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会计论文 >> 会计审计论文 >> 理论与实践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理论与实践论文   审计研究论文
现场管理是提高政府审计质量效能的助力器
审计现场是政府审计人员亲历被审计单位了解基本情况、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实工作环境与过程。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政府审计现场管理是对现场的审计人员、审计行为、审计过程及其审计结果进行组织、控制、协调、沟通、资源配置和督查的一种审计管理活动。实施审计现场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审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这一总体目标的统驭下,开展现场管理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第一、维护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第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第三、节约审计成本。第四、降低审计风险和保证审计质量。
  
  一、现场管理的阶段性控制
  
  现场审计的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管理,即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管理职能活动,把负责审计项目任务的审计组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知识资源优化配置并充分利用,使之发挥最大效果,如期实现审计项目目标。
  
  (一)审计准备过程管理控制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
  4、强化团队管理,优化整合审计力量。
  
  (二)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控制
  1、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wWW.11665.cOm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规范审计工作程序,明确审计组长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审计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所应承担的主要责任。
  2、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环节,扩大测试范围。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的审计证据,注意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环节,进一步扩大测试范围。
  3、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4、严格执行复核程序。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个审计工作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5、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审计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情况,会同审计业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
  
  (三)审计报告过程管理控制
  作为现场审计的收尾工作,审计的报告阶段过程管理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点如下:
  1、及时总结审计工作,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审计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2、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组长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报告,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3、应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专职复核。在完成审计现场工作时,审计部门专职机构和负责人应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专职复核。
  
  二、现场管理的关键性环节
  
  审计现场管理是对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对审计人员全员管理的综合管理活动,其核心是开展对审计取证行为和审计取证过程的管理。开展审计现场管理需从审计的现场组织、现场技术、现场沟通、现场信息、现场考核五个方面进行管理,这五个方面是审计取证行为和审计取证过程的关键环节。
  (一)审计现场组织管理。加强组织管理,是审计人员及其组织能够及时吸收、利用、创造、传播、应用审计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及时协同、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地开展审计业务的目的。现场组织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1、对现场审计人员的管理,包括评估现场参与审计的人员素质、业务能力、业务资格,以及聘任的专家资质;2、组织现场调度,即对现场审计人员的分工协作、重要审计事项进行管理,根据工作需要认真规划审计作业点和所需人力,确定职责分工协作办法,及时调配作业人员,对于审计方案中没有考虑的新出现的重点事项能够迅速集合处于分散状态的个体共同开展审计工作,对于不再作为重点审计的事项能够把审计人员及时分配到其他审计事项中;3、确定组织运作模式,对现场作业明确负责人、参与人及相关人员的职责,规划审计取证的路线、技术方法、执行人、复核人,安排总体审计进度,确定如何与被审计单位沟通联系等等。
  (二)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在审计现场作业中,传统的做法是以查账技术验证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这种审计技术的使用是以对不打算了解内部控制为前提的作业方式,它不仅需要投入过多的审计资源,而且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就是要克服这些缺陷,通过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快捷地完成审计工作。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包括:1、评估审计方案中拟采用的审计技术能够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度;2、变更放弃耗时费力的审计技术方法,及时选择科学可行的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3、不断引入、拓展和推广使用现代审计方法与技术,包括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
  (三)审计现场沟通管理。沟通是政府审计人员就审计事项询问、告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与其进行商讨。现场审计中政府审计人员当在遵守职业道德原则的前提下,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必要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四)审计现场信息管理,主要包括:1、加强对审计信息认识的管理,不仅思想上要重视审计信息对国民经济宏观决策的作用,而且要克服传统的把审计信息认为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附产品的错误看法;2、加强对获取与开发审计信息的能力与效率的管理,注重获取与开发审计信息途径与渠道管理,要求按照专业标准、现代化手段快速准确获取审计信息;3、加强储存与处理审计信息管理,把审计信息的储存与处理的技术、方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管理;4、加强反馈审计信息管理,突出审计信息反馈的能力与效率,使得审计信息能够有效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5、加强审计信息载体的管理,要求对审计现场全过程的各种工作进行记录记载,对审计信息依赖的载体如:审计计划、审计通知、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处罚与审计处理决议等文件资料,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实行分类保管,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总结审计工作、以后年度审计提供

