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影视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身份危机”在前“九七”香港喜剧电影中的呈现

“身份危机”在前“九七”香港喜剧电影中的呈现

  一、殖民地境遇下的香港社会文化空间
  作为一个面向海外的自由港,二战后的香港涌入了大量移民,带来了香港社会的人口剧增,促使香港人口结构在短期内发生了很大变动;作为一个从属英国的殖民地,从1842年起,香港就开始了它被殖民统治的历史,一百多年以来,殖民者在这块华人密集的土地上对香港人的生活进行重新编码;作为中国的土地,从1982年中英双方就香港的回归问题展开谈判至1997年香港回归,面对身份变动,港人呈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些复杂的历史境遇为独特香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从边缘身份的移民,到“本土身份”的新一代
  抗战爆发前,香港本地人口大约有80万。抗战胜利后由于内战的爆发,大批内地人涌入香港,以求生存稳定。仅1949年,由于外来人口的涌入,香港人口剧增至160万人。至1954年底,香港总人数已达到250万人。①在众多逃难到香港的人中,除了少部分左派进步人士以及右派国民党人是由于政治原因赴港以外,大多数都是真正逃避战争的普通百姓。“一方面,移民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陌生的习俗、习惯、法律与语言产生了一股将其甩向社会边际或边缘的强大离心力;另一方面,移民也体会到了一种对于国家文化的疏离感。”②尽管这些新移民已经身处香港社会中,但面对迥异于内地的生活方式,还要接受殖民地的政治环境,他们无法找到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社会位置。Www.11665.coM
  直到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人口结构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一部分是过去移民至香港的内地人,这些中年人保留着内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另一部分是在香港出生的一代,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审美趣味都迥异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出生于拥有内地文化背景的家庭,却在英国的殖民下成长,接受英文授课以及一系列西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方文化的熏陶。这一辈人没有过多的民族认同感,也没有深刻的国家意识,他们已经开始对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从内心有一种认同感,这些人构成香港本土观众的主体。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在“九七”问题被提上日程后,出现了港人对身份的迷茫。
  (二)九七回归给香港人带来的身份迷茫
  1982年,中英双方开始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九七回归”意向的出现,给香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震动,“九七”话语的出现,意味着身份的飘零感再次浮出水面。当“九七”回归问题到来的时候,香港已被殖民统治100多年,殖民者在这里对香港人民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思维方法进行重新编码,无论是否自愿,“西方”的一系列思维方式已被植入香港人的血脉当中。当“九七”问题到来的时候,在英国百年统治下,香港已经进入了殖民活动的第二阶段——同化阶段。英国殖民的100多年以来,香港经济稳步发展,在许多香港人心中,英国的统治终结了香港漂泊、动荡的历史, 给香港人的稳定生活提供了保障。“九七”前的香港,皇家、御用等词语成为港人对高档商品的评判标准,英国女皇的照片随处可见,大街小巷最普通的港式奶茶以及港人对上司的称呼“阿sir”更是中西合璧的一种表现。“此阶段,被殖民者在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下,已经不自觉地为殖民者所形塑,代替殖民者发声了。”③尽管这样,香港长期以来被英国统治却又不属于英国,是中国领土并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却并不受中国管辖的历史境遇,使香港人长期处于一种飘零的状态。因此,当“九七”问题出现的时候,香港人出现了犹豫、不安等矛盾情绪。
  二、前“九七”香港喜剧电影中“身份危机”的呈现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的调查数据,1998年香港有56.5%的人认定自己是香港人,30%认定自己是中国人。”④九七回归”意向出现后,香港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特别是矛盾的国家身份认同感。马尔丹所说: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而香港的喜剧电影在这个时期更是从内容、形式等方面频频展现着香港人因错综复杂的身份问题而产生的困惑。
  (一)新的喜剧形式——无厘头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香港人需要更多样化的形式宣泄情绪,寄托精神。在这种大环境下,“无厘头”喜剧应时而生。“无厘头”原是粤语中的一句俗语,指的是一个人做事说话无中心,其行为和语言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但却暗含道理。而“无厘头”喜剧将观众司空见惯的生活片段进行重组,以非常规的方式将各种大家曾经熟悉的经典场面进行重新编码,用喜剧的效果进行演绎。
  从1990年开始,周星驰主演的电影《赌圣》、《逃学威龙》、《审死官》、《唐伯虎点秋香》连续四年登上香港卖座电影之首。从此“无厘头”风潮引发了香港喜剧的电影的一场变革。《赌圣》中,周星驰被施法后,抱着女人的大腿唱起了《沧海一声笑》,这是当年卖座的武侠电影《笑傲江湖》中的插曲。《逃学威龙》中周星驰用钱买来作业后声情并茂地对“同学”表达情感的台词正是对《英雄本色》中周润发经典台词的翻版。1993年集香港当红明星齐参与演绎的《东成西就》,更是“无厘头”电影的极致表现。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都是影片《东邪西毒》的原班人马,而《东成西就》情节本身几乎毫无线索,人物上,除了名字和背景是同金庸小说中相同以外,各主要人物和“武林高手”几个字毫不相关。影片中“干柴烈火掌”、“眉来眼去剑”、“情意绵绵刀”等等招数更是对整个新武侠电影的嘲弄和解构。九阴真经被刻在马桶上,南帝在影片中被演绎成了同性恋最后升天成了济公。
  “趣味和风格是社会和文化所决定的,它们具有非常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内涵。”⑤“无厘头”电影中无意义的故事情节、对经典片段的极致翻版和

