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揭示史前中国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方法
摘 要:《山海经》是史前人文、地理、气候、历史的唯一科学记录,具有很高的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可以科学有效地揭开因史前人类用神化的记叙手法记叙历史所形成的神秘面纱,清晰地看到史前中国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初期这一阶段的基本面貌。
 
  abstract:《the record of the mountain and sea 》be unique science record of prehistoric humanities、geography、weather、history, have the very high science credibility and the result matches degree of history, pass by《the record of the mountain and sea 》 of research, can expose china availably by science prehistoric mysterious.
 
  关键词:《山海经》;史前,全新世;昆仑丘,河套;海侵;人文地理
 
  key words:《the record of the mountain and sea 》;prehistoric, holocene;the mountain of kunlun, river set;sea invade;human geography
 
  一、《山海经》的科学信度与效度
 
  1.1、《山海经》简述:
 
  经过十余年不懈研究,我以为《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应该是史前炎黄各氏族的口头传说,以及帝喾后期(包括唐尧、虞舜、夏禹时期)对各地山川的考察记录。wWW.11665.COm
 
  从《山海经》山经部分清晰地勾画出西山、中山和北山的情形,而南山、东山的情形甚为虚妄、模糊的情形看,山经应当是炎黄氏族群对自己发祥、居住地域的一部地理和人文情况记录,其形成年代恐怕要远于夏禹治水时期。
 
  夏禹治水时期(前2150年左右),海侵现象早已结束,但东山经记叙的依然是海水漫漫的情形,这说明,山经主体部分的形成,应在夏禹治水以前。
东山、南山二经的记叙内容相对模糊,一则说明山经的形成,与当时的东夷氏族、南方氏族,没有紧密关系,二则说明,夏禹的治水工作,多在西山、中山、北山三经所记叙的地域。
 
  山经中,惟有西山、中山二经记叙了神灵(即氏族首领的神化形象),而西山、中山所涵盖的地域,正是炎帝氏族群和黄帝氏族群发祥、居住的地域。这说明山经主体的形成,应该在前4500年~前3800年的炎黄时期。
 
  因此,《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应在夏禹治水以前,由炎黄各氏族完成内容,最后由夏禹前后的人们完成书籍。而《山海经》的海经部分,我以为它是夏以后的人们,总结各地的古史传说,在不同的年代完成。
 
  根据海经所记叙的内容看,海外四经最早出现,其后是大荒四经,再后是海内四经,最后是海内经。
 
  我同意王红旗先生的观点[1],根据海经所记叙内容的历史时序,判断海经各经的成书年代。
 
  海外四经记叙的内容,截止于商代,因此,海外四经的成书,应在商代以前的某个时期。
 
  海外四经记载的地域,大致在秦岭、两湖平原、江淮以南,河套、大青山以北,六盘山、贺兰山以西,泰山、淮涡流域以东。
 
  大荒四经记叙的内容,截止于周代,因此,大荒四经的成书,应在周代以前的某个时期。
 
  大荒四经所记载的地域范围,与海外四经大体相当。
 
  海内四经的完成,应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正是百家争鸣的文化时期,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应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潮流,而海内四经的内容,恰恰具有这样的文化倾向。
 
  海内,意即天下所有地域,因此,海内四经记载的范畴,涵盖海外四经、大荒四经,似乎是对山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的补充、说明。
因文字载体的保存问题(如布帛损坏或竹简脱落),海内四经错位、遗漏很多,造成了刘向父子修订《山海经》时,不得不在海内四经后,附加了海内经。
 
  海内经杂乱而涵盖,似乎是对《山海经》海经部分(尤其是海内四经)做补充,而补充者又不太明晰此前成书的海经部分的准确信息,因此导致内容一没有文字意义的上下延续和承接,二没有地理方位和描述顺序,与此前成书的海经部分,形成内容表达上的许多差异。鉴于此,它应当是西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及其儿子刘歆)校经传,修订《山海经》时,将因文字载体的保存问题而从海经部分(尤其是海内四经)脱漏下的那些文字,因无法考据原文在何处,而简单地汇总成一篇,附加在海内四经后面的。
 
