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传统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从江山礼贤城隍庙会仪式看原型置换变形与重释
【摘  要】浙江省江山市礼贤城隍庙会是淤头镇人民的重大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参加庙会祭拜庙里的“城隍爷”,俗称“赶庙会”。“赶庙会”的仪式很隆重,这个仪式向我们展现了人类非理性的世界,是集体意识之于原型现象的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也是传统原型在“文化多元化、人们精神意识、情感变化和审美趋势改变”这个大背景下的置换变形与重释。
【关键词】礼贤城隍庙会  传统原型与重释  置换变形

        一 礼贤城隍庙会
        礼贤城隍庙会是礼贤人民心中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城隍庙大厅中央坐着“城隍爷”,当地的老百姓都称其为“城隍爷”、“城隍菩萨”。用当地民间的传说来断定:城隍爷名为严聚武,是唐武德年间的一位清官,当时被派往衢州这一地区当官。由于他为官清正廉明,为当地百姓审清了不少冤案,办了不少实事。在他离任后,便修建了这所城隍庙供奉他,以表示大家对他的拥护和爱戴。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当地群众都会去庙里祭拜。一方面,是为了庆祝城隍爷的生日;另一方面,是祈求城隍爷保佑。当然,在以往的庙会上,还会有焚香敬神、占卜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wwW.11665.COM
        二 “赶庙会”仪式介绍
        庙会设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整个仪式持续七天,即从十月十二至十八。就像现代每个活动正式上演前的开场白一样,在实行整套完整的仪式前,要在城隍庙门口的戏台上演戏一本,其目的主要是吸引远近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前来观看、游玩,而每年的这几天,那些地主家雇佣的工人都可以享受三天的假期。人们也会借此机会走亲访友,联络彼此感情。当时的人们有一个很奇怪的“惯例”,就是在这几天“串门”少的人家或者是“来客”少的人家,别人甚至他们自己都会“深觉其辱”,他们都认为这是一件极其不光彩的事。在这些必需的“开场白”过后,“主角”登场—— 一套由出宫、祭拜、还愿、迎佛和回宫五个部分组成的仪式正式开始了。
        1.出宫
        庙会前夕,人们会拉龙帐把城隍爷遮住,待到时辰到时,方能抬出,此为“出宫”。当然,在“出宫”前,会由当地几名德高望重的老者为其更衣。所谓更衣,就是给城隍爷换上由香客们捐献的新衣服,不分内外。捐了新衣服后,香客们也会把城隍爷换下的旧衣服拿回去,以沾城隍爷的气息,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自己好运连连。吉时到时,便再由2~4名当地人比较信任的村民连座椅一起,把城隍爷抬至垫台上,摆在大殿中间,用八块一人高的屏风围起来,由专门人员轮流看护、供奉香火。
        2.祭拜
        从十月十三开始,各家各户便会拿出用“擎盆”装的鸡鸭鱼肉(擎盆,就是用红漆漆起来的木质、且可以用来拎的大盆子),带上香纸和蜡烛等祭品前去庙里祭拜。按照当地的习俗,祭品越丰富,诚意就越深。人们点香焚纸,口中也念念有词,以祭拜神灵,求得神灵庇佑。谈及祭拜,应需涉及“祭之理论”。《〈仪礼〉与〈礼记〉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提及祭之理论的:第一,祭是礼教之本。第二,祭是自尽其心。第三,“祭有祈焉”。第四,祭“有报焉”。第五,祭“有由群焉”。第六,制祭从愚畏黔首。第七,因祭可以得到相当的社交与娱乐。第八,祭可以为民表率,达到德化的治平。第九,祭是鬼神之德与人以灵感的结果。由此可见,祭是人们表达对神灵的崇拜、自己内心愿望的一种寄托形式。
        3.还愿
        当香客们的亲人或者朋友生病或遭受到某种形式的灾难时,香客们便会来到庙里向城隍爷“祈愿”,等到病痛灾难过去后,他们会再回来向城隍爷诉说。这就是仪式中的第三个环节——还愿。
        4.迎佛
        迎佛,顾名思义,就是把“佛”——城隍爷像抬出去,供大家迎接,这是盛会最重要也是最精彩最吸引人的部分。十五日下午,由戏班子在广场上演完一出戏后,高跷手们便踩着高跷出场了。沿途,百姓们会用各种方法来逗他们。比如,爬上二楼,端出泡好的茶水,让高跷手们自己拿,并看他们在高跷上喝下去等等,乐趣横生。在高跷手后,就是三、四杠抬阁(即“迎台阁”)。经过精心打扮的童男童女们坐在由四人或者八人抬的杠上。之后便是铜锣队,十来名全副武装的兵士、十来名村民组成的彩旗队伍、十来名扛着木制大刀、长矛、枪等兵器的青年组成的武装队伍和十八名十来岁的小孩扮演的“十八罗汉”。再后是六人分两列并排走。第一排两人各提着一只点燃檀香的锡炉;中间两名一人手抬城隍爷画像,一手拿他的大印;另一人则举着皇帝的圣旨封令;最后两名都捧着点燃檀香的托盘,意在解除沿途的污气,保证菩萨干净清洁。在这些“前奏”之后,重头戏“城隍爷”便由四人抬着出来了。轿上的城隍爷金脸、天宫帽、披风、龙袍,一身全新的打扮,左手捧朝书,右手摇鹅毛扇。旁边便是四人扶轿,以免不稳。在这浩浩荡荡的城隍队伍之后,就是观看的人流了,顺着礼贤街(位于江山市淤头镇光辉村),先下而上,再下到安坂村(位于江山市须江下游),全程大约3公里。沿途人家都会在门口摆出祭品并且祭拜。到达目的地后,安坂村的百户人家都要在村中心广场上摆出盛满丰盛祭品的“擎盆”进行祭拜。完后,香客们散走,队伍把城隍爷抬回庙里。
