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思想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帛书《易之义》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合论

  摘要:帛书《易之义》通过对《周易》卦象的分析,探讨了键川、阴阳、刚柔、文武的意蕴,凸显了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中和的思想。作者将这些思想的阐述,导入人生实践,这样便与《中庸》的庸常之道、道家贵柔主张具有相关性。其阴阳调和、刚柔有体而文武兼备的思想倾向,很能说明作者在人生领域的折衷态度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帛书《易之义》;键川;阴阳;刚柔;文武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images of the hexagrams in the zhouyi , the author of the chapter of yi zhi yi of the silk manuscript of the zhouyi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s of qian-kun , yin-yang , hardness-softness as well as civiland military affairs, stressing the 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 the complementariness between hardnessand softness, and the thought of harmony. in addition, these ideas were extended into actual daily life, hence its relatedness with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the idea of softness highly valued in daoism. the tendency of unifying the opposite elements mentioned above evidently exhibits the chapter’s author’s attitude of the mean and orientation of value in his social life.
  key words: yi zhi yi in the silk manuscript; qian-kun; yin-yang ; hardness-softness;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帛书《易之义》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易》之卦爻象、卦爻辞的解释,来阐明作者对《易》的理解。WWw.11665.Com由于学术界尚无对《易之义》文本的系统阐述,故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将《易之义》的思想内涵揭示出来。
  
  一、键川合论
  
  《易之义》在论述阴阳文武之道时,对键川(即今传本《易传》“乾坤”)二卦,既有分说又有合论,而且合论往往是在分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易之义》的键川合论,其核心思想,从自然观的角度说是阴阳合德,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说是文武并用。
  
  (一)阴阳合德
  《易之义》开端即云:“易之义唯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1](以下所引《易之义》文均同,不再赘注出处。)此是从解释《易》之卦爻象入手,来证成阴阳合德的学说。这种学说的理论前提是自然运行的阴阳观念。阴阳作为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概念与天道相关,此处所云天道是自然观意义上的。《易之义》在运用阴阳概念时,既有自然观的内涵,又有人道观的内涵,可以视为以天道下贯人事。其开端的一段话就是天道人事的混合体。由于讲《易》卦的构成,所以其是人文的产物。以阳对刚对天,以阴对柔对地,并分纯阳纯阴,显然是为了认识、分析哲学问题方便起见而进行的逻辑划分。在真正的人类生活中,并不存在纯阴纯阳的事物,所以《易之义》在分别纯阳为天、纯阴为地之后,又说“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天地、阴阳、刚柔的一一分立,并不是万物长生的条件,万物若要长生不死,必须“和”,这种“和”,在《易之义》的语境中,就是天地和、阴阳和、刚柔和,具体到此处,就是我们要谈的阴阳合德。
  《庄子·天下》云“《易》以道阴阳”,《黄帝四经·称》云“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诸阳者法天……诸阴者法地”,今本《系辞上》有“阴阳之义配日月”之说。这些与《易之义》的阴阳学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庄子·天下》所云较为笼统,似乎是指自然观意义上的阴阳。《称》所云则将阴阳与天地对应,为《易之义》所有。《系辞上》将阴阳与日月相配,为《易之义》所无。《易之义》的阴阳理论,其旨归是“和”,也就是阴阳合德。《易之义》中的“长生恶死”与《老子》的“长生久视”应有理论上的联系,然而其已将“长生恶死”扩展为万物的本性,是其独到之处。这种扩展是根本性的扩展,为下面进一步地论述打下了基础。这种长生已不再局限于人类寿命的长短,而是扩展到一切与人类生命相关的领域。
  《易之义》后面的键川合论还是在阐明阴阳合德的道理:
  是故键□□□□□□□□□□□□□□□□□□□义沾下就,地之道也。用六坎也,用九盈也。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
  此段文字前面缺字很多,但从古人行文习惯推测,肯定是论“天之道”的,以与后面的“地之道”对应。这样,就是键川之德的合论。键之德处上,川之德处下,水土皆处下。“沾”与水相关,“就下”指其处于下位的取向。《易之义》的用意在明确键川两卦卦德的相反相成的关系,正是键川互补、阴阳合德的基础。这里,《易之义》运用了一种很特别的论证方式,即键川二卦交叉论证。最典型的是“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见群龙无首,吉也’”。“盈而刚”,应指键之用九爻,而“直方大……”云云,则为川之六二爻,将二者连在一起论述,体现《易之义》作者对《周易》的独特理解,六二得川之正,柔顺而中正,以柔为其至德,“不习”指顺其自然,其柔而顺恰好与盈而刚相对,故下文又云“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川象征地,因其柔顺之德,无所作为而充裕完备。
  