使用依据。
  (五)审计现场考核管理。审计现场考核包括四个方面:1、对审计人员品行的考核;2、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阶段考核;3、对项目审计工作进度的考核;4、对项目审计工作阶段性质量的考核。开展现场审计考核管理可以采用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两种方式,采用科学的考核程序和措施,加强现场监督管理,把现场审计从人到事、从纪律到业务都纳入考核范围,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现场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扬长避短,为下一阶段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基础,对于现场考核中发现存在违纪违法、不遵守审计准则要求、不能胜任从事的业务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三、现场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应以“人、法、技”建设为指导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审计现场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体系。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审计现场管理已经逐步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审计机关应特别重视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
  (二)规范审计基础工作。做好审计基础工作是从事审计管理的起点:规范审计基础工作包括审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审计方案的制定程序、规范审计测试取证技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程序、规范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的程序等等。确保不随意调整和更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意见、审计报告。
  (三)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现场工作效率。目前,审计署积极建设的“金审工程”,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借助这一系统。将连通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有效网络通信,开发满足审计业务需要的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系统,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够使部分审计人员从繁重的测试取证工作中有效地解脱出来,更好地从事审计管理,能够及时把先进管理技术应用到现场管理中来,提高审计现场管理水平。
  (四)大力开展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培训措施。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在审计现场作业中,传统的做法是以查账技术验证被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这种审计技术的使用是以对不打算了解内部控制为前提的作业方式,它不仅需要投入过多的审计资源,而且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就是要克服这些缺陷,通过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快捷地完成审计工作。审计现场技术管理包括:1、评估审计方案中拟采用的审计技术能够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度;2、变更放弃耗时费力的审计技术方法,及时选择科学可行的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3、不断引入、拓展和推广使用现代审计方法与技术,包括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
  (三)审计现场沟通管理。沟通是政府审计人员就审计事项询问、告知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与其进行商讨。现场审计中政府审计人员当在遵守职业道德原则的前提下,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必要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四)审计现场信息管理,主要包括:1、加强对审计信息认识的管理,不仅思想上要重视审计信息对国民经济宏观决策的作用,而且要克服传统的把审计信息认为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附产品的错误看法;2、加强对获取与开发审计信息的能力与效率的管理,注重获取与开发审计信息途径与渠道管理,要求按照专业标准、现代化手段快速准确获取审计信息;3、加强储存与处理审计信息管理,把审计信息的储存与处理的技术、方法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管理;4、加强反馈审计信息管理,突出审计信息反馈的能力与效率,使得审计信息能够有效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5、加强审计信息载体的管理,要求对审计现场全过程的各种工作进行记录记载,对审计信息依赖的载体如:审计计划、审计通知、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结论、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处罚与审计处理决议等文件资料,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实行分类保管,为评价审计工作质量、总结审计工作、以后年度审计提供

使用依据。
  (五)审计现场考核管理。审计现场考核包括四个方面:1、对审计人员品行的考核;2、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的阶段考核;3、对项目审计工作进度的考核;4、对项目审计工作阶段性质量的考核。开展现场审计考核管理可以采用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两种方式,采用科学的考核程序和措施,加强现场监督管理,把现场审计从人到事、从纪律到业务都纳入考核范围,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现场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扬长避短,为下一阶段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基础,对于现场考核中发现存在违纪违法、不遵守审计准则要求、不能胜任从事的业务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三、现场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应以“人、法、技”建设为指导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审计现场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和审计准则体系。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审计现场管理已经逐步成为政府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审计机关应特别重视建立健全现场管理制度。
  (二)规范审计基础工作。做好审计基础工作是从事审计管理的起点:规范审计基础工作包括审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审计方案的制定程序、规范审计测试取证技术、规范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程序、规范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的程序等等。确保不随意调整和更改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意见、审计报告。
  (三)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把现代科学技术与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现场工作效率。目前,审计署积极建设的“金审工程”,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借助这一系统。将连通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政府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有效网络通信,开发满足审计业务需要的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系统,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够使部分审计人员从繁重的测试取证工作中有效地解脱出来,更好地从事审计管理,能够及时把先进管理技术应用到现场管理中来,提高审计现场管理水平。
  (四)大力开展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培训措施。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 上一个会计论文:
  • 下一个会计论文:
  •  作者:陈宏 [标签: 现场 政府审计 质量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探
    贵阳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刍议
    浅谈我国建筑业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建
    管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浅议完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方法
    滨州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加快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肥西旅游经济发展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思考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
    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