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证券投资论文   金融研究论文   保险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债务市场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   公司研究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金融理论论文
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民营金融特点及优势探析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农村金融制度的不断变迁,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农村民营金融正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全面概述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的状况,剖析了既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缺失性,提出发展农村民营金融是解决资金供求矛盾的关键。并且,在进一步阐述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特点及优势,指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内生出民营金融这一创新主体,农村民营金融的成长与壮大是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特点;优势
  
  一、农村金融市场分析及缺失性
  
  众所周知,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即保持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的相对均衡,是破解和消除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融资难的唯一路径。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金融供给创造金融需求,彼此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农村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制度得以确立的基础,是农村金融供给实现发展的前提。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匹配,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分析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理清农村金融实际需求,明确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或过剩之处,努力拓展农村民营金融成长的路径,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亟待探索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对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分类的理论是有不同的标准。张元红(1999)以湖北汉川福星村为例,分析了农民的金融需求,认为除了存款、贷款需求外,农民还没有出现其他的金融需求。www.11665.Com李人庆(2000)分析了不发达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主要是储蓄存款、贷款需求。温铁军(2001)认为。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包括普通农户、种植和养殖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农村金融需求既包括生产性借贷,也包括消费性借贷,后者主要是农户因为盖房、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而产生的借款需求。韩俊(2004)把农村金融需求分为农户金融需求和乡镇企业金融需求。周立(2005)提出与“三农”问题相对应的三类农村金融需求:农民生活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农村发展需求。罗思平(2005)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类型的不同,将农村金融需求分为信贷需求、保险需求、投融资渠道需求,以及存款、汇兑、结算等其他金融需求。笔者认为目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需求的产生主体不外乎为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即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村基层政府。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在大部分地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农村金融需求可以大致分为农户金融需求、农村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基层政府金融需求。
  (二)农村金融供给分析
  1、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从农村资金的来源来看,农村金融的供给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农村正规金融和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发挥的作用不大,一般只涉及少数较大的农村企业的融资。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在正规金融提供的信贷资金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主要形式有民间集资、台会、金融合会、私人钱庄以及高利贷,等等。研究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可以主要从既有的农村金融现实人手,根据本文研究的主题,我们从农村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两个方面来进行,他们各自的主要功能与服务对象见下表。
 
  2、农村金融供给缺失性。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一直处于抑制状况,政府试图通过对既有农村金融组织的改革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然而,改革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目标。事实上,既有农村金融供给始终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他们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1)农村金融服务配置体系失衡。第一,农村信用社支农后劲不足。从表面上来看,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驾马车”构成了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为农村金融发展服务。实际上,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仅剩农村信用社独家支撑,形成了“一社独大”的垄断局面。面对近乎垄断的农村借贷供给市场和形同虚设的“三会”制度,农村信用社缺乏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以及差别定价的动力,业务“非农化”倾向明显,使得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支持,多种缺陷导致“一社”难支“三农”。第二,商业金融支农弱化。近年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致使机构网点大量从县域农村撤出,上收贷款权限,流动性严重过剩,银行盲目竞相追逐大户,“抓大放小”,其资金集中投向热点行业和垄断部门,客户结构趋同,贷款集中度过高,农贷资金日益萎缩。第三,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中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目前只承担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业务,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无力从事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农事业。第四,长期的市场准入管制压抑了民间金融的发展。在当前从正规金融渠道难以取得贷款的情况下,农村经济需要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民间借贷、地下钱庄和典当业。由于他们有许多诸如不需要向融资方支付“寻租”成本、手续简便等独特优势,近年来民间金融发展很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矛盾,与正规金融形成了强烈的互补。但由于民间借贷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被视为“草根金融”,“有为而无位”,一直潜行在非明非暗之间,博弈于合理性与非法性之中。第五,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风险保障不完备。农业是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规模太小,结构不均衡,较高的保险费率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差甚远,农保组织的灾害救济手续繁杂、承保率低、赔付率高,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导致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日益萎缩。

