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浅谈协调论视阈下的科学反常
 [摘要]科学反常是指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与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等不符或相违背的反驳或拒斥。反常对科学理论的演进、科学革命的兴起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科学哲学史上,不少科学哲学家对反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但多为经验层面的理解。协调论模式下,科学反常包括经验反常、概念反常和背景反常;反常是理论协调过程中的冲突因子,应纳入到理论综合协调力的评价体系中来考量。
  [关键词]协调论;科学反常;经验反常;概念反常;背景反常
    
  反常的语义为不正常,通常是指那些违反常态、常规、常识的事例或现象;科学反常则是指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常规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甚至科学论断等不符或相违背的反驳或拒斥。反常对科学理论的演进、科学革命的兴起、科学事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反常的存在和不断出现迫使人们去质疑、去发问,设置假说、进行验证,力图消除反常,推进科学的进步。鉴于此,不少科学哲学家都对这种反驳或拒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研究,将反常问题纳入到哲学思考的范畴。
  
  一、科学哲学史上的反常
  
  在科学哲学史上,逻辑主义对反常或是具有反常蕴含的反驳、反例等做了相应的论述。
  卡尔纳普在修正其理论时指出,不存在对一个规律的完全证实,却存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证伪它,那就需要一个反例。如果有规律指出,“所有是p的对象也是q,而我们发现有一个对象是p而不是q,这个规律就被驳倒。wWw.11665.com一百万个肯定的事例对于证实这个规律来说是不充分的;一个反例对于证伪来说是却充分的……”。他在阐述全称推理时进一步考察了具有反常意义的否定实例:在已观察过的样本s中,如果包含有s1个否定的实例,那么原来的全称定律就要加以限定,成为概率性的定律。通过一系列的逻辑公式推演,卡尔纳普指出,或然性定律的概率随着反例s1的增加而减少,反之则增加。反常成为概率性真理的试金石。
  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将具有证伪一个理论可能性的反常称为“潜在证伪者”。波普尔指出,全称陈述虽然不能够从单称陈述中推导出来,但是它们可被单称陈述反驳掉,一个和理论相矛盾的单称陈述或者一个理论禁止存在或出现的事实就称作该理论的潜在证伪者。一系列有限的单称命题不能证实一个全称命题,却可以反驳掉一个全称命题,科学不可能被证实,却能被证伪,并且甚至一个经验反常就能够证伪一个理论,科学理论面临被一次性证伪的危险。笔者认为,这里的“一次性证伪”的反常,是一种强逻辑的反常;理论在面临这样强反常威胁的时候,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自称为精致证伪主义的拉卡托斯给反常下了明确的定义:“如果陈述a是理论t和一个假定其他情况都相同条件的合取的潜在证伪者,我们就可以说,由陈述a描述的一个事件对于理论t是一个反常。”在此基础上,拉卡托斯还将反常与具体的经验反例、反证据等同看待,将反常完全看成纯经验层面的。
  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库恩、费耶阿本德针对反常也做了相关论述。
  库恩认为,反常与科学发现和科学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常规科学“预期的违反”(violations ofexpectation),是科学发现的首要环节、科学革命的前兆。“发现始于意识到反常,即始于认识到自然界总是以某种方法违反支配常规科学的范式所做的预测。”随后,科学家开始“继续对反常领域进行或多或少是扩展性的探索”,直到科学反常危及到范式,科学家“调整范式理论使反常变成与预测相符时为止”,范式的调整乃至最后的改变就昭示着科学革命的来临。
  在费耶阿本德(或译为法伊尔阿本德)那里,反常既是理论韧性的张力,又是理论增生的动力。所谓“韧性原则”是指即使理论与经验事实相冲突、理论处在众多反常的包围下,科学家在一定时期仍然会置大量反常于不顾而执著于一种理论。所谓“增生原则”,就是当理论遇到反常或反例、与事实不一致时,不应抛弃理论,而应发展更多的理论,来解决理论面临的反常问题。当一个理论t遇到反例时,“我们能使用其他一些理论,如t1、t2等等,它们强调指出t的困难,而同时答应提供它们解决的手段”。为了解决理论t的困难,便引进t1、t2等,作为t的发展,以便消除反常或反例。结果,理论愈来愈多,不断增生。
  新历史主义者(或称作解题主义者)劳丹提出了与传统不一致的“非反驳的反常”(nonrefutinganomalies)概念:“每当一个经验问题声,已被某个理论解决时,p以后就构成了相关领域中没有解决p的每一理论的反常。”所以,如果p已为某一已知理论所解决,那么即使同一领域有一理论与p逻辑上一致,也不能说p就不成为该理论的反常;当且仅当一个问题p被一个理论解决时,p才能被称为同一领域另一些理论的反常。
