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析民国时期的导淮路线
[摘要]淮河问题是
  [关键词]淮河治理,导淮路线,社会化
    
  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导淮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庄安正的《张謇导淮始末述略》、张红安的《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在苏北的“导淮”、吴晓晴的《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人海工程》、吴春梅的《多维视野下的治淮方略及其启示》等,对淮患、治淮方案、工程举办的利弊等进行很好的论述,还有唐元海、吴海涛、梁家贵、李良玉、张芳等学者对此也有诸多的研究。但对民国时期导淮的核心问题,即导淮路线的选择,虽有不少文章涉及,但还没有专门的文章去研究。本文对此试作简要的述评。
  “江淮河济,古称四渎,渎者独流人海之谓也。”淮河即四渎之一,“自济归河,而留其三,黄淤淮而几存二,千古名川,一旦失其所行,竟罹万劫不复之惨,可慨也夫!”从禹贡导淮自桐柏,数千年而不患。“自黄河南徙,万里来源,同归一口,淤塞溃溢,胚胎于此。”1855年,黄河北徙,“淮遂大病”,全淮流域无年无灾,无灾不酷。
  曾任安徽都督的柏文蔚对淮河的致灾有多年的研究,他说:“自前清咸丰五年,黄河北徙,河槽淤塞,淮河独流势弱,不能出海,乃由运入江,遂使长淮数千里之巨川,毕集于灌扬一带低原之地,仅限一地运堤为保障,洪泽高宝诸浅湖为容受。此淮灾之因一。运河南北三千里,自淮而北至天津,形如弓背,南旺为其分水脊。南旺以南,水皆南流,势若建瓴。前清漕运时代,节节建坝设闸……自漕运废而诸闸失修,每当七八月大雨时期,泰山南麓汶泗沂沭诸水,一泻千里,不终朝而达于淮。wWw.11665.cOm兖(州)沂(蒙)诸属,反受旱患。此淮灾之因二。洪泽大湖,从前容纳长淮上流,及皖豫两省诸水,输送入海。其吐纳澄清之功用,与长江之洞庭鄱阳等。自淮不出海,洪泽遂致淤积,其容水量不过旧时三分之一,上流睢浍涡颖诸水遂泛滥为灾。凤(阳)泗(州)各地,皆蒙其害。此淮灾之因三。”因此,导淮势在必行。孙中山在《治国方略》中即呼吁:“修浚淮河,为

江淮水利局计划
  江淮水利局依据1921年淮水入洪泽湖最大流量,拟以淮水入洪泽湖总量的56%导入三河,经高宝湖归江各坝,分别由三江营及瓜洲入江,并将归江各坝修筑为大活动坝4座、滚水坝6座,以方便节宣航运之用;将24%引入张福河,由杨庄沿旧黄河槽至涟水,以旧黄河北堤为南堤,另筑北堤以成新的河槽,径趋甸湖集,再用旧黄河槽出海,并于海口筑楗刷沙,以畅宣泄;其余20%留存洪泽湖中,为灌溉之用。同时对里运河一线、沂水、中运河、沭水和皖淮干支等的堤槽挖培、河湖关系、流量设计、涵闸设置都作了详细的计划。 安徽水利测量局计划
  安徽水利测量局计划于1919年提出,分淮濉和沂运两部。关于淮濉部分,拟将淮水分泄江海两途,并引濉河之水出海。具体言之,将龟山以上至双沟的淮干浚宽,龟山以下,环抱老子山湖岸筑堤,折至马狼岗之东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干,导入三河,过高宝湖,经三江营入江;另支为北干,经高良涧进浔河,过白马湖和射阳湖出海(两支分别规定河宽和流量)。为纾濉汴两河流域之沉灾,拟将濉、汴之水引入安河洼,筑堤穿过洪泽湖至高良涧,与北干合流,高良涧以下,河槽增大容量,加之南干,其最大流量均控制在使洪泽湖水位保持高出海平面13.5米的幅度。皖境河干支流也同时培堤浚槽。
  全国水利局计划
  全国水利局1913年12月成立,1925年,总裁袁良厘定裁兵导淮计划。该计划大体根据江淮水利局所拟计划,参酌1921年大水情形而拟,分为五部工程。其中,淮水人海工程,拟由洪泽湖东行,出张福河人运河、盐河转旧黄河人海。入江水道,拟从三河头起,出三河、宝应、高邮各湖,至六闸合里运并过归江各坝,分别由三江营、瓜洲口入江。上述两路,于每段都设计不同的流量标准。
  