  (2)信贷政策存在“非农”偏好。当前,诸多因素造成的支农投入总量不足,是制约“三农”发展的核心要素,而支农投入的不足,又由如下几个突出矛盾所决定。①商业金融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相悖。农业受自然环境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是一项周期长、风险高、效益低的弱质产业,这与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相悖。在转轨过程中,商业银行总是把资金投向效益好、风险小、赢利高的行业。②信贷资金管理的集约型与农村资金需求的粗放型形成一对矛盾。农村资金需求的特点是户多面广,地域分散,具有明显的广泛性。这就要求对应服务的金融部门不但网点要多,而且贷款应以信用贷款为主,在机构设置与经营管理上均实行粗放型模式。但金融部门的成本约束要求他们自身收缩战线,提高集约化程度。③政府信贷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政府政策存在“非农”偏好。据统计,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金投人8.8万亿元,而用于农村的仅为1.4万亿元,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占有16%的社会投资。这种非农偏好的国家资源分配制度,削弱了农业发展后劲,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农村各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不相适应。④贷款责任追究制别性与利益激励机制缺乏之间的矛盾。目前,各金融机构普遍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制,以确保新增贷款“零风险”,却没有建立与此相对应的利益激励机制,造成贷款责任与利益失衡,责权利不对等。大部分信贷员认为“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无风险”,使信贷人员宁愿选择“无为而治”,对农户“拒贷”现象频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3)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信贷资金是农村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但目前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农村资金正从以下五个渠道不断外流,严重弱化了县域银行资金“蓄水池”功能。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权限上收,演变为单纯的吸收存款机构,并将吸收的大量农村资金通过上存流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邮政储蓄以“贴水”揽储方式抽取了大量的农村资金,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体外循环”。每年约有近千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转存央行,从农村流入城市,使其游离于农村经济之外。农村信用合作社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农转非”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非农领域,并以“垒大户”、上存资金、网上拆借和购买国债等方式转移资金,从而使资金流向收益相对较高的“双大”客户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削弱了它支持“三农”的资金实力。各商业保险开办存款性的保险业务,抽走了部分农村资金,集中调往城市使用,加剧了农业资本的稀缺。从农村起步发展起来的部分农户、个体户、经济组织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信用环境落后,逐渐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资产和资金也带离农村。因此,由于农村自身资本的缺乏与制度约束,使社会资金由农业流向工业,由农村流向城市,资金占有上的“马太效应”不可避免地更加显现,由此造成的农村经济大量“失血”,将加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的狭窄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巨大资金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二、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及特点
  
  (一)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概况。众所周知,在一些市场经济的国家中,金融业至少80%以上是民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在市场经济下,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运行,这些金融机构必须是商业化的,以盈利为目标,自主经营而且自负盈亏,政府不能对经营活动进行任意干预。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现在的银行业仍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因为现在的银行还是国家垄断的,尽管建立了某些股份制银行、某些城市商业银行,但这些银行基本上还是国家控股,真正的民营银行只有民生银行。1996年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家民营银行,其主要是由一些民营企业参与、出资,经全国工商联牵头发起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开创了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先河,这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都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农村民营金融的地位尽管在法律上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但在政策层面上已经迈出了重大步伐。2005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首次对民营金融作了比较正面的评价:要正确认识民间金融的补充作用,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近日,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这使农村民营金融从最高级别的政策中获得了现实依据。
  (二)农村民营金融的特点。从农村民营金融企业成长的现状,我们可以深刻地得到这样的启示:农村民营金融作为相对于农村国有金融的一种独特金融形式,有其自身的运行特点,适合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
  1、业务范围的地域性。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这表现在农村民营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一定的乡村范围内,资金运用也主要集中在乡村内部,所服务的目标市场上的客户主要是乡村的农户以及中小企业等,这主要取决于农村民营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乡村金融需求的发展。这种地域性实际上是反映了农村民营金融运行所具有的封闭性,而它恰恰说明了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能够将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局限在地域范围内,不至于将金融风险扩散、蔓延。因此,农村民营金融业务范围的地域性成为其最重要的特点。
  2、地方经济的关联性。农村民营金融的业务活动主要集中在地方范围内,这也决定了其运行必然形成对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程度的高度依赖,即农村民营金融与农村地方经济具有密切关联性。随着农村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户及地方中小企业等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就会急速扩展,这就成为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的基础,促进其快速成长发展。相反,如果农村地方经济发展出现萧条的局面,各种金融需求主体必然会减少业务活动,农村民营金融的业务就会受到不利影响。事实上,农村民营金融内生于农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它与农村地方经济是共生关系,关联性与依赖性较强。
  3、经营规模的中小性。农村民营金融服务于农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其业务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地方范围内,这便决定了其经营规模较小,不大可能为一些大型的客户服务。换言之,农村民营金融主要面向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等服务对象,这类金融需求一般来说也不会规模太大,是农村民营金融组织完全有能力提供的服务对象。特别是农村民营金融组织的自有资金往往不足,其他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有限,这使得农村民营金融服务只能是中小规模,而不大可能提供大规模金融服务。当然,中小规模经营正是体现农村民营金融的经营特色和优势。
  4、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农村民营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其他农村非营利组织等,这些服务对象自身的经济状况程度不一,需求各异,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增加了金融组织经营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农村民营金融组织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复杂性设计金融产品,树立自身良好形象,通过合理的制度变迁来降低金融风险,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对服务对象金融需求的满足。需要说明的是,服务对象的复杂性、金融需求的中小规模性、业务范围的地域性等,正好显示了农村民营金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制度优势。
  
