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社会文化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奉节鱼复浦上的八阵图与盐灶

题  要:鱼复浦位于奉节县城东一公里的长江北岸第一级阶地上,是一块长2500米,宽800米的碛石沙滩,呈鱼腹状。下端有盐泉四眼,称为白盐碛,俗称臭盐碛。夏季没于水中,冬季露出水面。传说诸葛亮入川时,曾在此聚石为堆,设置石阵,曰八阵图。但诸葛亮入川和刘备败退至此,均在丰水季节,鱼复浦正淹没于江水之中,无石可聚。八阵图的故事乃是《三国演义》里虚构的情节。但诸葛亮作八阵图却真有其事,史藉中多有记载,而构成八阵图的石堆,却是白盐碛上历代煮盐留下的简易盐灶,单个盐灶呈地堡状,群灶呈石阵状,通风、除碴的地沟可连通成网。战时,堡内置守兵,沟内设伏兵,此处石弹充足、水源丰富,为一完整防御阵地。所以,八阵图是对鱼复浦上的盐灶进行改造后,用于军事防御的产物。 

关键词:鱼复浦、白盐碛、八阵图、盐灶、石堆。
 
◇代表。
 
当读者看到这个题目时,会觉得十分奇怪和好笑,笑笔者太痴迷,并且会说:“用于军事上的八阵图跟用于制盐生产的盐灶,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怎么能扯在一起呢?”但经考证和研究,这里的八阵图确与盐灶有关,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奉节县境内的八阵图,有旱八阵和水八阵之分;且在巴蜀境内,诸葛亮的八阵图有多处遗址存在,本文只对奉节县鱼复浦上的水八阵与盐灶的关系,作一些尝试性的探析,不涉及旱八阵和其它地方的八阵图。
鱼复浦遗址,位于奉节县城东一公里、白帝城西五公里处,临长江左岸的第一级阶地上,是一块东西长2500米,南北宽800米的碛石沙滩①,夏季被洪水淹没,冬季露出水面。wwW.11665.COm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本县,在县城东向南转了一个弧形大湾,致使碛坝呈两端尖、中部圆,北高南低状,远处看去尤如鱼腹(请看图一) ,为一天生校场。传说诸葛亮曾在此聚石为阵,曰八阵图②。这里又是奉节县历代的煮盐之地,煮盐的盐灶呈石堆状,石堆分布在鱼复浦上,形成石阵,与诸葛亮的八阵图同处一地,这样,两者自古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六月一日,三峡大坝开始蓄水,鱼复浦已沉入库底,从此,不再与人们见面,并将长期沉睡在库底之中,浦上遗存已无法再去考察了。在告别库底的日子里,怀旧与留念之情不觉由然而生,好在笔者对鱼复浦的潜心研究已有多年,并赶在蓄水之前拍摄了一些珍贵的遗存照片。现选择几幅随文一起刊出,以表达我对鱼复浦的永久怀念之情。 
说到鱼复浦上的八阵图,恐怕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但说到鱼复浦上的盐灶,便知之甚少,本文将对鱼复浦上的八阵图与盐灶之间的内在联系,试作一些尝试性的探析。
 
