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冯骥才:为中国文化良心奔走

冯骥才:为中国文化良心奔走

 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在天津,不知道冯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米9多的大个子在街上一晃荡,便有人喊:大冯,忙嘛呢?来套论文联盟http://煎饼果子吧!冯骥才的确是忙,特别是近几年,很少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要么到处开会,为保护民间文化奔走呼号,要么跑到乡村田野,亲自踏勘民间遗存。对于这些,他的妻子顾大姐总是无奈地笑笑说,让他闲着,他不是这痒就是那疼,出去疯跑,倒啥病也没了!
  冯骥才是以小说名世的,至今,各种版本和各种文字的作品,已经出了150多种,摞起来比他还高,海内外的读者熟悉他,多是通过这些作品。除了文字炉火纯青的著名作家身份之外,他还是位画家,正所谓“画在文先”,事实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陆续发表一系列伤痕文学名扬天下之前,就已经从事绘画生涯他。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来自传统、来自生活,特立独行、面目清楚,有着极富魅力的绘画语言和个人色彩,与他的小说散文比对起来毫不逊色。每一个画面,都准确无误深深地打上了“冯氏印记”!
  这几年,大冯又成了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到处游说并付诸行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上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以说与他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的不少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对民族文化的独到见解以及注脚。
  
  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抢救民间文化遗产
  冯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当时,天津正在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破败不堪的老城,将在这股洪流中消失,天津的老城有1.5平方公里,近600年的历史。wwW.11665.Com房子都很破,但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建筑掺杂其间,像中国最早的电报局、义和团坛口旧址等。冯骥才一直致力于保护天津老城,他总是不断地告诫人们,每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来不断人文创造的结果。它有如原始森林,都是一次性的,过往不复,去而不在。而大规模的建设,势必会造成对一些文化遗存的毁灭性破坏。冯骥才忧心如焚了。冯骥才茶饭不思了。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文人,除了仰天长啸,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个庞大的队伍,包括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当然更多的是摄影家,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地毯式的拉网考察,拍了3万多张照片以及影像资料,从中选了2000多张出了4本大画册。他把这些画册送给政府官员,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
  当时在天津,最长的一条老街,林立着谦祥益、瑞蚨祥等老店的商业街,天津的支柱性文物街区——估衣街被不明就里地强拆了。冯骥才带领着自己的队伍,将估衣街挨门挨户地进行摄像,拍摄照片,留下估衣街鲜活的音像史料;访问估衣街的原住民,用录音机记录下他们的口头记忆,保留估衣街的口述史;搜集相关文物,尽可能挽留估衣街的实证性的文化细节。
  冯骥才弄得动静挺大,支持他的人却很少,很多人说,你放着小说不写,净搞些没用的。这让冯骥才很伤感。而且,这个活动,从始至终,所有的费用都是冯骥才自掏腰包,几十万元的稿费全填了这个大窟窿不说,连画作也所存无几了,全都换了钱用在了考察上。
  但今天看,冯骥才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时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天津的许多文化遗存,如今只能到这几本大画册中去找了。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他就这样一路走来,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上,完成了从文艺家向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者的“社会活动家”的角色转换。
  自从由作家转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者身份以来,70岁的冯骥才常常要跟很多东西赛跑,他的对手有时是权力,有时是市场。
  还是拿他多年前就开始批评论文联盟http://全国流行的“旧城改造”来说,冯骥才自己也数不清发出过多少声音,呼吁市长们和地产商们给城市多留点老房子,多留点记忆,可今天“千城一面”的结果令他灰心,“我们600多个城市基本上都差不多了。”
  去年9月,在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他又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面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很可能在农村再现。
  那次座谈,他的开场白是:“这件事有强烈的时间性,因为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万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他形容,每个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但还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在“新农村”和城市化的大潮中,它就消失不见了。
  去年,他出版了一本新书,《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他用“临终抢救”这个医学术语,描述自己对天津一个即将被夷为平地的画乡的心情。“那一刻我心里在流泪。”
  他对记者指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古村落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一些操之过急的、非理性的或者是利益驱动的倾向,往往在城镇发展过程中,拆除一个村落的时候,没有考虑文化应该怎么安放,怎么传承下去,这是让我特别担忧的。”
  “中华民族的根,实际上深深扎在各式各样的古村落里,所以我们希望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把这些根脉保留住。”他说。
  从2003年开始,冯骥才领导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十几年来,冯骥才已成为民间文物、文化保护的一面旗帜。“不能因为无奈,你就不去做”。他说,中国要从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的任务,不是中央政府开一个会就能解决的。在这个时代,文化良知的声音应该成为一种强音。就像在宣布推动中国年画“申遗”时,他也承认存在重重困难,但他表示,准备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做这件事情。
  