  (二)刚柔有体而文武兼备
  《易之义》云: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键川也者,易之门户也。键,阳物也;川,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
  这段话与《易之义》的一贯主张完全吻合,又将天地、阴阳、刚柔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虽未提到文武,但前后文都有关于文武的讨论,故我们在分析时亦将文武纳入其中。
  
  从《易之义》倡导的主导思想来看,虽然在言天地、阴阳、刚柔时,以天道为主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高扬键之阳刚之德,但具体到集中体现人事的文武时,则侧重于文的一面,所谓人文化成的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得到较多的重视。《易之义》的作者已经认识到武的极至和文的极至以及它们的偏颇。“故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达到极至的文和武,各自偏于一端。武可建功立业但必将走向灭亡,因为刚者易折;文能够确保安宁但容易陷于衰弱,因为柔者易衰。若要既建功立业又长治久安,就应刚柔相济,文武兼备。键之六刚能方,体现的是汤武之德,虽然刚健强悍的精神为《易之义》所认可,但“群龙无首”却得到了“文而圣”的评价,由此可以发现,文与圣相连,武与圣并未相连,因此“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键之至德,刚而能让。此键川之参说也”,从卦象上说,川为纯阴,其德为至柔;键为纯阳,其德为至刚。《易之义》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参”,即键川调和。川以柔为主但能有方正刚毅的因素加入,方为其至德;键以刚为主但能有谦恭退让的因素加入,方为其至德。《易之义》所推崇的至德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既不偏于阳刚,又不偏于阴柔,而是阴阳合德刚柔有体,这既合于《尚书·洪范》的“皇极”,又合于《中庸》的庸常之道,还可见到贵柔的道家思想的影响。
  从《易之义》的文本来看,它在讨论问题时,将键置川前,阳置阴前,与今传本《周易》一致。由此而来,将武夫置前,文人置后,武为键,文为川,突出以力服天下的思想,显系战国时期作品。然而,在其论证的过程中,又明显加大了对“文”的论述篇幅,其以德服天下的思想又占有很重的比例,这很能说明作者的折衷态度和价值取向。其论键卦,虽强调刚而能方,但所言爻辞肯定文与静的价值,对武与争反而是抑制的。其论川卦,对于其“求贤”、“美情”、“语无声”、“有而弗发”、“文而能达”、“学而能发”持赞赏、褒扬的态度。另外,其对其他卦爻辞的评论亦显示了这一点。如“易曰‘何校’,刚而折也。……[遯之]‘黄牛’,文而知胜矣。涣之彖辞,武而知安矣”都是如此。[1]对武强调安,显然希望强盛能长久,若要长久,必然要文、柔。对文强调胜,显然希望安宁能长久,若要长久,必然要融入武、刚。
  
