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传统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春节文化视野中的隐性德育方法探析

春节文化视野中的隐性德育方法探析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改造”。教育隐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隐性教育法也随之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以其持久的时间、丰富的内容、隆重的仪式,全方面、多角度地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其中必然隐藏着许多德育资源。因此,探讨春节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进而找到隐性德育方法实施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一、隐性德育方法的界定
  “隐性德育方法”作为一个复合名词,理应由“隐性教育法”和“德育方法”两部分组成。在借鉴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隐性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我们可将隐性教育方法理解为:将教育目的、主题、内容等隐藏于环境、文化、交往、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德育方法则是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在认识和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1]。
  综合隐性教育法和德育方法,大体可概括出隐性德育方法的内涵:教育者将德育目的、内容、主题等隐藏或渗透于环境、文化、交往、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之中,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提升其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策略、手段、工具和操作程序的总和。WwW.11665.cOm具体可从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隐性德育方法在实施方式上具有隐蔽性。即在隐性德育活动过程中,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甚至教育者都不是直接显露而是隐藏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2]这样,受教育者是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接受德育,并随着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之产生共鸣,其教育效果自然愈为明显。
  第二,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载体是丰富多样的。即在隐性德育过程中,教育目的、内容等可以隐藏于各种教育载体之中,可以是环境氛围的塑造,也可以是文化的建设,也可以是各种实践活动等。
  第三,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变化过程。即隐性德育方法是在教育者“不知情”的状态下实施的,是通过受教育者主动同化和接受而起作用的,这就需要受教育者在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其内化和顿悟,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春节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大节,是集放鞭炮、包饺子、贴对联、作年画、守岁、祭祀、拜年等多个民俗环节连缀而成的复合体,并由此形成内容丰富的春节文化。其所负载的内涵,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层层积淀,隐藏着巨大的德育功能。
  (一)民族凝聚功能
  春节文化的民族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民族认同的强化两个方面。
  一方面,春节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传说、礼仪、习俗、禁忌,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画卷。例如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福”字要“倒”贴,取“福到人间”之意;各家各户都要吃鱼,取“年年有鱼(余)”之意;孩子打碎碗,不能责备而要说“碎碎(岁岁)平安”等,这些习俗和礼仪深埋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代代相传,多方位地展示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世界。
  另一方面,春节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成为世界各地中华儿女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天然标志。正是由于春节文化的世代传承,使得每个中国人都处于这样一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熏陶,不知不觉地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节日历程,于是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随之产生。
  因此,春节文化本身就是民族凝聚的粘和剂,无需歇斯底里的号召,无需空洞乏味的说教,民族凝聚力在春节文化氛围之中便可无声地增强。
  (二)关系调节功能
  春节文化的关系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天人关系、人人关系以及个人身心关系的调节。
  天人关系方面。春节作为沿袭传统农耕生活中存在的节日,其最原始的意义是在岁末年初之时,将一年辛勤农业劳作收获的物品祭祀众神以及祖先,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神灵及祖先的庇佑,渴望新的一年生活幸福、吉祥。同时,人们在这冬去春来这个特殊时期庆祝春节,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春节在无形之中强化了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人人关系方面。春节文化对于调节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除夕之夜,守岁之俗,老少一堂,团团圆圆,彼此交流,叙旧话新,无形中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又如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也是能够加强人际关系的习俗活动。家族长辈、平辈亲属之间的拜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磕头仪式,而在于使家族同宗共祖的认知得到巩固,同族内部情感与凝聚力增强,家族与外姓之间的共同情感联系更为紧密[3]。
  个人身心方面。春节文化活动作为一年文化活动的巅峰,本是农耕时代人们在经过春、夏、秋三季紧张的劳作之后而进行的调节和休整。春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明快奔放的音乐舞蹈、丰盛充足的佳肴美酒、轻松快乐的节日氛围,使人们疲劳困倦的身体得到恢复,紧张压抑的精神得到舒缓,心理状态得到平衡,从而身心均得以调适。
  (三)精神鼓励功能
  辞旧迎新是春节仪式活动的主题,即一方面是“送旧”,是对一年的辛劳进行善意的总结;另一方面是“迎新”,期盼美好的未来,规划生活新的起点,这便是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例如春节文化底蕴的重要表征——春联,总是更多地表现为积极意义的祝贺:“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报新春。”均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深切希望,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场。

  三、从春节文化中把握隐性德育方法的实施途径
  春节文化中隐藏着巨大的德育功能,因而在春节期间实施隐性德育方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教”教育
  所谓说教即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对受教育者进行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中国古代德育方法的萌芽阶段——原始社会,主要采用这种方式。隐性德育法在春节文化中可以以“说教”的形式实施。例如春节前准备时期,父母、祖父母们总是一边准备着过年的食物、用品,一边给旁边帮忙干活的孩子们讲传说中的故事,叮嘱过年的规矩、礼仪和禁忌。对于孩子们而言,一边帮大人干活,一边听传统故事不仅是快乐的而且是印象深刻的。这些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价值追求都将伴随孩子的一生,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做人原则和人生道路的选择[4]。又如除夕合家守岁之时,老少一堂叙旧话新,祖父母们回忆其幼时生活情景,孩子们感受以前的生活状态,寓德育于老少彼此交流之中,不失为一堂生动的忆苦思甜课。无需实体教室,无需典型事例,也无需编制教材,除夕守岁本身就可以无声地完成一次生动的德育活动。
  (三)实践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改造”的口号,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将生活搬进了学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实际生活,从而加强教育效果。同理,春节可以将学习融入生活之中,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包括教育者本人)亲自参与到祭灶、除尘、贴春联、守岁、祭祀、放鞭炮、拜年、闹元宵等各个春节民俗活动之中,使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感染教育
  感染教育法即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思想情感的教育方法[5]。隐性德育方法可以通过春节节日氛围的感染作用实施。例如:春节的“新民俗”----央视春晚是中国春节文化的展现平台。春晚所营造的春节氛围在传递给观众载歌载舞、欢庆热闹的感官感受的同时,也将天人合一的岁时观念、家为核心的伦理观念、辞旧迎新的生活观念一并传递给全国人民[6]。“除夕是旧年的最后阶段……新年凌晨是重要的时间点。”[7]零点报时一直都是春晚的高潮,从而凸显春节新旧交替的神圣性。还有许多春晚节目都是以尊老爱幼、妻贤子孝、家和万事兴为主题,都蕴含着以家为核心的伦理观念,这必然强烈地感染着共赏春晚的每一个家庭成员,使其无形中受到极强的感染教育。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赵丽娟 [标签: 春节 视野 证人 制度 目的论 三国 人物性格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文化社会与公共创意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诚信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理路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县区级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
    多元文化视野下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
    用爱和社会责任筑牢企业安全文化根基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检察文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