  张謇的治淮方案
  张謇是近代导淮的大专家,他的“淮泗沂分治”“治淮应规定道线分注江海”“沂泗分流”等标本兼治思想,既是其多年精心履勘研习的结晶,也是借鉴百家的产物。张謇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淮河水利工作,先后22年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导淮总局督办、治运督办、江苏新运河督办、

单路人海计划,在所有的方案中实属少见,工大费巨,难以克行。
  
  3 入江说
  人江说的坚持者极少,主要是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的计划。该计划是由美国红会工程团代表施伯脱(w.i.sibett)、米特(d.w.mead)和戴维思(a.p.davis)三人于1914年所拟定。计划大纲分沂沭和淮运两部分。关于沂、沭两河,拟使二水尽量向北,“引入深广合度两堤坚峙之径直河道出海”,并在运河中游设置坝闸,阻隔沂河之水入运。关于淮运,拟以淮水全部南行至镇江附近人江。自淮口左岸起建一堤,“束成两岸相距3000米新河道”,设计洪水位在高于海平面13米时,可以容纳每秒5660立方米的流量为度。在蒋坝淮水出口处,建筑节宣闸,使最大流量入三河,转入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并浚深邵伯镇至长江间的运河,以泄淮水人江。
  以上所列,仅是代表性的计划。此外,还有多种属于宏观的导淮方案,如沈怡主张导淮应与导淮人江、导淮人海、治理黄河同时并举,是个新想法。李仪祉也有诸多类似的思想。但这些都不单单是导淮路线问题了。
  
  二、各种导淮路线计划的博弈
  
  由于黄河长期夺淮,使淮河干支流河床逐渐淤高,排水窒息不通,下游人海出路被淤塞。清咸丰元年(1851年)淮河大水,洪泽湖无法容纳,决开大堤南端的三河口,向东进入高宝洼地,经芒稻河于三江营入江,冲成很不适应的入江水道。从此,淮河由入海改为江海分流。
  
