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战略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爱民固边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研究

爱民固边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研究

  建设平安、和谐边境乡村,首先要加强边境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加强边境地区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丰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生活,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需要。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是在爱民固边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边境地区民族文化建设,使边境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导向,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
  一、爱民固边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对社会稳定的思想导向功能
  爱民固边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对于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的思想导向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要重视发挥文化的宣传、教化作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全民族的奋斗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社会形成公平、互助和和谐的主导型价值观。
  爱民固边战略实施中应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以提高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主线,反对任何形式的孤芳自赏,使祖国的边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要满足边境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需求,提高其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核心。边境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很难满足边境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Www.11665.coM
  公安边防部门在爱民固边战略实施中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建设对边境地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使其知法懂法,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加强民主政治教育、思想道德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来提高边境地区群众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农村现代化的各项研究越来越表明政治文化在政治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边境地区群众文化水平特别是政治意识的提高,对于增强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和责任意识,增强报效祖国和人民,维护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的意识,提高政治觉悟,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公安边防部门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入手,通过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农民诗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通过农民书屋、文化广场、村民公约、村民文明生活歌等多种途径,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其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意识。村民政治意识、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力地提升了边境农村的文明水平,巩固了党在边境地区农村社会的思想文化阵地,维护了边境地区社会的稳定。
  二、爱民固边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对社会稳定的行为导向功能
  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对社会稳定的行为导向功能表现为能够有效缓解和避免民族文化冲突,强化中华文化认同,重视发展民族文化,构建边境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边境地区多是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聚居地区,这些地区往往经济落后而文化资源却极为丰富。“兴边富民行动”、“爱民固边”等就是在承认这种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文化教育进行宣传和引导,发展地域经济和地域文化,大力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使边境地区群众不断地接触并深受本国文化影响,从而逐渐培养其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使边境地区的群众生活逐渐富足,实现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和世代繁荣。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冲突根源之一就是行为上的文化偏见和排斥。公安边防部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运用良好的行为标准对边境地区农民进行引导和规范。
  其一,缓解和避免民族文化冲突,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与碰撞,已成为影响民族地区乃至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利益,缓解和消除群众间因差别、摩擦、矛盾和隔阂引起的离散和不稳定现象,缓解与避免民族文化冲突,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公安边防部门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整合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协作的人际关系,化解利益矛盾,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增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边境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要发展地域民族文化,缓解与避免文化冲突,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民族凝聚力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文化认同是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稳定器,是边疆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3]。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具有强烈的“国荣我荣”、“国辱我辱”的忧患意识等是文化认同的表现。文化认同是联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和桥梁。在文化认同这种强力精神黏合剂的作用下,民族的归属感、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个人的献身精神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联合系统,促进社会的稳定[4]。
  其二,重视发展民族文化,提高边境地区群众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团结合作、凝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强化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解决边境地区的贫困问题,其中一条途径就是要发展民族文化,要通过文化教育依托培养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人力资本的文化素质,促使他们早日走向富裕和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并最终实现边境地区社会的和谐持续稳定发展。这也是最终解决“疆独”和“藏独”问题的重要手段。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发展边境地区民族文化建设,整合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规模推出文化精品,拓展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聚合力。具体体现为努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建设,使文化充分体现出凝聚、整合、规范农村群众心理和行为的功能。树立文化自信,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弘扬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通过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搭建不同层次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深了边境地区群众的相互了解,达到增进友谊、扩大共识、增强互信的目的,增强了党在边境民族地区的亲和力与向心力,激发了群众的创造力,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推进文化自强,为新农村建设强本固基。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够将边境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经济资源,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文化认同是实现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现实有效的途径。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整合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协作的人际关系,化解利益矛盾,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增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促进边境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整合民族优秀文化,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群众关于共同利益的认识,有助于边境地区群众正确看待我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素质,整合中华民族文化资源,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边境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其三,有利于构建边境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战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造成了挑战。加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战略,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证。刘绍卫提出了构建边境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战略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和整合社会文化多样化;建立跨文化交往的理性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化管理新机制[5]。
  三、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基础。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通过优秀思想文化和良好行为引导着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爱民固边战略中的乡村文化建设,需要边境地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勇于面对民族文化差异的现实,善于解决民族文化冲突,注重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优秀思想导向功能促进边境地区群众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的政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规范行为意识,整合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缓解和消除群众间差别、摩擦、矛盾和隔阂现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积极协作的人际关系,构建边境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战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www.ybask.com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辛文卿 [标签: 爱民 战略 定价 爱民 战略 定价 出口导向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文化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