  综上所述,卡尔纳普将反常看作具有概率性真理的反例,波普尔将反常称作具有一次证伪效力的潜在证伪者,拉卡托斯给反常下了一个纯粹经验的定义;库恩将反常视为科学革命的前兆,费耶阿本德认为反常既是理论韧性的张力,又是理论增生的动力;劳丹则提出了有别传统的“非反驳的反常”概念。然而,他们都将反常看作经验层面的问题,并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
  

二、协调力模式v的反常
  
  协调力模式下的科学反常,不仅包括经验反常,还包括概念反常和背景反常;反常一方面具有助发现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对理论构成冲突作用,但仍然不能一次性证伪理论,需要将反常纳入理论的综合协调力的评价体系中考虑。
  1.经验反常
  所谓的经验问题就是“当我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某个或某些经验事实或检验蕴涵提问时,就形成经验问题。”协调力模式把在某一时刻与理论型经验问子不符、且与其他竞争理论的理论型经验问子相符的观测型经验问子称为该理论的经验反常。这里的“不符”是指超出了该时刻理论所允许的误差范围,这种不符是理论在该时刻难以解释和暂时难以消除的,对理论就构成了一种反常。
  下面,我们举例阐述经验反常的出现给理论的经验协调力带来的变化。
  首先,反常与经验过硬性问题的关系。所谓经验过硬性问题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当t1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t2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并且通过j1不变而j2发生变化使得m >n(其中,m、n≥o),我们就说t2呈现经验过硬性协调,而t1呈现经验过硬性冲突,两个理沦在该时刻相互比较、竞争的情况下,t2就面临着经验过硬性反常冲突的威胁。
  协调力模式用经验过硬性和经验一致性分析了劳丹的反常概念。按照劳丹的观点,在某一时刻,有两个相互比较的理论t1和t2。如果理论t1解决了m个经验问题,即t1的理论推断与m个经验问子相符合,而此时理论t2却不能解决这m个经验问题,即t2的理论推断与这m个经验问子不相符合,这就说明t2面临着m个非反驳的反常。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断定理论t1在经验过硬性或经验一致性的协调力上就一定超过理论t2,因为在解决问题的总量上,t2未必不能与t1持平甚至超过t1。不过,应当指出,在此时的经验一致性和经验过硬性协调力的评价比较中,理论t2面临的处境十分不利,t2必须设法解决这些反常问题。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立即将其证伪或拒斥,因为我们不能肯定经验证据是否有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综合考虑理论t2的其他协调力。协调力模式主张将检查经验证据和修改理论同时进行,目标在于追求理论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和经验过硬性协调力。
  其次,反常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到理论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经验一致性协调是指在某一时刻的理论比较中,一个理论的解子比另一个理论的解子能导出更多种类型的问子,此时该理论就被称为获得理论的一致性协调。反之,则面临理论的一致性冲突。如果一个理论在某一时刻的比较中,推导出了m种不同类型的问子,而另一个理论只推导出”种不同类型的问子,(这里m>n≥o)。那么这m-n个不同类型的问子就会看作是另一个理论的反常。理论解决问题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理论协调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反常与经验明晰性问题的关系。笔者认为,反常在逻辑上有强弱之分,当反常出现在非核心解子(即拉卡托斯的保护带)中时,通过改变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来消除反常,自然带来的是理论的经验过硬性问题,当反常愈加严重,导致理论的核心解子(硬核)或部分核心解子(部分硬核)需要发生改变时,就必然会涉及理论的明晰性问题。所谓的经验明晰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当t1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t2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并且通过j2不变而j1发生变化使得m>n(其中,m、n≥o),我们就说丁2呈现经验明晰性协调,而t1呈现经验明晰性冲突,两个理论在该时刻相互比较、竞争的情况下,t1就面临着经验明晰性反常冲突的威胁。
