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西方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西方文化传统在英语教学中的渗入
  英语已成为21世纪世界性的语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日趋高涨。但是,在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只传授语言知识、不注重文化因素渗透的倾向;在多数学生思想当中,也存在着只要熟悉语法、背会单词、做做练习就能学好英语的错误认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语法知识掌握得很好,词汇量也不少,但在使用英语时,往往严重脱离文化语境,忽视目的语文化,将母语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上去,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误解。要真正掌握英语,仅懂得语言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重要性更甚于知识文化。那么,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跨文化意识渗透呢?
  一、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众多文化因素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一种信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例如“谦虚”对中国文化来说是一种美德,当我们中国人听到别人表扬时,为表示礼貌,总要客气一番,以委婉的方式对别人的看法加以否定。一位英国人赞扬一位中国人英语学得很好,中国人会连忙答道:“一般一般,还差得很远。”这使那位英国人士感到疑惑不解,怀疑自己的判断出了问题,或是认为中国人虚伪自卑。根据英美的习惯,他们在同样情况下并不讲什么“客气”,而是用一句“thank you.”表示欣然接受。wwW.11665.COM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常感到英美人缺乏谦虚美德,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谦词和尊称,说“我”时,常用“鄙人”、“不才”等,而对于对方则用尊称,例如“尊姓大名”、“贵姓”,而在英美文化中却没有上述谦词和尊称,第一人称“我”用“i”,而且要大写,第二人称“你”用“you”。中国文化注重互助和依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例如中国谚语有“远亲不如近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表达方式。英美文化注重自立和独立,在英文词典中有许多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就可以说明“个人”在英美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这种现象在其他语言词典中是不多见的。他们都希望靠自己的奋斗而成功,只要是自己能干的,决不让别人帮助,否则被认为是缺乏独立精神的表现。在中国,看望病人说“多喝水,不要上火”或“天凉了,注意多穿衣服”;病人心中往往感到暖融融的,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关心。然而,如果病人是英美人士,他们会感到这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蔑视,损伤了“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的自尊心。中国文化尊重老年人,一个人对老人是否尊敬,常常被认为是否有教养。我们在公共场合,常看到尊老的告示语。在公共汽车上,要主动为老人让座;老人过马路时,警察主动搀扶,这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但在英美文化中,“老”却意味着不中用、衰朽残年、来日无多,他们对old(老)十分敏感,英美老年人不喜欢old people及aged甚至the elderly等称呼,宁愿人们称呼senior citizen(年长的公民)或golden ager(黄金年代的人)。他们有一种价值观,即无论年龄多大也要在外表上表现出青春活力,以赢得人们的羡慕和自己心理上的满足。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学习运用语言时,要格外重视。否则“好心不会有好报”。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1.英汉词、词组的语言概念对应但文化内涵意义有异。如propaganda一词,它源于college of propaganda——教皇格雷戈里十五世于1622年建立,由红衣主教组成的委员会,它监督罗马教廷所在地以外罗马天主教教会的活动,并为他们培养神父。propaganda原来没有贬义,只表示“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某一组织所提倡的宗教或政治上的教旨或原则”,但在现代英语里却有侮辱性的贬义:指“一方(往往是敌对或不友好的)为了使另外一方了解并接受他的信条或政策所做出的努力”。不友好或敌对的对方说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及其他宣传媒介所进行的宣传是propaganda合情合理,如果将汉语里“宣传”的概念用propaganda来表达,则会引起english-speaking people的反感,而中性词publicity可以表示汉语的“宣传”。又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一词,由于中西文化中价值取向的差异,便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因此会带有贬义的色彩;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尊重个人价值,尤其是美国人相当崇拜个人奋斗,这个词则颇具褒义色彩。


  2.英汉语中指称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有不同的比喻含义。语言既有共性又有相对性。一方面,不同语言中某些词语的概念意义或描述意义相同,而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含义因文化不同而含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例如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dragon(龙)的概念:在中国文化里,dragon是一个褒义词,象征吉祥、权势、高贵,中国人都愿意“望子成龙”,但如果将dragon直接用来表达此意,英美人见了会觉得惊奇。因为在英语文化中,dragon的形象并不好,是传说中替魔鬼看守财宝的凶猛妖怪,被视为不祥之兆,西方人绝对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dragon。又如,cowboy的英文释义与汉语的“牧童、牧工”相对应,看过美国西部电影的中国观众更是记住了cowboy的形象:穿着牛仔服,戴着牛仔帽,腰间别着枪,骑着马到处拼杀。但在美国人心目中,cowboy真正的文化形象是表现一个人独来独往、行踪不定、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性格。所以,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不能离开cowboy的这层文化含义: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他像牛仔一样管理企业),即,他办企业态度不严肃,缺乏经验和技术,工作随意性太大。再如英美人士怎么也理解不了中国人为什么会毫不留情地“痛打落水狗”;也难怪当“走狗”一词译成“running dog”时,不但没有能激起西方人的愤慨,反而使他们觉得这样的狗又蹦又跳,可爱极了。
  3.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所指意义,楼层没有“十三”,而代之以“12b或14a”,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请客避免13人,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这些在中国文化中却没有。中国文化中的“红娘”、“月下老人”等具有独特的所指意义,在英美文化中也是空缺的。再如我们常用的“精神文明”词语,译为“spiritual civilization”似乎没有错误,但许多英语国家的人实际上并不懂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是指被广泛接受的渗透在日常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所要遵循的规范。风俗习惯一般都是传统的、长期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相互关心,因此见面打招呼时常用“吃了吗?”“你上哪里去?”“你在干什么”,甚至还问及对方的工资、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等,以示友好,表示关心。而英美人士往往对这些招呼用语和社交方式难以理解,认为这是自己的私生活,你是在干预他们的“隐私权”(privacy)。在英美国家,干涉他人私事会被视为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行为。英美人士在交际中使用恭维话的频率很高,尤其是赞美女士的长相、衣着等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而在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男性当众赞赏女性的容貌被看成是“不怀好意”的表现。英美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总是把“please.”、“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父亲叫儿子拿东西,妻子要丈夫倒杯开水,“please”、“thank you.”也不离口。但如果中国人在这种场合下,会感到很不自在。
  总之,语言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两者相辅相成。教师应具有自己对两种文化的感悟能力,改变以往只重语言形式忽略文化因素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韩忠 [标签: 西方 英语 中的 渗入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媒体在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及对…
    文化自觉:通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历史嬗变
    文化社会与公共创意
    论我国食品企业文化建设中社会责任的渗透
    诚信文化与两型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理路
    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县区级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拓…
    多元文化视野下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
    用爱和社会责任筑牢企业安全文化根基
    中国建筑:打造文化引领型的社会责任模式
    检察文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