  1 各家导淮路线的不同
  民国以来,导淮计划,渐趋于科学化,归江归海,各有主张,上述柏文蔚、张謇、美国红会工程团、费礼门、江淮水利局、全国水利局、李仪祉、导淮会、朱庆澜等诸多计划方案便是,既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主张,更显示了社会人士的宏大智慧与卓见远识。“导淮之目的,日防洪灾,便航运,裕农利,而发水电附之。防灾为目的之主要者,先祛害而后言利也。”各家主张基本都从全面、长远的考虑看问题,既要分泄淮水,防止灾害,又要利于灌溉航运,所以各种方案一般都依据相关检测数据,设计河道的走向、河流的容量、涵闸的设置等具体细节。由于各家对淮域地理了解深浅的不同、专门知识的差异、规划参数的分别,及对资金筹措的疑虑、淮运地理本身的复杂性等问题,因而几乎没有任何两种方案是一模一样或大体相当的。
  导淮的关键问题是泄洪,即为淮水寻找去路,所谓“淮河之为害,水无所归耳”,入江、人海或江海分疏的争论由此产生。依据此点,也可将各家言说分为人江派、人海派、江海兼治派。入江派的代表要数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的计划,工程团以1914年大水时所测淮水入洪泽湖的最大流量5660立方米每秒为标准而拟定的,所以主张淮水全部人江。该计划由于未作长期水文检测而急于行事,显得较为草率,被后至的淮河更大流量的事实所否定,“民五(1916年)30万立方尺,民十(1921年)还超过40万立方尺,全部人江之不足恃,又启归海三坝,是为一有力佐证”。美国费礼门工程师所拟的导淮计划,也是依据1914年淮水的最大流量,是人海派的代表。此计划自然站不住脚,时人评论说,费氏“于淮河未经勘测,但据图表为最直捷之主张,而于泗沂沐境势,海属地理,豫属水源,能否兼顾,殊为武断,皆存而不论可焉”。江淮水利局、安徽水利测量局及全国水利局的各个计划,均依据1916年大水实测数据为标准,均以江海分疏为施工方针。关于人海路线,江淮水利局、全国水利局主张仍用旧黄河故道,而安徽水测局则主张用射阳河槽。张謇的计划多有变化,开始主张复淮故道,继主张江海分疏,最后主张三分归海,七分归江;人海之路,且不全由故道,而以废黄北堤为南堤,杨庄至大关借用盐河,大关至碘湖一段,另筑新北堤,“为地势工程两便之计”。至于水量之分配,河底之倾斜,河身之横剖面,水面之高下,土方之多寡,闸坝之增减改良,“均根据历年测量,精密计算,于历史地理,兼顾并筹,折衷至富,故不唯变其旧日复故道独人海之主张,窃谓不施工则已,果使施工,则张氏最后之主张虽不能谓为尽合于事实,要亦不甚悬远”渊。张謇的计划之所以博得如此喝彩,一方固因其长期亲勘实测,一方则是对之前及同时多家方案的综合借鉴,去其不足,取其优长。如改废黄河的北堤为南堤,再筑北堤以构成新河槽的设想,就是吸取江淮水利局的计划。
  各家各派不仅于淮水归属各抒已见,在导淮的其他方面,大多综合考虑、设计详密,彼此各有优长劣短,并为导淮会导淮方案的研讨定夺、以至正式实施,提供了最直接、最有价值的可以适足的前车先辙。
  
  2 体制内外的争论和导淮会对各家路线的甄别、借鉴与采择
  其实,导淮会导淮人海方案正式制定之前,已在政府体制内作过反复争论。1931大水灾后,行政院在国务会议上提出“废田还湖及导淮应先从人海着手案”,经议决交内政、实业、交通三部,召集相关机关及专家审议,“一时会场空气十分紧张,人江人海,争论非常剧烈,导淮会与水利工程学会均主导淮以人江为主,并以人江为先不可,其他各方,均主先办人海,并主非增加入海水量不可,两方意见相距甚远”,两方相持不下,只好议决各具意见书,再由三部会同附具意见,送行政院采择施行。主张先办入江者,着眼于“费省效巨,系完全就经济立场而言”。先办人海者,则以“水道较为直接,出水必畅”,并可减轻长江负担而论;并以导淮会所推算的测量资料,“似有未足,致所得之频率,未见精确”,认为先辟人海路线较为安全。“审核各省代表意见,及各方人民来信,民意所趋,亦都主张先辟人海水道”,这样,两者相较,后者显然占据上风口。担任导淮专职机关的导淮委,顺应舆情并察鉴淮域的具体实况,主制定导淮入海方案,呈国民政府备案,“此项计划,土方几占全部,际此灾鸿遍野,实适以工代赈,如经费不足,可分期办理”。

