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从台儿庄战役看李宗仁归来

  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震惊中外的大捷;李宗仁归来是1965年李宗仁回归社会主义祖国这一轰动世界的举动。它们都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和周恩来总理的辉煌业绩载入史册。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重新回顾这两段历史,并以台儿庄战役作为李宗仁归来的重要历史远因提出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说明李宗仁所走过的道路,是一切爱国者必然要走的道路,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是过去统战工作的继续和发展,这对于进一步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宗仁归来》一书前言中指出:“李宗仁归来的远因,一直要追溯到本世纪(20世纪)军阀割据的年代,要从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深刻的矛盾谈起。”这是有道理和事实根据的。国民党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长期以来围绕争夺权力和地盘与蒋介石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经过一九二九年三月的蒋桂战争,一九三0年四月至十一月的中原大战以后,新桂系力量大为削弱。但还是保持着广西地盘,在国民党中是一个握有一定军事力量的政治派别。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李宗仁的反蒋增加了抗日爱国的新内容。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们一方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不满;另一方面主张对日作战。1936年李宗仁发表了《焦土抗战论》,表示“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表现中华民族自存自立之伟大能力与精神。”(原载南宁《民国日报》1936年4月18日)表现出抗日之坚决。同年6月两广在两次通电中痛陈“‘九、一八’之创痕未复,‘一、二八’之腥血犹存。WwW.11665.cOm辽吉黑热四省之同胞,陷于敌人铁蹄之下,已愈五载,今平津又将继矣!”表示“黄河以北寸土不容于人”。誓率所部“为国家雪频年屈辱之耻,为民族争一线生存之机”(《李宗仁回忆录》下671页)更是一片爱国、真诚抗日的表现。1936年11月,蒋介石非法逮捕救国会七位领导人,李宗仁、白崇禧发出紧急营救电,赞扬“七君子”“系爱国热情所应有之表现”,要求政府“对于爱国运动似不应予压迫。”也可谓义正词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等十六人联合向全国发出通电,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统一抗日战线,立即对日宣战,要求进攻西安之中央军从速移绥远抗日,广西军一部北上援绥。(《西安事变资料选辑》第151页)表现出为了团结抗日敢于牺牲的精神。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在李宗仁的倡导和组织下,“广西省派出的军队比中国其它任何一省都多。”(《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第264页)广西组建四个军共四十个团,嗣后改编为三个集团军,即十一、十六、二十一集团军。由李品仙、夏威、廖磊分任各集团军总司令。不久廖磊、李品仙两集团军依次北上入湘,开赴前线抗日。“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廖磊的二十一集团军参加了大场保卫战,数日之内六个旅长三死二伤,表现了抗战的坚定性。据有人回忆:“上海战争结束,四十八军三万五千人,差不多两万人牺牲。”(张义纯:《国家民族之新生命》)在抗战后的两年内,“广西曾动员了几十万壮丁,踏上了民族解放的缰场。”(《抗战中的中国军事》第214页)八桂子第血战沙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誉。以上都不同程度的体现李宗仁忠诚于抗战事业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台儿庄战役前夕,他曾对一些将领说:“诸位和我都在中国内战中打了二十余年回想起来,也太无意义……都把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从今以后,大家一致和敌人拼命。”(《李宗仁回忆录》下第730页)坚定了这些将领抗战的决心。不久李宗仁指挥桂系第三十一军、庞炳勋军团、张自忠的五十九军、邓锡候的二十二集团军,一拒敌于明光,二阻敌于临沂,三挫敌于滕县。在台儿庄战役中,李宗仁将军怀着爱国抗日的报国之心,有为中华民族而死在沙场的民族革命精神,他能统览全局,团结上下,协力作战。他之所以有这样英勇善战的表现决非一日之功,是其长期爱国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在此思想基础上,重视和忠实的执行了与我党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国共通力合作终于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也是李宗仁归来的主观原因,因为思想事物的变化,总是有其内因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李宗仁的一生,饱经沧桑,到了晚年,远适异国,看到社会主义祖国日益强盛,在党的政策感召下,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于是毅然离开美国,回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表示:“期望追随我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坚定牢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饱满高尚的,强国富民的愿望是强烈的,他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思想这个东西,不仅是人脑的反映形式,同时也是反射形式。思想的构成形式是层次性,思想层次的指导性,是思想对于行为的反射作用,支配作用和指挥作用。也就是说人们的行动是受某种思想支配和指挥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因为思想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和动力。历史过程离不开人的思想动机、心理活动,离不开人的认识、情绪和意志。当然李宗仁归来时也不例外。李宗仁归来的思想动机是爱国。但是仅仅从李的思想动机还不能掌握他的思想深度、广度和思想核心。因为行为动机还往往是他思想的外层,还不能掌握它的内层,把握他的思想层次递进的高度。李宗仁归来是他自觉进行这种指导的结果。所谓思想里层,是指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人生观、世界观等。如果当时他没有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种政治观念的明确性、没有热爱祖国这种道德观念的高尚性、没有识大体顾大局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这种人生观的坚定性、没有属于核心地位的世界观的唯物求实性。李宗仁要排除万难毅然冒着被特务杀害的危险归来是不可设想的。所以说对李宗仁说也存在“世界观的改造是根本性的改造”问题。从世界观的高度来衡量,对抗日战争初期的李宗仁不能以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来述评,因为他或明或暗都对人民革命有过支持,而应该以爱国将领、共产党的朋友来衡量。李宗仁归来后,不能以国民党政权归顺的代总统来述评,因为他在国外十六年或多或少都对人民革命事业、对社会主义祖国有过支持和颂扬,而应该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者、共产党的诤友来衡量。近代中国历史证明,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不但是共存的而且是相通的,他们之间没有一道不可愈越的鸿沟。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这是许多共产党人和先进人物所走过的道路,各民主党派和在大陆的许多原国民党将领也已经走过了这段历程,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和积极参加者。在现代中国,有许多爱国进步人士,是在共产党的教育和帮助下,由爱国主义,转变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进而转变为信仰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爱国进步人士所必然要走的共同道路。李宗仁由爱国主义,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后来这种思想虽曾受过压抑但并未冥灭,可以重新“点燃”这种思想,成为回归的历史渊源,在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感召下,又激发起爱国热情,并大放异彩,进而得到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关键是李宗仁自己作了不懈的努力。