  二、《易之义》论刚柔与文武
  
  《易之义》在探讨天地、阴阳、刚柔时,通过对《周易》卦象的分析,突显了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中和的思想。这些是从卦象立意,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方面入手的。但是,如果要将这些思想导入人生实践,达到“和之至”的境界,就需要通过《易》之经文阐述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易之义》以刚柔与文武相互涵摄的形式尝试了这一点。
  (一)武与刚与动
  《易之义》论键卦完全按照六爻顺序,自初九至用九。其文云:
  子曰:键六刚能方,汤武之德也。“潜龙勿用”者,匿也。“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君子终日键键”,用也。“夕惕若厉,无咎”,息也。“或跃在渊”,隐[而]能静也。“飞龙[在天]”,□而上也。“亢龙有悔”,高而争也。“群龙无首”,文而圣也。
  此处总论键之卦象卦德,以商汤周武这样的强势君主的品行能力,象征性地表达键之阳刚进取精神。其释键卦之内涵与《乾·文言》的“龙德而隐者”、“君德”、“行事”,《小象》的“天德不可为首”意思相通。首先,《易之义》作者认为键卦的“潜龙勿用”、“亢龙有悔”是“过”的两种表现方式。既肯定阳刚,又否定刚而过;既认为应有阴柔的成分,又否认无所作为。《易之义》顺着这个脉络进行论述。此后间隔了一段关于川卦和其它卦的评论,又出现了与键卦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指出键卦作为八卦之长,应在《易》卦中具有主导作用,这是对键之阳刚特性的肯定。虽然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只进不退。这些议论的核心内涵皆在强调“龙”要刚而能柔。贵柔是老子所倡导的思想,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老子将柔弱绝对地置于刚强之上,认为柔弱胜刚强,并以人之性、物之性来比喻,证明柔弱者为生,刚强者为死。《易之义》的思想与此并不相同。《易之义》是在肯定刚强的前提下,指出要和之以柔,刚柔相济才是其所要阐明的道理。它主要是试图纠过刚之偏,而非主张柔弱胜刚强。然而这种思想可能吸收了老子思想的成果。其次,“君子之德”思想的提出。《易之义》云“易曰‘亢龙有悔’,大人之义不实于心,则不见于德;不单于口,则不泽于面。能威能泽,谓之龙”。此云大人之义不诚实于内心,则不能表现于德行;不在语言方面诚信,则不能表现于颜面。即没有内在的诚实之德,就不会有外在的行为显现。既有威勇,又能柔润,这才能够称之为“龙”。“龙”的境界,是《易之义》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对于这个理想境界,《易之义》以“君子之德”加以概括:“子曰:君子之德也。君子齐明好道,日自见以待用也。见用则动,不见用则静。”君子应有用于当世是正当的,也是君子的美德之一。故《易之义》认为君子中正精明有中行之道,每天都表现自己的才干以期为世所用。九二爻居键卦之中,故称“齐明”。今传本《乾·文言》释九二爻说“龙德而正中”、“天下文明”。“齐明”是对君子品德的正面评价。《荀子·修身》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亦是此意。今传本《文言》对“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身份归属性评价是“君德”,即君主之德,而《易之义》却是“君子之德”,两相比较,《易之义》的“君子之德”更具有道德上的普遍性,而《文言》在这一点上则要狭窄一些。仅仅指君主之德,当然也具有道德意义,但这种道德意识显然不如《易之义》的外延大。《易之义》下文又有对君子之德的详细论述,这些论述都以“子曰”的形式出现。择其要者有“知息”、“恒跃则凶”、“君子穷不忘达,安不忘亡,静居而成章,首福有皇”、“让善”等。其寓意都在戒动主静,突出君子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由于具有忧患意识,所以君子能够静居成章,静与动相对,静是无为,成章指自成章法,行为合于自然之道。这段话的内涵还是对动进行节制,强调因顺自然的法则,这样才能趋福远祸。“让善”谓让于贤人,“键之至德,刚而能让”。《乾·文言》释用九云“乃见天则”,此天则指自然法则。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云“此当三皇五帝礼让之时,垂拱无为而天下治矣”,这些可与《易之义》的“让善”相参照。君子之间不相互争为首领,各自完善自身而天下得到治理,何必汲汲追求天下之治呢?龙并不借助于外部环境而行动,可以周游六虚,“无阶而登”,无所仗恃,一切因任自然。此处“群龙无首”的境界,乃庄子《逍遥游》所提倡的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
  从上面对《易之义》关于键卦各爻辞的诠释来看,其主旨是在充分肯定刚健、进取精神的前提下,重视让、静等阴柔、谦让的因素,而且认为“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武本与刚与动密切相关,但若要恒武而能安,恒刚而不折,就必须融入相反因素,以救武与刚之不足,故有对文与柔与静的重视。
  
