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四)
注釋
[1] 《宋本陶淵明詩》,附錄,《續古逸叢書之三十四》,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宋紹熙曾集刻本《陶淵明詩》《陶淵明雜文》,1928年;《續古逸叢書》集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縮印,2001年,第117-119頁。
[2] 參閱鄧小軍:《陶淵明在晉宋之際的政治態度-陶淵明〈述酒〉詩補證》,《詩史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6-36頁;《三教圓融的臨終關懷―謝靈運〈臨終詩〉考釋》,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漢魏六朝宗教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3年12月,將收入該系編輯出版之《漢魏六朝宗教與文學》一書。
明帝王導君臣反省西晉早期黑暗歷史並表示慚愧,見《世說新語·尤悔》:“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答,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司馬懿)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司馬昭)之末高貴鄉公事。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註,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00頁。)
[3] 齊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冊,第2288頁。
[4] 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0頁。
[5] 參閱繆鉞:《顏延之年譜》義熙十一年譜,繆鉞:《讀史存稿》,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第129-130頁。
[6] 關於延之出為始安太守之年代,牽涉一系列問題,如廬陵王義真、謝靈運被貶出之年代,延之道經尋陽與淵明延盤桓及道經湘州之年代,以及延之《祭屈原文》、《陽給事誄》之繫年,至今歧議尚多,今辨證如下。wwW.11665.COm
按《宋書》卷三《武帝本紀下》永初三年:“三月,上不豫。……丁未,以司徒廬陵王義真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冊,第59頁。)《宋書》卷六十一《武三王·廬陵孝獻王義真傳》:“高祖不豫,以為……南豫州刺史,出鎮歷陽。”(第6冊,第1635頁。)《宋書》卷四《少帝本紀》:“永初三年五月癸亥,武帝崩,是日,太子即皇帝位。”(第1冊,第63頁。)《宋書》卷七十三《顏延之傳》:“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徐羨之等疑延之為同異,意甚不悅。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尋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延之之郡,道經汨潭,為湘州刺史張邵祭屈原文以致其意。”(第7冊,第1892頁。)《宋書》卷六十七《謝靈運傳》:“廬陵王義真少好文籍,與靈運情款異常。少帝即位,權在大臣,靈運構扇異同,非毀執政,司徒徐羨之等患之,出為永嘉太守。”(第6冊,第1753頁。)可知權臣徐羨之等猜忌義真、靈運、延之,將義真出為南豫州刺史、出鎮歷陽(今安徽和縣),是在永初三年(422)三月。將靈運出為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延之出為始安太守,是在同年五月少帝即位以後不久。
清陶澍《靖節先生年譜考異》、近人逯欽立《陶淵明事蹟詩文繫年》,據《文選》卷六十顏延之《祭屈原文》“惟有宋五年月日,湘州刺史吳郡張邵恭承帝命,建旟舊楚”(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下冊,第837頁),以有宋五年為少帝景平二年即元嘉元年(424),認為延之出為始安太守道經湘州(今湖南長沙)是在此年。
繆鉞《顏延之年譜》永初三年譜據《宋書》卷三《武帝本紀下》永初三年二月“又分荊州十郡還立湘州,左衛將軍張邵為湘州刺史”,及《宋書》卷四十六《張邵傳》武帝“分荊州立湘州,以邵為刺史”,認為劉宋立湘州、以張邵為刺史是在永初三年,與延之《祭屈原文》“惟有宋五年月日,湘州刺史吳郡張邵恭承帝命,建旟舊楚”事實相合,“有宋五年”之“五”字當為“三”字傳寫之誤;又據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證明靈運出為永嘉太守、延之出為始安太守,實在永初三年七月(《讀史存稿》,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第135-136頁)。彥威先生所考甚是(唯其中以為義真出為南豫州刺史、出鎮歷陽是在永初三年五月則微誤,如上所述,是在三月)。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顏延之為始安太守在景平二年》條駁繆鉞《顏延之年譜》云:“繆說未安。……《文選》卷五七《陽給事誄》,序云‘惟永初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宋故寜遠司馬濮陽太守彭城陽君卒’,‘景平之元,朝廷聞而傷之,有詔曰……末臣蒙固,側聞至訓,敢詢諸前典,而為之誄’”,“以是知景平元年延之尚在建康,其出為始安,自是次年事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280頁。)今覆按顏延之《陽給事誄》序云:“景平之元,朝廷聞而傷之,有詔曰……逮元嘉廓祚,聖神紀物,光昭茂緒,旌録舊勲。苟有概於貞孝者,實事感於仁明。末臣蒙固,側聞至訓,敢詢諸前典,而為之誄。”(《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下冊,第789頁。)可知《陽給事誄》序“景平之元”一節乃追述之詞,“元嘉廓祚”一節始是記述作年,延之《陽給事誄》實作於文帝元嘉年間(424-453),非作於少帝景平元年(423),延之出為始安太守亦非在景平二年。《中古文學史料叢考》漏讀《陽給事誄》序“元嘉廓祚”一節,遂誤。
《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又云,“謝以宋武帝永初三年(422)七月出為永嘉,見其詩題;顏以何年出為始安,本傳無明文,《通鑒》繫於元嘉元年即景平二年,是。”(第279頁)今覆按《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宋文帝元嘉元年三月述“義真至歷陽”後,徐羨之等奏“廢為庶人,徙新安郡,前吉陽令堂邑張約之上疏”,“以約之為梁州府參軍,尋殺之”之事,其中先歷述義真“警悟愛文義”,與靈運、延之等“情好款密”,羨之等惡之,“出靈運為永嘉太守、延之為始安太守”等,皆是追述原委之詞,非繫其事於元嘉元年(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765-3766頁)。
要之,延之出為始安太守道經尋陽與淵明延留連,是在永初三年(422),非景平二年即元嘉元年(424)。
[7] 繆鉞:《顏延之年譜》義熙十一年譜,《讀史存稿》,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第130頁。
[8]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8頁。
[9]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8頁。
[10]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4頁。
[11]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0頁。
[12]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8頁。
[1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1頁。
[14]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7頁。
[15]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16]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2頁。 
[17]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0-111頁。
[18]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4頁。
[19]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2頁。
[20]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4頁。
[21]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0頁。 
[22]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2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9頁。
[24]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4頁。
[25]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8頁。
[26]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6頁。
[27]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4頁。
[28]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9頁。
[29]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3頁。
[30]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8頁。