        5.回宫
        十八晚,人们会脱下城隍爷的新装,换上旧装,抬回龙帐内,这便是整个仪式的最后一步:回宫。至此,整个城隍庙会的庆祝仪式都已介绍完毕。
        三 新时代元素的注入
        据悉,2009年十月十五,江山市淤头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结合庙会举办了首届礼贤古城文化节,其庆祝内容包括十月十五迎城隍、礼贤城隍庙会、幸福乡村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礼贤文化书法比赛、礼贤古城文化论坛、电影周、古城文化征文比赛、礼贤民间故事征集等。这样的庆祝方式为古老的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因素(比如小品、歌舞、快板等节目):一方面,这样做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给其以精神陶冶,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漫长时间洗涤和社会飞速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头脑中的观念越来越现代化——虽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但其现代化趋势的增强正是现代与传统偏离的一种表现。根据那些经历过传统祭祀仪式的老人们回忆,如今的仪式虽然也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但较以传统的仪式,只相当于其“初级阶段”而已,传统风俗中的祭祀节日,比现今热闹、完整得多。换言之,就是传统更加完整,更加体现文化原型,而现代虽更加贴近社会、满足民众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享受,但在一定程度上流失了宝贵的传统原型原貌。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化,在人们的观念中产生了对垒。这并不仅仅表现在仪式的变化上,而且更深一层地表现在传统原型与现代化重释,即原型的置换变形理论中。

        四 传统原型的置换变形与重释
        传统,是人类意识中一个固不可改的观念。自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我国便产生了封建制度,2000年来,一直占据、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如此,它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脑海中的传统观念。在这个封建制度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文化观念必然也遵循社会发展前进的规律。古时候,人们与西方的较之东方比较自由开放的文化接触甚微,传统文化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坚不可摧。众所周知,封建社会中的那些稍有影响的改革变更,都是为了巩固封建传统而产生并为其服务的。渐渐地,随着封建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传统风俗和庆祝仪式也在不断完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如之前提到的城隍庙会,当时的普通百姓固然不会有当朝天子祭祀敬神仪式之隆重盛大,但于神和伟人,自有其认为完整可行并乐此不疲的全套仪式。这些,都得益于封建制度这个大的背景。然而,历史总是在不断前进发展中慢慢演化的,某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或者政治制度,时间一长,统治者腐朽了,百姓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于是,最常见也最切合实际的方式就是朝代的变更,即旧朝代的灭亡、新朝代的兴盛。正如那些记载于我们历史课本的“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解放禁锢人们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也开始慢慢地改变人们浓厚的封建文化观念”。
        一种仪式的存在和发展,大都承载着当地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寄托和内心意识主导下的非理性世界。在这种非理性的世界里,包含着人的意识、思维、心理和情感体验,是原始人跟随时代更新的典藏处,是原始现象与现代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人们通过对这样的一个仪式一丝不苟的尊重和实行来互相沟通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愿景。如前面所描述,城隍爷严聚武是一代清廉之士,在职时为当地的百姓谋了许多福利,因而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人们对城隍爷的祭拜和供奉,不仅是表达对其的感激之情,更是长久历代相传的对神话原型意象的信任和感情的寄托——在他离职之后,人们希望通过对制造出来的城隍爷塑像的供奉,来得到他的庇佑、为自己带来好运。