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理论论文   计算机网络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软件工程论文   操作系统论文   通信技术论文
古代月亮神话集锦及影响
摘 要:我国古代的神话丰富多彩,是我国上古时期文学史上一大瑰宝。尤其是太阳神话和月亮神话,更是极受关注。本文将试图从月亮的本体出发,以《山海经》等文本为线索,从月亮的自身和外延两大方面具体梳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神话,小结月亮神话对民间及对文学作品造成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月亮 神话 《山海经》 嫦娥
  一、什么是神话
  追溯到我国遥远的上古时期,人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里无助的祈求生存,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的惊讶与恐惧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于是幼稚的认为一切都是“神”在主宰。长此以往,关于“神”的故事就流传下来,变为今天我们熟知的“神话”。那么,什么是“神话”呢?国内的神话研究开始的太迟,就连“神话”这个字眼也是在近世纪从国外输入的,而现在对神话概念的界定大致也是一个从狭义界定到广义界定的过程:
  我们看看马克思先生和鲁迅先生对神话的界定: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1]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2]
  再来看看陈建宪先生对神话的界定:
  “神话是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等)在氏族时代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将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神灵为主角,表征着特定群体的神圣信仰的语言艺术。”[3]
  不难看出,马克思先生和鲁迅先生对神话的界定是比较片面的,而陈建宪先生对神话的界定注重了神话的产生与发展,强调了神话产生的特定时间和环境,是一个广义的界定。WWw.11665.COm从神话研究的角度看,对“神话”概念的界定其实是一个由狭义到广义递进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我们可以用袁珂先生的一段话来具体的解释说明一下:
  “古代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起初本是简单的、零散的,后来才逐渐汇为比较复杂的整体,并且和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它发展到奴隶社会初期便已登峰造极。以后,当有文字的历史记载开始出现的时候,古神话便逐渐消亡了。其后在各个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随着现实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愿望,又陆续有为数不少的新的神话和神话因素浓厚的传说故事产生出来,直到今天,还未断绝。”[4]
  二、古代与月亮相关的神话
  月亮与太阳一样,作为唯一的天体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古时候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一)月亮的诞生与出入
  1、月亮的诞生
  在上古时期的神话中,关于月亮的诞生,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版本认为月亮的诞生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相关,都是讲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因为过于劳累,濒临死亡之时幻化出月亮。首见《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中记载: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另见《述异记》卷上记载: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以上两则都是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两段神话的截取,但是都认为月亮是由盘古的眼睛幻化而来的。只是《述异记》中说的比较笼统,而《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中记载比较详细,明确的指出月亮是由盘古的右眼幻化而来的。这样看来,盘古的两只眼睛分别幻化成太阳和月亮,似乎很好的解释了天上为什么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
  第二种版本则是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而来的,根据这里的讲述,月亮的诞生则是和帝俊(舜)的妻子相关的: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这段神话记述的是帝俊的妻子常羲,常在西方荒野的某个地方给她的十二个月亮女儿洗澡。这样看来,帝俊和妻子常羲就是月亮的父母,起初的月亮是有十二个的,可是后来为什么只剩下一个,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一种版本,见于《太平御览》卷四引《淮南子》:
  “日月,天之使也。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这个版本大致认为天地初

,宇宙混沌一片,后来宇宙衍生出一种元气,这种元气中较清明的部分上升形成天,较浑浊的部分下沉形成地。天地的精气融合在一起又孕育出阴阳二气,而阴气积聚就形成水,水气的精华部分就凝结成了月亮。
  2、月亮的出入
  在上古时期人们的眼里,太阳和月亮的生活也是很规律的,每日升起落下,昼夜交替,这样也就自然有了关于日月出入的记载。月亮出入的记载一般和太阳出入的记载是被记载在一起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日月所出之地有六个: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暓,日月所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生。”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
  同样,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记载了日月六个所入之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还有一处记载讲到日月的出入之地是一个,即方山: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太阳和月亮就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每天或从大言山或从合虚山或从明星山或从鞠陵于天山或从猗天苏门山或从壑明俊疾山中升起,或从丰沮玉门山或从龙山或从日月山或从鏖鏊钜山或从常阳之山或从大荒之山落下。如果仔细研究下就会发现,太阳和月亮升起的这六座山,依次是从南到北排列的,而太阳和月亮落下的这六座山则是从北至南排列的,这样的安排恐怕不仅仅只是一个巧合而已吧?!
