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西方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从老舍与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关系看其思想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

从老舍与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关系看其思想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

 “家”一直是让老舍先生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地方,在《“五四”给了我什么》一文中他曾经说过:“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论文联盟http://能终身作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1]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家庭归属感,但又离家多年,辗转于异地他国的北京人,在老舍先生的心中,北京无疑是让他深深眷恋的“家”。 他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2]如果从周武王封召公于燕、黄帝之后于蓟算起,北京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三千多年中北京曾数度为京,并“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3]1644年,大清军队入关,由满族人建立的清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嘉奖八旗官兵,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清朝政府对旗人实行恩养,旗人生来就享有“铁杆庄稼”。但是,“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不许从事额外的经济活动,不许擅离本旗的驻地”。 生活安逸而又拘束,旗人只能把精力消磨在繁缛的礼仪、精致的生活以及没完没了的体面排场之中。WWW.11665.cOM旗人这种以文化为中心,雅致、艺术的生活方式和清朝中后期“宫廷艺术、贵族文化大量流入民间”[4]的社会现实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文化与世俗生活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文化就是北京人的性格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老舍先生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三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5]老舍先生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她的身上就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质,她中年丧夫,守寡终身,她疼惜自己的儿女,她恭敬地伺候刁蛮的大姑姐,她“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家中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她“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6]……除了母亲,老舍先生的大姐、亲戚朋友以及大杂院周围善良诚恳的街坊邻居,也都是濡染了传统文化的普通北京市民。生活和成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老舍先生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多了一份亲情和家的感觉。除了家的归属感,老舍先生还具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幼年时期,老舍先生的父亲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中阵亡,而他本人也险些在侵略者抢掠的过程中丧命,家庭的不幸和幼年的经历,在家人反复的陈述中,激起了他朦胧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成年以后,老舍先生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五四运动中,但是,这场运动却让他懂得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英国讲学,英国人的傲慢、偏见以及中国人所受到的歧视和屈辱,更助长了他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从这种爱国情感出发,他在南洋看到了中国人、中国文化中“不怕死”、“不悲观”、“能忍耐”的品格;在中国面临日寇进犯,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他又看到了中国人不惧强敌、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和中国文化中蕴藏的深厚力量。在为剧本《大地龙蛇》书写序言时,他曾这样说道:“抗战的目的,在保持我们文化的生存与自由;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历史的繁荣与延续——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隶。”[7]这种包孕着浓厚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的文化认知,交融着“家”情怀,使传统文化在老舍先生的心中占有根深蒂固不可撼动的位置。但是,这种深深的爱并没有将他推向盲目的肯定和一味的礼赞。因为,他知道:“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自夸自傲,固执的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8]。这种对传统文化,清醒而又理智的爱,来自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国外生活经历的影响。五四运动发生时老舍先生只有二十岁,虽然置身事外,但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的影响下,他的心灵仍然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论文联盟http://,[9]“变得敢于怀疑孔圣人了!”[10]。1924年,老舍先生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五年的英国生活,打开了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并且让他切身感受到,奴性怯懦、愚昧敷衍、懒惰保守的国民性格与西方人爱国尽职、守规独立、强悍务实的民族精神之间的悬殊差别。这种悬殊的差异与老舍先生忧国、爱国的情怀相互交融,最终促使他走上了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和批判的道路。于是,我们看到,在《老张的哲学》中,他借赵姑母这一形象对传统的礼教文化进行了否定;在《离婚》中,他通过张大哥对传统的中庸文化进行了批判;在《牛天赐传》中,他通过牛天赐的成长历程,对传统的官商文化进行了审视……对五四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肯定,没有使老舍先生走向毫无取舍的追捧。