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论文 >> 银行管理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证券投资论文   金融研究论文   保险论文   期货市场论文   债务市场论文   银行管理论文   公司研究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金融理论论文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透析
【摘要】 文章借助商业银行披露的2009年、2010年资本充足率的有关数据,就资本充足率的内涵、实际运用进行评价和研究。通过对该指标及指标数据背后的真实问题的详细解析,指出该指标在实际运用中的一些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真正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解析
  
  随着各商业银行2009年年报、2010年中期报表的披露及《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资本充足率再次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截至2009年底,我国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4%,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都在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巴塞尔委员会8%的标准;核心资本充足率多数在9%左右,也远超《新资本协议》4%的要求(见图1、图2)。但2009年三季度后,各大银行快速增加放贷量,资本随即呈现快速被消耗的趋势,导致几家大行的资本充足率较2008年有所下降。其中,居于首位的工行资本充足率比2008年的13.06%下降了0.7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2%交行位居第二,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15%;建行第三,资本充足率为11.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31%,分别较2008年下降0.46和0.86个百分点;以11.14%的资本充足率位于第四的中行,较上年下降2.29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下降为9.07%。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居同业首位但资本压力最为显著(见图3)。而根据上市银行公布的2010年三季度报表数据显示,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2010年9月底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2.52%、12.11%和11.63%,较2009年均有所提升……可见,监管部门及各商业银行均非常重视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提高,该指标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本金安全状况及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Www.11665.cOm本文将就什么是资本充足率?这些指标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进行详细解析。
  
  一、资本充足率的意义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监管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金融管理当局对该指标的规定旨在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
  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的市场风险资本)
  具体来说,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包括捐赠和资本溢价)、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重估储备、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扣除项包括商誉、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作为国际银行监督管理基础的《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其目标标准比率为8%。
  资本充足率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考核商业银行经营安全性的重要监测指标。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中更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目前,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要求下,银监会已建立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 (对大型银行),目的在于在信贷扩张和银行收益较好的时期,要求银行多将收益转化为资本和拨备用以抵御未来的潜在风险,提高抵补预期和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使商业银行更加安全、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二、资本充足率指标解析
  
  (一)现有计算公式下,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
  面对监管法规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增加分子量和减少分母量的途径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某一特定比例(比如8%以上)。
  
  1.增加分子的途径
  通过增加分子的途径来补充资本,代表着银行必需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资本。如果银行通过增发新股、配股或是减少分红的途径来补充资本,则需要付出很高的协调成本,且实施难度大,在短期内也不易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最可行的补充资本途径便是通过发债来补充附属资本,在周期性的低利率时期这种方式尤为流行。2009年以来出现了商业银行成群结队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据统计,当年的发行规模已超过2 000亿元。
  不过,发债方式也将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如果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从附属资本中将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或混合资本债全部扣除,那么,商业银行通过发债方式补充资本的能力会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监管规则要求,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补充的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也即,如果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不足,即使补充再多的附属资本也不能从实质上提高资本充足率。
  2.减少分母的途径
  减少分母的途径,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压缩分母的风险资产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方面,在风险权重不同的情况下,收益率既定,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首先压缩风险权重大的资产;另一方面,风险权重相同,银行为保住收益率通常选择压缩其他风险资产而不是收益率更高的风险资产。目前,银行通常确定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依次为:央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原来因收购坏账而发行的债券,风险权重为0%;超过4个月的商业银行债权、银票为20%;对公用企业的贷款和发行的债券、对居民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对个人和企业的一般性贷款和各类企业债券、商业票据、银行间互持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风险权重为100%。
  在上述风险资产中,商业银行一般会选择压缩向企业和居民发放的普通信贷资产及信用类债券,而将增加持有央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未来,出于最大程度提高收益的考虑,银行可能会选择利用信贷资产理财的方式,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压缩表内风险资产。
  (二)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是一个适度指标
  现代商业银行对资本金需求表现为:资本金规模数量越大,其充足度越高,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就相对越强,公众对其就越有信心。从我国当前状况分析,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必要的,银监会把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对中小银行)和11%(对大型银行)就是这个原理。然而,银行资本并非越多越好。这是由于资本金达到某一数值临界点后,它的边际收益就会呈现下降趋势,而且资本金数量过多也会造成由于筹集和管理方面等成本的增加而形成边际成本也增加上升,导致资本的财务杠杆比率下降,进而影响银行收益,致使股东收益降低,从而损害到银行的整体价值。假如银行资本金太低,就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量,增加经营风险,造成银行边际收益降低。所以,商业银行资本金也存在一个规模最佳的问题。如何确定银行资本金的最佳额度便成为金融当局和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必答题”。
  (三)资本约束的局限性
  20年来巴塞尔协议致力于不断的修改完善中,其基本理念认为现代银行的资本必须有效覆盖各种风险。为限制银行在资本不足情况下过度扩张规模,在1988年出台了巴塞尔协议。而在2004年出台的新资本协议中,要求资本覆盖的范围更广了,除了原有的信用风险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总之,要求商业银行有更高的资本充足率成为其主线。然而经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欧美银行的情况研究表明,即便是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也不能保证银行有足够的抗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由此说明,巴塞尔协议确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资本无法有效抵御全部风险,资本约束也存在相对的局限性。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两方面:

 1.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因素
  此次金融危机中,一部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它的资本充足率并不低于8%的监管指标,部分还高于8%,然而还是发生了破产或被收购、政府托管的情况,其中流动性风险起了很大作用。流动性风险因素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有相当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基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表现为短期资产价值无法对短期负债进行支付并且有偶发的资金外流现象;二表现为筹资困难;三表现为流动性严重不足,资本无法对流动性风险有效应对,如果要用资本抵御流动性风险会大幅提高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所以,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的确立、流动性风险的强化监管,应该是全球金融机构今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
  纵观此次金融危机,由于多种相互交错的衍生产品的产生,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情形,给金融体系造成难以统计的损失,资本需求量大幅提高,进而导致银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几乎为零,银行将会陷入无以为继的经营困境。因此,资本不能覆盖衍生产品的不确定风险。而当前新资本协议并未规定衍生产品的资本风险的计量方法,这是新资本协议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
  (四)资本充足率数据背后的真实问题
  表面上看,各银行公布出的资本充足率数据不仅是达标的,而且还相对较高,但经过反复观察就可以看出,有不少银行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资本充足率达标就满足了监管体系的要求。所以,国内有些商业银行对经营机制的改革仅流于形式而不追求实质,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要我补充”而不是“我要补充”的状态上。一旦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便不是要求政府给政策就是伸手向股市再融资,或者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追求数据上的达标,从而带来了巨大的隐忧。主要有以下表现:
  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不合理,资金缺口问题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的构成中主要是实收资本,附属资本几乎没有,必然会对资本总额的增加带来影响。当银行经营出现亏损时,为弥补亏损,银行的资本金将会随之减少,但又缺乏合理补充途径,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严重短缺的状况。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已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招商银行预计于2010年至2012年该行将会面临累计超过200亿元资本缺口;建设银行也表示在已发行600亿元次级债的基础上,还将通过发行200亿元债券筹资。可见,银行的筹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其资金缺口将越来越大。
  2.我国商业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
  2009年的大规模放贷直接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明显下降。2010年,a+h配股的再融资方式成为中行、工行、交行、建行等四大商业银行选择融资的主要方式,融资数量总计达2 870亿元。目前,市场资源的分配尚未真正市场化,在此情况下,如果将股权融资作为银行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主要渠道,将使得在争取资本支持的同时强化资本监督和改善内部治理的意义完全失去,而且某种意义上也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本来已在滋长的银行内部人控制倾向。长此以往,银行将忽视内在资本生成机制的培育,而习惯把股权融资当作资本充足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补充源泉,一再向资本市场伸手融资。这已是在某些上市银行再融资动向中一次又一次发现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而对于银行过分依赖资本市场再融资的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不仅不阻止,反而还给予积极配合,很大程度上纵容了银行总是依赖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再加之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低,更容易使银行经营陷入“扩张规模——再融资——扩张规模”的非良性循环中,这不仅导致银行的风险加大,而且使得银行业务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不规范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了盲目扩大规模和追求包装财务指标,相继采用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弥补资本充足率。截至2009年8月,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规模已达到2 316.5亿元,其中14家上市银行的次级债余额大约为3 766亿元。经监管机构调查发现,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已有51%的比例。这说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事实上是有很多水分的,同时银行间你持有我债券、我持有你债券的情形也带来巨大的隐患,一旦某个银行遭遇风险,“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不可避免了。
  
  三、商业银行真正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建议
  
  (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充足的资本金、稳定的资本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健康、稳定、有序地经营与发展。对于如何解决资本的问题,本文认为大力引进资质优良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是各商业银行明智的战略选择。资质优良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资金实力雄厚、持股期限长、数量较大,而且他们还拥有核心技术、超前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更重视获取长期战略利益,从而能够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开放、优质的股权结构及最终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构建新的经营模式
  巴塞尔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确定为最基本指标,用来考核商业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风险,其真正意义在于督促银行要从根本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要立足于转变经营模式、注重培育资本生成机制。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补充,银行应更多考虑用留成利润来补充,而不是仅仅依靠股市再融资。因为,利润是银行实力的表现,用留成利润补充资本金,事实上是将企业的放贷规模与银行的实力相联系,对银行的稳定发展更有利;而用再融资来补充资本金,银行就会将股市当成“提款机”,盲目扩大放贷规模,从而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减少风险资产
  为应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测量方法来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根据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并对已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数据观测尽可能准确判断未来风险;其次应加快剥离不良资产,加快对坏账、呆账的核销,加快健全并从根本上改变导致不良贷款的体制,降低银行资产的风险权数,提高资金循环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比例,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确保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王光宇.2009-2010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报告[r].
  [2] 魏涛,杨荣.中小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分析[j].银行家,2010(5).
  [3] 张晨,赵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结构研究[j].经济与金融,2009(8).
  [4] 白晓东,邓波.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分析[j].财政研究,2008(10).
  [5] 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济南金融,2007(9).
  [6] 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路径[j].时代金融,2008(5).
  [7] 廖岷.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2008(6).
  [8] 孙伶俐.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监管的思考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15).
  [9] 黄家胜.透过全球金融危机看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09(5).
  [10] 章彰.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 上一个经济学论文:
  • 下一个经济学论文:
  •  作者:赵丽生 [标签: 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如何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和谐发展
    浅析如何管理商业银行与其客户之间关系
    老掌门复出,一道奇特的商业风景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策略探析
    以青春为名的商业大戏
    β系数对民生银行股票价格测算的实证研究
    浅谈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措施
    “甩”出来的商业角色
    商业银行品牌管理的组织机制探究
    对于小微金融业务电子银行应用的思考分析
    银行金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与处理方法浅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