  月有阴晴圆缺,这一现象又如何解释呢?其实在古人的眼中,日月的出入的时间长短、行次安排也都是有神在掌管的,他们控制着月亮的阴晴圆缺、出入行次: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北方曰,来之风曰,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山海经·大荒东经》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山海经·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山海经·大荒西经》
  同时,古人认为月亮出入还有一定的交通工具,而且还有专门为他们驾驶的神。屈原在《楚辞·离骚》中说: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望舒,月御也。洪兴祖补注:《淮南子》曰: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
  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也有所记载:
  “阳子骖乘,纤阿为御。”司马贞索隐:“服虔云:‘纤阿为月御。或曰美女姣好貌。’又乐产曰:‘纤阿,山名,有女子处其巖,月历巖度,跃入月中,因名月御也。’”
  如此来看,引文中被称为 ,石夷和噎的就是可以掌管太阳月亮甚至星星的出入的神了,而纤阿则为月亮驾车,他们几位神共同担负着管理日月星辰的职责,使他们有章有法的出入,不会恣意妄为。
  (二)传说中的月神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都认为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山川河流都是有神仙主宰的,像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共工祝融等等。自然,在美丽的月亮里也有一位掌管月亮的月神:
  1、常羲
  在我国的上古神话中,关于常羲的记载只有《山海经·大荒西经》中的一条: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常羲是帝俊的妻子之一,从上文看,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也就是月亮的母亲,那么,说常羲是月神也就不为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帝俊的另一个妻子,她叫羲和: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
  “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

日于甘渊。”
  《山海经·大荒南经》
  羲和孕育了十个太阳,自然也就是太阳的母亲。但据郝郭行《山海经笺疏》云:
  “与羲和当即一人。”
  以及《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
  “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
  中国远古神话中的日神、月神很有可能只是羲和一人。羲和与常羲名字中共同带一个“羲”字,而且她们都是帝俊的妻子,都在某个地方给太阳或者月亮洗澡,如果考虑到神话在流传过程中的流变,那么,这个说法就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2、西王母
  关于西王母的神话记载就要比羲和常羲的记载多得多,自然,关于西王母为月神的考证也就详尽得多:
  “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月,名曰西王母。”
  《吴越春秋·越王阴某外传》
  “西王母者,古加勒氏国之月神也。《轩辕黄帝传》言:‘时有神人西王母,大阴之睛,天帝之女。’可为月神确证。” 《穆天子传考证》卷二
  上面的材料很明确的说明了西王母就是月神,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更加详细的描述了西王母的住所、样貌: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山海经·大荒西经》
  根据文中描述:西王母住昆仑山,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边上,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她拥有人的脸,虎的身,有花纹有尾巴。头戴胜,长着老虎的牙齿和豹子的尾巴。这个西王母的描述很令人恐惧,与我们所认识的神人有着强烈的对比,似乎这个描述更像一个妖怪。然而,她不仅是月神,更有不死神药,掌管天之刑罚: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文选·祭颜光禄文》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姬娥窃之奔月。”
  《淮南子·览冥》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西次三经》
  这样看来,西王母除了是月神之外,还是一个拥有不死神药,甚至可以使凡人成仙的神,更掌管了天上的刑罚,称得上是天之刑神。
  3、嫦娥
  嫦娥奔月与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并称中国的四大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经久流传。嫦娥作为月宫之主,月神的身份自然是无疑的。而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嫦娥奔月的版本与关于蟾蜍、玉兔和吴刚伐桂的来源这两个问题:
  (1)嫦娥奔月的两种版本
  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了,大家能够达成共识的版本大致是后羿因为射日有功得到了西王母赏赐的不死之药,而这不死之药又因为各种原因被嫦娥服下,飞升去了月宫:  “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 《文选·月赋》
  “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文选·祭颜光禄文》
  然而,嫦娥为什么要服食不死之药呢?是主动还是被动?这奔月的原因就塑造了嫦娥奔月不同的版本。先看嫦娥为什么主动服食不死之药: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灵宪》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淮南子·览冥训》
