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逻辑学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论文   思想哲学论文   科技哲学论文   美学论文   国学论文   其他哲学论文
哲学范式转型与马克思哲学视域的“整体性”

    摘  要:如何理解马克思 哲学 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了“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实践观”

   “重新理解马克思”在相对主义诠释学中获得了合法性根基,但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假繁荣的局面: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说借“重新理解”开辟了哲学研究的种种景观,但悬置了理解的论域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 现代 西方哲学等研究的深入,我们以往可能认为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域之内的研究也在拓展。但确实在过于锤炼研究的手法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基本问题的遗忘。直接面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来看,一个重要的问题却被重新改写,那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变革在于其视域转向人的现象世界、实践在马克思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的地位,那么到底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本性呢?

    一、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

    学界在种种哲学范式转型的背后文本依据,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的哲学视域是什么? 从马克思的《1844年 经济 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 《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形态》)等哲学著作看, 其哲学视域是人的世界, 而不是整个宇宙。wwW.11665.COM这也是他不同于传统上的唯物主义的地方。马克思的目光是现实世界, 因为只有现实世界是可以改变的。正因为只有现实生活、现实世界, 即人的世界才是其哲学思考的范围, 因此, 传统哲学的抽象性、普遍性、绝对性的本体世界被马克思抛开了, 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动态的、相对的人的世界。可见, 马克思的哲思是以人的世界而不是以物质世界为前提的, 是从人的活动而不是从脱离人的 自然 或物质开始的。因而马克思实际上也就摒弃了从本体论的层面上去讨论哲学问题。那么,这种言说是否真正地把握到马克思哲学变革脉象抑或是一种错误的理论路径呢?

    我们认为,拷问上一种言说是否切近马克思关键在于马克思的致思逻辑如何“脱毛”,即马克思如何批判黑格尔,又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并且“脱毛”后的马克思是否保留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唯物”特质。

    恩格斯曾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 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除此之外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 ”。[1](p224-225)毋庸置疑,马克思哲学是与旧唯物主义严格区分的现代唯物主义形态,既然属于唯物主义,当然继承了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特质,即“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以此与唯物主义形成质性对立的界碑。也许有学者会说,以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作为佐证是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者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思想,我们这里不作展开,但我们认为马克思承认“自然界的本体地位”是有着确凿的文本根据的。例如马克思在谈到意识的起源问题说:“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自然界起初完全是作为一种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2](p81-82)这正表明了自然界是独立在人的世界之外的客观实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时有一段经典却频频引起误解的话:“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只要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一级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2](p77)在马克思的文本中,认可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就是指明物质是世界的本体。因为“自然”与“物质”在其哲学本性上一直是互通使用的。比如:“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活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自身的自然。”[3](202)

    单纯就世界观的“物质本体说”一般特征来讲,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的是一致的,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仍然对整个世界的本体作答“是什么”,虽然在经过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拯救与费尔巴哈“人本哲学”炼狱过程之后而将思考的焦点放在了社会 历史 领域,但历史“是什么”是以整个世界“是什么”为基础的。在一般特征的质性剥落之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物质观”显然是迥然各异的。赋予了辩证法的“物质”彻底改变了原先的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思维,把一切看作永恒的绝对,而马克思的物质显然内蕴了“革命”的维度。在旧唯物主义看来,世界的本体终将归为某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或者更为精致一点粗糙“物质”,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仅在于其“客观实在性”,除此,任何的限定都是多余的。而这在思维方式带来的革命是,它摆脱了就有的感性直观,在社会历史现象上实现了“实践思考”。

    什么是马克思哲学面对的整个世界?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社会历史领域是否能够说马克思超越了对世界的本质问题的回答?我们认为,这是理论上极为有害的做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的一般世界观有个论断:“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4](p383)这就是说,物质一元论的世界观一直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基本前提。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个前提,除了自在自然还应当有人化自然的世界,两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完整内涵。如果否认了人化自然的前提自在自然,势必容易导向神学的创世说,更无从谈起人的产生的种种重要的因素,如劳动等。同样,将一切自然都看作是远离人的世界的自在自然,将是对人类一切的物质与精神的文明成果的否定,消磨了历史,也在彻底走向了虚无主义。缘此,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在其成熟的过程中,首先在一般唯物主义的地平上走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迷宫,拯救出了“辩证法”这一珍宝,转而抛弃了费尔巴哈“人本哲学”,最后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领域找寻人类解放的道路。可以这么讲,说马克思哲学仅仅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表象世界)而否定其基础自在世界(本质世界),这与现象学之类的纯粹哲学的正好合拍。我们清楚地知道在存在主义者的代表萨特等人看来,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超越现象的本质,存在已经失去了本质,所以现象本身就是存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更加肆无忌惮去鼓吹现象就是本质的“表象哲学”,是一种以表象世界悬置本质世界追问的“退行性”的后现代语境下言说马克思,这将“回到了表面哲学,这正是后现代性抛弃本质和真理的必然归途。”[5](p5)

