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论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形式

论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形式

  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由内容到结构上的变化,从而使得整个音乐体系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堂乐歌的产生,无论从文化还是艺术的角度看。它的创作已突破了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而深入到了文化的核心层面,即人们的心理状态;它的题材、内容、意境都得以扩大,使用西方的五线谱或简谱取代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工尺谱,采用西洋音乐的调式、节奏以及结构,使得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吐露出新芽。
  学堂乐歌是我国从古代传统音乐形态的自然传播直接转变成了利用乐谱、印刷出版物等音乐形态的技术传播的时期。在20世纪前后,随着留日的学生把西方音乐广泛传播到中国,建立了新式学堂,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形态的新型音乐教育模式和体系,这些从事音乐传播活动的先行者通过音乐创作实践和音乐教育,为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正如大多数学者所指出的,这一时期,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新式军乐队的建立、新式军歌的发展、新制学堂乐歌课等多种途径,使西方音乐文化开始进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音乐活动中。笔者试图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各种音乐形式,探究其在乐谱、音乐出版物和各种西洋乐器的传播样貌及特点。
  一、乐谱的传播
  西方音乐的传入是由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一些宗教歌曲成为最早传入到中国的西方音乐。由于传教活动编译印制了大量的赞美诗集,使得乐谱跟随西方宗教歌咏传播到了中国,使乐谱作为传播媒介角色进入音乐的传播环节中。WWw.11665.COm乐谱媒介的出现,给音乐自然传播的原始形态性质带来了变化,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它正如文学中的文字,音乐中的记谱法成为保存音乐信息的方式和传播音乐的媒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介载体。同时还可以用相同的符号理解,将乐谱“解读”,还原出与原创者创作成果基本相似的音乐。
  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材即应用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使得简谱和五线谱在那个时期得到普及。例如:1904年。沈心工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学校唱歌集》,后又编印《重编学校唱歌集》《国民唱歌集》等;曾志忞同年编写了音乐理论教材《乐典教科书》、《教育唱歌》等,这些专著的正式出版对西方音乐知识做出了较全面的介绍,例如:五线谱、音程、旋律、音阶、和声、转调、移调、乐曲的种类等。当时音乐家们通过乐谱媒介对传播的参与,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形态的自然传播方式。通过他们辛勤的创作、编配、推广及介绍,西方的音乐知识开始在学校和社会中得以普及,西方乐器的演奏、西方歌曲演唱等实践活动也被极大推动。同时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主要记谱万式。
  二、音乐出版物的传播
  在学堂乐歌这个时期西方音乐在中国能够广泛的传播,也应归功于印刷出版物的介入,使得系统的西方音乐知识、学堂乐歌歌唱活动在学堂中广泛展开的同时普及到更为广泛的各社会群体层面。最早的音乐刊物是李叔同在1905年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之后回国,与其他学堂乐歌音乐家编创并发行了大量的歌曲集,如: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曾志忞的《教育唱歌》、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等;同时他们还撰写了相当数量的音乐专著,这些音乐出版物有曾志忞的《乐典教科书》、沈彭年的《乐理概论》、萧友梅的《乐学概论》等专著为代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音乐、运用西方音乐理论技巧指导中国音乐实践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近代音乐理论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1903年至1907年,仅4年时间,主要由中国留日学生编创的学校唱歌集就达23册,收录近500首乐歌,并在中国各地,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镇的新式小学和中学中传唱开来。”“仅在1912年和1913年的两年时间里,就新出版了唱歌集21册。”(张前1日本学校唱歌与中国学堂乐歌的比较研究[j].音乐研究,1996,(3).)根据“张静蔚编的《中国近代学堂乐歌》(油印本)的统计,自20世纪初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总共音乐出版物约50册唱歌集,收录约1300首学堂乐歌。”(马达.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6.)这些成果的推广得益于印刷出版物媒介的介入,使得各种撰译、编印介绍西方音乐和新歌曲的书谱刊物陆续刊发,学堂唱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
  三、各种西洋乐器的传播
  西洋乐器的传入,英国人吟利(lindley,a.f)在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曾记录了太平天国仪式的场面,其中两人持有法国圆号,另两人则持有似单簧管的木管乐器。(陶来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183.)光绪二十一年,一些西方军乐器已在清朝部分军队中被小范围使用。据考证,可以视为西方乐器小号教科书的《喇叭吹法》出版于1877年,这说明西方乐器在清末年间就已传人中国,但真正的初步介绍和进行技艺的传授运用以及传播推广还是从学堂乐歌时期开始的。
  随着当时五线谱和简谱乐谱的推广。同时一些歌唱集、音乐基础理论的印刷出版物的编译传播,各种西洋乐器如风琴、钢琴、提琴、铜管乐器等西洋

