推进中国金融体系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是,美国次贷危机警示我们,全球化这枚硬币有两面:一面是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面也会造成风险以更快的速度蔓延。次贷危机发源于美国,但迅速波及到欧洲、拉美、亚洲等,演变成一场世界级别的危机,其蝴蝶效应不可小视。金融市场上的危机有很大的传导性,即使危机来自发达国家,我国这样谋求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能独善其身。当前,开放我国的金融体系,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谋求更好发展的举措。但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尚在建设初期,金融产品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都有待完善,这就更需要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加大对跨境资本的监管,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审慎有序地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
  
  8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防机制。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我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风险预防机制。如为了控制次贷危机的蔓延,美联储与全球主要国家央行联手行动,向金融系统注资,以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引发了全球股市的积极调整。我国已经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预防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和本国的金融安全。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程炳友 [标签: 美国 次贷危机 金融体制 改革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美国大学STEM人才培养策略解读
    美国经验有益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如何应对美国的“两洋战略”
    中国美国商会:美在华企业对前景保持乐观
    从美国《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浅谈中国…
    美国“银发族”博弈就业市场
    美国制裁伊朗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对华经济政策中的经济和非经济手段
    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
    美国国债的偿付能力分析
    美国汽车售后零部件市场杂志2002年第1期目录
    借鉴美国广电媒体的网络运作策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