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芦笙音乐文化研究

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芦笙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乐器是中华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乐器之林。昭显出自身卓尔不群,珪璋特达的独特风情。自周代的《周礼》首次出乐器一词至今,中国传统乐器有记载的就有1000余种,而乐器文化一定程度上属于物质、人、文化、精神等多种元素组成的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其中贵州苗族的音乐芦笙文化非常普及。苗族人民常自己家乡为“芦笙之乡”、“芦笙歌舞之乡”。笔者于今年曾到黔东南黄平县谷陇镇参与芦笙节活动,先后观看了芦笙节比赛,采访了芦笙艺人,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粗略的梳理,并对其独特的音乐文化作初步的探讨。
  一、谷陇镇苗族文化背景
  贵州省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南部,有一个苗族聚居的小镇——谷陇镇,全镇总人口38460,其中苗族占92、3%。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尤其善吹芦笙。远近闻名的“芦笙节”就是在此地举行。
  谷陇镇位于黄平县城东南面,距离县城、州府凯里、施秉县分别为28公里,51公里和34公里,东与施秉县,台江县毗邻,南与凯里市接壤,总面积159.53平方公里。镇内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75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wwW.11665.CoM年均温度14.7摄氏度,年降雨量1223mm,无霜期280天,广泛适宜多种生物繁衍。民族风情古朴、浓郁,自然风景秀丽,有堪称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节会之一的“谷陇苗族芦笙会”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飞云大峡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岩门司古城垣”、“大寨苗族风情寨”、“革家风情寨”等。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苗族的历史是一部由南向北的迁徙史。在苗族民间传说和贵州西北地区苗族集数先民们由北向南、向西大迁徙的芦笙舞中可得到充分印证。于苗族来说。迁徒是历史的主旋律,以迁徒求生存,以迁徒求发展,在这一点上,与游牧民族有相似之处。然而,苗族却以农耕为业,这使他们同农耕民族有了许多接近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不住的迁徙,形成了很广泛的分布,而且又交错杂居在许多兄弟民族中间,苗族文化逐渐演绎成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系统。
  二、谷陇镇群落生态文化与芦笙歌舞文化
  苗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自然和谐上,苗族的生态文化集中体现为苗族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主旨是调适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并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芦笙就是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衍化成为的一种主题文化形式。芦笙的前身、现仍存活与民间的葫芦笙,产生与春秋时期。芦笙一名虽初见于明代,但“卢沙”的称谓则在宋代范大成《桂海虞衡志、志器》中就出现了。芦笙是苗族传统的民间簧管乐器古称卢沙,苗语称梗、嘎杰等。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省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芦笙节是贵州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但黄平谷陇的芦笙节最有代表性,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参加芦笙节的苗家男女达几万人,不仅本地的芦笙手竞相参加,就是附近几个县、百余里以外的邻州邻县的芦笙手,也披星戴月、带着干粮赶来参加献艺。
  谷陇芦笙节源于苗族先民乞求丰调雨顺农耕文化体系,具有崇尚巫术的内涵。谷陇苗族芦笙节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赛芦笙、斗牛、斗鸟、赛马、民族盛装展示、狗肉汤锅、对歌、等场景,承载浓厚着苗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苗族芦笙节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变迁,使黄平苗族传统文化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得到展现和升华。
  黄平县谷陇镇苗族的芦笙舞大多在节日中进行,多以芦笙、芒筒、铜鼓伴奏,集体进行的多,个人表演的少。芦笙舞根据其舞蹈形态大体可分为对芦笙舞、大芦笙排舞、芦笙芒简舞三大类。普遍流行于苗族地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的“芦笙舞”在形式上大体相同或相似,但在曲调和舞步动作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根据表演方式大致分为可分为由芦笙伴奏的舞蹈,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引领众人一起舞蹈,吹笙者自舞三种。芦笙舞动作主要配合音乐演奏而不断变化,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节奏或音调的不同而有异,将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百态进行了艺术性的升华和加工。