  (二)文与柔与静
  作为与键之武、刚、动相对的因素,《易之义》对川之文、柔、静亦有系统论述。其文云:
  川,六柔相从顺,文之至也。君子“先迷后得主”,学人之谓也。“东北丧朋,西南得朋”,求贤也。“履霜坚冰至”,豫□□也。“直方大,[不习,吉,]□□□[也]。“含章可贞”,言美情也。“括囊,无咎”,语无声也。“黄裳元吉”,有而弗发也。“龙战于野”,文而能达也。“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学而能发也。
  
  这是《易之义》第一处系统地评论川卦卦爻辞。其评论自然承《周易》卦爻辞而来,但明显地带有时代色彩。《易之义》论川卦对其定位是柔顺和“文”(谦让)。今传本《坤·彖传》“柔顺利贞”,《说卦》“坤为文”,与此处的“六柔相从顺,文之至也”内涵相同。《易之义》“先迷后得主”是指贤人寻求明主,“学人之谓”的“学人”是一种很特殊的称谓,应该指今天所说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相对于君主而言,他们谦恭卑下,故以川象之。《坤·文言》对卦辞的解释是“‘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两相对照,《易之义》更注重为川者的身份归属,这一点与其在论键卦时亦注重身份归属相同。从这个特性看,《易之义》的作者比较重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换言之,他重视划分社会阶层,可能是一个比较注重礼的思想的儒者士人。《文言》则更关注坤之德,强调它对乾的承顺,以及化育万物的功能。《易之义》认为“得朋”、“丧朋”皆为君主寻求贤人之举,这仍然是社会两个阶层人的互动。《易之义》对初六、六二爻辞的阐释,由于文字缺损严重,无法得知。也许《文言》的解释可以启发我们。《文言》对初六爻的释读是“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之义》的释读只能见到“豫”字,有学者认为此字为预先之义,并认为此句是“豫为备也”的意思(第250页)[2]。若如此,则《易之义》此处与《文言》一致。《易之义》对六二爻辞的解释阙如。《文言》对六二的释读是“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完全从君子的人格修养出发分析爻辞。以正释直,以义释方。内以敬,外以义。敬义树立之后,君子便具有深厚的德性。这与《中庸》所倡导的思想完全一致。《易之义》于此则非常简约,不若《文言》之系统、完整。《易之义》对六三爻辞的解释具有独特性。其对“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分为两段诠释。“含章可贞”按照六爻顺序,紧随六二之后,“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则在上六之后。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看,并无必然性。或许《易之义》的作者是从文章的句式着眼,做出如此安排的。从对“黄裳元吉”的评论开始,句式皆作“……而……也”,如“有而弗发也”、“文而能达也”等等。其实,从逻辑的角度看,不应该把六三爻辞隔成两截。现在我们把其合在一起分析。其文应做“‘含章可贞’,言美情也。‘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学而能发也。”“言美情”指内在之美,“情”指内在情志。含有内美而不外露,以示川之阴性的顺从之意,与卦德一致。“学而能发”亦是《易之义》对爻辞的独特阐释。《文言》对此的诠释与其完全不同。《文言》着眼于坤之地道、臣道、妻道的附属性。处于阴柔地位的人,即使有所成就,亦不敢居功,而归功于乾阳之人。今传本六三爻《小象》有言“知光大”,或许能够与“学而能发”互相阐发。“光大”为发扬光大,“学而能发”指向别人学习而能有所发现、发明、发展。总之,都是有所承受而来。以上所论,皆强调川柔顺之德。
  与论键卦一样,《易之义》对川卦又有一段重申性论述,此段论述较之上面关于川卦的议论大同小异。其所同者在于主旨一致,都是论证川之顺从的本性。其所异者在于二者侧重点不一样,前文比较笼统,加之有阙文,故只是大致陈述了川之柔德。此处再次论述,则更加完整、系统。首先指出《易》之川,是阐明雌道的,故以“牝马之贞”喻之,“童兽”之“童”为幼小之意。大为阳,小为阴,故牝马、童兽皆属川类。(第256页)[2]《说卦》亦有“坤为子母牛”一类的观点,与此类似。此处赞扬川之牝马属良马之类。《易之义》上文论键卦以龙开端,此处论川以马开端,符合《周易》经文的意思,显系承经文而来。川向上承键之性,在下安顺宁静。外表有美好的形态,内里有贤德之品质(此处虽有阙文,但前半句已将大意道出),招徕众人,具有文德。此意《说卦》、《彖传》曾论及。《说卦》云“坤为众,为文”,《彖传》云“西南得朋,乃与类行”、“利西南,往得众也”,皆指坤以文德得众。《易之义》强调川之文德,文与武相对而言,文有文彩谦和意,这里突出的是其谦和、恭逊之意,与键之武、果断、刚强相对。下文又进一步明确川之德落实到人类生活中的身份归属,“是故文人之义,不待人以不善,见恶默然弗反,是谓以前戒后,武夫昌虑,文人缘序”。