盐灶与小说故事
 
在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有一段诸葛亮在鱼复浦上布设八阵图的故事,其大意是:诸葛亮入川时,在鱼复浦上聚石为堆,布成阵势,曰八阵图,能顶埋伏于此的十万大军。十年后,关羽被东吴杀害,刘备亲率七十五万大军讨伐东吴,在夷陵,反遭东吴都督陆逊火攻连营七百里,刘备败退白帝城,陆逊引得胜之兵,向西追袭,至鱼复浦被困于八阵图中,幸被诸葛亮的岳父黄承颜引出,方才下令班师。后来,唐朝诗人杜甫曾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著名诗篇,来颂扬诸葛亮的才智与伟业,之后亦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留下许多叙述或赞美八阵图的诗、词、楹联和文赋,致使这里的八阵图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神奇故事。但在记实性的历史著作《三国志》里,却没有鱼复浦上八阵图的记载。书中对张飞义释严颜、陆逊火攻连营、刘备败退白帝、病后死于白帝、死前在白帝托孤于诸葛亮……等事实都有叙述,唯独没有陆逊在鱼复浦上困于八阵图之说。足见这段故事是罗贯中写小说时加入的情节,是艺术上的虚构。经考证,诸葛亮、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定白帝的时间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③,而刘备败退白帝城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④,前后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时间。鱼复浦冬季才露出水面,夏季被洪水淹没,诸葛一行於是年农历七月二十日由荆州起程,日行军按80里计,如果途中不遇大的战事,七月底八月初便可到达白帝,这时,丰水期尚未过去,鱼复浦露出水面的可能性极小。此时,庞统已死,刘备身边已无军师,战况紧急,诸葛与张飞兵分两路,水陆竟发,急奔雒城,并约定先达雒城者立头功。因此,诸葛一行不会久留于此。鱼复浦正被江水淹没,已无石可聚。就算有石可聚,来年也要被洪水冲毁,况且已历经十年之久,早已被洪水冲得荡然无存,面目全非;(留存下来的石堆皆是人工砌筑的建筑物) 陆逊火攻连营,大败蜀军的时间是在农历六月,八月已收兵还巫⑤,由此推算,刘备败退白帝城的时间当在六七月间,此时亦正当丰水季节,鱼复浦还淹没于滔滔江水之中,也不可能有石堆出现。对这一点,任乃强教授编著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亦有同议,文中对鱼复县的“盐泉”二字,就有这样的注释:补“盐泉”二字者,鱼复江南(现在江北),峡口外有洲,人称盐碛……江水夏秋没碛,惟冬春可煎。盐工候江落碛出时,於泉上搬去石碛为堆,乃得盐水。岁岁为之,泉位与碛堆不变,过舟者不知其故,妄传为诸葛亮布置的八阵图。其事当辨也。《寰宇记》引《荆州图副》云:“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八十丈,中有诸葛武侯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所散乱,即为夏水所没,冬季水退,复依然如故。”又……,续引盛弘之《荆州记》云:“垒西聚石为八行,行八聚,聚间相去二丈许,谓之八阵图。因曰‘八阵即成,自今行师,更不复败。’八阵及垒,皆图兵势,行藏之权,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桓温伐蜀经之,以为常山蛇势。”世人妄传诸葛神奇如此。夫江水力能转运巨石,安得武侯八阵图细石堆遂不可移乎?知碛下盐泉,足破其妄矣⑥。
以上史料说明,陆逊困于鱼复浦上八阵图的故事,是艺术上的虚构。但这些虚构并非凭空想象,它源自于真实的实物背景,有充足的事实依据:其一、诸葛亮作八阵图一事,史藉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前面提到的桓温便是晋代人;《荆州图副》亦出自于南北朝人的手笔;在《三国志》里,虽然没有陆逊被困鱼复浦八阵图的故事情节,但却有“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⑦ 的记载;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也远远早于《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说明远在罗贯中写小说之前,八阵图就已被载入史册、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其二、据地方志载:奉节人民因仰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旧时每年正月初七,成群结伴,出游水八阵,谓之“踏碛”。妇女在碛上捡石子凿孔串作饰品,以示吉利。踏碛之风,民国尚存,至今失传⑧ 。说明八阵图在当地百姓中已深入人心。其三、鱼复浦遗址处确有石堆的遗迹存在。不过,构成八阵图的这些石堆,与白盐碛上的盐灶,所处的位置是相同的,其形体结构亦相似,而且这些盐灶在军事上、尤其在防御战中,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诸葛、刘备虽都是丰水期来到白帝,但在数十年的军事对抗中,在注重天时、地利的时代,对长于巧思的诸葛亮来说,不可能不对这些现成的地物加以改造和利用。历代的军事家也不会对此熟视无睹,在数十年的军事对抗和历代战争中,必然会有许多成功的战例;鱼复浦又是一个良好的演兵场地,在平日的训练中,也会经常在此演练诸葛亮的阵法,从而给罗贯中提供了创作的素材。总之,不管鱼复浦上的八阵图是虚是实、或有或无,本文旨在揭示小说作者创作八阵图的实物原型,探析八阵图与盐灶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将按其‘有’来进行探索、以‘有’为背景而进行多侧面的剖析。
前面已提到,消除人们误传的办法是“知碛下盐泉,足破其妄矣。”下面就先从碛坝上的盐泉及跟随盐泉而出现的石堆说起吧。