  三、农村民营金融的优势
  
  (一)农村民营金融形成的制度机理  1、市场的利益驱动与农村民营金融的生成动因。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体制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各种私有、个体经济纷纷涌现,他们对资金及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在客观上需要相关金融组织的出现。而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国有金融机构由于要承担来自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可能带来风险的双重压力,加之由于农村中农户居住分散、贷款规模小、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较高的特点,一般不愿为农村各种经济主体贷款。相比之下,农村民营金融活动与经济主体之间具有双向的利害关系,具有微观信息灵敏的特征,借贷双方彼此了解,交易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农村的民营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市场领域中形成了较大的成本优势,这是导致市场利益驱动和竞争条件下农村的民营金融组织自发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2、制度机理与农村民营金融的发展。我国民营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秩序,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范畴,是一种在客观供求刺激下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是为民营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这种民营金融组织虽然具备金融深化的一些重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但由于大多数民营金融组织一开始就不具备法律认可的地位,管理不够规范,高利贷现象普遍发生,因此,受到了政府金融政策的抑制。应该看到,目前,农村民营金融体制的变革是在农民自发的制度创新推动下,使国家或政府承认农民自有资源的一种私产制度。从过去单纯打击限制,转变为正确引导和充分利用,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这对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将是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使农村民营金融向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整体金融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二)农村民营金融的优势
  农村民营金融是现代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其优势也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
  1、独特定位优势。农村金融将当地农户、中小企业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这有利于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填补因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所出现的“农村金融服务缺口”。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造成我国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也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扩大的金融方面的原因。并且,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加速从农村地区撤出,这可能将在农村地区形成金融服务的真空。农村民营金融在资金运用方面的特点之一就是将本地吸收的资金主要用在本地市场,因而能够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避免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另外,农村民营金融的引进能解决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退出基层金融机构所导致的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真空化,即将这些欲撤并的网点转由民营资本控制,或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共同将网点改造为民营银行,它不仅可以解决网点撤并上的不良后遗症,也间接解决了民营资本进入后的牌照申领问题。
  2、产权结构优势。一般来说,农村民营金融的产权是没有行政介入的纯经济权利,这种纯经济权利既不通过行政授权来实现对机构财产的实际占有、支配和处理,也不通过行政授权来发生上下连接和横向分割,更不受行政权力的支配而增减或废除。因此,农村民营金融必须实现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形成内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其服务对象——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农村非营利组织等也都是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由此,在产权清晰的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交易,形成真正的信用关系。所以,农村民营金融的产权结构能为经营管理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保证,进而可以建立合理的决策程序和灵活的经营管理体制。
  3、关系融资优势。不能出具正规财务报告的中小企业、农户,很难从国有金融机构或大银行获得贷款。相比而言,农村民营金融十分熟悉本地的客户,能更容易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所谓“软信息”是指难以被量化、被查证和传递的信息。农村民营金融由于长期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等在各个维度上的接触,积累了关于他们的大量信息,即农村民营金融基于地缘相近的信息优势,具有超过企业财务报表、担保品和信用分数等的显著价值,从而在审批客户的贷款时不会只关注他们的财务数据,还会考虑这些借款人的个性化因素,如资金流量及发展前景等。因此,农村民营金融在向信用透明的借款人放贷、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小规模贷款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在过去的近20年里,美国民营银行提供了小工商企业贷款的近1/3和小额商业房地产贷款的40%多。在农业贷款中其所占份额更大,提供农场房地产贷款的65%、农场经营贷款的61%和小额农场贷款(低于50万美元资产)的75%。经验表明,关系融资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4、决策机制优势。农村民营金融之所以在处理软信息方面较大银行有优势,还取决于它的决策机制。科层结构复杂的大银行由于委托代理链条长,解决代理问题的成本就会比较高。而小型的独立民营金融则因管理层次少、结构集约,从而可减轻代理问题(berger,klapper和udell,2001;berger和udell,2002)。农村民营金融的信贷经理对贷款项目质量判断的准确性在于其直接接收、处理各类软信息,在信息生产与资金配置权相结合的前提下,信贷经理会得到正向激励。而在大型的及科层结构复杂、存在多级管理层的银行中,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在上级,信息生产与资金配置权相分离,针对农户及中小企业的模糊人格化特征的各类软信息难以向上级层层表述,从而弱化了软信息的收集、生产,信贷经理转而从事硬信息的处理(j.stein,2002)。因而,农村民营金融可以在审批手续上更加灵活便捷,对客户提供的资信材料和担保条件可以适当放宽,从而能够更好地方便客户,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陈瑾 [标签: 制度 变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给付行政中心理援助制度的构建
    论法学期刊适用同行审稿制度的“是”与“非…
    河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困境及其对…
    浅论建国初内蒙古二元区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
    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监督体制机制…
    地方债审计启动完善监管制度迫在眉睫
    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创新的探讨
    会计准则变迁对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影响的理…
    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
    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造假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我国乡村治理新型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