  三、谷陇芦笙的类型结构与音乐特点
  (一)芦笙的类型
  笙管乐在古时常被称为“马上之乐”,是我国本土源出的乐器种类,包罗笙、笛、箫、云锣等乐器。目前,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一般根据不同发声方式与振动原理,乐器分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和电鸣乐器五大类。芦笙属典型的气鸣乐器。笔者认为这种发声原理的基本属性决定了芦笙的几个特点:一、由于用气量较大,芦笙一般只由男子演奏。二、气鸣乐器一般较为轻便,可以在手持的同时,身体进行舞蹈动作。三、芦笙的制作、结构简单,其音域不可能太大,只有561235的两个八度,不像大型乐器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四、由于中国民族乐器名称一般在两字以上,大多

为非中原乐器,如唢呐、二胡、排箫、扬琴、琵琶、箜篌等。芦笙必然属于地域性少数民族的独有乐器,民间有多种芦笙类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装两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无簧)、六管四音、四管三音等等。每类芦笙都有高中低三种规格,音域三个八度。芦笙演奏技巧和省相同,多用于单吐法吹奏,常以腹部震动和口型变化奏出气震音,可奏纯四度、五度、八度双音或三四音和弦,只能演奏c、f、g等调乐曲。可用于独奏、对奏、合奏或伴奏,独奏者常边奏边舞,既活泼又生动,
  (二)芦笙的结构特点
  谷陇芦笙形质以六管较常见。每管长短不等。共两排。每排三管,左右排列,固定在芦笙斗座上。竹管由一种特制的竹子制作而成。这种竹料细长、粗细匀称且质地较好,不易开裂。芦笙可奏纯四度、纯五度、大二度、纯八度等音程双音,也可演奏三音或四音和弦,只能演奏c、f、g等调乐曲。风格高亢粗犷。音乐情绪欢快开朗。在笙斗中,呈80度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五关或八管者。各种音高不同的六管芦笙管高不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管高7-14厘米(不包括笙角,下同)高音笙(四滴水)14-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30-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58-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105-210厘米。簧片多用响铜制作,将薄铜片用小凿凿透,锉掉毛刺后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夹拢,缩小框舌缝隙,再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使吹奏省力。
  (三)芦笙的音乐特点
  谷陇芦笙舞曲一般由引子、主部、结尾三部分组成。引子是舞曲的准备乐段包括一块一慢两部分,两部分间以自由延长的“抖音”为分界线。开始部分速度较慢;“抖音”后变快,以提醒舞蹈开始。引子后是主题部分,音乐材料比较单一,多反复。结尾部分不长,也为数小节的单一材料反复,最后结束称“刹尾”,雄壮有力。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谷陇芦笙曲的微调式色彩与其他民族器乐中的徵调式有很大差异。芦笙曲的音列倾向主音的性质特别强。很好的巩固和加深了调性,又富于民族特色。此外,芦笙曲的音列音程关系完全对称,这种对称性使得芦笙曲旋律平稳、坦荡,音响饱满、沉实,曲调委婉、柔和。体现了该地区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主要代表曲目有《踩歌堂》、《敢略》、《敢弄》、《敢更嘎单》、《拉手舞,》、《诺德仲之歌》等,不知名的生活小曲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有些直接由大曲的段落拆分而成。
  通过谷陇镇苗族芦笙研究,深感芦笙是我们研究特定时期内苗族人民的社会历史、生活习俗、文化心态、民族意识等方面的重要途径。苗族音乐的重要资料,苗族音乐可分为单声音乐、和声音乐与复调音乐。芦笙作为苗族复调音乐的代表乐器,其音乐形态、音乐内容、音乐舞蹈无不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散发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欢乐。
  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苗族优秀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老的苗族音乐文化以艺术的语言将群落文化世代传承,把几年的历史轨迹串联起来,从原始走到现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让苗族音乐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郭珊 [标签: 黄平县 黄平县 黔东南 贵州省 黄平县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东南亚钱币的影响
    明清东南地区疫情研究
    论析新媒介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由糯到籼:对黔东南粮食作物种植与民族生境…
    藏族先民的两次东南迁徙及
    试析西方学者的“东南亚古代文明印度化”观…
    宋明理学与东南家族社会经济变迁简论
    试析11世纪~19世纪中叶巾国文化劝东南亚弱势…
    浅谈黔东北土家族婚恋中的情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