纵观李宗仁的一生,前期曾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是具有爱国思想基础的,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后来却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出现了两次大的曲折。可喜的是这些曲折都是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随之出现了两次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因此,在评述李宗仁思想转变时,不但要强调他长期形成的爱国思想结构,而且更要强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感召和周恩来总理的业绩。否则这是不全面的,也不合实际的。因为外因对内因起着推动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起决定作用。
  抗日战争前的二十多年,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年代:一方面是旧军阀的统治、混战与垮台,国民党的统治与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发展,人民大革命的兴起和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斗争;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李宗仁从旧军阀脱身的国民党新军阀,变成了联共抗日的爱国将领,不是偶然的。就客观外因而论是多方面的,但起主要作用的:一是他与蒋介石之间的深刻矛盾,和由此而尝到了蒋的排挤苦头;一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感召和党对桂军的耐心诚意和争取。而这后者是影响李宗仁坚决抗日的关键所在。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李宗仁抗日爱国思想的发展是与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33年就发表了在停止进攻红军,给民众以自由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抗日协定的宣言。1935年在《八一宣言》中号召各党各派和全国同胞组织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两次发表宣言,指出华北形势危急,号召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政党、武装部队、社会团体及任何个人,广泛联合起来,进行抗日斗争。党的抗日救国号召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午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促进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影响下,1936年6月1日爆发了“两广事变”。对于李宗仁、白崇禧的这次举动,中共中央曾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革命的意义”,(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的决定》)“两广事变”一发生,毛泽东、朱德代表工农民主政府和工农红军发表《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宣言》,表示“愿意首先和两广当局结成抗日联盟,共同奋斗”。党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张闻天等专门开会研究,决定派云广英同志前往广西,向他们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云广英同志到广西后会见了李宗仁,他对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表示赞成。当时中共北方局派情报部长王世英、香港地下党派宣侠父都到了广西,协助云广英帮助李宗仁和平解决了“两广事变”。事实证明,李、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平方针。“两广事变”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西安事变”实现了“两广事变”反对内战,进行抗日的目的。“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毛选》合订本第335页)我党为了巩固初步实现的国内和平,推动国民党走上联合抗日的道路,于1937年2月10日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合作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七七事变”发生后,7月15日我党将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及当时约定蒋介石随之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交国民党,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2日和23日,国民党的中央通讯社先后发表了我党的这个宣言和蒋介石的这个谈话,宣布了两党合作的成立,至此,我党倡导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地方实力派是中国共产党要争取的对象之一。是当作反帝国主义的同盟者首先争取的。对广西的地方实力派的李宗仁、白崇禧尤其是这样。抗日战争爆发后,虽然蒋介石用封李(宗仁)中原和拉白(崇禧)入阁,分化上层、拉拢中层、军事分散、财政统制和经济收买等手段,使广西地方实力派更亲近他,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上述情况便为我党对广西地方实力派开展统战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往往对蒋介石做不到的事,对李宗仁、白崇禧却做到了,或通过李、白做到了。这对李宗仁在台儿庄坚决指挥抗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938年3月上旬,白崇禧奉命到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之前,请周恩来同志、叶剑英同志一起商谈制定津浦战场的作战方针。当时周恩来建议:“津浦线南段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联合行动,驰骋于辽阔的淮河流域,使这里的日军时刻受到威胁,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徐州以北则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转引自《党史研究》1985年第5期,《周恩来与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一文)白崇禧对周恩来建议的作战方针非常赞赏,他到徐州以后,李宗仁指挥战役时基本上采纳了这个方针。

