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艺术理论论文   影视论文   音乐论文   美术论文   声学论文
浅论设计的创造性
    论文关键词: 设计创造性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价值
  论文摘要:展开关于创造性的研究是设计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通过认识创造的完整涵义,让我们看到了当今设计领域中人们对创造性甚为偏颇的理解。其中特殊地表现在对创造的“新颖性”和创造成果“必须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价值”这两个属性的不平衡上。本文指出探索设计的创造性,更应从事物的外部因素对创造行为的作用中来认识和把握。 
   

  当代设计艺术学日益关注设计的“创造性”。人们对设计艺术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 它是生活的再现,是情感的表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观念、价值的传播,是一项引导人们更为健康生活的方式等。不过,在不同的层面上它们都印证着设计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不断创造。创造性的萌发、成熟与飞跃正是人类对文明进步的要求和前进的动力。 
  重视创造性的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一切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创造。创造性则是人们从事创造的能力,它既是人类自身智慧的一种力量和特质,也是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综合素质,并且,它还是知识型、创造型、能力型设计人才的主要特征。必须指出,当下我们对设计创造性的认识与研究却是相当片面的。 
  关于创造的涵义,用科学的语言来回答是相对复杂和困难的,因为创造所包括的外延太多。根据逻辑学原理,它的内涵就很少。WWw.11665.Com所以,《韦氏辞典》将“创造”定义为“赋予存在”。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这一定义不仅包括了精神领域,也包括了物质世界。 
  在我国,《词源》中,“创”字包含有:“疮、伤、损、惩”等意思,其共同的涵义是“破坏”;“造”字包含有:“作、为、始、成”等意思,共同的涵义则是“建设”,两字合起来,“创造”就是“破旧立新”。 
  在现代创造学研究中,学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给“创造”定义。如日本的川喜田二郎认为,“创造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把值得做出的有益事物独创地、奋斗地完成”。思田彰则认为,“创造是依据异质的信息或事物与至今未有的方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美国学者欧文·泰勒则注重从其外延来把握,认为创造包括这样5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表达式创造,这是最初级的创造,像孩童们的绘画就属于这类;第二层次是生产创造,指的是发展各种技术得到完美产品的活动;第三层次是发明创造,指的是发明家寻找新方法来解决现存问题,即技术发明;第四层次是创新式的创造,指对各种原理、原则和概念的洞察;第五层次是深奥的创造,指经过长期苦心钻研得到崭新原理的活动。 
  《创造学及其运用》一书中则指出,“创造的确切定义众说纷纭,为了对其涵义更好地把握,应该从创造的最主要特征来认识: 其一,创造必须是新颖的,或是首创的、独创的。凡是创造必有新的特点,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新颖的成果,不能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原样的模仿。其二,创造必须是对社会有意义或有用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的。 
  虽然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他们给出的定义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不过,对于创造的涵义大家却有着十分明确和一致的认识,即创造的根本涵义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新颖性,即是前所未有的;二、对于社会具有整体利益与价值,即社会的价值认同。也就是说,虽然创造性独立存在于创造主体——创造者的思维和能力中,但它的一切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必须对社会产生了价值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质。 