 导淮会成立时设计的泄洪路径只有一条,即入江水道,系依据1921年淮河洪水量为标准。而1921年,“淮河中上游堤防溃决,故其洪水量未能直接测得”,导淮委只用“七种不同之方法”推算,并参照德国顾问方休斯工程师的意见,估定一个洪水峰,为整理人江水道的根据。1931年4月,水灾前,导淮会发表“导淮工程计划”,对于排洪计划,主张就原有入江之路,加以疏浚整理,“其人江之量,以淮水入江最大量为准,定其量为九千,惟遇江水盛涨之秋,则限制之为六千,庶使淮水有江可入,而江不为淮所害”;“俟来日国库充裕,民生富裕,农田水利,更求发展之时,始再辟入海之道,亦未为晚”。而1931年大水,据测浮山流量为13000立方米每秒,依此推算,全淮连同濉河在内,流入洪泽湖的水量,约为14820立方米每秒。那么,剩下的余量归至何处,则是个大问题。所以,导淮会计划公布后即受社会人士的批评质疑。是年10月,导淮会鉴于江淮洪灾之惨重,公布《导淮人海水道计划》,开辟人海水道,以补原定 入江计划之不足,人海水道仍取淤黄,设洪泽湖水位在海平面13.5米至15.0米时,泄量定为1000至1500立方米每秒。对此人海流量,社会人士也表怀疑,“淮水之最大量一万五千,今导之以人江者,受自然之限制,至多不过九千,少且仅止六千,姑不论以此水量泄流入江,对于江流有妨碍,即此泄流六千九千以后,而洪湖最高水位,所减低者仅为〇·一至〇·六公尺,加算人海一千之量,洪湖最高水位,也仅仅减〇·七公尺,减低洪湖水位〇·七,谓其即可减免淮域全部之洪灾,谁之又信?”(注:1931洪泽湖最高水位为16.18米,1921年为15.93米)。导淮会也作另一种推算,若使洪泽湖之最高水位不超过15.0米,“至洪泽湖水位增至一五·〇公尺时,其泄量亦将增至每秒二二五〇立方公尺”。此点,说明专家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入海路线是导淮会对前人与时人导淮方案甄别借鉴最多的地方,“前人主张不一,或主采用废黄河,或主采用盐河、灌河,或主由临洪口入海,或主由套子口人海,更有其他各种路线,不胜列举,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为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除由临洪口人海,路远费巨,且与沂沭两河之排洪道相交,互相牵制,明确不予采纳外,导淮会对“其余可采用之各路线,均一一加以研究估计,以定去取”。导淮会对当时各种人海路线计划的深入研究,归纳为八条路线,现姑且将其研习成果抄录如下:
  第一路线:自洪泽湖边之孙家庄起,经张福河,越运河,入盐河,至薛家行辟新河,直达套子口,长169.0公里。薛家行以上,拓宽盐河、张福河。薛家行以下,平地辟新河。
  第二路线:自洪泽湖边之天然河口起,越废黄河,至双金闸略向东偏,直达套子口,长165.42公里。全部由平地开挖。
  第三路线:自洪泽湖边之孙家庄起,经张福河,至杨庄,循废黄河,至殷家渡裁弯取直,至交陵集,仍入废黄河。循此以下,至七套复离废黄河,改向套子口入海,长171.79公里,杨庄以上,同第一路线,为拓宽张福河杨庄至七套,大部为疏浚废黄河。七套以下,为开辟新河。
  第四路线:自孙家庄起,经张福河、盐河,至朱庄,裁弯取直至响水口,循灌河入海,长169.44公里。薛家行以上,与第一路线相同。薛家行至朱庄,沿用盐河,惟长度有限。朱庄至响水口裁弯取直,仍属平地开河,与第一路线之薛家行以下,正复相似。响水口以下,须与沂泗会流,经灌河入海。沂、泗最大流量为每秒5500立方公尺,灌河勉能容之。再加淮水,仍须另加疏浚工程,并未有何利用之处,工费爰亦未能节减。
  第五路线:自孙家庄起,经张福河、盐河,至大关,辟新河至甸湖镇,沿废黄河槽入海,长188.46公里。大关以上与第一路线相同。大关以下至甸湖,亦为平地开河,与第一路线薛家行以下相似。甸湖以下,虽折入废黄河利用旧槽,但沿海一带,人烟稀少,低平较低,地价亦廉,取道废黄河路线加长,河底又高于平地,工费较巨,反属得不偿失。
  第六路线:自孙家庄起,经张福河至杨庄,完全循废黄河槽入海,长195.27公里。此线与第三路线相似,所不同者,为七套以下之一段,一至废黄河口入海,一至套子口入海。唯七套与套子口间,所经虽系平地,地价低廉,而路线较短,土方工小;七套至废黄河口之间,路远工巨,殊不足取。
  第七路线:自孙家庄起,经张福河、盐河,至大关,辟新河至甸湖镇,入废黄河,至七套改向套子口入海,计长169.62公里。此路线略胜于第五路线,但与第一路线相较,但利用废黄河之部分有限,而废黄河河底高仰,工费较巨,得失亦不足以相抵。
  第八路线:自洪泽湖边之高良涧起,经射阳湖,至射阳港口入海,长161.35公里。此路线地势较低,工费亦省。但与里运河相交处,水位相差悬殊,虽可多用闸坝控制,交通仍觉不便;而路线所经渠道甚多,水道系统,未免改革太巨,且洪水位高于里下河地面过多,颇甚危惧。
  另外,导淮会将江淮水利局所拟的路线,与其“极相似”的第七条路线也作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有三,认为水利局的自大关以下以废黄河北堤为南堤另筑新堤为北堤、至甸湖仍入废黄河的办法,虽省筑南堤一道,但路远工巨,费用势必较多,“似无足取”。而第七路线,在七套以下,改向套子口人海,虽于平地开挖,但路程较短,地荒人稀,易于举办。所以第七条路线总体优于江淮水利局计划。
  由上观之,导淮会确实于百家之说详作认真比对,认为各线“大都利弊相生,优劣互见”,比较可取的,是前三条路线。后导淮委将人海的三条路线作全面细致的比较、设计,如河道经过的具体路线、长度、水面比降、河底宽度、两堤距离、水量满槽深度、满槽之流量、开挖土方、筑堤土方、收用民地面积、迁让民房数目、活动坝及船闸数目等,并进行费用统计。导淮会对此三条路线,到底何取何舍,“未敢遽作最后之决定”。于是,将研究结果提交该会委员会全体大会讨论,1931年9月19日,会议议决采用第三路线,即由张福河经废黄河至套子口。此后,导淮人海便按此路施工,至1937年春,工程初步完成。
  
