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论烧成工艺在陶艺创作中的探索性发展的探究
论文内容摘要:挖掘陶瓷材质独有的艺术语言是陶艺创作的重要手段,笔者以陶瓷工艺为切入点,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国内外烧成工艺发展的目前状况进行比较和实例分析,强调以传统烧成工艺为鉴,通过对烧成工艺的探索强化陶艺的艺术语言,使今日陶艺创作呈现更为丰富的面貌。 

   
  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已融入现代艺术格局,陶瓷材质开始作为艺术媒介的一种,用以传达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观念。和此同时,当代陶艺的某些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和现代艺术形式相重叠和融合,在艺术互融的趋向下,怎样使陶艺和雕塑等其它艺术形式“合而不同”,是值得陶艺创作者思索的新问题。同时,当代陶艺创作虽然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为发展基础,但是,要走出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陶艺之路,除具备在创作观念、表现形式上的突破性,更需要在工艺的探索上下一番功夫。 
  “充分地展现人的观念和充分地展现材料的美感,也就是充分挖掘材料本身所具备的语言表达的功能是现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①当艺术家选择以陶瓷材料和陶瓷工艺作为艺术创作手段时,考虑更多的无疑是陶瓷材料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可替代性,泥土的质感、釉的变化等,而陶瓷的形、色、质都需经过“烧”方能得以体现。在色泽方面,烧成气氛是影响坯体及釉料发色的重要因素 ;在质感方面,烧成气氛会造成陶瓷表层或细腻或粗犷的肌理、质感效果 ;在形体方面,火的使用使造型成为永恒,火焰的强弱将决定造型是否变异以及变异的程度。通过对烧成工艺的探索充分展现材料美感,开辟新的陶瓷语言形式是陶艺创作进行工艺探索的重要目的。www.11665.Com 
   
  一、国内外烧成工艺探索目前状况之比较 
   
  国际上,许多陶艺家都在致力于对各种烧成方式的探索性探究, 以追求作品的特色和个性。他们多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良传统烧成工艺,探索新的烧成工艺,发展为现代坑烧、熏烧、乐烧、盐烧、柴烧等烧成方法,同时,在每种烧成方法中,创造性地衍生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烧成工艺手段,由这些工艺手段完成的作品甚至成为他们本人创作风格的代表。个性化和多元化是烧成工艺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的发展和应用方面突出的特征。 
  纵观国内的当代陶艺作品,从烧成的角度寻求变化的作品却是屈指可数,这说明对于多样化烧成方式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当形态的探究具备了相应的稳定性时,烧成的单一性制约了陶艺美感的发挥。许多陶艺创作者对作品本身造型语言、装饰语言以及观念表达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对工艺的探索,这也是造成陶瓷和雕塑界限模糊等现象的重要原因。国内陶艺作品烧成手段的单一和国际上众多陶艺家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实验性烧成工艺探索,以及由此产生的颇具个人语言表征性的陶艺作品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一现象的形成具有特定原因 摘要:中国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陶瓷产区,长期的产业化生产使制陶工艺的分工十分明确,烧成作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历来由专门的烧窑师傅把控,且有所保留,这种方式在较为统一的审美标准下确保了陶瓷工艺的严谨性,却不能完全符合自发性陶艺创作求新求变的发展要求。而国内相当一部分陶艺作品完成于各大产区,创作者完成作品的构思、成型、装饰即可,其它工序(如上釉、烧成)可由窑工代替完成,如此一来,作品在工艺上获得了可靠的保障,但是正因为分工式的制陶传统和非凡的陶瓷制作环境致使烧成工艺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国内陶艺创作者的足够重视,烧成工艺语言的探索成为被忽视的新问题。况且,对于从事陶艺创作的人来说,烧成工艺繁冗复杂,需在窑炉结构、热工原理、燃料特性、泥料特性和烧成气氛的控制等方面建构一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这也是许多艺术家尚不完全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工艺能力。一系列的原因致使国内烧成工艺的探索性发展相对滞后。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陶艺家拥有自己的工艺设备和创作空间,创作者可根据作品的需展开工艺探究。 
   
  二、“烧成观念”在当代陶艺创作中的衍变 
   
  “千峰翠色”、“类冰似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等语汇精练地概括了几千年来人们对陶瓷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想象。很长时间内,陶瓷窑炉的不断改进、烧成技术的不断提高为的就是成就极致的釉色和质感。当代陶艺则在审美取向上呈现出多重性的特征,因此,对烧成工艺的探索从观念和出发点上也随之演变。原始社会,基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人类对火的简单熟悉,人们使用简易的窑炉和烧成方法将泥土烧结,使其可以蓄水,今天,陶艺家重新使用坑烧、熏烧这些古老而又简单的烧成方法完成作品的烧制,为使作品保留本质的、回归自然的美感,人们也从这种原始粗犷的表达方式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制陶情感的延伸 ;古代陶工创造性地将器物放入匣钵后烧制,以此避免在烧窑过程中柴灰落到釉面上而造成瑕疵,而现在人们使用匣钵,一方面是为了装护坯胎,另一方面则是以此方法发展新的工艺手段,为作品增添“火的印记”;古代陶工视烧塌变形的器物为残次品,现代陶艺家则结合创作需求,利用火于高温下对泥坯形体的功能,人为制造塌陷效果,将本属烧成缺陷的工艺新问题转化成作品形态的需要。这些以现代审美角度为出发点的烧成方法,体现了当今陶艺创作在烧成观念上的转变。 