乐器的初步概要的介绍和演奏法出版传播;某些教会学校设立了琴科进行技能的传授。在1907年,上海举办的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注重传授乐曲和风琴、钢琴、提琴、铜管等乐器的演奏法,在介绍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和活跃音乐生活方面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这一时期,西方的管弦乐队也在新式学堂中出现,如1910年出版的《教育杂志》,刊登了天津私立第一中学学堂学生管乐队的照片;在1911年该杂志又刊登了槟榔屿邱氏小学的华侨管乐队的照片等,这些说明了西方铜管乐器这种艺术形式在新式学堂逐渐传播推广。同时这些管乐队的建立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演奏人员,为此后的西方音乐介绍和发展中国新音乐方面储备了人才。
  四、音乐家的创作与思想的传播

  作为我国音乐传播活动的先行者。他们在学堂乐歌时期把西方音乐传播到中国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如:沈心工填词的《赛船》曲调源于德国民歌《轻轻摇》;《女子体操》的曲调则来自德国民歌《小鸟来了》;《男儿第一志气高》曲调根据日本歌曲《手戏》;李叔同作词的《祖国歌》曲调来自我国民间乐曲《老六板》;沈心工作曲、杨度作词的《黄河》,李叔同词曲的《春游》《早秋》等。当时,中国学堂乐歌的创作模式以西方和日本为模仿对象,曲调则主要学习欧美、日本或民间乐曲,本土创作的曲调也同时存在。
  沈心工是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他前期创作的乐歌主要是对日本歌调的改编,但随着对乐歌的研习。他把目光转到选用欧美歌调进行填词创作。他在编写歌词方面为学堂乐歌做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首先在编写歌词上摆脱了旧文学、诗词中晦涩难懂的语言;其次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填词,虽然语言浅显但不粗俗;同时,相当一部分词曲结合的恰到好处,被群众们广为传唱。如:《竹马》《萤火虫》《男儿第一志气高》等代表作。沈心工为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做出了贡献,为之后创作乐歌开辟了一条新路,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开拓者,使中国近代的“新音乐”得以普及。
  李叔同是我国“学堂乐歌”时期最为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在他的代表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被广泛传唱。他一生中共编创了70多首歌曲,大部分的歌曲为选曲填词,只有10余首为创作词曲。他所创作的歌曲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艺术表现力、传播影响力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从他歌曲创作的整体上看,既有西方的美学情调,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中西文化交融创新的产物。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又是把西方文化传人中国的先驱者,他在学堂乐歌时期充分展示了其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特点。他在推进新型音乐的同时,结合音乐教学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春游》《送别》《西湖》《忆儿时》等为人们所熟悉的歌曲。尤其是《送别》从问世以来,受到大众的追捧。在当时的社会里成为了时尚流行的名曲。
  曾志忞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音乐理论家之一。被视为我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时代——“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通过对西方音乐的中国化研究。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他注重音乐的社会价值与功用,认为音乐不能仅限于学校面授,也应该通过各个方面提高音乐的社会功用,日本的音乐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宣扬爱国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摹本。曾志忞从四大功用上阐释了音乐对于中国的作用,首先音乐在教育上的功用。其次是音乐在政治上的功用,然后音乐在军事上的功用。最后是音乐在家族上的功用。他的音乐思想还有另外一点表现在“不可擅动一音”之作歌原则,我们从他上述的歌唱就能集中看出。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等领域的学科创设和技术规范上,曾志忞以他自己的音乐之路做了最早的基础性探索。
  五、音乐教育的传播
  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我国的音乐教育传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而学堂乐歌则是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发端,它对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
  1、中小学音乐教育传播奠定国民音乐基础
  1906年,随着科举制度的被废除,新的学制急需建立,因此,清政府设立了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系统的最高行政机关——学部。学部于1907年正式颁布了《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章程规定了女子学堂应开设音乐课程,这是我国在政府文件里第一次正式规定将音乐课程列入学堂课程之

