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永乐大典》的价值、流传与利用

 在《永乐大典》纂修600年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仿真影印《永乐大典》之际,召开这次国际性会议,展示《永乐大典》的流藏历史和研究情况,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修复、保护和数字化方案,对于促进《永乐大典》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包括世界范围内现存《永乐大典》的全部出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简要发表个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编纂与价值


《永乐大典》不仅成书以来评价不一,早在编纂之初就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别。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太庙祭祖过后,对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谈起编书的设想:


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事(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再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纪载大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①]


要求非常清楚:一是全,采摘书契以来的百家之书;二是大,备辑为一书不厌浩繁。然而,解缙却有另一番见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时,解缙就曾上疏说,“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建议“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解缙认为“今六经残缺”,应当“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wWw.11665.cOm[②]其所瞩目者,仅仅限于儒学范围的经典。此时,解缙受命,仍然按照他本人的想法进行编纂,至永乐二年十一月纂成上奏,成祖朱棣赐名《文献大成》。但当翻检过后,却发现远不符“大而全”的要求:“上览所进书,向多未备,遂命重修”,任命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与解缙同监修,“尽通经史百家之言”的陈济“以布衣召为都总裁”。任用“尽通百家之言”的陈济,正是为了调整解缙的编纂思路。而且,陈济对编纂《永乐大典》所起实际作用,也要比解缙大得多。史称:“济与少师姚广孝等数人,发凡起例,区分钩考,秩然有法。”[③]四年四月成祖朱棣来到文渊阁,问“文渊阁经史子集皆备否”?解缙回答说“经史粗备,子集尚多缺”,仍然反映其编纂重“经史”而轻“子集”的倾向。成祖朱棣召来礼部尚书郑赐,命礼部选派通晓典籍的官员四出购求,“书籍不可较价值,惟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④]这次购求佚书,使许多“奇书可得”,对于编纂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编纂完成,成祖朱棣赐名《永乐大典》,并亲撰序文称:


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典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粲然明备,其余杂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见。盖网罗无遗,以存考索,使观者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卷而无所隐。[⑤]


全书所收历代文献多达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达明初,实现了“书契以来”“百家之书”“备辑为一书”的目标。据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全书缮写成22877卷,凡例并目录60卷,装潢成11095册,随表上进。

《永乐大典》收罗宏富,堪称空前。凡例一开头即作如是说:


是书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经史子集,与凡道释、医卜、杂家之书,靡不收采。……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谀词逸事,悉皆随字收载。


从编纂体例看,《永乐大典》所抄原书,直录原文,或整段移录,或整篇移录,甚至整部书移录。这一做法,使这部类书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丛书的性质。尽管清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对该书颇多微词,但仍以“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订”,因而从中“辑成编者”516种。[⑥]我们今天所用《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蛮书》、《水经注》、《明律》、《直斋书录解题》等重要史部书,都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永乐大典》凡例还规定:


因韵以考字,因字以求事,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字书体制古今不一,如钟鼎、盘杆、铸刻及虫鱼、科斗、篆书,散在各书,难于辩识,今皆不拘同异,随字备收,而钟、王以后诸家行草诸书,亦备其体。


以“洪武正韵为主”,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先注音韵训释,备录篆隶楷草各类字体。然后,依次将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诗文词曲,随类收载。所谓“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是吸收了韵书检字的做法,既有事目,又按韵检索,改变了类书单纯分类、不易检索的弊端,是对传统类书编撰方法的一个突破。而且,所抄原书的书名、作者标示非常醒目,便于查考。

《凡例》规定是《凡例》规定,这种“似丛书非丛书”的编纂方法,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何种文献入何韵、何字,编纂中显得比较随意,有的按首字入编,有的按第二字甚至第三字入编,造成混乱。自乱其例的最突出例证是:《永乐大典》引南宋洪遵《泉志》。按照《凡例》规定,“名物制度、旧有图谱,载在经史诸书者,今皆随类附见。若其书专为一事而作者全收入,如《五经礼器图》、《诗图说》全收入礼学、诗学;琴谱、竹谱全收入‘琴’字、‘竹’字之类”,则《泉志》“专为一事而作”之图谱,当收入“泉”字或“钱”字之类,但遍查《永乐大典目录》,怎么也找不到《泉志》一书的踪迹。原来,《泉志》的内容在《永乐大典》中是散见于各种钱币之下的,而不是以书的形式收入的。

 

二、著录与流传


《永乐大典》修成之后,除明世宗而外,均未引起重视,其书的著录与流传情况颇多疑点。

清修《四库全书》虽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但《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存目》对该书的著录却有不少疑问,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定都北京以后,移贮文楼(案文楼即今之宏义阁)。嘉靖四十一年,选礼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录正副二本,命高拱、张居正校理(案事见《明实录》)。至隆庆初告成,仍归原本于南京(案事见《旧京词林志》)。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案事见《春明梦余录》)。

