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从三重维度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文字表述 言简意赅,而其内涵却蕴含着科学与价值、空间与时间、生态与“人态”等多重维度的统一 。其中,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赋予了理性取向;空间维度与时间维 度的统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实践路径;而生态维度与“人态”维度的统一则为当代中 国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三重维度,唯物史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文字表述言简意赅,而其内涵却蕴含着科学与价值、空间与时间、生态与“人 态 ”等多重维度的统一。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维度,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赋予了理性取向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使发展的内涵更为深刻,发展的视野更为广阔,发展的途径更为明晰。科学发展观 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 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党始终坚持的战略思想。在现阶段,离开了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的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解决发展什么、为谁 发展和怎样发展才是更好、更合理、更科学的发展。Www.11665.COm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 是当代中国新发展观的“科学之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质的主体价值观,是当代中 国新发展观的“价值之源”。因此,科学发展观中内在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其实 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主要是从社会物质生产出发,建立的以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为基础,以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必然性 的理论。它侧重于探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侧重于科学维度部分。物质生产活动既是社 会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社会历史观主要侧重从人类社会发 展的纵向角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探求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本”居 于重要的、中心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主体价值观主要是以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进程为依据, 侧重于探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所在,强调 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和最终目标,侧 重于价值维度部分。社会发展中价值目标所具有的意义,其核心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主体价值观侧重于从社会发展某个历史阶段的横向角度,探索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 地位,把人的生存质量和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目标体系,探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质 ”。“本”与“质”的有机结合,即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集中概括了人类 社会发展问题的“本质”内涵和深刻意义,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问题。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中的“质”,只有 遵循社会“本”的规律,才能最终符合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质”,而当真正实现了社会发 展中的“质”,才能促使人们更自觉地去追求历史观中的“本”。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统一于一 体,成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内在统一的进程。一方面,我们要深刻把握和遵循社会发展的 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 神;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 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 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 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相反,割裂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有机统一,则 会陷入认识与实践的误区。片面强调前者而否定后者,就会导致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使社 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无主体的自组织过程;片面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则会导致唯意志论,使 社会主义现代化变成空想,成为乌托邦。
  
  二、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统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创生了实践路径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同时也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 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扬弃以往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 式,它既从空间维度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又从时间维度注重发展的持续性,是空间 维度与时间维度的内在统一。
  首先,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从横向关系的角度即空间维度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实践把握。 与传统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从空间维度上拓 展了发展的领域,从系统论的角度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将发 展的视角由一维转向多维,实现了发展重心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变。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在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提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坚持全面发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 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所谓协调发展, 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 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要重点解 决好“五个统筹”:一是要统筹城乡发展。重点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实行以 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共进。二是统筹区域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 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 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始终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 系,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是统筹国内改 革和对外开放。正确处理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关系,坚持“引进来”与“走 出去”相结合,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从纵向关系的角度即时间维度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实践把握。人类在生 态危机的警示下,发现当代人的生存与后代人的生存始终处于一个时序上,一旦一个时代过 度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危及后时代的生存,因此,如何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面临的 难题。所谓可持续发展,按照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 的表述,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①这一 新的发展理念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准确定位发展,强调立体的增长观,即提高经济增长 的质量和较好地满足就业、粮食、能源、饮用水等人类健康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活质量的不 断提高。从“量”的角度强调财富规模的扩大。二是强调协调,着重强调提高人口的素质和 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以此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从“质”的 角度强调效率和公平,强调合理优化配置资源、调控经济的增长方式。三是强调持续性。可 持续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发展,而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上的长期合理性。持续性更加 注重从时间的角度去把握增长和协调且不是在短时间内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而是建立在 充分长时间的调控中。因此,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包含增长度(经济)、协调度(人口和环境) 、持续度(资源)这样数量维、质量维和时间维三维立体的发展观。中国是最早接受和提倡这 一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 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 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 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三、生态维度与“人态”维度的统一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确立了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总 结全球可 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十余年和国内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二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对发展问题的 深刻体认。它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发展认识的新突破,是导引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的 指导思想。其中,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内在的基本原 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 调发展,而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传统发展观中,既然人的物质满足是 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那么一切自然资源都只有为人类服务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开 发自然,征服自然,把人的利益凌驾于自然之上就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最终表征。表现在哲学 思想上,自然则只有“为我”的价值即工具价值,而没有“自在”的价值即内在价值。但是 ,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菜园”,而且是人类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 类不仅是自然的享用者,而且是自然的看护者。手段性和目的性的背离使人类在追求经济增 长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类从自然所获得的收益大约只是代价的四分之一而已。传统发 展观把追求gdp增长等同于发展,迫使人们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能不贪得无厌、 竭泽而渔式地掠夺眼前的资源,以满足当前这一代人的需要而无法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 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是传统发展观的必然结局。因此, 当前的生态危机与其说是自然失衡的表征,是“天灾”,毋宁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对峙 的反映,是“人祸”,是“以天灾形式出现的人祸”。或许人们对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种种 代价的分类和分析还有一些歧见,但人们颇为一致的看法是:传统发展观最大弊端在于使地 球伤痕累累。沉重的教训使人类明白: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环境是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无论人类多么渴望发展,没有可持续性的环境、资源、生态,就没有可持续性的经济社会 发展。因此,我们应“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体”。②
  然而,当前人们在谈论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似乎普遍忧患的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悬置了“人 态”——人的精神生态、人格生态问题。往往只看到环境的恶化,却没有注意到人的恶化与 边缘化,这是极其肤浅的。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 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当功利尺度、 效率尺度被推向极端时,就必然忽视把人的终极价值作为目的的价值尺度,导致对精神价值 和人类情感的冷落。其实,人的问题是社会的根本问题,环境问题归根到底仍是人的问题。 人如何对待自然界实质上就是人如何对待自身。
  科学发展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互为逻辑的前提入手,立足于 人的维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立足于自然的维度来衡量 人 与人的关系,因此是一种环保主义的价值观;立足于从共时态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求 实现当代人之间在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上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立足于从历时态来看待人与自 然的矛盾,要求实现代际之间的持续发展,既不能以未来人未在场的理由来满足在场的当代 人的需求,进而大肆掠夺资源,污染环境,也不能为了留待未来人足够的自然资源而压制当 代人需求,牺牲当代人的直接利益和人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 的矛盾关系时,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 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③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发展原则上实现了生态维度 和“人态”维度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7.52.
  ②姜建成.科学发展观:当代性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j〕.学习论坛,2006,(1):9.
  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刘 军 [标签: 学习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三重视域
    自然的观念与自然-神-人的三重丧失——从柯…
    异化与理性化:工业社会的两重维度
    西方生命美学的三重局限
    三重道德论
    论布伯上帝观的三重向度
    韩愈人学思想的三重性
    浅析先秦人性思想三重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