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谈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

【内容提要】人口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迁移运动。三峡移民能否“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和谐融入安置区,移民与安置区的文化融合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外迁移民文化融合过程中既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也有许多有利条件。政府必须创建良好的文化融合的外部环境;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也要改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文化融合的主体意识。

【摘 要 题】文化建设

【关 键 词】三峡/移民/文化融合

【正 文】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6)03-0126-03
    三峡工程引发的移民是迄今为止动迁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水库移民。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三峡工程移民特别是外迁农村移民的大量增加,更由于安置方式的改变,移民安置区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三峡工程外迁移民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1. 从历史文化来看,三峡库区属于巴蜀文化,而安置区则分属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
    三峡库区移民外迁安置始于1999年,安置地为沿江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12个省市,安置方式也由过去的“集中安置”改为“分散安置”。三峡地区和沿海12省市虽然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但远隔千山万水,分属于东西两个不同的社会区域,因而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www.11665.coM
    从历史文化来看,三峡库区移民属于巴蜀文化,而安置区从北到南纵跨黄河、淮河、长江、钱江、闽江、珠江几条大河流域,分属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包括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各自地域文化特征非常显著。因此,移民的举家搬迁不仅仅意味着居住地点的改变,更意味着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的改变,即要完成由内陆三峡人到沿海上海人或山东人或广东人等的改变。这些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成为移民安置工作中尤其是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①。
    2. 从经济文化来看,三峡库区农耕文化特征较为明显,而安置区则带有更多的商业文化特征
    生活在地大物博、具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地方适应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谋生方式即不同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文化。三峡库区地处内陆封闭的山区,自古以来即形成以农耕为主的谋生方式,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特征。目前仍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贫困山区,市场闭塞,生产力落后,移民素质低,文盲半文盲多。由于受多年来种粮或果木等单一经济结构的影响,库区移民主要是农村移民所掌握的生产和生活技能比较单一,基本上只会种田、养猪、料理家务,且所掌握的技能也比较落后。因而三峡外迁移民从故乡迁往异地,面临着耕作方式和生产技能的转变,必须重新学习新的耕作方式、新的技术技能,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产,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对于技能普遍比较单一并且落后、致富能力弱、缺乏自我开发能力的移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安置区西联内陆、东濒大海,其先民主要从事渔业,自宋明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风气比较开放、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地区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近代以来,最先沐浴欧风美雨的也是这一地区,目前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安置区与三峡库区虽属于同一经济文化类型,自古就形成了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但安置区则带有更多的商业文化特征,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岭南文化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即“重商”谋利,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徽商、宁波帮和上海商人走南闯北,聚敛财富,充分表现了这种文化的开拓勇气和竞争精神②。
    3. 从社会心理特征来看,三峡库区移民较为封闭,而安置区居民则更具有开放性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现状较为直接的主观反映。社会心理在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社会感情、行动意向,在群体层面主要表现为风俗、习惯、成见等等。从社会心理特征看,三峡库区移民和安置区人民存在着较大差异。
    如前已述安置区自古至今经常处在开风气之先的地位,形成了安置区开放、多样、宽容、活跃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不墨守成规、能迎合时代潮流、敢于吸纳新事物来变革传统文化的特点,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都比较强。
    而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使人们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与外界的信息、物资、资金、人才交换频率不高且流量较小,容易使人们形成封闭、狭隘、僵化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加上三峡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不少移民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正在经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但是,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也由于三峡工程外迁移民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对于改变现状缺乏充分把握等等,这一切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观念、落后心态;更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传统力量或习俗惯性在较为落后的地区可能还很强大。因此,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和安置区人民在社会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也是移民安置区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

    二、三峡工程外迁移民文化融合的有利条件

    1. 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汇聚、共同创造、不断发展的文化共同体。因此无论是三峡移民,还是安置区居民,毕竟同文同种,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包括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其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息息相传的、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个性特质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文化个性特质所赋有的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厚德载物”蕴含了民族文化个性特质对道德、人格、气节、情操的尊重,讲求博大的胸怀,纯厚的德行,能容纳各方面的人,兼蓄多样纷繁的意见。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一个彼此补充协调的统一整体,既奋斗拼搏、永远进取,又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也是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在经济上迅速缩小与安置区的差距并赶上安置区的发展水平、在文化上逐步融入安置区的重要有利条件。