  再者,反常问题必然引起理论的简洁性协调力发生变化。当理论遇到反常困扰但还未危及其核心解子或内核时,科学主体总是通过修正该理论的非核心解子(增加、修改或删除其特设性假定、辅助条件、初始条件等),来消除反常。这往往会带来理论保护带的数量增加和理论体系增生,势必影响到理论的简洁性协调力。理论的简洁性协调是在某一时刻的理论比较中,一个理论构造和使用了m种不同的解子而推导出u种不同的问子,另一个理论构造和使用了n种不同的解子而推导出u种不同的问子,并且m/u>n/u(m、n、u、v≥1),此时另一个理论就具有简洁性协调,而前者则面临简洁性冲突。简言之,理论的简洁性协调就是用最少的解子说明或解释最多的问子。理论在竞争时,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越是简洁的理论往往越容易被接受,在对理论的评价时往往就越有利。
  这里涉及特设性(adhocness)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一个理论只能解决它的先行理论解决了的经验问题和对其先行理论构成的反例而不能解决其他的问题,则这个理论就是特设性的。但是,劳丹认为这样的定义存在着以下困难:一是在已知的时间内,我们无法判定该理论是否还能在未来解决新问题;二是孤立的单个理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解决问题的只有复合理论。于是,劳丹又给特设性下了新的定义:如果一个理论被认为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先行理论已经解决的经验问题,或所有先行理论面临的反常,并且仅仅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个理论就是特设的。这就使得特设性有了合法意义,即只要特设性增加了理论解决问题的效力,就具有了合理性。

 协调力模式对劳丹这一定义进行了精确化处理:即假定在某一时刻,理论t以m种不同的解子恰当地解决了n种不同的经验问子,但t却面临着v种反例问子;但是,我们通过修正t,增加了n种不同的非核心解子,构成了新的集合理论t1。它能够解决t已经解决的所有问子,而且能恰当地解决t所不能解决的反例问子,我们就说t1是特设的。结合上面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是在某一时刻,理论tt1和理论t相比,t1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上升,而t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下降,tt1比t解决了v种不同问子;二是在某一时刻,如果t1面临新的反例v1,而v1也构成对t的反例数,则t的反例数就为v+v1,这样,与t在某一时刻相比,t1的经验明晰性或经验过硬性上升。不过,v1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也构成对t的反例数是不确定的。因此,此时的经验明晰性或经验过硬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是在某一时刻,理论t1和理论t相比,随着反例问子v和增加的解子数n的变化,在m与u的比值和m+n与u+v的比值之间也会相应地变化,会有m/u>m+n/u=v,或是m/u=m+n/u+v,或是m/u1经验简洁性下降,抵消了理论的经验一致性上升优势,不能判定理论总体上是否进步;第二种情况是,t1与t的经验简洁性一致,但理论的经验一致性程度上升;第三种情况,则为经验简洁性上升,同时经 验的一致性程度也在上升。特设性假说的使用应避免导致经验简洁性的下降或带来理论总体上的不进步。当然,追求理论的经验一致性、经验明晰性、经验过硬性、经验简洁性同时上升是理论进步的理想目标。
  协调力模式承认科学反常在对理论的反驳力度上有强弱之分,反常的存在也着实对理论构成一定的威胁,但经验证据的确证与反驳并不能决定理论的优劣,还需要考虑理论的概念协调力和背景协调力。
  2.概念反常
  协调力模式下的概念问题是指:“当我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经验解子提问时就形成最低层次的概念问题;当我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概念解子提问时就形成更高层次的概念问题;所谓的概念反常是指在某一时刻与理论的经验解子或概念解子不符而与相互竞争的理论的经验解子或概念解子相符的概念解子。它是高于经验事例的理论型反常,是与理论构成逻辑上的反对或矛盾关系的概念、理论或判断。
  自波普尔之后,人们已经明确意识到理论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系列。在一个理论系列中,理论具有层次性。协调力模式根据理论的层次性,将理论分为经验理论和概念理论。由经验问题和对经验问题的解答构成经验理论,它是直接从观察实验所得的经验材料中产生,是最低层次的理论,具有直接的经验协调力;由概念问题和对概念问题的解答构成概念理论,最低层次的概念理论也是产生在经验理论的基础上的,可称之为亚经验理论,而较高层次的概念理论则没有直接的经验协调力,不能用于直接回答经验问题,主要包括工作理论和超理论两类。经验理论和亚经验理论可称之为具体理论,工作理论和超理论则可称之为抽象理论。工作理论是为具体理论提供概念框架,指导具体理论的构建,但不能直接推导出具体理论;而超理论是为工作理论直接或间接提供概念框架的,参与工作理论的指导和构造,但也不能直接推导出工作理论。