明祚既倾,南京原本与皇史宬副本并毁。今贮翰林院库者,即文渊阁正本,仅残阙二千四百二十二卷。


“定都北京以后,移贮文楼”,这已说得明明白白,《永乐大典》随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贮藏文楼(即宏义楼)。可是,下面紧接着是嘉靖四十一年“重录正副二本”,“隆庆初告成,仍归原本于南京”。所谓“重录正副二本”,所据是《明实录》;所谓“隆庆初告成,仍归原本于南京”,所据为《旧京词林志》;而“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所据又为《春明梦余录》。此段著录,前后根据不一,却又未加详考,人云亦云,以致自相矛盾!其“重录正副二本”,所标根据是《明实录》,但查找《明世宗实录》,相关的记载有这样两段:


(书成,贮之文楼,其帙甚巨。)上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自后,凡有疑却,悉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及三殿灾,……上意欲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每为阁臣言之。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诏重录《永乐大典》,命礼部左侍郎高拱、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张居正各解原务入馆校录。[⑦]


同卷书中,大学士徐阶亦云:“昨计重录《永乐大典》,两处收藏”,均无“重录正副二本”的记载。按照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12的说法,(姚广孝重修)“赐名《永乐大典》,贮文渊阁,副本贮皇史宬”,则正本当为永乐初编本,副本应是嘉靖重录本。按照《旧京词林志》的说法,则“原本”即永乐初编本。唯独说“重录正副二本”,不但没有原始根据,而且“原本”之外,何为“正本”?何又为“副本”?根据《明实录》及《春明梦余录》,《永乐大典》实则二本,一为永乐初编本,一为嘉靖重录本,“正本”即“原本”,副本即重录本。

关于《永乐大典》的存毁情况,说法也不一致:

1、《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明确写着:“南京原本与皇史宬副本并毁。今贮翰林院库者,即文渊阁正本”。

2、通行的说法,被毁者为文渊阁正本,残存者为皇史宬副本(移翰林院库)。

3、被毁者为皇史宬副本,残存者为文楼原本。

不论三本,还是二本,对于明清易代被毁的说法,都只是推测,并沒有确凿的根据。因而,又形成另外一种推测,即《永乐大典》没有被毁而是随葬永陵了,明世宗“殊宝爱之”,不妨寄一线希望于永陵之中。

如此巨制,仅仅抄写两部,竟然不知其中之一的下落,确实是一大令人费解的历史之“谜”!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明末清初没有多少人重视其书。


三、发掘再利用


发现并认识《永乐大典》的巨大文化价值,是在其成书360多年以后的清高宗乾隆年间,但这时《永乐大典》仅残阙2422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上谕修《四库全书》,“特因”《永乐大典》“采摭甚博,其中或有古书善本,世不恒见,今就各门汇订,可以凑合成部者,亦足广名山石室之藏”,因派军机大臣为总裁,责令专司详校,并与《古今图书集成》互为核校,“择其未经采录而实在流传已少,尚可裒缀成编者”。[⑧]《四库全书》修成之时,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实际辑出四部书516种,自以为“菁华已采,糟粕可捐,原(书)可置不复道”了。此后,残存的书卷不断遭到洗劫,“家贼”盗窃,“外寇”掠夺。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多方搜集,至1960年得730卷,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再后,又陆续得67卷,中华书局亦影印出版。两次影印797卷,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残存的《永乐大典》,自18世纪中叶以来,学人们不断从中辑出已亡佚的古书,截至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从中辑出佚书近600种。

 

《永乐大典》所抄原书,标示书名、作者非常醒目,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尚有大量方志、医书、戏曲、民间文学著述未被辑出。从已经影印出版的797卷看,方志书超过七八百种、医药书亦有60余种,绝大多数尚待发掘整理,或正在进行中。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永乐大典》自身和从中所辑佚书存在的种种问题。

首先,《永乐大典》表面看“包装豪华”、抄写工整,还署有书手与复核者姓名,似乎非常认真负责,但只要细心与所引原书核对,就会发现并非如人所誉“不曾擅减片语”,实在有不少错漏,还往往弄错书名。

1、文字错漏。《永乐大典》卷15951“运”字韵下“五运”引《唐语林》,原出《封氏闻见记》卷4《运次》。两相对照,《永乐大典》错漏甚多,四库馆臣不得不另采《封氏闻见记》原文,作为《唐语林》的“补遗”。

下面,再请看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永乐大典》卷19637“目”字韵下“医目”条引《唐语林》,原出《因话录》卷6《羽部》。两相对照,《永乐大典》随意删改原文的情况更为严重:


《因话录》卷6《羽部》原文
 《永乐大典》引《唐语林》文字
 
相国崔公慎由廉察浙西。左目眥生赘,如息肉,欲蔽瞳人,视物极碍,诸医方无验。一日,淮南判官杨员外牧,自吴中越职,馔召于中堂。因话扬州有穆中善医眼,来为白府主,请遗书崔相国铉,令致之。崔公许诺。后数日,得书云:“穆生性麤疎,恐不可信。有谭简者,用心精审,胜穆甚远。”遂致以来。既见,白崔公曰:“此立可去。但能安神不扰,独断于中,则必效矣。”崔公曰:“如约,虽妻子必不使知。”谭简又曰:“须用九日睛明,亭午于静处疗之。若其日果能遂心,更无忧矣。”是时月初也。至六七日间,忽阴雨甚,谭生极有忧色。至八九大开霁。问崔公:“饮酒多少?”崔公曰:“户虽至小,亦可饮满。”谭生大喜。初,公将决意用谭之医,惟语大将中善医者沈师象,师象赞成其事。是日引谭生于使宅北楼,惟师象与一小竖随行,左右更无人知者。谭生请公饮酒数杯,端坐无思。俄而谭生以手微扪所患,曰:“殊小事耳!”初觉似拔之,虽痛亦忍。又闻动剪刀声。白公曰:“此地稍暗,请移往中庭。”象与小竖扶公而至于庭。坐既定,闻擳焉有声。先是,谭生请好绵数两染绛。至是,以绛绵拭病处,兼傅以药,遂不甚痛。谭生请公开眼,看所赘肉,大如小指,竖如干筋,遂命投之江中,方遣报夫人及子弟。谭生立以状报淮南,崔相国复书云:“自发医后,忧疑颇甚。及闻痊愈,神思方安。”后数日,而征诏至金陵。嗟夫!向若杨君不遇,谭生不至,公心不断,九日不晴,征诏遽来,归期是切,碍其目疾,位当废矣,安得秉钧入辅,为帝股月厷?此数事足验玄助。而公作相之后,谭生已逝,又何命之太薄也!
 崔相慎由廉察浙西,左目生赘肉,欲蔽瞳人,医久无验。闻扬州有穆生善医眼,托淮南判官杨收召之。收书报云:“穆生性麤疎,恐不可信。有谭简者,用心精审,胜穆生远甚。”遂致以来。既见,白崔曰:“此立可去,但能安神不扰,独断于中,则必效矣。”崔曰:“如约,虽妻子必不使知。”间又曰:“须用久目睛明,亭午于静室疗之。若其日事,遂无忧矣。”至日开霁。问崔饮多少,“饮虽不多,亦可引满。”谭生大喜。初,崔将谭生唯语大将中喜医者沉大师象,赞之。是日引谭生于宅北楼,唯师象与一小竖在,更无人知者。谭生请崔饮酒,端无思,以刀圭去赘,以绛帛拭血,傅以药。遣报妻子知。后数日,征诏至金陵。及作相,谭生已卒。
 


不仅文字少了340余字,略去崔相国铉荐举谭简前后的情况,而且将人名弄错,淮南判官“杨牧”讹作“杨收”,甚至连“善医者沈师象”也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

2、弄错书名。现存《永乐大典》中,至少有两处将裴启《语林》误作《唐语林》。一处在卷2807“枚”字韵下,“纸万九枚”条引《唐语林》“王右军为会稽,库中有笺纸九万枚”[⑨];一处在卷12017“友”字韵下,“卹穷友”条引《唐语林》“孔嵩……与颖川荀彧共游太学……”[⑩]。两处所引,均为非《唐语林》,而是误以裴启《语林》为《唐语林》。尤其不应该出现的错误是,将晚于《唐语林》的《容斋续笔》中的《唐人酒令》,当作《唐语林》的文字引入《永乐大典》中。

其次,从《永乐大典》中所辑佚书,有待新的校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1、错辑,需要剔出。《宋会要辑稿》17类中,至少有9类(帝系、礼、乐、舆服、崇儒、运历、食货、方域、蕃夷等)辑入了《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玉海》、《文献通考》、《宋史》部分志传以及其他书的文字,在今后的进一步整理中必须明确指出,并予剔出。[11]

2、漏辑,需要增补。《东斋记事》为北宋史学家范镇所写有关时事见闻的一部笔记,《宋史·艺文志》著录为12卷,《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为10卷,明代以后逐渐散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5卷,又以《皇朝事实类苑》、《类说》所引《东斋记事》相校,删除重复,续为补遗1卷。但是,以今存《永乐大典》核校,又发现《永乐大典》卷3579“村”字韵下“侍中村”条引《东斋记事》“贾直孺黯尝言……鬼亦然戏谑矣”等98字,被四库馆臣漏辑。上面提到的《唐语林》,被四库馆臣漏辑的至少还有3条673字:其一,卷2606“台”字韵下“西台”条引“高宗朝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为西台,尚书省为文昌台”等196字;其二,卷2972“人”字韵下“才人”条引“武宗王才人有宠”等429字;卷18209“将”字韵下“军士逐将”条引“武宁节度使康季荣不卹军士”等48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各类书籍,与《文献通考》直接沿引《直斋书录解题》的著录相对照,有许多脱句、脱字需要补入。