  3 导淮会的最终计划及工程实施备受社会批评
  当然,导淮会最后定锤的导淮计划,不尽如人意之处甚多,社会相关人士继续予以批评指责。但限于财力匮乏的软肋,及其他因素,无法臻于完善的企望。如导淮会设计的人海流量在1000立方每秒,而水利专家指出人海“决非一千以下所能敷用”,1931年漫溢人海的淮水达到6000立方每秒,若“导之就槽人海,此事十分合理”。据导淮会计算,该年人海淮水量“当在三四千之间”,否则不能降低洪泽湖水位,即不足以排洪,而排洪问题不能解决,则“淮域沉灾,遂终不可免”。实际施工时,因筹款无着,计划更是缩小,原计划需款3400万,实际工程费仅1115.6万元,只得将河底宽度由120米减至35米,堤距由350米减至230米,只能泄水300至500立方米每秒。“此三五百泄量之泄槽,淮水能就之而勿舍耶?”

另外,就有限的资金内,入江入海谁先举办的问题也还颇起争议。导淮会所拟人江整理工程,费用是3000万元,“而此开掘淤黄泄量一千(满槽时可增至一千五百)之工程”,费用达3400万元。洪湖蒋坝水位在13.5米时,三河原有泄量只3800立方米,入江水道如以3000万元加以整理,则泄量即可增至9000立方每秒。“如以三千万元先办人海工程,则所能增加之泄量为一千”,故依水利工程学会的意见,如果政府筹足6000万元,使江海工程同时举办,乃为上策;仅筹3000万元整理入江水道,使之能泄9000立方每秒,(依洪湖水位在13.5米为标准)是为中策;若以仅有之款,开辟入海水道,仅泄5300秒立方米(即入江3800立方米每秒、加人海1500立方每秒),斯为下策”。其实,导淮会也说,若只辟排泄1500立方米每秒的人海水道,“而不图入江水道之整理与节制,则

于弥灾之效果甚微,窃期期以为不可”。李仪祉说,“三河坝不修,入江之水道未加整理以前,人海之道无多效益……人海之路,决难辟之如其宽畅,无操纵之机,无节制之道,虽有人海之路,亦难望淮之舍此而就彼也”。诚如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孙语圣 [标签: 民国 时期的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经济社会下的丑文化
    浅析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的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重构与融…
    浅析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
    浅析现代文化意识与当代包装设计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浅析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析军队价值观的社会文化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启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