调侃,以及歇斯底里的演绎方式其实是在表达港人的一种自我无法排解的空虚感。在这一时期的香港喜剧电影中,“无厘头”电影拒绝以平庸的方式描述现实世界的飘零感,而是追求用欣赏的快感取代直面现实的失落。在空无一物的故事情节、人物背景表达上,香港人以一种狂欢的呓语纾解着内心的不安。
  (二)语言中的“身份危机”

  语言的选择与使用象征着思维方式、文化背景,是使用者身份的象征。在英国殖民时期,英语是精英文化、优等地位的待遇。随着“九七”的临近,英语所代表的优等地位逐渐变得模糊,反而成为香港喜剧电影中被调侃的对象。
  《国产凌凌漆》中,被祖国派去香港执行任务的特警“凌凌漆”在介绍自己时用英文说道:“my name is 凌凌漆。”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孙悟空发现刚被打死的瞎子是在装死,一句“i服了you”成为“无厘头”的经典台词。唐僧在挽留孙悟空时竟唱出了粤语与英语结合的歌曲《only you》,调侃地表达对悟空的不舍。周星驰电影中常出现的中英文结合的经典句式还包括:“你走先。”这种将状语“先”放在句子末尾的表达方法其实是英语中的语法顺序。《黄飞鸿》里西化的十三姨对黄飞鸿表示爱意的“i love you”竟阴差阳错的成为众人互相问好的“爱老虎油”。
  在“九七”前香港电影中英语价值逐渐减弱的同时,代表祖国的普通话的附载意义在一些影片中得到提升。1988年由周润发、曾志伟等当红明星主演的喜剧片《公子多情》中,来自内地的偷渡客由于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成为了舞会上的贵宾;《算死草》中凭借对中文的灵活运用,讼师与英国大法官的斗争得以胜利。
  通过电影中对白所透露的讯息,香港人面对自己身份转变的不同态度得到了体现。香港复杂的身份通过这种语言上大杂烩式的中英文结合得以彰显。处于香港社会中边缘地位的普通话通过喜剧电影这一大众媒介开始进入香港普通人的生活,打破了英语霸权的笼罩。这一文化处境改变的背后也是香港人身份意识的改变。
  三、“身份”呈现的深层主题
  前“九七”香港喜剧电影通过在形式上的嬗变,以一种狂欢式的态度对现实进行宣泄。在原有价值观念动摇而新价值体系尚未明了的社会变迁中,身份的认知陷入了混乱和失望当中。对于香港人来说,与其在抉择中惶惶不安,不如在“无厘头”的喜剧中纵情生死。影片中的主人公好像都在过狂欢节,他们摆脱了正常生活秩序,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古怪而荒诞。在这个意义上,席卷全港的“无厘头喜剧”或多或少包含着末世狂欢的迹象。
  在“无根”的集体困惑中,不知何去何从的现实焦虑成为“九七”前香港电影的表现主题。无论是《国产凌凌漆》中的中国特警,还是《鸡同鸭讲》中的中式烧鸭店老板,以及古装喜剧中对现实的癫狂式重组,都在以一种比喻性的方式展现现实中飘零的恐惧感,同时,也体现了港人对祖国的一种认知以及对回归后生活的一种想象,人们将内心态度借电影这种大众传媒得以外化。用比喻的手法来补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痛苦和困乏。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般会把他们的自我认同交给影像世界,对可见可闻的影像世界作感情的参与,使现实生活中文化挫折感下强烈的情绪得以发泄”。⑥电影中,无论怎样的表达,都是“九七”前香港现实生活的投射,是香港人在困惑中对身份的一种解读,是在自我救赎中找回身份的一种尝试。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张则元 [标签: 香港 喜剧电影 重生 重生 梦回九七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二十世纪…
    传统鬼怪文化与东亚电影的身份认同——以中…
    人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集结号》中的身份认同
    权力压榨中的成长与身份认同的焦虑
    电视的本质及其双重身份的辨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