这段话将川之特性引申到文人身上。文人的德行特征从川德而来。文人以善待人,发现恶则反省自身,《论语·里仁》有“见不贤则内自省”之语,与此意合。此处“以前戒后”若承上文,则有以前恶为鉴,警戒自身,不要重蹈覆辙之意;若接下文,则有效法键德,警戒自身之意。总之从《易之义》作者的观点看,是“武夫”(具有键德)提出方略,文人(具有川德)遵循规则紧随其后,即《文言》所说“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其后的“履霜坚冰至”,将爻辞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易之义》解为“逊从之谓也”,是从气候的变化(由初寒到严寒)程度,来比喻川紧随键后,正是上文所云“武夫昌虑,文人缘序。”“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属于卦气说,与《说卦》“帝出乎震”的后天卦序相同。东北为艮,为立春;西南为坤,为立秋。万物的生长,始于春而成于秋。《易之义》在此论及“岁之义”,目的并非谈卦气,而是通过季节变化讲义理。故云“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nfdc2”,君子应遵循天道,顺从自然之理,看到变化的开端不要迎向险阻、逆向行事,而应顺应变化谨慎行事。对卦辞“东北丧朋,西南得朋”的解释是丧朋的东北方(艮)非吉祥之处,而西南方(川)可以得到贤人。武夫能够抗击敌人,文人能够辅佐国家,对敌坚强,辅佐长久,这样就是天下的幸事。从《易之义》的论述看,作者每每将武夫、文人对举,而且都是武夫置于前,文人置于后,武夫为主,文人为辅。从卦的角度说,武为键,文为川。从哲学思想看,《易之义》倡导力在德前的思想(当然并未否定道德的作用),突出以力服天下的主张,显系战国时代的产物。其对六二爻辞的解释偏重于文的方面,即偏重阴柔之德。故云“性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性”,指本性、天生之性。本性具有直内义外的品德,不是后天勉强力学所能达到的。这有点像《中庸》所云圣人天生具有“诚”一样,都是“生知”说。川之内美在此表现为文人之动的特性方面。文人的进取是柔和谦逊的。对于小事,要时时劝谏;对于大事,要顺势成全。其智慧见地不要过度,而且态度务必要柔顺谦和,让君主容易接受。追随君主做事而不能居有其功,这是《诗》、《书》所教导于人的美德。六三爻言《诗》、《书》对人的教化作用。于《诗》言之,中国自孔子以来就倡导《诗》教,后被概括为“温柔敦厚,《诗》教也。”于《书》言之,《尚书》多言道德教化,强调为政以德。《周书》中周公的为臣之道就是居功不自傲。此处言《诗》、《书》之道与孔门教化甚合。《易之义》申明《诗》、《书》之道,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文人如何保全自己,全身远害。其对六四爻辞作了“君子言于无罪之外,不言于有罪之内,是谓重福”的诠释,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对《易之义》的内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易之义》是一个对《易经》进行重新阐释的文本。其作者通过对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的诠释,表达了自己的易学观。
  
  参考文献:
  [1]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a].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2]赵建伟.出土简帛《周易》疏证[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 2000.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王 莹 [标签: 帛书 之义 阴阳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易经》与毕达哥拉斯数学美学比较
    浅谈《易经》卜辞与殷周时期的伦理思想
    竹书《周易》彩色符号初探
    《易经》卦爻体系中的性情思想初探
    《易传》性、情二字人学解读
    《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
    “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
    春秋《易》文本
    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
    王安石《易象论解》与《序卦传》
    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
    谈京房解《易》的一段佚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