  从理论的构成看,理论还可分为单一理论、复合理论和集合理论。单一理论是理论的最小单位,由单个问子和单个解子构成。复合理论是由一些单一理论组成,这些单一理论之间关系紧密,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集合理论是由一组单一理论或复合理论组成的有意义的集合体,它的形成要么是为了共同解决某一个问题或一组相关问题,即为共问子的集合理论;要么是对一个或一些问题提供了相同的解答,即为共解子的集合理论。
  由于理论具有层次性、系列性、复合性或集合性,所以在概念之间的反常冲突就可表现在具体理论之间,或是抽象理论之间,或是具体理论与抽象理论之间,或是复合理论与集合理论之间,总之,在各种形态的概念层面都可能存在着概念反常。协调力模式下的“理论”可以表示单一理论,也可以表示集合理论。理论表示单一理论时,具体理论内部出现的概念反常就可以看作是具体理论内部的单一理论之间进行评估的因素,这样理论内部的评价就可以转化为理论外部的评价;理论表示集合理论时,无论任何数量、来自任何领域的理论都可组成一个集合理论,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个或某些特定的问题,因此对不同集合理论的外部比较可以转化为理论内部的评价视野。对于集合理论,我们希望在集合理论内部出现越来越多的相反理论,形成多元理论相互竞争的局面,但同时又希望在集合理论内部的概念反常越少越好,以满足理论的概念过硬性和概念简洁性要求。增加集合理论内部的相反理论是一个策略,其目的是与其他理论追求理论的综合协调力,而消除概念反常。

 下面,我们举例讨论概念反常与概念的协调力问题之间的关系。
  (1)反常与概念过硬性的关系。所谓概念过硬性问题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t和t2,当γ1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相反解子,t2的核心解子jt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相反解子,并且通过j1不变而j2发生变化使得m>n(其中,m、n≥o),我们就说t2呈现概念过硬性协调。而t1呈现概念过硬性冲突,两个理论在该时刻相互比较、竞争的情况下,t2就面临着概念过硬性反常冲突的威胁。这里的相反解子可以理解为一种概念反常。在理论的概念协调力的比较评价中,相反解子(即概念反常)的出现及其出现的数量和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里的相反包括逻辑上的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具有反对关系的理论、概念或判断在逻辑上不能同真,但可同假;具有矛盾关系的理论、概念或判断在逻辑上不能同真,也不可同假。概念反常的出现使得理论做出调整,由于只是一种弱反常,只需要对理论的非核心解子进行改变。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同样面临反常威胁的两个理论,在各自做出改变非核心解子之后,具有相对数量少的概念反常的理论具有了更好的概念过硬性协调,而具有相对较多概念反常的理论就面临概念过硬性冲突。
  (2)反常与概念明晰性的关系。所谓的概念明晰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当t1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相反解子,t2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相反解子,并且通过j2不变而j1发生变化使得m>n(其中,m、n≥o),我们就说t2呈现概念明晰性协调,而t1呈现概念明晰性冲突,两个理论在该时刻相互比较、竞争的情况下,t1就面临着概念明晰性反常冲突的威胁。这是指概念反常发展到危及理论的核心解子或理论硬核的程度,需要理论对该核心解子或硬核进行调整;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同样面临反常威胁的两个理论,在各自做出改变核心解子或硬核之后,具有相对数量少的概念反常威胁的理论具有了更好的概念明晰性协调,而具有相对较多概念反常威胁的理论就面临概念明晰性冲突。概念明晰性将减少相反解子也就是概念反常看成一个基本的目的,即理论在概念上所遇到的矛盾或反对越少越好;不过,概念明晰性不把无矛盾性看成基本要求,无矛盾性要求过强,无矛盾的科学理论是不存在的。
  概念明晰性通过修改、删除、增加理论的核心解子的成分或提出新的核心解子概念的策略来消除概念反常。然而,事实上,追求概念明晰性而消除反常都比较坚硬,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但一旦解决了这些反常,就意味着新知识或新的理论系列的诞生,理论本身的概念

明晰性必然显著上升。概念明晰性的提升过程也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
