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西方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摘要:死亡委婉语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会有不同的死亡委婉语。所以在日常交流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特别关注死亡委婉语。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他们自己的对死亡的委婉表达,这些委婉语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角色,并且特定文化的死亡委婉语放映了这一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为了能够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仅仅学习语言是不够的,外语学习者还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死亡委婉语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给出了一些死亡委婉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来谈论中英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希望这些分析能给跨文化文化交际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中国论文联盟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 相似点 不同点 跨文化交际
  
  前言
   现在全世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合作。在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或事情是人们不愿意或者是有意回避直接提及或者说起的。直接提及关于这些话题会让人们感到不舒服或者让别人伤心,在这一情况下当人们不得不谈及这一话题的时候人们会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这些间接地表达方式或者委婉的表达用语会比直接的提及让人们感觉自然和亲近,并且不会触犯一些文化禁忌,更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euphemism” 这个单词来源于希腊语. eu的意思是很好,听起来很不错,而pheme的意思是用顺耳的词或者是礼貌的方式说出来的话语和言论。Www.11665.COM不同的学者也对委婉语给出了不同定义。hugh rawson (1981) 认为委婉语是一个社会基础的通用交际语,就起本身而论委婉语是一种人们内在焦虑,矛盾,恐惧和耻辱感的一种外在的显现,这些委婉语就像放射性同位素,观察这些委婉语就有可能看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中的一些曾经显现的东西和可能正在表现出来的一些元素。而allan and burridge 对委婉语的定义是委婉语被用来对一些不喜欢的表达的替代表达,委婉语的使用有时可能能够维护别人或者自己的面子。委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委婉语可以反映出民族的传统的价值观,宗教和社会习俗。为了能够实现交际目的人们不仅需要了解特定文化中的委婉语而且还需要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它们。死亡委婉语是语言委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是人们不愿意或者惧怕提及和谈论的话题,所以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当人们不得不提及死亡时人们用一些其他的词来暗示死亡。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用不同的词去暗示死亡, 例如在汉语中人们用“驾崩”、“大行”、“弃群臣”、“上西天”、“合眼”来暗示死亡. 而在英语中“pass away”、“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ever”、“go to the heaven”、“be with god”、“go to sleep forever”、“close one’s eyes forever”等等. 在文章中我会列出一些中西方文化中死亡委婉语的例子来阐释我的观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对跨文化交际者有一些帮助。
  中英死亡委婉语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相似点:
   第一个相似点就是中西方大部分的死亡委婉语都带有说话者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褒义的贬义的和中性的。例如在汉语中人们有“为国捐躯”、“以身殉国”、“殉国”、“牺牲”、“仙逝”等褒义的词语,这些褒义词表达了我们对去世的人们的尊重和仰慕之情,而在汉语中也同样有贬义词例如“完蛋了、“见阎王”、“回老家”、“翘辫子”一命呜呼等词语,这些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死去的人的厌恶和痛恨。同时在英语中有“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to be written off”、“ to fall”、“to fire one’s last shot“、“lay down one’s life”、“ 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 ”来表达对死去的人们的敬仰之情。同样在英语中人们用“kick the bucket”、 “buy the farms”等词语来表达对死去的人的厌恶之情。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那些说英语的国家人们都对为国家为正义而牺牲的人们的尊重和仰慕,这些说明了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爱国行为和正义之举的推崇。相反人们看不起和鄙视敌人和犯人。
   第二个相似点是在汉语和英语中都用身体的一些反应的来暗指死亡。例如在汉语中有“咽气”、“断气”、“气绝”等词语来表达生命的终结。在英语中有相应的表达例如“to breathe one’s last”在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人们只是用不同的身体部位的终结来暗示死亡。在汉语中人们通常用 眼睛和心脏来指示死亡,例如“闭眼”、“瞑目”、“心脏停止了跳动”等等。在英语中人们通常用和喉咙有关的词语来委婉表达死亡,例如“to have throat trouble ”、“one’s heart stops beating 等。.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比喻的说法来暗示死亡。很有兴趣的事情是在这两种文化中人们都把死亡比作休息和睡眠。在汉语中有“长眠”、“安息”、“沉睡”。在英语中有“to sleep”、“to be gone to sleep”、“to be at rest”、“ to have found rest”、“ to be laid to rest”。同样这两种语言中都把死亡比作回家。在汉语中死亡被比作是“大归”、“长归”、“大还”、“回老家”。在英语中有“to be at home and free”、“to go to one’s long home”、“to go home in a box”这些语言现象反应了中国人和说英语的人们的一些对死亡的相同的认知。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中国论文联盟不同点
   第一个不同之处就是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对中国和说英语国家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1840年。漫长的封建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可谓相当深远,封建的等级制度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文化中,这导致了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等级的人们的死。在《礼记。曲礼下》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句话表达了对不同等级的人们的死亡的称谓。在封建制度下中国人用特定的词语来指代不同等级的人们的死,例如在封建制度下中国人用“大行”、“弃群臣”、“驾崩”、“弃朝臣”、“弃臣民”、“弃天下”、“宫车上仙”、“宫车远驭”来谈及皇帝的死亡,因为在封建制度的中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如果地位低的人们在提及皇帝的死亡时用错了词语,这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这可能导致龙颜大怒而入监或甚至可能被杀头。现在虽然中国已经不是封建制度,也没有了皇帝这个集大权于一身的统治者,可是这种等级观念已经深深的烙在了中国人的心中,这种烙印可以在中国的死亡委婉语中得到展现。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这就不一样了,在西方国家中封建制度只有短短几百年的时间,这么短暂的封建历史是和中国的漫长封建时代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他们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在西方社会这种短暂的封建历史导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人们能很容易的发现在那些说英语的国家中很少有和等级观念有关的死亡委婉语。和这种等级观念相反的事在西方社会比较流行和重要的思想是个人主义。西方人相信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的。在中世纪的欧洲流传了这样的一句话“ popes, kings, beggars, 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从住句话可以看出在西方社会不管是教皇来时乞丐他们都是平等的,对他们死亡的称呼都是一样的。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产生带有等级色彩的死亡委婉语的。