  1.2、《山海经》的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
 
  依据《山海经》对中国史前人文地理进行考证,必须确证《山海经》的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
 
  一般以为,《山海经》是史前人类的口头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岁月,在历史时期完成著述,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不高,甚至没有科学研究价值。
 
  而我经过十余年研究,将最新考古(包括地理、气候、人类文化)成果,与《山海经》相关记载对比,发现,《山海经》的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相当高(尤其是山经部分和海外四经、大荒四经部分)。以下就是无可辩驳的例证。
 
例1:
 
  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指出[2],冰川和冰缘遗迹的研究都证明,中国境内历次冰期都没有出现过大冰盖,即使是在青藏高原上,也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大冰盖。这是季风环流形势下,冬季虽低温却干旱,夏季虽多雨却高温,都不利于冰雪积累之故。最后冰期结束后,与全球趋势相应,中国境内气温回升,降水增多,至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达到最高峰,称为仰韶暖期;其后,温度在波动过程中降低,至公元1500—1850年期间达到最低点,成为世界性的“小冰期”;19世纪末以来,气温又略有升高。[3]如采取大理冰期年平均温0℃线通过大连附近,此线向西延伸时将在北京以北接近密云(年平均温10.9℃)的位置上通过,并沿西山、太行山麓而下,跨越漳河,然后折向潞沁高原。从30年代以来,太行山前以及北京西、北郊,关于冰川遗迹的报道日益增多,泥砾及带擦痕砾石是主要内容。不论对成因最后作怎样的解释,实际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因而将京西北、太行山麓确定为冰期永冻土带边缘,是合理的。
 
  对此,《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只在西次四经的申首山、北次一经的小咸山、北次二经的狂山、姑灌山、北次三经的空桑山,有“冬夏有雪”的记录,这说明,山经部分的形成时期,恰是仰韶暖期,本来就没有形成大冰盖的中国,唯在华北和西北的极少数地点,尚有一些冰期冰雪覆盖的“痕迹”,而其记录的“冬夏有雪”的地点位置,也符合中国北方冰期永冻土带的地理纬度。
 
例2:
 
  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指出[2],内蒙古高原边缘的半干旱地区内,从东北向西南,自大兴安岭西麓至鄂尔多斯,是另一条湖泊萎缩带,残存的许多湖泊,周围都存在多层湖岸遗迹。其中岱海的最高湖水面高出现代湖面约30米,达来诺尔约高出69米。值得重视的是从这些高湖岸遗迹中取得的c年龄数据,与青藏高原上相应高湖岸取得的数据极为接近。
 
  对此,《山海经》(尤其是西山、北山经部分)予以了准确的描述,记录了河套地区的稷泽、泑泽、北方(直至大兴安岭西麓)的大泽、印泽、泰泽等一系列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大型湖泊。
 
例3:
 
  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指出[4],自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以后,海面发生世界性的迅速回升,但至距今8000年左右上升速度减低,以后的起伏幅度就比较小了。影响全新世海面升降的因素是复杂的,在我国特别要考虑到最新构造运动所起的作用,但就总的进退趋势来说,与全新世气温变化过程是同步的。我国境内,辽南平原海侵达到盘山地区,渤海湾西岸达到宝坻、天津、文安、沧县、海兴地区,莱州湾西岸达到广饶地区,苏北达到里下河地区,苏南浙北达到太湖、杭嘉湖、宁绍地区,以南在灵江口、瓯江口、闽江口、九龙江口、韩江口、珠江口及海南岛等地也都有海侵记录。沉积物测年分析表明,海侵在距今5000—6000年时达到最高海面,高海面的高程高出现代海面3—4米;以后,总趋势为海面缓慢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过距今4700-4000年、3800—3000年和2500—1100年等几次小波动,出现高程1—2米的高海面,每次高海面都留下了贝壳堤之类的遗迹。这一波动过程与气温波动相符,但海侵所及的最大范围和型式却往往受构造变动的影响,最大的海侵在华北平原、苏北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得以深入内地达二三百公里,正由于这些地区属于构造沉降带。
 