盐灶位置与石阵

 

据《奉节县志》载:奉节历史悠久,夏、商时为荆、梁二州之域。公元前1006年,周灭商,奉节乃巴之属国——夔子国属地。前633年,夔地并为庸国之鱼邑,属楚。前601年,庸叛楚,楚联巴、秦共灭庸,三分其地,鱼重归于巴。前316年,秦灭巴,鱼邑属秦。前314年,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领11县,鱼邑改称鱼复,序列第九。前216年,鱼复隶属益州之巴郡。公元194年,刘璋分巴为三郡,鱼复属固陵郡。201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郡治鱼复。216年恢复固陵郡名。221年,复巴东郡名。222年,刘备从夷陵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583年改永安为人复,属信州。619年改信州为夔州。649年改人复为奉节⑨。

鱼复浦上有盐泉数眼,古人就在盐泉附近的碛石滩上,将卤水加工煮制成白盐,故有白盐碛之称,卤水流出地面时,有硫化氰等同生气散发出来的臭鸡蛋味,白盐碛又俗称为臭盐碛。梅溪河在此汇入长江,由北向南横切碛坝,将鱼复浦分为东西两部分。石堆遗址见于东半部分,这里恰好是奉节的盐业生产所在地,盐灶和八阵图均位于鱼复浦的东半部分。

奉节从古产盐,鱼族依之建国⑩。是渝东地区古代盐业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最高年产量达4000吨⑾ 。在《盐政辞典》里,对“奉节”一词就有两条与盐业有关的解释:“(一)、县名,清为四川夔州府首县,民国裁府留县,隶四川东川道,川盐票岸销地也,清末行水引一百七十七引。按本县有奉节场。(二)、场名,在奉节县城东南七里之碛坝中,面临大江,每年五月至十一月洪水期间,盐井为江水淹没,迄水退坝出,始淘井开煎,其卤甚臭,故俗称臭盐碛,分南北两岸,南岸一井,北岸三井。引《荆州图副》云:‘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五口,以木为桶,昔常取盐,即时沙壅,冬出夏没,即指此也。’民国四年(1915),设盐井委员,其现在情况如下:北岸三井,盐锅:三八○口,灶家:一一○户;南岸一井,盐锅:二一口,灶家:九户;总共四井,盐锅:四○一口,灶家:一一九户。”⑿

笔者在现场考察时看到,石堆经洪水长期冲刷,现已留存无几,几乎全部荡平,盐泉多被沙石壅埋,目前只有一眼盐泉仍有卤水流淌,估计流量每小时有20立方米左右,且有臭味散发。(请看图二) 从盐泉往西偏北约50米处,有一个长方形的集卤池,南北宽3米,东西长12米,(请看图三) 在集卤池的附近有一两处残存石堆,虽已面目全非,但从夹存在石堆里用于建筑的胶凝材料中(用石灰、石膏、碳碴拌成的三合泥),可以看出这些石堆是人工建筑的痕迹,也是石堆能够留存至今的主要原因。(请看图四) 盐泉位置接近于碛坝末端的河流岸边,正巧位于鱼腹的肛门之处,距县城恰好七里。众所周知,凡产盐之地,有泉必设灶,灶需设在便于操作、方便运输的开阔之地,从地形上看,盐泉以下是碛坝的末端,地形逐渐收敛成尖角状,地势狭窄,不宜设灶;往上则地势开阔,因此,煮盐区只能向上游方展布。盐灶为单锅单灶,后来逐步发展、演变到四锅排灶,因此,四百口盐锅即四百座盐灶,有四百座盐灶就有四百个石堆,这四百个石堆如照40座×10座分布,间距按35米计,则需1400米×350米的地盘。但盐灶的实际分布并非如此规范、整齐,在生产实践中,必受当时地形、地势的影响和制约,布局将呈不均等状态,而范围也将更宽、更广。其场面之壮观便可想而知,不用说几百个石堆,就是有几十个这样的石堆也够壮观的了。光绪《奉节县志》云:“县治东南八阵碛下,旧有盐井四口,龙脊滩南亦有盐井二口,冬出夏没,年久淤塞,咸丰初年乡民淘井试煎,产盐极旺,于是,每岁水落之时,编茅砌灶,比屋鳞次,蒸气成云,熬波出雪。”⒀ 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从这里可以看到:白盐碛的上游方是一大片盐灶,即一大片排列有序的石堆,犹如石阵,人们自然会由此联想到八阵图。盐碛处是一片产卤区,中间为过渡区。与前面所云“八阵图下三里有一碛”相对照,便可发现八阵图和盐灶是在同一块区域内,如把“八阵图下三里有一碛”这句话倒过来念,意思就变为八阵图在盐泉上头三里之处。三里是个大概数,约1000多米,这一片正好是盐灶的分布区,所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是一幅合二为一的画面:即盐灶与八阵图相重叠,盐灶就是八阵图,八阵图也就是盐灶。