  (3)反常与概念简洁性的关系。概念反常的出现使得理论对理论的非核心解子或核心解子进行修整、改变,这就必然引起理论的简洁性也发生变化。概念的简洁性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理论t1从m种不同的解子推导出u种不同的解子,另一个理论t2从n种不同的解子而推导出v种不同的解子,并且m/u>n/v(m、n、u、v≥1),此时理论t1就具有概念简洁性协调,而理论t1则面临概念简洁性冲突。可见,要比较两个理论的概念简洁性,需要比较两个理论各自作为推演结果的解子数目与作为推演前提的解子数目的比值,比值较大的在概念上更为简洁,也具有较大的概念简洁性协调力。
  协调力模式的概念反常反映了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在理论层面的概念反常现象,并探讨了反常的出现和存在对科学理论协调力的影响。在协调力模式看来,消除概念反常也应与追求理论的综合协调力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背景反常
  协调力模式认为,除了存在经验反常、概念反常,在背景问题中还存在背景反常。所谓的背景问题是指当我们感觉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内在策略与外在策略之间的关系提问时就形成背景问题。内在策略构成判断理论之间关系的内在理由,其表现为静态的观念形态;外在策略构成判断理论之间关系的外在理由,其表现为动态的非观念形态。协调力的背景因素包括实验、技术、思维、心理和行为等因素。背景反常主要是指在某一时刻,超出现有的实验手段、技术水平所允许的误差范围或是与现有理论所依赖的思维方式、信仰信念准则、心理接受程度、行为支持程度不符的背景因子。
  下面,我们举例讨论背景反常与背景协调力的关系。
  (1)背景反常与心理协调力的关系。人的心理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同一心理特征的主体在程度上也千差万别。除了主体的个人心理之外,还有社会心理,而这些心理因素与科学理论的接受、评价和创造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协调力模式用心理协调力来分析这些联系。所谓心理协调力问题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心理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t2的心理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心理协调,t1呈现心理冲突。这里,心理解子的综合指标主要指理论能够满足多少人的心理需求,满足的程度有多大等等。如库恩所述,在常规科学阶段,一开始反常的出现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注意或者视反常于不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常违反了科学共同体遵循的科学范式,超出了他们心理所接受的程度和范围,形成一种背景反常。背景反常的出现使得科学理论面临心理协调力的冲突,使得科学家主体在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忽略、排斥甚至拒绝一个新的理论。一个或一些经验反常或概念反常的背后往往渗透着一些背景反常因子,因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渗透着科学主体的背景知识水平、思维心理状态等非理性因素。
  (2)背景反常与思维协调力的关系。理论的理解、评价和创造都需要经过人的思维活动,从理论与思维活动的关系中考察理论的协调力是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的。协调力模式用思维的协调力来考量这一问题。所谓理论的思维协调力是指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t2的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思维协调,t1呈现思维冲突。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t1就面临着思维反常的威胁。这n-m的思维解子就是理论t1面临的反常。
  从理论理解的思维过程看,思维对理论的理解,一方面取决于思维对理论理解、消化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理论本身的可理解性程度。这里,思维对理论的理解主要侧重理论的可理解性问题。一个好的理论总趋向于最可以被理解的方式表达、反映最复杂的科学规律。如果一个理论表述复杂,难以被人们所理解,其思维协调力就会下降,相反,如果该理论表述简洁,易于理解,其思维协调力则会上升。