  原来,嫦娥贪恋天上的生活,不顾与后羿的多年夫妻之情,独自服食不死之药飞升成仙;在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嫦娥与羿原是天上的一对神仙眷侣,因为奉命为人间除妖灭害而来到人间。虽然羿为人民除掉了许多为非作歹的怪兽妖魔,但也射落九个太阳得罪了天帝,天帝则惩罚他不许他回到天上。嫦娥当初陪羿一起下凡,时间一长,不堪忍受民间疾苦,怀念天上的神仙生活,于是趁羿外出的机会偷偷吃了不死之药飞升,又怕天上众神笑话她,于是独自去了偏远的月宫。
  另一种版本则认为嫦娥为了不让不死之药落入歹人之手才被迫自己吞下,这个版本的记载也主要来自于民间的传说:
  “羿射九日,造福于民,娶妻嫦娥,贤惠善良。有一道赠羿不死之药,羿交与嫦娥收藏。羿弟子逢蒙心怀不轨,乘羿外出,欲盗灵药。嫦娥为保护灵药,不得已吞入口中,遂

飞升入月。”[5]
  凄美的爱情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神话的文本记载和民间的传说还赋予了她不同的结局:一说嫦娥奔月之后,刚到达月宫身体就起了变化,幻化成一只蟾蜍;一说嫦娥奔月后,发现月宫空无一人,寒冷寂寞,她在漫长的悔恨中,慢慢地变成了一只蟾蜍;一说嫦娥被迫奔月后,与羿的真情感动了月母,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可以下界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一次;一说嫦娥奔月后想再配一种药,回到人间与羿团聚,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一说嫦娥奔月后,向丈夫倾诉懊悔。她告诉羿,如果在第二日月圆之时用面粉作丸,如圆月之状,然后叫三遍嫦娥的名字,嫦娥就能从月中飞下夫妻重圆。
  (2)蟾蜍、玉兔捣药与吴刚伐桂
  在寒冷寂寞的月宫里,不仅有奔月的嫦娥,还有关于蟾蜍、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的故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看关于蟾蜍和玉兔的说法:
  有人认为月宫的蟾蜍是嫦娥幻化的: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蛤。” 《灵宪》
  有人认为月宫里是有玉兔的:
  “厥利为何,而顾菟在腹?”王逸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兔。”
  《楚辞补注·天问》
  刘向认为,月宫中既有蟾蜍,又有玉兔:
  “月中有蟾蜍与玉兔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于阳也。”
  《五经通义》
  而闻一多先生则认为,月宫中没有玉兔,只有蟾蜍。他认为“顾菟”是“蟾蜍”的音转,月兔之说是“顾菟”误解所致。他在《天问释天》中说:
  “以语音讹变之理推之,盖蟾蜍之蜍与兔音近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折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
  在民间流传的嫦娥奔月的神话版本里,我们也发现月宫里有美丽的嫦娥,有捣药的玉兔,鲜有关于蟾蜍的说法。蟾蜍的说法也仅限于说嫦娥私吞不死之药,飞升月宫,作为一种惩罚,让她变成了丑陋的蟾蜍。其实,关于蟾蜍和玉兔的争执在文学界中一直在持续,众说纷纭,各有所长。
  而关于吴刚伐桂的神话记载仅有一条,来源于唐人段成式《酉阳杂姐·天咫》: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从神话的分类角度看,吴刚伐桂应该也属于惩罚神话的一种。吴刚因为在学仙的过程中犯了错误,因此被罚要砍倒月桂树。也许吴刚所犯的错误时很难被饶恕的,因此月桂树怎么也砍不到,吴刚却怎么也砍不到,只能就这样一天一天,无休止的一直砍下去。
  (三)月老
  与月亮相关的还有一个关于“月老”的传说,见于唐人李复言《续幽怪录·订婚店》:有一个叫韦固的人夜晚经过宋城,看见有一位老人倚着行囊坐在地上,对着月亮查看一本书。韦固很好奇,便询问老人家在看什么。老人告诉他:“我看的是婚书”。韦固又问:“那袋子里的红线是干什么的?”老人说:“这是用来栓住夫妻的脚的。男女孩一生下来,不管是仇敌贵贱,还是天南地北,只要红线栓在一起,就一定会成为夫妻”。韦固不相信,向老人询问自己的妻子是谁,老人领他来到一个老太太跟前,指着怀里的孩子说:“那个孩子就是你的媳妇”。韦固一看,老太太丑陋无比,瞎了一只眼,行为古怪,便要杀她,老人连忙制止。但是等老人走后,韦固还是叫仆人去刺杀这一老一小,结果没有杀掉她们,只是小女孩的眉间被刺了一刀。14年后,韦固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因为政绩突出,受到刺史的赏识,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韦固。这个女孩子有一点非常古怪,眉间总粘着花,即便是在沐浴时也不揭下来。韦固很好奇,向她寻问原因,她说小时候被人刺伤,眉间留下一道疤痕。韦固听了惊叹不已,原来她就是当年老太太抱着的小女孩。文本中记载的那位月下老人就是专门掌管世间的婚姻匹配的神,他用一根红绳为情人们牵线搭桥,他就是传说中的“月老”。
  三、月亮神话的影响
  关于月亮里的神话其实有很多,书面记载的不少,民间流传的更是数不胜数。人们正是因为对月亮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怀才能塑造出这么多与月亮相关的美丽神话,而一个个精彩绝伦的神话故事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1、中

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在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家人齐聚一堂,摆上瓜果佳肴,边赏月边吃月饼。而吃月饼这个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嫦娥的:
  “羿射九日,造福于民,娶妻嫦娥,贤惠善良。有一道赠羿不死之药,羿交与嫦娥收藏。羿弟子逢蒙心怀不轨,乘羿外出,欲盗灵药。嫦娥为保护灵药,不得已吞入口中,遂飞升入月。羿归追月不及,无奈只能遥望明月以寄相思。此时正值八月十五。后来人们每年此时便置如圆月般的团食和果物于庭院,以寄托对并和嫦娥的思念,年年如是,世代相传。因时值仲秋,便称为中秋节。”[5]
  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间还赋予它一个美好的结局。相传嫦娥奔月后告诉羿,如果能在第二日月圆之时用面粉作成像月亮一样圆形的东西,将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对着月亮叫三遍嫦娥的名字,嫦娥就能从月中飞下,与他重逢。羿按照嫦娥的说法做了之后果真夫妻团圆。自此,每逢八月十五,羿就凭借这如月的圆饼与嫦娥团聚一次,这个习惯也渐渐影响了世人,当初的圆饼也演变为今日的月饼了。