现在,我们看到的还仅仅是从盐泉到盐灶,从盐灶到石堆,从石堆到八阵图的表面景象,接下来需要探析的是石堆与八阵图的内在联系,即这些石堆的结构在军事防御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盐灶结构与石阵 
  
渝东地区的旧盐灶,除个别地方因盐泉分散、出卤量小、地势狭窄而灶形差异较大之外,其余各地,尤其是几个主要产盐重地之间,盐灶的灶形差异很小,几乎相同。而白盐碛上的盐灶却比较特殊,有别于任何一个盐场,需要作单独的介绍,但在介绍白盐碛的盐灶之前,更需先对各盐场普遍使用的盐灶有个基本的了解,才好对比和参照。现以云阳盐厂的旧灶为例:图五是一幅云阳盐厂的旧盐灶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到,灶的前端平面上是两口大圆锅,圆锅下面是炉膛,炉膛高度为1000—2400毫米,炉床倾斜约45度,炉床下面是下硐,下硐深约2000毫米,功能是通风和除碴,这样,盐灶总的高度达4400毫米,但工人的作业面却是在稍有斜度的平面上。所以,盐灶一般都要选择在有土坎的地形上,如彭水郁山盐场、(请看图六) 巫溪大宁盐场、田坝盐厂、忠县涂井盐场、◇井盐场、开县温汤井盐场等,都是选择在这样的地形上开设盐灶。如果没有这样的地形可利用时,就要人工挖槽、保坎,来造成这样的地势,以满足制盐设备及工艺上的需要,云阳盐厂即是如此。 
白盐碛之所以有别于渝东任何一个盐场,主要原因是:第一、它是季节性的生产,要与洪水抢时间,洪水来临时,不但要停产,所有设备均要搬走,否则,将被洪水全部冲毁,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建造永久性的厂房,只能建临时性的简易盐灶。第二、既然是临时性的简易灶,就不可能有成规模的龙灶,即十几口锅的双条形灶,只能设单锅单灶、后来出现的四锅排灶,实为四个并列的单锅灶,并不改变盐锅与石堆一对一的比例关系。这样,有一口盐锅必有一个石堆,一个石堆犹如一个地堡,一座盐灶就是一个独立的地堡,群体盐灶就象地堡群一样分布在白盐碛上。第三、这里是一片碛石沙滩,没有土坎可以利用,建的又是临时性的盐灶,就不可能去搞大面积的挖槽、保坎,只好将盐灶建在平坝之上,这样,盐灶的主体必然要高出地面。从各地盐灶的结构看,锅面至炉膛底部的高度均在两米左右,这样高的作业面,人在地平面上是无法操作的。盐工必须站在盐锅旁边,才能作业,为此,就得加大灶体厚度,顶部不得少于600亳米,往下还要保持一定的坡度,才能满足盐工行走的空间和盐灶的稳定,其形状就与自贡市燊海井目前保留的两三口单锅灶相似,(请看图七) 并与前面所云:“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的八阵图高度相接近;但燊海井的盐灶是烧天燃气的,结构简单,只要有炉膛就行,而白盐碛的盐灶则是烧柴和煤的(古时烧柴,近代烧煤),因此,炉膛更高、灶壁更厚、灶体更坚固。除此,炉床下面还必须挖掘通风、除碴地沟,名曰下硐,这样的下部结构又与云阳盐灶相接近。这种将所述两种灶形结合在一起的灶——即上部如燊海井的盐灶,下部象云阳县的盐灶,就具有了军事上的特殊用途,尤其在军事防御期间,更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图八是白盐碛上单锅灶的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到,盐灶的上部恰好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战斗堡垒,里面能够容纳三至五人,可向外监视、观察敌军动向,亦能对外发射弓弩;弓弩用尽后还可投掷石块,这里的石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有弹尽之时;加之此处水源丰富,不缺水喝,利于备战。战时只要在灶壁上部开凿射孔,盐灶就被改造成为高五尺余、并有女儿墙的地堡,战斗功能就更加完善。盐灶的下部还有一道便于通风和除碴的地沟,战时可作为隐蔽和埋伏兵力的掩体。如将各灶的地道连通成网,就是一个庞大的集群堡垒,各个堡垒之间,可以互相依托、互相策应、互相支援。这样,既能形成强大的群体合力,又可以逸待劳、隐蔽待敌、灵活机动地给敌人以出奇不意的打击,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小股敌人进来,便有来无回,大股敌人来了,也不敢轻易冒进,至少可阻滞敌军步伐、打乱敌军部署、延缓敌军行动,为本军的调动、部署或转移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从而,为本军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良好战机,实乃一个既能迷惑敌人,又能主动出击的理想防御阵地。