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先生已经工作,因为身份的差异和其他的一些原因,他没有参与这场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而这种有距离的旁观,却使他看到了一些运动的参与者没有发现,也不愿发现的弊端。在《牛天赐传》、《赵子曰》等作品中他对热火朝天,但又各有所图,混乱不堪的学生运动进行了喜剧性的呈现;在《月牙》、《离婚》、《鼓书艺人》等作品中,他又借助于“我”、“马少奶奶”、“秀莲”等人物的命运遭遇,对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进行了理智的审视和含蓄的批判。在老舍先生的文化视野中,西方文化无疑是他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和比较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物。但是,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以民族的尊严和爱国情感为中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参照,对西方文化进行反观和批判。在这种反观之下,他看到了西方文化中交揉着歧视、偏见的自大和傲慢;看到了“工商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崩溃与罪恶”[11];看到了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身上,所出现的新的国民劣根性。综观老舍先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态度,不难发现,其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批判,又有对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肯定和抗拒,在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文化心态背后,包含着他希望重建中国文化的远大理想和强烈愿望,“简洁地说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剔除其中的糟粕劣质,吸收世界文化精华, 建设引领世界潮流的和平文化和科学文化。”[12]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老舍先生以文化重建为目标,新旧杂揉的文化心态,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从《老张的哲学》到《四世同堂》、《鼓书艺人》等,老舍先生在每一部作品中,几乎都塑造了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两个形象系列,并以此展开了他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造成的新旧国民劣根性的思考和批判,这种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无疑切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思想论文联盟http://启蒙、思想改造的诉求和潮流。但是,作为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文化重建为目标的平民文化批判者,老舍先生并没有采取与其他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倡导者,完全相同的启蒙视角和启蒙态度。首先,他摒弃了居高临下,俯视一切的启蒙立场,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观照自己的审视对象,从这一角度出发,他甚至发现了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农民身上的光芒,并对他们发出了自己由衷的赞美“剥去他们的那些破烂污浊的衣服,他们会和尧舜一样圣洁,伟大,坚强!”。除了平等的审视,老舍先生还在自己的作品中选择了更符合传统审美要求,温和而又包容批判方式。于是,在虎妞丑陋的外貌和变态、自私的行为、心理背后,老舍先生写出了她的可悲可怜之处;在祁老太爷,衰老怯懦、保守闭塞的性格背后,老舍先生看到了他善良的本性,可敬的人格……除了内容,老舍先生在其创作的形式中也融入了自己新旧杂糅,中外兼取的文化观念。受西方作家约瑟夫﹒康拉得的影响,他曾经为《二马》设计过这样的叙述顺序“把故事的中段放在最前面,而后倒转回来补讲前文,而后再由这里接下去讲—讲马威逃走以后的事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没能完全实施,但老舍先生却在自己其他的作品中,对西方文学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和尝试。像:《月牙》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老张的哲学》、《离婚》中,心理分析手法的尝试等。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时,老舍先生并没有完全忽视中国读者的传统审美趣味,因此,在写作过程他对中国文学的一些传统创作经验进行了有选择的借鉴。比如: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具有中国侠士精神的人物,像:赵四、丁二等人。在惯常的文化线索之外,他又用传统的道德标准,将人物分成了善恶两类,并在一开始就给每个人物贴上道德化的标签。于是,在《四世同堂》中他对大赤包的外貌做了这样一番道德化的描述:“冠太太是个大个子,已经快五十岁了还专爱穿大红衣服,所以外号叫做大赤包儿。……冠太太的脸上也有不少的皱纹,而且鼻子上有许多雀斑,尽管她还擦粉抹红,也掩饰不了脸上的褶子与黑点。她比她的丈夫的气派更大,一举一动都颇象西太后。”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老舍先生在其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也体现了传统文学中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因此,在《四世同堂》中我们看到,无恶不作的大赤包在监狱中疯癫而死,而冠晓荷、蓝东阳等汉奸恶人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恶果。
  老舍先生的文化观是复杂的,但是,这种复杂的文化观由于统摄在文化重建这一目标之下,它们又是和谐统一的。然而,这种和谐之中,也有彼此矛盾的一面。比如:在《二马》中他曾借李子荣之口,表达了自己的女性观和婚姻观:“……我宁可娶个会做饭,洗衣裳的乡下佬,也不去和那位‘有一点知识’,念过几本小说的姑娘去套交情!”然而,翻开老舍先生的作品,知识分子与传统女性的婚姻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在表面的平静、稳定之下,掩藏的却是双方知识和认识的差异,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情感的冷淡与痛苦。在《离婚》中,李太太“不是个十分糊涂的妇人”她像老大姐似的保护着老李,象孤儿院里的老婆婆一样照顾着丈夫,但是,这种母性的爱没能留住老李追求诗意的心,而两人的婚姻也险些以离婚收场。在《四世同堂》中,韵梅尽管具有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但是,夫妻之间巨大的差异却使她与瑞宣之间,隔膜多于温情,责任多于爱意。虽然,老舍先生曾说“我怕写女人”但是,从他着墨不多的女性形象,从他矛盾而纠结女性观中,不难发现,在表面的和谐之下,在他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和现代观念仍然有着相互矛盾、彼此抵触的一面。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和剑 [标签: 西方 数字 长春 运动 电子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
    试析在市民生活画卷中展开的文化批判一谈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