  关于月饼的,还有一个故事。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凭借月饼隐蔽的传话取得胜胜利,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恰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上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圆饼,望着空中明月,笑着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还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自此此后,月饼成为军队祝捷食品,吃月饼也成为每年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元代末年,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元兵)”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如约在这天夜里一起杀死了无恶不作的“鞑子”,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的胜利。
  渐渐地,月饼就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把月饼做成圆形的,一面与天上的圆月遥相呼应,一面更与团圆之意相得益彰。民间的烹饪高手更是将月饼越做越精细美味,成为中秋节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2、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古老的礼仪。周朝时,古代帝王就有春分于东日坛祭日、夏至于南地坛祭地、秋分于西月坛祭月、冬至于北天坛祭天的习俗。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礼记》
  “夕月之夕”,就是在夜晚的时候祭祀月亮。这种礼仪起初只在王室进行,渐渐也影响到了民间。
  “秋暮夕月”就民间较常见的习俗。“夕月”,就是祭拜月神。摆设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祭祀的瓜果,将月亮的神像放在朝着月亮的那个方向,点上红烛清香,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再由女主人分月饼给家里的人吃,以求月神的保佑。
  其实在中秋佳节的时候,民间还有许多人文活动,像各家各户相互赠饼、人们祭拜月光马儿和兔儿爷、舞火龙赏花灯,文人墨客们相约聚在月下,对酌小饮,吟诗作对,更有不同地区色彩民族色彩浓厚的抛帕招亲、偷菜求郎、窃瓜祈子等风俗,煞是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3、月亮情怀
  月亮自古就是诗词歌赋不可缺失的美好意象。它不仅仅是文人的思念、忧愁,更是诗人内心的鸣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是诗人望月怀远,思念远方的故乡与亲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是诗人借月寄思,抒发不见爱人的离愁别绪;“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诗人以月释怀,感叹人生的无常,时光的蹉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是诗人用月抒情,感伤离散之苦、亡国之痛。
  不止是月亮,月亮的神话也被广泛的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尤以嫦娥奔月为主:李商隐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抒发自己凄凉寥落的身世之感;明边贡用“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暗喻自己身在官场的孤独苦闷;就连毛泽东先生也借“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最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在以《西游记》为主明清小说中更是有了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像《开辟演义》、《有夏志传》、《女仙外史》、《镜花缘》、《聊斋志异》等,都有关于嫦娥奔月神话的叙述。
  神话

,虽然是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无知地猜测与想象,却是想我国上古文学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分支。月亮神话作为神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着无法掩盖的光芒。美丽的神话不仅承载着上古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更是上古人们适应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写照,寄托了上古人们渴望征服自然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页。
  [2]《鲁迅全集》(九),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3]《神话解读》,陈建宪,湖北教育出版社997年版,第11页。
  [4]《中国神话传说》,袁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4页。
  [5]《中国民俗传说故事》,吉星,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曲家媛(1987.5.20-),女,汉,山东省蓬莱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方向。
  • 上一个计算机论文:
  • 下一个计算机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国古代 神话 神话 神话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国古代判词伦理化倾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