    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定实践观

  面对马克思哲学变革仍局限在“唯物”上,一种责难开始蔓延,那就是,如果还在“唯物”上兜圈子,如何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在他们看来,承认唯物就无法使得实践获得合理性理解,马克思把视角既然放在人的世界,也就抛弃了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换言,马克思不再从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上去考虑哲学问题,包括从传统本体论的框架中产生出来的唯物唯心问题。那么,马克思也就不可能站在物质本体论的立场上,从物质本体论出发进行自己的哲思”;因而也就会有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对人的世界和社会本质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而不是物质的观点, 这是近年来比较一致的看法。不管是在《手稿》中, 还是《提纲》里, 马克思表达出的世界观都是实践观, 而不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因此, 断定马克思坚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并由此推论他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其依据不是十分充足的, 而认为马克思坚持的是实践观则更有说服力。果真如此?

  这是混淆与割裂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实践本体论)的典型看法。实际上“物质本体论”在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成和 发展 的基础,是社会结构生成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上从来没有与“实践本体论”发生真正的分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的初步阐述中:“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2](p78-79) “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2](p192)在这之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已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这之后 ,即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的 1890 年 ,恩格斯仍然指出 :“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p695)故此,我们说“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在这一点是一致的。

   我们认为以实践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或者说是本体,这一点物质本体论者也不反对,  割裂两者是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本性的。但马克思哲学的内容难道仅仅只有唯物史观?哲学史告诉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得以创立本身就是以他们的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逻辑前提的,我们称之为“物质本体论”。唯物史观之所以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因为他们发现并揭示了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之基础的“实践”的物质性质。同样如上述引文中所指认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以“物质实践”的历史观与唯心主义的“观念”历史观相对立。用“物质”规定“实践”,就是告诉我们,“物质”是“实践”中的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实践”是“物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此外,他们处处以“物质活动”、“物质行动”、“物质生活过程”、“物质交往”等提法,揭示了实践活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等的物质性;揭示了“物质前提”对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制约性。而且当他们讲到物质“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提醒我们说:“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2](p77)实践是“感性世界”的基础 ,不是整个世界的基础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证。恩格斯曾经指出 :“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 ,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指‘唯物主义历史观’——引者) 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1](p228)又说 :“新的学派 (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者) 特出的地方 ,只是在于这里第一次真正严肃地对待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把这世界观彻底地 (至少在主要特征上) 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1](p32)这里我们看到唯物史观只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社会历史现象的 科学 “解释”,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社会领域的“彻底运用”。因而把“实践本体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范式明显是“越位”。

    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恩格斯又补充了马克思当初没有全面阐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4](p383)这就是说,物质是整个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真正的本质。同时又阐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既肯定了“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是“对我们所处的世界体系”“的思想映象”。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还对“物质”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他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我们注意到 ,恩格斯在这里从内涵和外延上同时对“物质”范畴作了规定:在内涵上,“物质”概括的是所有特殊物质形态的“共同的属性”;在外延上,“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即一切具体物质的总和。其实“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或“实践本体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把“物质”纳入“实践”还是把“实践”纳入“物质的”问题。  

  以上所述,我们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 文献 的实证材料为依据,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物质世界观逻辑前提,论证了恩格斯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发展普遍 规律 的全面揭示。由此,我们不能不得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世界(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世界观与历史观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6]

    三、怎样理解马克思 哲学 变革的本性

    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的讨论从各种称谓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理论复杂性,诸如“新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超越论”、“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有一点是学界比较认可的,那就是马克思哲学变革后,实现了哲学的彻底变革。变革后的马克思哲学否认了“物质本体论”?我们回答是否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好的概括正是对“物质本体论”有力的支持。