三、烧成工艺的探索性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窑炉已经演变得非常先进且易于操作,人们能够将烧成结果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同时,正是技术上的完善和稳定,使陶瓷烧成的“偶然性” 和“变化性”效果产生的几率降低,大大削弱了陶瓷烧成的不可猜测性所带来的非凡艺术效果。但对于陶艺创作者来说,恰恰可以利用现代窑炉稳定的特征,结合泥料、釉料配比等基础工艺,对烧成时间、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等工艺因素进行控制和调整,同样可以于同一窑炉制造迥异的烧成效果,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某些古老的的烧成方式看似落后,但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是先进的技术所不能造就的,所以针对一些传统的、古老的烧成方法而进行的新课题的探究和探索从未停止。在陶艺家结合现代科技、传统烧成方法进行的探索性的试验和探究中,大致发展为以下几类摘要:
  低温烧成法 摘要:以烧制无釉、低温陶器为主的烧成方法,这种方法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继续采用古老的烧成方法烧成陶器,烧成的随意性可造就自然的装饰效果,烧成上潜在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使古老的烧成工艺独具特色。此类烧成方法以坑烧和熏烧为主要代表。陶艺家惯以盐、金属着色剂、化妆土、有机物碎片着色,烧成的过程同时就是装饰图案形成的过程。同时还结合肌理效果处理或磨光处理等工艺手段。
  乐烧 摘要:为现在流行的一种低温烧成方法。它起源于16世纪后期的日本,20世纪中期传到美国,从此,许多陶艺家开始了对乐烧工艺的探索和想象。乐烧现已成为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烧成方法。它的特征是 摘要:烧成方法简单,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施完釉或未施釉的作品放入烧至900℃左右的窑里烧上十几分钟。乐烧器物在迅速升温后趁热取出,放入盛有树叶、松针的金属容器中使其冒烟,之后放入冷水降温,在激烈的化学反应中造就不同于釉的色彩效果和质感。
  柴烧 摘要:至今木柴仍为许多陶艺家首选的烧窑燃料。一是利于草木灰釉的烧成,另外一方面是为追求在柴烧过程中由落灰产生的独特质感和色泽。在烧造过程中,大量柴灰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经长时间的高温熔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暖和,层次丰富,质地粗犷,不同于华丽光亮的釉面效果。
  盐烧 摘要:即在烧成过程中于合适的烧成温度下向窑内投盐,并在投盐之前撒入苏打水。投盐后,气化的钠气体和黏土中的石英功能后,在黏土表面形成玻璃状的釉衣。盐烧作品效果适宜烧成无釉作品,和通常的施釉陶器相比,盐烧作品虽不光泽但颜色含蓄、淡雅,色彩如融化于坯体之上,并且有细微皲裂的橘皮质感。
  观念性的烧成 摘要:“什么是烧?”“多少度开始是烧物?”在陶艺家们进行普遍的烧成探索的同时,日本陶艺家鲤江良二通过一系列简单又尖锐的新问题引发了对烧成的深刻思索,烧成过程本身成为实现创作观念的重要部分,鲤江良二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前卫陶艺家,他的作品创造了一种非凡的视觉效果,追求表面的流动,开辟了新材料的表现形式,向传统的烧成观念发出挑战。他烧木、烧铁板、烧大地等等,从这种观点出发,烧成本身成为一种非凡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鲤江良二的这种烧成观念,是基于陶艺家对材料意义的理解而形成和实现的。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使我们能在很大程度上把握陶瓷的烧成结果,但是艺术创作永远需要人为的探索,多样化的烧成方式探索在陶艺创作中应该得以重视,虽然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其开辟的是独一无二的陶瓷语言。中国有着辉煌的陶瓷烧造历史和优秀的烧造技术,很多窑口尚有宝贵的窑炉资源和工艺经验可以借鉴和利用,和其让一些古老的烧成工艺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渐渐成为“落后”的工艺方式,不如延续陶瓷烧成的探索之路,将工艺的精髓用于陶艺创作,使当代陶艺作品在日趋融合的艺术审美观和表现形式中继续呈现独特的面貌和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注释摘要:
  ①白明摘要:《世界现代陶艺漫谈》,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1999 ,第11页。
  
  参考文献摘要:
  ①白明摘要:《外国当代陶艺经典》,江西美术出版社,南昌,2002年。/②熊廖摘要:《陶瓷美学和中国陶瓷审美的民族特征》,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1989。/③郑宁摘要:《日本陶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哈尔滨,2001。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未知 [标签: 工艺 艺创 中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艺术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