为了配合台儿庄战役周恩来同志派张云逸同志领导新四军在徐州以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李宗仁也派部队“协同新四军张云逸部运用游击战,侧击敌人。”(《政坛回忆》第114页)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山东省委,先后组织冀鲁地区、胶东、鲁东、泰安、鲁南等地区抗日武装,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了更好地配合台儿庄战役,破袭鲁南的台(台儿庄)潍(潍县)公路、台(台儿庄)枣(枣庄)铁路,发动矿工起义等。中共苏鲁豫皖特委领导人郭子化同志,在台儿庄战役时主动和李宗仁联系,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力措施,做到山东父老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全力支援台儿庄战役。因此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也是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在驰名中外的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就有人说为什么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首先,全靠八路军牵制了华北方面日军,使他们不能增援。其次,山东游击队切断了鲁南敌军后路,使得日军銄弹俱缺,孤军绝地。还有人说,张云逸领导的新四军及地方武装,在淮河流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解除了徐州以北战场的后顾之忧。这些话是合乎历史实际的,是公正的评价,是国共联合抗日的明证,也使李宗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真诚。李宗仁在回忆台儿庄战役时总以“指挥若定”、“颇有乐趣”称之,当时有的记者报导说,当战争激烈之时,李仍与白崇禧下象棋,态度若无其事,无后顾之忧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能讳言,李宗仁从抗日爱国,到毅然归来是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从爱国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他在人们并没有忘记的历史上,是一个应该负有罪责的人。但是,以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为信条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原谅了他。因为共产党的政策是向前看的,是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多团结一些人好,伟大的事业就要有伟大的气魄,是从台湾回归、祖国统一这个大局出发,主张爱国不分先后,何况李宗仁还有指挥台儿庄战役等不少光荣的历史,还有与我党联合抗日的足迹可寻。
  在党的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法宝之一。李宗仁归来这件事,更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安排的。他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发出,作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周总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经历了十年时间,在极其机密的条件下,日理万机的繁忙之中,先后五次接见李宗仁代表程思远先生,在出访非洲国家的紧张日程里,采取保证安全的措施,当李宗仁回国时更是日夜操劳……。
  总之,无论是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还是李宗仁归来,都有周恩来总理的贡献和心血,是我党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是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和回归社会主义祖国智慧的主要来源。
  一九六九年一月,李宗仁于弥留之际,在写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信中说:“我在一九六五年毅然从海外回到祖国所走的这一条路是走对了的。”其所以至死不渝,是因为这是他一生无数经验教训的总结。他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真诚,非常赞赏周恩来总理的业绩。他曾慷慨地说:“蒋先生在中国战场纵横数十年,他所凭藉的武器,不外金钱收买和分化离间的伎俩。……中国今日的囊括大陆,实非偶然。”(《李宗仁回忆录》下703页)一语道破了李宗仁归来的远因和近因。


李宗仁由爱国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内因和外因,也有远因和近因。概括起来,一是靠他本身的爱国主义思想构建基础;二是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正确方针和共产党人的业绩。但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需要一个中心环节起到桥梁作用,这就是要有一定的条件,因为“外内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作用”。李宗仁爱国思想转变到联共抗日、和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这个条件,他从爱国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更需要这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按照李宗仁的阶级和身份来说是很难进行转变的。那么这个重要条件是什么?就是共产党要强大、社会主义祖国要强盛,要有充足的力量。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中,争取中间势力必须有一定的条件,这就是:(一)我们有充足的力量;(二)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我们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步取得胜利。没有这些条件,他们就会动摇起来,或竟变为顽固派向我进攻的同盟者。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说明我党已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特别是首要条件。进步势力有了很大发展,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发展,扩大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广泛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到了全国和抗日群众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这些进步势力的发展,是争取中间势力和对顽固派作斗争的基础,也是争取时局好转和抗战胜利的基础,是保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再具体点说,台儿庄战役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开辟了华北、华中的敌后抗日战场,建立了太行山、晋东南、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抗击了大部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中华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还配合正面战场,取得了忻口战役的胜利,参加了太原的保卫战和反攻战。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取得了歼灭日军“王牌”板垣师团一千余人的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第一次大胜利,平型关战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挫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为以后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鼓舞和激励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抗战勇气,这不能不说是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精神因素。正当台儿庄战役进行的时候,1938年3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在晋东南同时打破敌军九路围攻,歼敌四千余人,长乐村一仗歼灭日军苫米地旅团主力。并迫使日军由同浦路东调徐州支援发生很大困难。这种义举说明我军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徐州方面的台儿庄战役。1938年初,台儿庄战役前后,我军主动向敌人交通干线、战略要点进攻,扫荡伪军,大破平汉路北段,袭击保定、定县、望都、正定等县城,消灭和牵制了敌人的力量。当台儿庄战役正酣之时,一二九师破袭平汉路、津浦路,在南宫赶跑了日军清水司令官,消灭盘踞在河北的伪军崔增德等五千余人。历史事实充分证明我党是有抗日的充足力量的。这一切李宗仁是如意镜心明的,我军的战斗力坚定了李宗仁抗战的信心,促进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使他成为台儿庄战役中有名的爱国将领。同时我党对李宗仁的功绩和台儿庄战役也给予了正确的评价,这为李宗仁归来埋下了契机。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和评价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时说:“……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就是明证。