3、文字错落,需要订正。

上面比较了《永乐大典》卷19637“目”字韵下“医目”条引《唐语林》对《因话录》的删改,下面再比较四库馆臣辑《唐语林》对《永乐大典》引《唐语林》的删改:


《永乐大典》引《唐语林》
 聚珍版《唐语林》
 
崔相慎由廉察浙西,左目生赘肉,欲蔽瞳人,医久无验。闻扬州有穆生善医眼,托淮南判官杨收召之。收书报云:“穆生性麤疎,恐不可信。有谭简者,用心精审,胜穆生远甚。”遂致以来。既见,白崔曰:“此立可去,但能安神不扰,独断于中,则必效矣。”崔曰:“如约,虽妻子必不使知。”间又曰:“须用久目睛明,亭午于静室疗之。若其日事,遂无忧矣。”至日开霁。问崔饮多少,“饮虽不多,亦可引满。”谭生大喜。初,崔将谭生唯语大将中喜医者沉大师象,赞之。是日引谭生于宅北楼,唯师象与一小竖在,更无人知者。谭生请崔饮酒,端无思,以刀圭去赘,以绛帛拭血,傅以药。遣报妻子知。后数日,征诏至金陵。及作相,谭生已卒。
 崔相慎由廉察浙西,左目生赘肉,欲蔽瞳人,医久无验。闻扬州有穆生善医眼,托淮南判官杨收召之。收书报云:“穆生性粗疏,恐不可信。有谭简者,用心精审,胜穆生远甚。”遂致以来。既见,白崔曰:“此立可去,但能安神不扰,独断于中,则必效矣。”崔曰:“如约,虽妻子必不使知闻。”又曰:“须用天日晴明,亭午于静室疗之,始无忧矣。”问崔饮多少?曰:“饮虽不多,亦可引满。”谭生大喜。是日,崔引谭生于宅北楼,唯一小竖在,更无人知者。谭生请崔饮酒,以刀圭去赘,以绛帛拭血,傅以药。遣报妻子知。后数日,征诏至金陵。及作相,谭生已卒。
 


文字再次削减,“大将中善医者沈师象”被删除。“须用九日晴明”,一改为“须用久日晴明”再改成了“须用天日晴明”。

4、归类、编排不当,举不胜举,不再赘文。

我们可以这样说:凡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各书,差不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上述种种问题,需要我们再作认真的核校。


*                              *                             *


仿真影印《永乐大典》的出版,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书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近二三十年,围绕《永乐大典》出版了一些工具性的书籍,但尚不足以适应各个方面的需要;对于《永乐大典》的系统研究和系统开发,似乎还谈不上;使用或利用《永乐大典》,还主要限于单本单本的佚书辑录方面。应当集合所有相关的成果,综合开发、利用这一中国文化的宝库,加快《永乐大典》数字化的进程,使其发挥更加广泛的效用。相信随着该书的数字化,必将迎来一个研究、利用《永乐大典》的新气象!

 

 


 

[①] 《明太宗实录》卷21,永乐元年七月丙子。

[②] 《明史》卷147《解缙传》。

[③] 《明太宗实录》卷36,永乐二年十一月丁巳。《明史》卷152《陈济传》。

[④] 徐继登《典故纪闻》卷6。

[⑤] 《明太宗实录》卷73,永乐五年十一月乙丑。按:《实录》载“上亲制序”,称“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连筠移丛书》载《明成祖文皇帝御制<永乐大典>序》,则称“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六年之冬”;所载姚广孝《进永乐大典表》,署“永乐六年十二月  日”。

[⑥] 《四库全书总目》卷137《类书类存目一》著录《永乐大典》,以从中“辑成编者”:“凡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共四千九百四十六卷。”最近所见的一份统计,亦稍有不确。据《四库全书总目》中标有“永乐大典本”者统计,实际著录数(包括存目)为:经部79种、史部79种、子部173种、集部185种,共516种。

[⑦] 《明世宗实录》卷512,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

[⑧] 《四库全书总目·卷首》。

[⑨] 详见《艺文类聚》卷98。

[⑩] 详见《类林杂说》卷4《仁友》30。

[11] 参见陈智超《解开<宋会要>之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谢保成 [标签: 永乐大典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永乐大典》的成书、散佚及整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