[31]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4頁。 
[32]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1頁。 
[3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8頁。
[34]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1頁。 
[35]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6頁。
[36]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37]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2-93頁。
[38]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7頁。
[39]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5頁。 
[40]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1頁。 
[41]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8頁。
[42]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4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1頁。
[44]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5頁。
[45]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4頁。
[46] 繆鉞《顏延之年譜》元嘉四年譜:“陶淵明、顏延之交誼甚深,故撰誄極經意。文中盛稱陶潛之高介個性,而不及其詩,僅云‘文取旨達’而已。蓋陶詩超出晉、宋風氣之外,延之詩則猶承陸機以來華綺雕琢之風,二人性情雖有相契之處,而延之於陶詩之真價值猶未能認識也。”(《讀史存稿》,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第140頁。)彥威先生考論延之生平事蹟,精湛緻密,具創見卓識,唯所說“延之於陶詩之真價值猶未能認識”,則似未盡周全。又,《文選》卷二十一顏延之《五君詠》,寄慨遙深,沈鬱頓挫,則可見延之詩並非皆承陸機以來華綺雕琢之風。
[47] 自晉恭帝元熙元年(419)至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義真先後為揚州刺史(鎮石頭、移鎮東城)、司徒等職;靈運先後為世子左衛率、散騎常侍等職,延之先後為太子舍人、尚書儀曹郎等職,此四年間,義真、靈運、延之俱在京師建康(今南京),得以親密交往,建立異乎尋常之情誼。見繆鉞《顏延之年譜》永初三年譜,《讀史存稿》,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第134頁。
[48]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7冊,第1891-1893頁。
[49] 唐許嵩撰,孟昭庚等點校:《建康實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21頁。
[50]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6冊,第1633-1638頁。
[51]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6冊,第1743-1777頁。
[52] 參閱鄧小軍:《陶淵明在晉宋之際的政治態度-陶淵明〈述酒〉詩補證》,《詩史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1-23頁。
[53] 《詩經·小雅·裳裳者華》,漢毛公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卷十四,《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世界書局縮印清江西書局重修阮元校刻本,1980年,上冊,第480頁。《毛傳》:“似,嗣也。”
[54] 參閱繆鉞:《顏延之年譜》元嘉三年至十一年譜,《讀史存稿》,北京三聯書店,1963年,第136-144頁。
[55] 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十《恭帝本紀》末:“(元熙)二年六月……劉裕以帝為零陵王,居於秣陵……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弑帝於內房。”(《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冊,第269頁。)
[56] 梁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註:《六臣註文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四部叢刊》影宋本,1999年,第1096頁。
[57] 參閱鄧小軍:《鄧忠臣註杜詩的學術價值及其被改名王洙註的真相》,《詩史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62-193頁。


[58] 唐杜甫撰,宋郭知達集註:《九家集註杜詩》,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據嘉慶刻本排印《杜詩引得》, 1985年,上冊,第447頁。
  
[59] 北齊魏收《魏書》卷四十八《高允傳》:“後允以老疾,頻上表乞骸骨,詔不許,於是乃著《告老詩》。又以昔歲同徵,零落將盡,感逝懷人,作《徵士頌》,蓋止於應命者,其有命而不至,則闕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冊,第1078頁。)北魏高允《徵士頌》稱應徵聘而出仕者為徵士,這一用法並不符合被徵聘而不就者為徵士的慣例,可說是例外。
[60]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冊,第2287-2288頁。
[61] 《宋本陶淵明詩》,附錄,《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20頁。 
[62] 唐許嵩撰,孟昭庚等點校:《建康實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1頁。
[63]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四百三十,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3冊,第4740頁
[64] 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690冊,第325頁。
[65] 宋朱熹集註:《楚辭集註·楚辭後語》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62頁。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邓小军 [标签: 陶渊明 政治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素”——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思想文化意蕴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