只要组织得当、指挥得力、配合得好,就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克服兵力不足的矛盾。这样的场地,不用说诸葛亮这个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只要稍为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加以充分利用。所以,小说作者把这些盐灶描写成威力强大的的八阵图,并不算夸张,其中的种种神秘现象亦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还需一提的是,所谓阵势,无非是指巧妙地组合用兵,充分发挥组群兵力的系统优势,达到扬长避短,克敌致胜的目的;石阵乃是借用石堆既能隐蔽士兵、又能主动出击的特殊结构而巧妙地用兵,至使敌人在不知情、不摸底的状态下,糊里糊涂地遭到袭击。反之,不用兵就不成其为阵、有石堆而无兵,就不叫石阵,如放弃石堆而不用,将反为敌人所用。因此,只有巧妙地用兵,才能发挥石阵的强大威力。有兵藏在其中,才会有种种神秘现象出现。
盐灶与神奇现象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之前,对鱼复浦上煮盐时的景观是非常了解的,他将这些景观揉和在八阵图的故事之中,就演化成许多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如:“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逊不信,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哨马回报,并无一人一骑”。“江边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桠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等。这些描写读后令人生畏,有神秘莫测之感。但只要把现场的具体环境和煮盐时的情境相对照,就不觉得奇怪、也不觉得神秘了。譬如:“江边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就是盐灶在碛坝上的分布情况;而“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就写出了盐灶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恰好是盐灶煮盐时蒸汽蒸腾时的情境。又如:石阵中出现的“一阵杀气,冲天而起”。“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有如剑鼓之声……”的情形,也很容易造成,只要事先在盐灶的通风、除碴道内埋伏一些士兵,带上扬沙工具和剑鼓,到时候,待指挥将领一声令下,一起喊杀,并敲击剑鼓,同时向外扬起沙石,神秘现象便会立即显现,随着沙石的堆积,亦会出现“怪石嵯峨,槎桠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的奇观。至于“忽然狂风大作”及“江声浪涌”的情境,则是由鱼复浦的特殊位置,于特定时段内,出现的自然气象所致,因为鱼复浦位于夔门关之上,与瞿溏峡峡口相对,正当风口之处,随时有阵风袭来,傍晚犹甚,陆逊入阵,时逢日暮之时,遇上起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就不足为怪了。  
拨开八阵图种种神秘现象的面纱,我们看到的是:盐灶结构如同地堡;盐灶的分布如同石阵;碛坝上的煮盐场景构成了八阵图中的神秘现象;鱼复浦在特定时段内出现的气象变化,也为八阵图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于军事防御,确能阻敌于一时,以获得调整部署、扭转战局的宝贵时间,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搞活战争全局而发挥巨大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鱼复浦上八阵图的故事,史无记载,显系罗贯中写小说时虚构的情节,但诸葛亮作八阵图却真有其事,史藉中亦多有记载。至于鱼复浦上八阵图的真与假,或许是亦真亦假、或许为半真半假,假者:诸葛入川和刘备败退白帝城,均在丰水季节,没有布设石阵的客观条件,更无石堆及石阵出现。真者:诸葛亮作八阵图乃有史为证,且记载较多,加之盐灶及煮盐场地具有防御阵地的功能,为一天然防御阵地。战争乃敌我双方面对面的拼杀,对战斗员而言,就是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对指挥员而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伤亡。