  对此,《山海经》的东山经部分,予以了准确的描述,东次二~四经,描述的正是以上海侵的情景。
 
例4:
 
  最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指出[4],最后冰期结束以后,全球处在气温升高的阶段,北半球森林带北移,山地树线升高,冰盖融化,海面迅速上升,约在距今5000—6000年左右,达到温度高峰,正当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因而称为“仰韶温暖期”,估计华北地区年平均温度高于现代2—3℃,冬季1月平均温度高于现代3—5℃。当时竹类大面积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遗址的动物遗骸中有食竹笋、竹根为生的竹鼠;山东历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炭化竹节;河南淅川下王冈遗址发现大量竹炭灰等,都是证明。而现代大面积竹类的生长范围不超过长江流域。
 
  对此,《山海经》的山经部分(无论是西山经,还是北山、东山、中山经),都有竹和漆树、楠木的描述。
 
例5:
 
  当代人类考古研究不争的共识[5][6][7],自鄂尔多斯(河套地区)高原向南直到川西北、青东北的河、渭流域,是仰韶文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区,而代表仰韶文化早期的中国史前人类,正是由泾水以北的黄帝轩辕氏和渭水流域至豫西北的魁隗神农氏这两大族群构成。
 
  《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对此予以了准确的描述。整个山经部分,只有西次三经和中山经记录有神灵,而山经记载的这两个地域,恰恰对应着考古学上的黄帝轩辕氏和魁隗神农氏在仰韶文化初期的生活地域。
 
  证实《山海经》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的例证还有很多,限于论文篇幅,这里不再缀述。
 
  因此结论:《山海经》关于史前(主要是全新世)的人文地理记载,除去历史时期因文字载体错乱(主要是竹简脱落)造成的少量内容错乱因素,如果经过科学缜密的勘误,应该对当今的中国史前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
 
  二、本文研究方法
 
  2.1、以山定水,以水定山
 
  《山海经》记录的某些山水,当代可以确指,如下表
 
《山海经》记载的山、水当代确指的山、水
西次一经、太华山陕西华山
西次一经、嶓冢山陕西宁强嶓冢山
西次一经、天帝山甘肃天水麦积山
西次二经、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青海湟水中下游
西次三经、泑泽黄河前套
西次三经、稷泽黄河后套
西次三经、三危山甘肃敦煌三危山
西次四经、白于山陕北白于山
西次四经、鸟鼠山甘肃渭源鸟鼠山
北次二经、王屋山山西垣曲王屋山
北次三经、燕山冀北、燕山

 
  利用当代确指的《山海经》记录的山、水,依据《山海经》记叙的山水间的方位、地脉关系,可以定位《山海经》时代地理的准确信息。
 
例如:
 
  根据太华山、嶓冢山、天帝山、渭水的定位[8][9],可以通过方位、距离的计算推导,推算出西海应是川西若尔盖湿地,以及所有西次一经所记载的山、水的大致地理位置。
 
  根据泾水、河水、白于山、鸟鼠山的定位,也可以推算出崦嵫山即今日青海西倾山,以及所有西次四经所记载的山、水的大致地理位置。
 
  2.2、连环举证
 
  利用相关记载的地理方位,对某地点的地理方位进行逻辑推演,再利用当代地图,进行图上推算,然后,再与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比照。
 
  例如,对颛顼出生地若水的推断:
 
  海内经记载“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根据这三节记载,青水在华山附近,黑水在都广野(成都平原)附近。[8][9]再根据地图推算,则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的若水,必然是嘉陵江无疑。
 