  从理论接受的思维过程看,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接受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t2的接受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接受型思维协调,t1呈现接受型思维冲突。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t1就面临着接受型思维反常的威胁。一个理论的接受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包括理解该理论的数量和质量;这n-m的接受型思维解子就是理论t1面临的反常。理论在被理解之后,需要以一定的标准对理论进行比较、评价,区别优劣,决定对其的取舍。从理论评价的思维过程看,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评价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了t2的评价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评价型思维协调,t1呈现评价型思维冲突。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t1就面临评价型思维反常的威胁。一个理论的评价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对该理论的评价情况,如对理论的肯定、否定等;这n-m的评价型思维解子就是理论t1面临的反常。
  从理论创造的思维过程看,在某一时刻,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t1和t2,t1的创造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m小于t1的创造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n(m≥o),那么我们就说,t2呈现创造型思维协调,t1呈现创造型思维冲突。在理论的比较评价中,t1就面临着创造型思维反常的威胁。一个理论的创造型思维解子的综合评估指标主要包括该理论解答了其本身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针对该理论能提出多少个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n-m的创造型思维解子就是理论t1面临的反常。
  总之,消除理论的思维反常,提升理论的思维理解、接受、评价和创造的思维协调力,是提升理论综合协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的发现不仅需要科学主体严密的逻辑思维,需要掌握总结归纳与推理演绎的科学方法,同时也需要涉及的科学主体所处的历史时代的社会、心理等背景知识的参与,需要考虑科学主体在进行科学发现时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逻辑主义一味地强调科学理论的逻辑合理性,忽略了对复杂的背景因素的思考;历史主义看到其中的弊端,充分考虑了这些社会、心理乃至其他的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的构建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过分放大了这些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也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样态。协调力模式不仅将理论的逻辑性考虑进来,还把与理论相关的背景因素也纳入到理论的比较和评价中来,更加符合科学史实的发展轨迹。
  
  三、结 语
  
  在协调力模式下,反常一方面具有助发现的启示作用,一方面对理论构成冲突作用,但不起决定性的反驳、拒斥作用;反常问题已经融入到经验协调力、概念协调力和背景协调力之中,成为影响理沦综合协调力众多因素之中的一个因子。对反常问题的考察需要结合理论的经验一致性、经验明晰性、经验过硬性、经验简洁性、概念概念明晰性、概念过硬性、概念简洁性、心理协调力、思维协调力等多种协调力共同考虑。在反常中寻求协调,在冲突中追求进步;反常是理论冲突的一种,冲突推动科学的进步,反常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协调力模式试图在逻辑与历史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在科学合理性理论内部寻求根本的突破,走出当代科学哲学难以摆脱的困境,昭示着一种新型的科学合理性理论正悄然兴起。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张学义 [标签: 协调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谈高职院校美术绘画中的构图
    浅谈雷击对学校教学网络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浅谈工程审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建筑创作手法的研究、思考与运用
    浅谈发电厂机组检修项目化管理
    浅谈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创新
    浅谈一日安全监察制度在基层供电所运用
    浅谈建筑配电系统的接地设计和常见故障
    浅谈检察机关鉴定人出庭
    浅谈《华商报》之特色与优势
    浅谈广告商业语境中的卡通形象设计要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