  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创造的完整涵义包含“新颖性”和“对社会具有整体利益与价值”这两个共同特征。并在“创造”的定义与诠释中表明,这两个特征的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在客观上,对于社会具有整体利益与价值的创造成果,才是为社会所肯定的成果。这样的活动也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可以确认,立足设计学科来研究和探索设计的创造性,不能只局限于对创造主体自身的创造性之上,更应该强调从创造成果出发,来认识和把握设计所蕴含的创造性规律。对于设计,关注创造绝不是关注创造的本身,而是关注设计的创造性。创造是个行为,而创造性则是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创造的性质和涵义,才能准确把握探索的方向,从而揭示出如何在设计实践中获得创造能力的规律。 
  我们试着从以下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在当今设计领域中的创造性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设计的观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设计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它的内容直接对应着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经济形态和社会分工。早期的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劳动而创造工具、车辆和建筑等。在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必定先有构思和计划,然后才进行制造和建设。当构思的形象按计划得以实现时,设计意识和创造性也就诞生了。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设计”最早的意思是“计谋”。如《三国志·魏志》中有:“赂遗吾左右人,令囚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 元尚仲贤《乞英布》第一折也这样写道: “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它们都意指“设下计谋”或是“谋略”。可见,“设计”在最初是以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语义出现在人们观念中的。 
  这样的理解还能够从《新华字典》中对“设”和“计”的注解上清楚地反映:“设”作动词时,有“安排”、“建立”、“构筑”、“假使”等含义,由此形成的复合词为“设置”、“设想”、“设法”、“陈设”、“设施”和“设计”等;“计”兼作动词和名词用,名词有“计谋”、“诡计”,动词有“计算”、“计划”和“筹划”等含义。将“设”和“计”联合在一起来看,在中国传统中的最初理解更多地有着一种十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到了近现代,这一层面上的含义日益淡出,“设计”随之变得翔实而具体起来。“设计”最初作为“design”这个英文词的翻译对应词正式出现在中国的词汇中,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这时,“设计”绝大部分的意思是“图案、美术、工艺美术”。英语“design”,从语源上来自拉丁语“designarn”。在数百年中,词义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古典、近代、现代三个阶段。15世纪前后,意大利语的“desegno”标示为“艺术家心中的创作意念”,即将艺术家在心中构思的作品现实化。18世纪,“design” 的词义仍限定在艺术范畴之内,1786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对“design”的解释是: “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design’与构成同义,可以从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等诸方面加以思考,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产生了比预想更好的效果”。到18世纪以后,大机器工业的发展导致设计观念的变革,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的观念由此而确立。“design”的概念及其语义开始突破美术或纯艺术的范畴趋于广泛。 
  在西方工业文明到来之前,设计几乎与艺术放置在同一个意义层面上,并落实在器物制造、物品美化等甚为具体的技术性行业和行为中来认识。这样的观念延续了若干世纪而不曾改变,直到工业革命的到来才被打破。随着工业时代的脚步,“设想、规划”等词汇增添进来并不断得到强化,“设计”开始被越来越具体而翔实的社会分工定义下来,从而铸就了现代意义上“设计”的基本观念。正是在此背景下,“设计”的现代含义诞生了,并建立了艺术创造性和工业时代下的技术创造性这两个特点。这种注重局部的、具体的,以及设计者个人旨趣的创造观念,不但与中国古代人们对创造十分整体和朴素的理解相距甚远,而且,在创造性的探索上也越来越弱化了从创造客体出发来把握创造性规律的途径。 
   