  然后,再根据人文地理的考古成果[10] [11],颛顼后裔白马氏(即夏禹父系鲧氏)生活地域在川西岷江流域的茂汶盆地,推出结论:若水就是今日的嘉陵江上游地区。
 

  2.3、相互举证

  根据《山海经》各部分记载的地域逻辑关系,进行逻辑推演。

  例如,对西次三经中昆仑丘、河源的推断:

  根据北次各经对泑泽、稷泽的地理方位记载,与西次三经记载的泑泽、稷泽地理方位对比,可知泑泽、稷泽应在黄河河套地区。而西次三经记载的河水所潜的泑泽,正与河套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形符合。据此可推知,西次三经所记载的各山,就围绕泑泽所在的河套地区,依次排列。

  再根据北次一经对敦薨山的记载“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次三经所记载的昆仑丘,并不是现在青海地区的昆仑山,而是靠近今日吕梁山脉北段、河套前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一座山。

  三、史前中国地理概貌

  依据上述研究方法,结合当代人文考古、史前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参考了王红旗先生对西次三经昆仑丘的定位,本文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信度和历史效度的史前(这里指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中国人文地理著作,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知史前中国北方(包括中原)地区人文地理。

  下面,给出十几年研究的部分结论,主要是一些史前中国人文地理的关键点和焦点,供中国史前学研究借鉴。

  3.1、山经

  北山经所记载的地域是:西河(黄河从内蒙土默川到陕西风陵渡段)以东,阴山山脉以南,南河(黄河从陕西风陵渡到河南濮阳段)以北,东河(黄河从河南濮阳到天津东南古黄河口段)以西。

  西山经所记载的地域是:西北到新疆与甘肃交界的天山末端、罗布泊,西到青海的湟水上游,西南到青海的西倾山,东到西河,北到内蒙狼山,南到陕西米仓山、四川若尔盖。

  中山经所记载的地域是:西到四川的岷山,南到湖南的洞庭湖地区,北接秦岭、南河,东到江淮。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地域不包括四川盆地和洞庭湖以东的长江南岸地区。

  《山海经》的山经部分,北山经记载地理方位最准确,西山经除西次三经外,记载的地理方位也很准确,中山经的山序与地理方位的顺序杂乱,且将原来的中次一经已丢失,而将原属北次二经的部分山编成中次一经。

  经过长期的研究,我发现:

  问题一:《山海经》山经部分所记载东山经,地理方位基本准确,但情形却是七千年前海侵年代的景象,而且各山的距离、方位记载多属主观直觉,而非实测结果;

  问题二:《山海经》山经部分所记载南山经,地理方位记载很虚,似乎这一部分的记载内容,很大部分是通过间接方式获得,没有经过核实,因此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问题三:《山海经》山经部分,只有西次三经和中山经记载有神灵。

  问题四:西次三经所记载的各山,起点在陕西境内白于山东南靠近山西处,沿西河、北河(黄河前套、后套间的河段)一直过贺兰山、祁连山,到达新疆境内的天山末端、罗布泊地区,其方位记载很虚,而神灵记载却很实,且西次三经脱离西山经的地理方位排序,明显与西次一、二、四经分离,似乎是山经作者的一种有意识的撰写行为,隐含着某种现实寓意。

  3.1.1西山经

  西次一经:钱来山在陕西潼关附近,太华山就是华山,符禺山在陕西罗敷附近,羭次山在陕西高塘附近,时山在陕西葛牌附近,大时山在陕西太白山,嶓冢山即陕西宁强嶓冢山,天帝山应是甘肃麦积山,皋涂山在甘肃理川附近,騩山在川西若尔盖附近。

  研究西次一经发现:西山经所谓赤水,就是黄河从青海积石山到宁夏银川段,盼水即甘肃洮河,西海即川西若尔盖湿地。

  西次二经:钤山在陕西韩城附近,泰冒山在陕西合阳附近,数历山在陕西铜川附近,龙首山在甘肃彭阳,鸟危山在甘肃会宁附近,皇人山、中皇山、西皇山在青海境内的湟水岸边,莱山即青海的托来山。