中。而在1909年才真正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设立音乐课程。学部于1910年,规定在小学堂增设“乐歌”为随意课。在这一时期政府所颁布的相关文件及学校里课程表中的音乐课。都统称为“乐歌”课。
  我国在日留学生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启迪,回国后,他们加强从事对我国的乐歌活动。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正式颁布开设中小学音乐课,将西方音乐教育引入了中国。在这个时期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里,基本上都带有简谱、五线谱的介绍,并且附有简单的乐理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唱歌为主,伴奏的乐器为踏板小簧风琴和多维风琴。以上音乐教育的方式对学堂乐歌时期的青少年儿童具有深远的影响,使得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和推广。
  2、专业音乐教育传播启蒙国民音乐素养
  在学堂乐歌时期,为了培养中小学普通音乐课的教师,从1912年之后,一部分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专门培养音乐教师的机构。例如:北京大学开办的音乐传习所,主要以学习、演奏西方乐器,而许多著名音乐教育家(如萧友梅等)就在此传习所组织小型交响乐队演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西方著名音乐家的大型音乐作品。上述这些说明了。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加快了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步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国民音乐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音乐教育的社会传播及国民音乐常识的普及
  学堂乐歌确立了最早的群众歌咏形式,为我国以后群众歌咏奠定了基础。在学堂乐歌之前,我国早期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梁启超、康有为等提倡“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思想下,把这种鼓舞民众意志的群众集体歌唱形式从欧美与日本引入进来,使中国社会过去几乎没有的集体歌唱形式在中国传唱开来。使得20世纪初的中国逐步被群众歌咏所唤醒。这些乐歌旋律与歌词内容,使学唱乐歌之风从沿海城市向内地省区广泛传播,越出了课堂,成为群众们在各种集会仪式上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受到社会民众普遍的欢迎。
  在学堂乐歌的推行中,社会音乐教育也逐步跟进。1907年,上海举办的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是当时影响较大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传授西洋乐器演奏技巧、介绍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及活跃音乐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社会音乐机构是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培养音乐师资,对当时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标志着我国新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已萌发。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综上,在学堂乐歌时期,中西音乐交流的事实表明,中国人对西方音乐“有一般的音乐音响上的猎奇和音乐理论上的求知。开始转变到西洋音乐的所具有近代文化内涵以及西洋音乐形态体系的认同。”(陶亚兵,中外音乐交流史稿[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284-286.)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一批传播西方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而从事音乐教育的音乐家们,才使得真正将西方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逐渐为我国人民所认识接受。学堂乐歌运动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从音乐教育到音乐社会生活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张小梅 [标签: 西方 西方 音乐 西方 音乐 西方 音乐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Final Cut Pro X 基础学堂8背景音效制作(二…
    Final Cut Pro X 基础学堂8背景音效制作(一…
    试论平衡高师声乐专业学习中的理论学习与技…
    浅论学术性电视节目的存在价值
    “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贡献
    论析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
    浅谈互联网与音乐理论学习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