要达此目的,就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既能隐蔽自己,又能发扬火力(指发挥兵器作用)的地形和地物。鱼复浦上有如此好的地物,必为诸葛所利用。现可综合、归纳成以下几点,作为对全篇的小结:第一、诸葛、刘备均于丰水期来到白帝,此时鱼复浦被江水淹没,无石可聚,也无石堆现出。第二、从诸葛亮聚石为堆到刘备败退白帝城,已相隔十年,鱼复浦年年遭洪水袭击,聚成的石堆不可能完好地保存到十年后还能发挥作用。第三、鱼复浦上有盐泉,奉节从古产盐,鱼人依之建国,制盐历史悠久。因而年年修复旧灶,岁岁垒砌新灶,年复一年,留下大片石堆,才有“冬季水退,复依然如故”的景观。第四、八阵图与盐灶的位置相重叠,石堆的数量和高度亦相接近,因此,盐灶与八阵图本为一体,盐灶即是八阵图,八阵图亦是盐灶。第五、从现场遗址发现,在遗存的集卤池和石堆里,均混夹有建筑用的胶凝材料,说明石堆是为满足制盐生产所需的建构筑物,并非一般的聚石为堆;石块与胶凝材料凝固在一起,是石堆能够留存至今的主要原因。第六、鱼复浦上的盐灶群,具有防御阵地的功能、又有壮观的石阵景观,还有许多特殊景象,容易与八阵图相联系,自然成为小说创作中最理想的实物原型。第七、八阵图里的神秘现象,除一部分由隐蔽在石阵中的人力制造外,其余皆为煮盐场面的再现。以上各项足以证明,鱼复浦上的石堆群,是历代制盐留下的盐灶,八阵图是盐灶经改造后用于军事防御的产物。                            

参考文献:

①、《奉节县志》·卷三十二·第一章·第四节·第707页·方志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

②、《奉节县志》·卷三十二·第一章·第四节·第707页·方志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

③、陈寿:《三国志》·卷用三十二·蜀书二· 先主备·第598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8月第一版

④、陈寿:《三国志》·卷用三十二·蜀书二· 先主备·第600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8月第一版

⑤、陈寿:《三国志》·卷用三十二·蜀书二· 先主备·第600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8月第一版

⑥、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巴志·第十三·第3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1987年第一版。     

⑦、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第623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8月第一版 。

⑧、《奉节县志》·卷三十三·第一章·第五节·第734页·方志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

⑨、《奉节县志》·卷一·第一章·第一·二节·第54—55页·方志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⑩、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巴志·第十三·第3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1987年第一版。                                                                        

⑾ 、《万县地区盐业志》·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第5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第一版。

⑿ 、林振翰:《盐政辞典·奉节》·卯六十四页·中州古藉出版社出版·1988年12月第一版。

⒀ 、光绪《奉节县志》·卷十六·盐茶·第七十三页。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刘 卫 国 [标签: 奉节 鱼复 上的 八阵图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文化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