  研究西次二经发现:西山经所谓赤水,就是黄河从青海积石山到宁夏银川段,鸟危水就是甘肃祖历河,楚水就是陕西石川河。

  西次四经:阴山应在陕西黄龙到韩城间,鸟山在陕西黄龙附近,上申山在陕西南泥湾,号山在陕西羊马河附近,孟山在陕西新城堡附近,白于山即陕西白于山,邽山应为甘肃华家岭附近,鸟鼠山就是甘肃渭源鸟鼠山,崦嵫山就是青海西倾山。

  研究西次四经发现:西山经所谓洋水,似指甘肃葫芦河。

  西次三经:崇吾山应在陕西佳县附近,不周山应在内蒙准噶尔旗到山西平朔间,泑泽在内蒙黄河前套(土默川盆地),钟山、槐江山应在内蒙乌拉特前旗地区,昆仑丘应在陕西鄂尔多斯高原西南方,羸母山似是宁夏贺兰山,玉山似在甘肃冷龙岭或乌鞘岭,长留山似在甘肃龙首山或合黎山,三危山就是甘肃敦煌三危山,泑山应为甘肃马鬃山,翼望山应在新疆罗布泊地区。

  研究西次三经发现:西次三经脱离西山经的地理方位排序,越过二经到四经间的正常排序规定的地理方位,直接放在了四经以北以西地域,明显与西次一、二、四经分离。三经所记载地域的各山,不论是方向还是距离,都是模糊不清,若按一、二、四经的方向和距离概念,依据三经所给的方向和距离来排列三经各山,则不周山已经接近陕西鄂尔多斯高原西北方,峚山和钟山的位置就无论如何也排不到前套和后套,即使我们能将峚山和钟山的位置排到前套和后套,其以后的槐江山、昆仑丘也将远离赤水(黄河从青海积石山到宁夏银川段)以东的陕西鄂尔多斯高原,进入内蒙狼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这显然不符合现代考古研究考证的史前中国西部(尤其是西北方向)各氏族生活地域的实际情形。

  因此,可以肯定,《山海经》的山经部分,是有意把西次三经从西山经中单独列出,以示三经与一、二、四经的不同,以示三经所载内容的神秘与崇高。

  从现有的史前地理研究成果看,在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期的最冷期(2.2万~1.3万年)以外的时期,陕西鄂尔多斯高原到内蒙的河套地区,曾经是个水草丰美、气候宜人的地方,这里曾经有3万5千年左右的河套文化(也称鄂尔多斯文化),是中国北方晚期智人最早出现的地方。

  从现有中华史前人类研究的阶段成果看,黄帝轩辕氏族群就发祥于泾水上游,在进入渭水流域前,主要游猎生活在泾水以北到河套间的陕西鄂尔多斯高原。

  因此,西次三经这样与西次一、二、四经不同,也说明了《山海经》山经部分的创作者,与天鼋轩辕氏族群有着一定的渊源,可以推断,他(或她)要么是与天鼋轩辕氏族群有着亲密关系的人,要么就是天鼋轩辕氏族群的族裔。

  他有意把西次三经从西山经中单独列出,以示三经与一、二、四经的不同,他有意把西次三经所记载的地理方位和实际地理方位情况造成差异,以显示西次三经所载地域的神秘与崇高。

  他这样做,恰恰表达了这样的一组信息:从泾河以北到河套间,曾经是天鼋轩辕氏族群发祥、生活过的一个地域。这里众多的氏族部落(钟山的烛龙、鼓,槐江山的英招,轩辕黄帝的定居地(圣城)昆仑丘,天鼋轩辕氏族群的亲族陆吾,羸母山的长乘),都曾经拜伏在天鼋轩辕氏族群周围。从贺兰山向西的各氏族(玉山的西王母,三危山的三青鸟),也曾与天鼋轩辕氏族群发生过亲密的关系。