  二、设计的实践 
  在设计实践方面,我们对设计的创造性则表现出了另外一种强烈的偏移。“生产工艺图”在1790年被首次使用,它在设计史上犹如一条分水岭。机械化的大量生产让人们从手工时代的“有意而为”,但多数时候却是在“意外发现”的创造模式中重新认识到了计划的意义。用品一旦被机器制造,那么,从原材料到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事先予以精心的考虑。从此,一种严密的、一丝不苟的技术化生产逻辑被定义了下来。 

  这可以说是现代设计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最重要变化之一。人们的设计创造性,被牢固地加上了精心、周密的技术化词汇。手工时代工匠们通过长期实践,才能沉淀下来的对材料、形态、结构等所具有的整体的创造性,随着生产的模块化、机械化和技术化,而变得能在具体的分工中实现孤立地创造。
设计的创造性似乎可以用技术发明来加以替代。翻开现代设计史,似乎全是一连串技术发明创造: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器、电子表以及“白色家电”;20世纪80年代的手提电话、随身听和ibm笔记本;20世纪90年代的彩屏手机、数码相机等,一切的科技创新与企业、商业、市场组合在了一起,不断肯定着这种创造的模式,并使之成为当今设计实践中最容易获得的创造性。 
  当然,另一方面,属于设计的创造成果也同时发生在人们对美的追求上。所以,设计的创造又突出地表现在造型的创造上。一个新颖的形态,设计者往往依据的是这样两类创新方法:一类是设计者知性的创造力,即利用所学习到的形式美法则,在一定的技术规范和平台上进行造型工作。在内容上可以分解为,了解将被运用的创新技术所持有的特点;明确生产和制造所提供的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特定内容(不同的地区或企业,生产的水平和条件并不相同),以此作为创造一个新造型的限定条件; 关注使用者在产品外观上的期望和认同趋势等。另一类是设计者思维技巧性的创造力,即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思维上的创新技能,激发自己的创造灵感。例如 :针对设计的目标与问题,运用设计者的思维和想象,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打破常规的提案,以此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解决方案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设计实践中设计的创造性是基于设计者个人的知识和自身思维技能来获得的。它同样只激发了只属于创造本体自身思维那部分的内容。而属于设计创造性最为关键的,如何使设计者从社会对其成果的制约和要求中建立起认识,来获得的创造力基本处于空白。 
   
  三、设计的教育 
  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把设计看成是艺术,是人类对美的理想的实践与探索,进而从艺术的创造性角度来培养设计的创造性,自然有着其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样,把设计的创造性看成是运用科学的技能,进而以科学技术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创造性也是我们时代的特色。 
  所以,对于设计的创造性培养,可以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从造型、色彩、材料和工艺等内容出发,来培养设计者对形(型)的塑造能力和评价能力。另一方面,来自脑科学、心理科学、思维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并为设计在培养创造性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法和依据。这些方法从创造学的角度来看,则被归结为是创造主体在心智方面的那部分。例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以集体或小组的方式开展“头脑风暴”法,或将某个设计的阶段视为思维练习的主题,让学生们作相应的联想和归纳等。现代创造性研究在这方面完整地提出了以下这样10个方面 :“1.探索问题的敏锐性;2.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3.转移经验的思维能力;4.侧向思维的能力;5.联想能力;6.记忆能力 ;7.思维的灵活性 ;8.评价能力;9.产生思想的能力;10.预见能力”。 
  在研究和培养设计者的创造能力时,我们所运用的方法依然集中在创造本体上,始终没有脱离设计者个人的心智与修养的角度。这就使得在方法上只局限于在创造本体上寻求规律和培养创造能力。这与创造的完整内容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从以上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的创造性,人们研究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在了创造的主体——设计者自身的认知因素、知识背景、动机、人格等内在因素之上。它所揭示的创造性规律和提供给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创造实践的方法,自然也都局限于这个内容中。 
  我们应该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创造活动都应该从客观世界对事物的作用中来认识和把握。所以,研究和探索设计的创造性,更应从创造成果如何体现特定的社会整体利益与价值来展开。 
   
  参考文献: 
  ①(美)戴维·玻姆:《论创造力》,洪定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②韩德田主编:《创造学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90。/③刘二中:《发明创造的艺术》,科学普及出版社,北京,1988。/④吴明泰:《创造学——创造力开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沈阳,1991。/⑤北京继续教育协会编:《创造学及其应用》,科学普及出版社, 北京,1998。/⑥(美)保罗·克拉克、朱利安·弗里曼 :《设计》,周绚隆译,三联书店,2002。/⑦沈世德、薛卫平:《创新与创造力开发》, 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0。 
  • 上一篇艺术论文:
  • 下一篇艺术论文:
  •  作者:蒋红斌 [标签: 创造性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高职高专院校和声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中国传统纹样插画艺术作品装帧设计及创意说…
    中国传统纹样插画艺术作品装帧设计及创意说…
    基于排气消声器设计相关问题探析
    有关声学设计中的相关重要参数
    浅论嵇康的音乐观与现代纯音乐理论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通俗音乐》教学设计、实录与反…
    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的影响
    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的影响
    论美术设计与电影艺术的内在关联性
    电影音效设计是一门艺术
    浅论中韩爱情片中音乐运用的同与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