日本军心已在开始动摇,士兵不了解战争目的,陷于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的包围中,冲锋勇气是远弱于中国兵等等,都是有利于我之进行歼灭战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并将随着战争之持久而日益发展起来。”(《毛选》第二卷第492—493页)毛主席还指出:“中国军队在民族公敌面前,互相忘记了旧怨而变为互相援助的亲密朋友。这是中国决不会亡的基本。从前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应该说凡看见中国军队不记旧怨而互相援助,亲密团结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爱国。”(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第233页)这是对李宗仁和他所领导的抗日军队极高的评价,李宗仁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安有不为中国共产党的至诚所感动呢?他杀敌报国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抗日、革命力量是理所当然。毛主席更进一步说:“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协助,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的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的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八路军的将士应当感谢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当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忱鼓励的友军将士。”(解放军政治学院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第232—233页)是何等的求实精神,何等的坦率至诚,何等的珍惜团结。在抗日战争中,我军不论在支援台儿庄战役期间,还是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举世瞩目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的牺牲。总计八路军、新四军共歼灭日军一百三十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共伤亡六十一万七千人。可是台湾还有人著文说台儿庄战役“八路军未见一兵一卒参加”“八路军亦未见踪影”,如果李宗仁健在,也会对这种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论调给予驳斥。李宗仁不但在台儿庄战役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力量与贡献,而且在毅然归来前也看到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力量与贡献。他一九六三年对意大利记者奥古斯托、玛赛丽说:“我像蒋介石和国民党一样,是一个失败者。我与他们唯一的区别是我完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作为个人来说,我自己无关重要,我不能妨碍中国的前途和她的进步。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象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中国呢?”他谈到回国后两个月来的感受时对记者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除台湾尚待解放外,已将百余年来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一扫而廊清之,使中国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封建余孽己一鼓肃清,使为祸社会的败类无所遁形。目前国内外都出现了大好形势。”“我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简直超过了我在美国时所想象的百数十倍。……新中国才建设十六年,便有如此巨大成就,才是世所罕见的奇迹,所以,我常说:‘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我这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感很自豪!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奠定了基础,将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明它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途。”李宗仁在一九六五年所说的这番话,是出自肺腑的忠直之言。也比较的符合当时中国的现状。他从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有力量中看到了它的光明前途。“存在决定意识”,社会主义祖国成就的这些存在,决定了李宗仁的思想从爱国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李宗仁还深望“台湾国民党同志和海外各方人士认清民族大义和大势所趋,不要一误再误,毅然奋起,相率来归,为祖国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祖国的昌盛更为世界所瞩目。中国的崛起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我们的事业是大有希望的。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在过去统一战线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比之与台儿庄战役和李宗仁归来时的统一战线工作更上了多层楼。“一国两制”是我党和我国政府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国两制’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两制是两个方面,不是‘一制’,而是‘两制’。”(《人民日报》1987年4月17日)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已于1997年和1999年实现,台湾更优厚一点,但是,是有前提和条件的。前提就是大陆13亿人口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条件就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
  党和政府所关心的不只是李宗仁个人,更是祖国的统一大业。“李宗仁先生的归来,也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对李个人的争取,而是为发展和扩大党的统一战线作出一个榜样。”(《李宗仁先生晚年》第202页)同理,《从台儿庄战役看李宗仁归来》除对李宗仁和党的统战工作给予正确评价外,更关心的是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问题。新的时代已向台湾回归、祖国统一提出新的历史要求,借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北京实现第三次国共高层善意接触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寻根认祖的亲和表现,共同发展台湾回归和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历史的要求、是完全符合全国人民(包括台湾二千三百万人民)的意志和愿望的正义事业,孙中山先生说得好“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中华书局《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23页)让我们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进一步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决反对台独、促进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大业。这就是《从台儿庄战役看李宗仁归来》的实际意义,也是对迷途知返的人的期盼。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马传鹗 梁小仲 [标签: 台儿庄 李宗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文化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