  3.2、海外四经

  海外四经记载的地域,大致在秦岭、两湖平原、江淮以南,河套、大青山以北,六盘山、贺兰山以西,泰山、淮涡流域以东。

  海外南经:结匈国应在岷山附近,比翼鸟应在大巴山西段,毕方鸟应在秦岭东段,讙头国应在武当山地区,三苗国在两湖平原附近,昆仑虚在大别山,寿华之野在大别山东麓靠近长江的地方,狄山就是东山经里的岳山,在淮北与淮南间。南方祝融,指祝融八姓,在江汉地区、江淮地区。

  海外西经:灭蒙鸟在白龙江上游,大乐之野在洮河上游,常羊之山在秦岭西段,丈夫国在泾水上游以西,巫咸国在六盘山地区,轩辕国在银川附近的鄂尔多斯高原,诸夭之野在银川盆地,白民国在贺兰山以西,西方蓐收,指少昊氏族群东迁后,留在祁连山以西地区的一个分支。

  海外北经:钟山应是狼山,相柳应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北,夸父北饮大泽,应在河套地区,务隅之山应在大青山南麓,北方禺强,在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间的渤海沿岸。

  海外东经:嗟丘,在苏南或安徽南部,青丘国,在安徽怀远附近,汤谷、扶桑在山东沂、沭流域。东方勾芒,少昊氏族群在华东地区的一个分支。

  3.3、大荒四经

  大荒四经所记载的地域范围,与海外四经大体相当。

  除了比海外四经记叙得多而详细,大荒四经还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大量描述帝俊的文字,尤其是大荒东经。似乎描述帝俊的余兴未尽,兼及帝颛顼的文字也相对较多。这是否说明:大荒四经的作者和帝俊、帝颛顼有着特殊的感情?

  古史传说中,帝颛顼将天帝权位传给帝俊,帝俊为黄帝增孙,颛顼为黄帝儿子昌意的孙子,因此,颛顼与帝俊的权力承接,因这种亲缘关系而成立。

  按大荒东经,帝俊似乎出自东方(即东夷地区),而黄帝轩辕氏族群主要在西北和中原,东方只有认轩辕黄帝为父、改羸姓为姬姓的少昊青阳氏和海隅民族禺號,难道帝俊就是青阳氏的后代帝喾?

  如果这样,大荒四经展示的,就是大汶口文化向各地的龙山文化演进时期的人文地理。

  3.4、海内四经

  海内四经的完成,应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正是百家争鸣的文化时期,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应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潮流,而海内四经的内容,恰恰具有这样的文化倾向。

  海内,意即天下所有地域,因此,海内四经记载的范畴,涵盖海外四经、大荒四经,似乎是对山经、海外四经、大荒四经的补充、说明。
因文字载体的保存问题(如布帛损坏或竹简脱落),海内四经错位、遗漏很多,造成了刘向父子修订《山海经》时,不得不在海内四经后,附加了海内经。

  因此,研究借鉴海内四经尤其是海内经的内容资料,必须首先研究参照山经、海外经、大荒经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红旗.经典图读山海经[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8第一版
2、张兰生.中国环境演变研究的进展[j].地理科学,第10卷,第3期,1990年
3、张兰生.中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气候复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第1期
4、张兰生.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与地域分异[c]
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三联书店,1999年6月北京第1版,122页
6、许顺湛.陕西仰韶文化聚落群的启示[j].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
7、孙祖初.半坡文化再研究[j].考古学报,1998年第4期
8、地图科学研究所.中国地形(立体地图)[z].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01第一版
9、中国分省地图册[z].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
10、陈卫东,王天佑.浅议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j].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
11、张强禄.白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初步研究[j]. 考古,2005年第2期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薛翔骥 [标签: 中国人 地理 方法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通过史前骨器玉器的雕刻,论证甲骨契刻前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