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国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五)
[66]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淵明卒於元嘉四年十一月》條已指出:“朱熹《通鑒綱目》於是年十一月記‘晉徵士陶潛卒’。朱自清先生《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錄《綱目》所記而云未知何據。按,《建康實錄》卷一二元嘉四年十一月,‘散騎常侍陸子真薦豫章雷次宗、尋陽陶冕[潛]、南郡劉凝之,並隱者也’。或即朱熹所據。”(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234頁。)此說為是。進言之,《建康實錄》載元嘉四年十一月散騎常侍陸子真薦隱者陶潛,未載淵明卒;參證蕭統《陶淵明傳》所載“元嘉四年,將復徵命,會卒”,始可以判斷淵明卒於元嘉四年十一月。當元嘉四年十一月陸子真薦舉淵明時,淵明或尚未去世而不久去世,或雖已去世而陸子真尚未及知,但淵明去世之時間與陸子真薦舉淵明之時間相去不會很久,因為陸子真所在之建康(今南京),與淵明所在之尋陽(今江西九江)距離較近。
[67]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冊,第2288-2289頁。
[68] 《宋本陶淵明詩》,附錄,《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9頁。
[69] 宋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收入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3-24頁。
[70]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冊,第74頁。
[71]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冊,第74頁。
[72]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冊,第1342-1343頁。Www.11665.COm
[73]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集部別集類:“宋徵士《陶潛集》九卷”(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4冊,第1073頁),稱“宋徵士陶潛”,誤。
[74] 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690冊,第325頁。
[75] 宋鄭思肖:《鄭所南先生文集》,第9頁,清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第二十一集。
[76]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854冊,第403頁。
[77] 元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331冊,第610頁。
[78] 清徐枋:《居易堂集》卷十九,民國鉛印線裝本,第1頁。
[79] 清張方藹等衍義:《御定孝經衍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19冊,第229頁。
[80]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冊,第2280-2281頁。
[81]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頁。
[82]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0冊,第177頁。
[83] 《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1頁。
[84]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冊,第35頁。
[85] 宋陳彭年、邱雍等:《廣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36冊,第341頁。
[86] 漢許慎:《說文解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23冊,第157頁。
[87] 宋陳彭年、邱雍等:《廣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36冊,第411頁。
[88] 晉杜預註,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七,《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下冊,第1914頁。
[89]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等疏:《周禮註疏》卷十八,《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上冊,第762頁。
[90]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冊,第2191頁。
[91]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冊,第2194頁。
[92]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冊,第2195頁。
[9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6頁。
[94]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8頁。
[95]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9頁。
[96]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4頁。
[97]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卷五十九,《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下冊,第1671頁。
顏《誄》此四句唐李善註:“《禮記》孔子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雖分國如錙銖,有如此者。鄭玄曰:言君分國以祿之,視之輕如錙銖矣。”(《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0頁。)李善註引《禮記·儒行》孔子此語,但是沒有引出其中“不臣不仕”這關鍵的一句,表明李善並沒有充分地瞭解顏《誄》此四句微言的深意,是暗用“雖分國如錙銖”之下句“不臣不仕”,以揭示陶淵明不臣不仕於劉宋政權之事實。


又,魏向秀《思舊賦》“昔李斯之受罪兮,歎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四句,李善註詳引《史記·李斯列傳》,但是沒有引出其中“責斯與子由謀反狀”這一關鍵的原文(《文選》卷十六,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上冊,第230頁),表明李善並沒有瞭解《思舊賦》此四句微言的深意,是以李斯被誣謀反、以謀反定罪、蒙冤而死之古典,喻示嵇康被誣謀反、以謀反定罪、蒙冤而死之今事(參閱鄧小軍:《向秀〈思舊賦〉發微》,《詩史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443頁)。由《思舊賦》及《陶徵士誄並序》李善註此二例,可見在唐代,中國古典文學注釋之學尚未達到對集部作品之微言作出確切注釋的境地。對集部作品之微言作出確切的注釋,是出現在宋代,其標誌性著作,為湯漢註《陶靖節先生詩》。
顏《誄》此四句唐呂延濟註:“言此數人秉行守節,以其身輕細堯禹周漢,如平民之父老。錙銖,猶輕細也。”(《六臣註文選》卷五十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四部叢刊》影宋本,1999年,第1042頁。)亦僅註出其表面意義,未及其深層意義。
[98] 晉皇甫謐:《高士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48冊,第88頁。
[99] 《高士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48冊,第88頁。
[100]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7冊,第2123頁。
[101]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冊,第3056頁。
[102] 《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冊,第3056頁。
[10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0頁。
[104] 《陶淵明集》,北京線裝書局影印清嘉慶魯銓影刻康熙汲古閣摹宋紹興十年刻蘇寫本,2000年,卷六,第9頁。《宋本陶淵明詩》未收《讀史述九章》。蘇寫本亦陶集善本。
[105]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1頁。
[106]《六臣註文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四部叢刊》影宋本,1999年,第1043頁。
[107]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卷四,《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上冊,第136頁。
[108] 魏何晏等註,宋邢昺疏:《論語註疏》卷十四,《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下冊,第2510頁。
[109] “遷延辭聘”,語出宋玉《神女賦》:“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及《登徒子好色賦》:“因遷延而辭避。”(《六臣註文選》卷十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四部叢刊》影宋本,1999年,第332页,第334页。)
[110]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卷四百三十,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3冊,第4740頁。
[111] 《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2頁。李善註只引出潘岳《西征賦》此二句之下句,更未引及《論語·衛靈公》“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112] 《六臣註文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四部叢刊》影宋本,1999年,第1044頁。
[113]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95冊,第481頁。 
[114]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卷,收也。懷,藏也。”(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3頁。)可以參讀。
[115]《論語集解義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95冊,第481頁。 