  保护抢救,是为存留“国民精神”
  在不少人看来,从文学转向文化遗产保护是个很难逾越的跨度,但冯骥才认为,这只是表面职业的不同。文学同文化遗产,最终的落脚点都深埋于每个人内心的国民精神。“这是个持续和自然的过渡,并不存在什么契机、突变的说法。最终来说,我所关心的东西一直没变。”对他来讲,文学的意义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脉相承的。
  从“伤痕文学”时代走来,冯骥才和许多人一样历经了无数充满激情、梦想和挫折的岁月。特殊的时代和经历使得他对于人的心灵生活特别关注。“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作家都先天地具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我们无法回避和不能绕过的。当时我们关注的是自由、人性、尊严和平等,写作自然也就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而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凸显出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要性,这也是更接近本源的一种东西,追根究底来说,就是文化。”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而对于拥有多重释义的“文化”一词,冯骥才最重视的便是他目前工作的主要部分:“我们的精神和基因都与文化相关联,而国民精神价值体现于文化传统所依附的文化遗产。我们谈保护,谈抢救,最终还是为了存留属于自己的国民精神。”他笑说:“文化人嘛,天生是精神至上的。”
  论文联盟http://
  行动的意义和思想的力量
  冯骥才是个永远在路上的人,他说:“不管是风风火火抢救一片在推土机前颤抖着的历史街区,还是孤寂地踏入田野深处寻觅历史文明的活化石,惟有此时,可以同时感受到行动的意义和思想的力量。”
  为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他对包括汉族在内56个民族所遗存的所有的民间文化,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包括民俗和民间文学,做一个地毯式的考察,而且一次性地做10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他一再强调,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靠着冯骥才执著地呼吁和奔走,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古老文化的价值。冯骥才说,文化界要做的,就是去唤醒大众去认识文化的价值;但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是单靠某些知识分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全民动员,特别要让人们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并能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2001年,冯骥才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从2003年开始,冯骥才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说,我们不能笑呵呵地看着民间文化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全国数以万计的专家学者也离开书斋,纵身于田野,缀拾那些行将消泯于大地的“母亲的文化”。这两年多,冯骥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田野里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现状?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如今的民间文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保护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们的经费非常短缺,对保护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间文化多是在县里、乡里、村里的掌控之下,下去发现了问题,就可以跟县长、乡长、村长们谈,告诉他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这些文化。有一次去河北武强县周窝乡旧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队伍的车子滑进了沟里,大家只好在泥泞中徒步前行。冯骥才的脚上套着两个塑料袋,深一脚浅一脚的,摔了几个大跟头,淋得像只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是泥汤,样子非常滑稽,假如没人说,谁会想到他是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呢!回津后顾大姐看了当时的照片,难过得掉了泪。冯骥才说,这没什么,我们的志愿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一分钱的补助,还要往里面贴钱,时常是饿着肚子工作。为了改善这些人的工作条件,冯骥才先是想卖房子,后来还是重操旧业,夜以继日地画画,硬把手背上画出一个大包来。这30余幅画在天津拍卖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现代文学馆拍卖了一次,所得百万元,设立了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为的是让那些志愿者们能有口茶喝。台湾演员赵文瑄被冯骥才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也捐出了100万人民币,以表对他的支持。冯骥才是多么愿意为他所深爱的祖国文化来奉献、奋斗、付出呀!
  好在冯骥才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我们看到了这位70岁的老人,穿着懒汉鞋跋山涉水,走街串巷;“不务正业”地领着摄影组敲各家门,见什么拍什么;操着疲惫的声音在各种场合呼喊。相比众多活在当下的现代人,他是一位愿意为我们的回忆而活在过去的人。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佚名 [标签: 中国文化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文化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