   2. 共同的移民文化特征
    人口的迁移始终与人类发展历程相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历史上,在汉族内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由于战乱、人口的压力或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发生过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潮,或是自愿的,或是强制性的。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先后发生在夏末商初、春秋中叶、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元、明、清时期的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在一次又一次的移进移出的过程之中,促进了不同的文化在三峡地区的碰撞与交融,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三峡本土文化的生长与发育,并使之成为了中华大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
    安置区的很多地方也是多次移民融合的结果。如上海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大批农村人口流入经济特区、沿海和南方发达地区、大城市,又形成了像深圳这样的外来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移民城市。
    移民不仅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移民文化特征:一是具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移民一般来自于穷乡僻壤、蛮荒之地,面对环境的严峻挑战,移民只有敢冒风险,拼命劳作,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才能生存和发展。二是具有善于开放的精神品质。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各自的地域文化,这些色彩多样的地域文化在移民社会中互相交流融合,使移民社会具有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三是具有宽容精神和兼容性特征。兼收并蓄必然使移民文化表现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
    在三峡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中都带有移民社会习性和移民文化性格,既是三峡百万移民顺利迁移的文化性格原因,也是安置区愉快接纳移民并能够较快在文化上认同和融合的重要条件。
    3. 经济差异的逐渐缩小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峡库区多为国家级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而安置区如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从三峡库区的穷山僻壤迁到中国大都市的后花园,在安置初期移民一定会有一些心理落差。因此一方面必须善于利用这种心理落差中的积极因素,利用移民普遍求富的心理,引导他们努力掌握适应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劳动技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致富;另一方面利用国家的政策,抓住机遇,使绝大多数移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逐步缩小与安置区的差距,这也是促进融合的重要因素③。

    三、促进三峡工程外迁移民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

    1. 创建良好的文化融合的外部环境
    三峡移民是政府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因此,在移民后期的社会整合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承担创建良好外部环境的主要责任。
    首先最主要的是政府要尽快出台促进移民文化融合的相关政策。当前的移民政策法规基本上是在总结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移民安置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的,这些政策法规的部分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移民安置实践的需要,如目前关于移民与安置区文化融合政策在移民政策法规中仍是空白。因此,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政府有必要尽快出台促进移民与安置区文化融合的政策。
    其次,加强移民原住地与安置区文化差异问题的研究。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进而导致移民安置和社会整合的失败。如果顺利融合则可以创造文化价值。因此,政府必须加强文化差异问题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化解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增加文化差异创造的文化价值。
    再次,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移民原住地文化与安置区文化的成功融合,在安置区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或多元文化,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并通过与地域经济融合,形成文化经济,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因素④。
    2. 提高移民科学文化素质,加速文化融合进程
    移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能加速移民与安置区文化融合的进程。建国以来,水库移民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不少经验,也得到了不少教训。在老水库移民的遗留问题中,教育落后,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移民与安置区之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差异也是三峡工程外迁移民文化融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级政府必须吸取我国几十年水库移民的经验教训,充分重视文化融合在移民安置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移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三峡库区外迁移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无一技之长或技能单一。根据这种情况,安置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对移民进行生产生活安置时,应根据移民的具体情况,如移民的年龄、技术技能的特点、文化水平的高低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帮助指导移民户进行生存模式和职业选择。
    其次,加强移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要加大对三峡移民基础教育扶持的力度,扩大三峡移民接受教育的比例,又要努力提高三峡库区移民终身教育水平,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其文化素质。根据中央“后期扶持”政策,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三峡移民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作为进一步改善三峡移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的培训经费⑤。
    3. 增强外迁移民文化融合的主体意识
    文化融合不是一个消极的同化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整合过程。只有全面积极地融入了当地社会,移民和当地居民才能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得到发展,才能使国家、移民和安置地的群众都满意,才表明移民工作真正取得了成功。
    首先,三峡外迁移民进入安置区后,要尽快完成由三峡人到上海人或山东人或广东人等的改变,要主动融合,主动融入当地,和当地居民尽快搞好关系。要正确认识国家和个人、生活安置与发展生产、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思想观念,不做特殊公民,这样才会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其次,移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质,逐步克服小农意识和封闭保守的观念,养成健康的心态,培养开放意识和现代化意识,才能抓住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

    注释:
    ①阎蓓:《新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②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皮海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三峡移民工程》,《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④皮海峰:《小康社会与生态移民》,《农村经济》2004年第6期。
    ⑤柯明星:《论我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王进 [标签: 三峡工程 中的 融合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长江三峡人地关系的历史思考
    远古时期三峡盐资源与移民文化述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