[116] 《論語·公冶長》:“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論語·憲問》:“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論語·泰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隠。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下冊,第2473,第2487,第2510頁。)可以參讀。
[117] “灌畦鬻蔬”四句句法及“鬻蔬”一詞,出自晉潘岳《閒居賦》:“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臘之費。”唐李善注:“《字書》曰:粥,賣也,粥與鬻同音義也。”(《六臣注文選》卷十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四部叢刊》影宋本,1999年,第271頁。)
[118] “織絇”, 編織鞋屨。絇,屨頭飾,指代鞋屨,是局部指代全體的修辭法。典出《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衛侯之弟專……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疏》:“麋信云:絇者,著履舄之頭。”(晉范寜註,唐楊士勳疏:《春秋穀梁傳註疏》卷十六,《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下冊,第2431頁。)《儀禮·士冠禮》“屨,夏用葛,玄端黑屨,青絇繶純”漢鄭玄註:“絇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卷三,《十三經註疏》,上冊,第958頁。)《禮記·玉藻》“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漢鄭玄註:“絇,屨頭飾也。”(《禮記正義》卷三十,《十三經註疏》,下冊,第1483頁。)“織絇”,此當指編織麻鞋之屬。
“緯蕭”, 編織草簾。 典出《莊子·列禦冦》:“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唐成玄英《疏》:“蕭,蒿也。家貧織蘆蒿為薄,賣以供食。”清郭慶藩集釋:“《文選》顏延年《陶徵士誄》註引司馬(彪)云:蕭,蒿也,織蒿為薄。《北堂書鈔》簾部、《太平御覽》七百並引云:蕭,蒿也,織輯(《御覽》作緯)蒿為薄簾也。《御覽》九百九十七又引云:蕭,蒿也,緯,織也,織蒿為箔。”(《莊子集釋》卷十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4冊, 第1061頁。)“緯蕭”,此當指編織草簾草席之屬。
“織絇緯蕭”出典,參考了李善註(《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1頁)。
[119] 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三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120] 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二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121] 陶淵明:《和郭主簿》第一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3頁。
[122] 陶淵明:《讀山海經》第一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5頁。
[12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7頁。 
[124]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7頁。八月中於所下潠田收獲者,是水稻。
[125] 陶淵明《和劉柴桑》,《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2頁。
[126]  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三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0頁。
[127]《史記》卷一百七十一《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9冊,第3063頁。)《漢書》卷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傳》:“自成帝至王莽時,清名之士,……太原則郇越臣仲、郇相稚賓,……郇越、相,同族昆弟也,並舉州郡孝廉茂材,數病,去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冊,第3095頁。) 顏《誄》“長卿棄官,稚賓自免”,皆借指淵明棄官。
[128] “子之悟之,何悟之辨”,承上文“棄官”,“悟”是指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


[129] 魏晉玄學家,蓋惟有嵇康之拒仕,能實踐莊學之核心思想-澹泊心、自由心的覺悟。陶淵明實深契嵇康,唯不同其剛決。顏《誄序》:“道不偶物,棄官從好。”李善註:“孫盛《晉陽秋》曰:嵇康性不偶俗。” 顏《誄序》:“遂乃解體世紛,結志區外。”李善註:“嵇康《幽憤詩》曰:世務紛紜。” (《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1頁。)顏《誄》除頗用淵明詩文今典,亦頗用嵇康之典,可說是延之深知淵明的一個細節體現。
[130]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冊,第874頁。
[131] 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一首,《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89頁。
[132] 《六臣註文選》卷五十七李善註:“《禮記》曰:孔子愀然作色而對。”(語出《禮記·哀公問》)。呂延濟註:“潛復贈延之以言也。愀,正色貌。中言,發中之言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重印《四部叢刊》影宋本,1999年,第1044頁。)
[133]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6冊,第1635頁。
[134]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7冊,第1892頁。
[135]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冊,第2288頁。
[136] 《文選》,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0頁。
[137]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4頁。
[138] 嚴耕望《錢穆賓四先生與我》錄錢穆一九七三年二月二十日來信:“古人論詩,必曰陶杜,陶乃閒適田園詩,而實具剛性,境界之高,頗難匹儔。杜有意為詩,陶則無意為詩。儻用兩家合讀,必可增體悟。”又七月二十七日來信:“穆與弟性格微有不同。穆偏於剛進,弟似為柔退,故於陶杜各有愛好。高明柔克,沉潛剛克,正是各於自己偏處求補。曾文正特愛閒暇恬退詩,即是此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94-95頁。)賓四先生以為陶詩閒適恬退(性柔),“而實具剛性”,是真知灼見。前輩讀古人詩,“是各於自己偏處求補”,是為自己受用讀書,故能有此真知灼見。
[139] 《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冊,第874頁。
[140] 《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第8冊,第3327頁。
[141] 《荀子·大略篇》,《諸子集成》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重印世界書局版,1982年,第336頁。
[142] 《晏子春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46冊,第103頁。 
[143]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4-15頁。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邓小军 [标签: 陶渊明 政治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素”——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
    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思想文化意蕴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
    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