    首先,在国内哲学界有一些人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说法本身是局限在旧哲学思维方式下的讨论,马克思哲学应该是超越了旧哲学的 现代 哲学,因而也就超越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这就是没有能够在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时遵守一般唯物主义最基本原则“物质本体论”所导致的。在早期马克思的哲学逻辑 发展 过程中,先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光环笼罩下”,继而又转入到费尔巴哈派,不过,马克思在1843年转向一直到1844年底,并没有认为自己站到了唯物主义的一边,却在《1844年手稿中》有过这样的表达:“作为完成了的 自然 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7](p101)正因为在早期的马克思思路历程中,有过一段对唯物主义缺乏明确意识的时期,造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哲学作了“超越论”的阐释。以致有人认为,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又是一次“根本性误读”。“卡尔哲学”绝对不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而只能是“实践人道主义”和“实践唯心主义”,是不同形态的“人道主义”哲学理想的交换和发展。*但这忘却了,进入了1845年之后,马克思自觉、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2](p54)这里是否是说,在实践的理解中,旧唯物主义的一切都被马克思所抛弃了呢?我们认为,这里只是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确没有否定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道曾批评了“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地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与历史是彼此分离的”[2](p78),在《共产党宣言》性质方面,曾指明“宣言的唯物主义观点”[8](p636)。对于自己的方法论,马克思也曾在《资本论》中有过这样的表达:“比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它(宗教——引者注)的天国形式要容易的多,后面这种方法是唯一的唯物主义方法,因而也是唯一的 科学 方法”[3](p410),并且认为《资本论》就是奠基在唯物主义方法论上的,如1879年马克思致卡菲埃罗的信中说:“您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再来谈这个题目,以便更多地强调《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9](p359)在评述自己的社会主义的基础时,他在晚年1880年《关于“哲学的贫困”》一书中说:“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所以,坚持“物质本体论”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去明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本性,否则丢了这一理论前提,将会造成对马克思哲学的恣意解读。

  其次,目前国内哲学界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范式转型,“文化哲学范式”、“历史哲学范式”、“生活哲学范式”、“生存论哲学范式”、“历史哲学范式”、“实践哲学范式”等,其中,“生存论哲学范式”是五种哲学范式的主轴。1在坚持者看来,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人的生存相关的“属人世界”。哲学重建的根本途径说到底是向人的回归。与人的生存相关的“属人世界”这也是学界论争实践本体论以及对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否定问题理论起点。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起点,也是现代哲学生存论的起点,现代哲学生存论的兴起及其问题框架,乃是康德有关哲学人类学在现代哲学的复兴及延伸,这一背景框架,也实质性地呈现了现代哲学生存论的问题背景,“生存论关涉的正是其中的自由世界”。但是需要对这些哲学范式转型者追问的是,科学理解人的生活世界(现象世界)的哲学前提是什么?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基础,能否正确理解人类生活世界?实际上,看一种观点是否形成了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前提,有三个标准:“(1) 马克思是否同意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亦即马克思讲的“唯物主义”中的“物”是否只是人类社会或实践,而不是自然物质?(2)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否只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只是头脑里的而不是外部世界的,只是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3) 认识、思想是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2据此,显然马克思在成为费尔巴哈派以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拯救,后又在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结合下,对费尔巴哈自然主义人本观批判,最终完成了上述三个“标准”的解答,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虽然这一名称直到1886年才由狄慈根首次于《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领域中的漫游》一文中提出,但在马克思的大量文本中可以读解出其“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看作是一种客观历史现象,着眼于分析劳动中形成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马克思必然把社会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研究历史自身发展的内在 规律 ,从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10]还有“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2](p76)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2](p67)

    在国内一些论者那里,无限拔高“实践”或将其“本体论化”、或将其“任意泛化”,似乎当加上实践作为前缀,自己的理论就具有了马克思哲学理解的正当性。在“实践观”问题上问题远远没有像有的学者认为的那样,马克思就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思维方式论”与“实践辩证法”以及“实践历史观”。实质上,他们否认了一个基本的理论事实: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革中,存在着完成科学的世界观到再完成人的生活世界观的逻辑进程。由此可见,把马克思哲学的本性仅仅理解为实践观,从而认可马克思哲学的视域在于人的生活世界,这是有悖于马克思哲学本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的理论基础,与以实践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两者在原则区别下统一于马克思哲学的完整世界观的体系中。将人的生活世界“越位”为完整的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必将造成“人类之谜”“与历史之谜”的双重误读。但仅仅锁定马克思哲学普遍世界观的唯物主义一般本质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解而轻视“实践”,将容易滑落到旧哲学泥潭中,并对唯物主义历史观造成人为的遮蔽。但不能因与旧哲学相区分时,把基本的“物质本体”这一共性抛弃,客观地说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是“辩证唯物主义”, 而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参考 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汪民安.后现代性的谱系[a].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黄楠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3(5).
[7]马克思:《1844年 经济 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6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10]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m].

  • 上一篇哲学论文:
  • 下一篇哲学论文:
  •  作者:孙亮 [标签: 范式 马克思 整体性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科技哲学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在中国哲学的原乡
    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金岳霖:保持童趣是给心灵…
    20世纪下半叶牟宗三“中国哲学”观论略
    《中国哲学史略》的世界之旅
    读《中国哲学简史》小悟
    怎样看待中国哲学对日本哲学的影响
    浅谈中国哲学“德字诀”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
    读《中国哲学简史》
    论哲学思想中的逻辑预设前提
    浅论孔子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从《论语》看毛泽东的辩证哲学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