  第二个不同就是东西方深受不同的宗教的影响。在汉语死亡委婉语的词典中中国的死亡委婉语总共有481个词语,大部分的这些词语都不是来源于宗教的,只是有些词语在宗教的场合下使用时才被标上了宗教的标签 ,菜带有了宗教的色彩。在中国人们的宗教信仰有道教和佛教,这两种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死亡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死亡观在许多方面同基督宗教的死亡观,特别是同《新约》中透露出来的死亡观,都有所不同。例如,它所关心的,与其说是死后生活,倒不如说是今世生活,与其说是灵魂的不朽,倒不如说是身体的“长生”;它所强调的,与其说是神的救赎,倒不如说是个人的“炼养”(不仅包含“炼神”,而且还包含“炼形”)等等。道教死亡观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对“长生不死”理想的突出强调,则“长生不死”或“成仙”则构成了道教死亡观的一项中心内容,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道教理论归根到底是一种“仙学”。道教中它推崇来生和生命的轮回说,死只是肉体的终结,而灵魂是不灭的,生命不是新的开始,而死亡也不是一种终结,死亡只是由一种生命的形式变为了两外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在道教中死亡又被叫做是“仙逝”、“仙游”、“仙去” “蝉脱”、“蜕化”、 “羽化” 、“骑鹤”、“化鹤”或“鹤化”。道教还认为死和生事没有区别的所以他们有把死亡看做是“物化”,以及“隐化”、“遁化”.和道教相比 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比较多。佛教相信轮回和重生,生的意义是为了死后能够进入极乐世界,在尘世的人们可以通过做善事积累德行来达到死后的极乐世界。在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来说佛教人的死亡。例如坐化”、“”圆寂 、“升天”、“到极乐世界”、“灭度”、“示寂”、“入寂”、“入正”等。这种多种多样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多种宗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在说英语的大多说国家都只有基督教这么一个宗教信仰,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起源,基督教义把在世的救赎和死后的天堂作为很重要的观点加以宣扬。基督教徒们认为人类是被万能的上帝创造的,人类在被创造后经历和堕落和救赎人后进入永恒的天堂去享受永恒的快乐,所以人们把基督教徒的死亡说做是进入天堂或者说去了另外的一个世界,这些观点反映了基督教对死亡的诠释。基督教还宣扬人类是由万能的上帝用土做成的,人死后还是后回归土地里的,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者,人最后要被上帝召去来听从最后的审判,例如“ god took her to himself”, “to return to dust earth”“to be called to god 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to go to heaven paradise”. “to be with god” (with god) 等等。
  最后一个是中西方受不同的价值观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同样在死亡委婉语中很明显。在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其他的价值观,例如中国人重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牺牲个人的利益和生命来保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人们称为了国家和集体而牺牲的行为为“壮烈牺牲”、“英勇就义”、“为国捐躯”、“马革裹尸”,为了正义和公道牺牲自己的生命都是值得的,人们称为这些死去的英雄的行为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而在西方的社会中个人主义的思想更受人推崇,人们因此更热衷于去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虽然在西方国家也有人为了国家和集体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们认为那是上帝给予英雄的重大使命,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很少有一些让人感觉和光荣的词语来指代那些人们所认为的英雄的死亡,即使是在战场上战士们的死亡也很少带有悲剧色彩,例如死亡委婉语被叫做是“ 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to fire one’s last shot”、“,lay down one’s life”、“to make the ultimate sacrifice” 。
  结语
   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有死亡委婉语,产生死亡委婉语的原因都很多,例如迷信和不愿引起悲伤,表达尊重等等。不管是何种原因死亡委婉语都即使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死亡委婉语反映了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以在现代的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并且学会恰当使用。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真实的交际语境中为了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二语学习者很有必要来了解这两种语言中的死亡委婉语的想通点和不同之处。中国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葛校琴: 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3]孔庆成:委婉语现象的主体透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4]刘纯豹 英语委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5]李国男. 英语中的委婉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
  [6]李桂媛 英汉禁忌语及委婉语探讨 天津外国语学报2004
  [7]袁本良 汉语“死”的委婉语片谈 语文研究 1985
  [8]张拱贵 汉语委婉语词典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9]张妍妍 关于中英死亡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9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田杰 [标签: 死亡 西方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从英语动物习语看西方文化
    从英式词汇透视英国文化
    从英汉语言物质结构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英汉委婉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浅谈从文化传统差异角度辨析英汉语言内涵差…
    从英语电影探究西方文化的渊源
    浅析英汉比喻的民族文化特色
    从英雄时代走向凡人时代
    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创建英汉双语环境 提升城市竞争力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