又譬如,神话传说中的神,还有从我们祖先开始就被奉为神圣的如来佛祖、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等,他们身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被认为是众生平等、没有人世忧愁和苦难、只有快乐的地方,那是一切美好愿景的化身,是人们内心深处最朴实的希望,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人们集体意识里原型意象的具体呈现。人们根据大众的意向虚拟出了他们的样子(也就是电视剧里经常被我们观众所认同的样子)。卡西尔认为,神话是原始人在以一种不完备也不充分的方式试图寻求事物的起始或原因。这就为我们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探讨指明了道路——那些神话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城隍庙会的仪式之所以可以被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奉行,其最终意义在于这不仅是原始人的心理,更是人类至今还迫切需要的心理,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人们也在不断进行着对原型的置换和变形,以更好地适应在社会不断发展变更下的心理环境。生活在一个地区的人们,头脑里存在相同的观念,因而忠诚于某种特定的仪式,礼贤的城隍庙会就是集体意识的产物。但个人的意识是无限深广的,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心理意识的成熟,对于由祖先一直延承至今的习俗仪式便有了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无数个个人意识结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仪式的变更。对于庙会,当地的老人们奉为神圣,是内心希望的寄托,是不可亵渎的。年轻人则认其为一种古老方式的延续,他们或受父辈影响,或随地方大流,每年照例举行仪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优势弘扬这个非物质文化,礼贤古城文化节,就是当地人民因势利导的最好例子。文化节上缤纷的各类节目,就是人们在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把内心古老的原型呈现出来。于是,古老的原型在现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重释。
        五 结语
        原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现象,原型现象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类似于人类心理本能的精神现象。既然人有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就会有最基本的心理反应,正如人对于神话的推崇和依赖、渴望得到神灵庇佑的心理现象。在庙会观念的深深影响之下,当地人民以一种积极地状态来对付自然环境的局限、克服自身各方面的匮乏、发挥心理本能的极限。与此同时,心理状态的改变和稳定还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发展变化。原本的那种庙会文化随着人们所处的社会不断多元化而有所改变。时代的发展,是人们文化观念更新的催化剂。一个社会群体在进步的同时,集体的文化观念以及对原型现象的理解也在不断进步,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向一个标准靠拢,而这个标准,将是适应商品经济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又折中不同群体人自身利益的,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文化得以长久保存的原因之一。原始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眼里并没有过时,而是相应地有所改变,这是人们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在传承原型文化的同时注入新时代元素,这样不但适时地跟进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也是现代人对原型现象的一种重新阐释。
参考文献
[1]葛承雍.中国传统风俗与现代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李安宅.《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加〕金里卡著.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
[4]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2
[5]巴赫金著.拉伯雷研究(李兆林、夏忠宪等译)[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5
[7]施春华.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赵丽雅 [标签: 从江 城隍庙 原型 置换 变形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文化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