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论近代连云港城市重心的转移及习俗的演变

  摘 要:近代连云港城市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地区交通重心的转移,首先是海州丧失了水运优势,其次是陇海铁路东出海口的建成,最终导致新浦取代海州。近代连云港经济的发展带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习俗的变化。教育的发展、新习俗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

  关键词:城市重心的转移;教育;社会风俗

  abstract:the primary cause of shifts to the center of the modern lian-yungang city was the local transportation center shift, first reason was haizhou has lost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superiority, next was the east long-hai railroad estuary has been completed, these eventually caused xinpu to replace haizhou’ status. the modern lian-yungang economy development brought the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stom changed.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new customs appearance was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result, simultaneously has had certain reaction to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shift of the center of the city; education; social customs[wt5”bz][wt]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受到冲击,在沿海的几个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大量涌入,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WwW.11665.coM在非通商口岸地区,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连云港市虽处于中国沿海的中心地带,但仍较为闭塞,几乎没有外来因素的冲击,自然经济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连云港的城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来一直处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海州,丧失了作为中心城区的地位,逐渐为后起的新浦所取代。
  
  一、城市重心的转移
  
  在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方式问世前,水路运输是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往的主要途径。清乾隆、嘉庆以前,新浦地方还是一片浅海,后由于泥沙淤积,逐渐形成陆地,直到19世纪中叶,这里仍然是一片蛮荒之地,“荒冢累累于蒿莱,一望间而已”。1895年前后,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新浦开始出现商业贸易的市场。
  新浦取代海州的第一个因素是海州失去了水运优势,地方交通枢纽转移到新浦。新浦位于沭河下游,上溯淮沂,下达海滨,在山海间形成一个面积近1 000平方公里的河口三角洲,其腹地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这使新浦有了作为区域中心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发展中,人是主导因素,只有人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近代连云港,正是本地士绅的努力,才使地方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新浦取代海州,成为连云港市的中心,第二个因素是与当地的一些实业家有关。从1895年起,当地的实业家沈云霈、许鼎霖等受甲午战败的影响,有志于在家乡创办实业。他们看中了新浦这块荒滩,积极进行投资开发。沈云霈除创办实业外,还在新浦创办了一系列商号。伴随着大量商店的出现,新浦的经济逐渐发展。
  新浦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大浦港的自开商埠。1905年10月24日,临洪河口的大浦港宣布自行对外开放[1]。大浦港的开放,形成以海关为门户的苏北、鲁南经济区,大浦港就成为这个经济区的龙头,它的城市依托是新浦。
  新浦取代海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区的第四个因素是东陇海铁路全线贯通。连云建港以前,陇海铁路的大部分进出口货物由大浦港转运,依河而起的新浦成为水路交汇的码头, “新浦距大浦不远,为货物集散之中心,商贾辐辏。人烟较密,县内重要机关多设于此,实为东海之第一市镇”[2],“对外贸易以淮盐为大宗,板浦、中正、临兴均在大浦设坨,车运海运均由大浦起运”[2],在新浦出现了更多的商店。近代金融业开始出现,交通银行、江苏银行等在新浦设有办事处。交通运输事业也有了发展,1924年至1933年间出现了一系列航运公司和公路交通运输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末至抗战爆发前夕,在新浦先后出现了12个金融机构,包括银行、钱庄(不包括典当铺),工厂5家;交通运输企业14家;商业店铺71家;服务类企业19家。
   连云港市城市重心的转移,表现在经济重心的转移,“自新浦辟为商埠,陇海铁路贯通,连云建港以后,海州商业逐渐萧条”[3]。当地及周边各县的土产如大麦、小麦、大豆、包米、山芋、花生等经大浦港中转销往上海、山东等地,其中尤其以豆饼为出口之大宗。除农产品以外,另一出口的大宗是海盐。此时大浦港以经营农产品和海盐为主,而新浦作为大浦港的依托,为市场服务的商业逐渐发展起来。
  除本地商人开办的商业企业外,外省商人也涌入新浦。如以“福聚东”土产行为首的山东帮,以经营大宗粮油为主;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是河北帮,主要经营百货业;此外还有徽州帮,他们主要经营布匹,比较大的商店有资本数万元,雇佣店员7~30人。
  20世纪30年代,外商在新浦也开办了商业分支机构。
  关于新浦商业的繁盛情况,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江苏建设》月刊上有过具体的介绍:当时新浦已经是有生气的商埠,土产行和洋行并存,经营者达400余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带有地方色彩的市容。 

  新浦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这段时间能够有较快的发展,除上述因素外,还与当时、当地的政治气候有关。
  20世纪20年代,中原地区军阀连年混战,津浦铁路常常受阻,而陇海铁路东段则相对要安稳些。因而青岛、上海的货物要运往苏北的,就有不少从海上经大浦中转。新浦一度成为青岛方面主要的南下运输枢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新浦的发展。
  迄止抗日战争爆发,从经济角度看,新浦已经取代了海州,成为当时连云港市的中心,但从政治角度看,海州仍然是政治中心,当时的一些政府机构仍设于此。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风俗习惯的变迁;而风俗习惯的变迁又会反作用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近代连云港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必然导致本地风俗习惯的嬗变。
  以教育事业为例。近代以前,连云港市的教育很不发达,私人办学或大规模的官府办学很少,据记载,官府办学只有海州学宫和赣榆学宫,民间办学除了私塾外就是书院了。甲午战争后,近代教育开始在连云港出现,原有书院一部分被改为小学堂乃至中学堂。后又相继创办了小学堂,但“这些学堂规模小,维持时间不长”[4]。1911年,海州光复,撤州设县,先后开办了精勤小学、崇真中学、江苏省第十一中学等数十所小学和中学。师范教育有1914年开办的江苏省第八师范,1929年改东海中学为东海师范,1931年在墟沟设立渔村师范科。成人教育方面,在二三十年代曾设立过民众教育馆、农民教育馆、民众学校等机构。随着外国宗教势力的深入,连云港市出现了一批传教士创办的教育机构。1916年,美国牧师顾多马在海州西门外创办崇真中学,招收几十名学生。
  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陈旧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方式,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
  
  三、社会习俗的演变
  
  经济的发展,市面的繁荣,带来了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以前“新浦这个地方,除生意而外,别的任何娱乐场所都没有,现在,戏园子也有了,游艺场也筹办了”[5]。近代连云港市的市民文化生活与以前比较,有了极大的丰富。
  传统的市民文化生活,不似农村多集中于节日,尤其是春节前后。市民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场所也往往不是集中于一个地方。戏楼是百姓娱乐的主要场所,演出内容已经有了近代成分,曾演出过一些文明戏。五卅惨案发生后,海州第十一中学的学生,满怀爱国激情,公开演出话剧《蔡公时殉难》,歌颂蔡公时敢于和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最后英勇就义的动人事迹。
  市民的文化生活,除了看戏及其他项目外,一些西式的文化生活方式开始影响并深入到市民生活中。1916年,连云港出现了第一家照相馆,以后又相继出现了十数家,此行业虽时有变迁,但却始终不衰。1924年,连云港市出现了第一家电影院,并开始放映有声电影。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吸食鸦片等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也开始出现。清末民初,鸦片进入连云港市的主要渠道是海路来自上海、青岛、烟台;陆路由徐州运来,另有一部分是地产,“江苏生产烟土地区……赣榆、沭阳等地亦有种植”[6],从事鸦片贸易的有当地官员和商行,以及驻军头领。个别大的商行“因运销鸦片而积累的财富,皆在200万元以上”[7],吸食鸦片在连云港曾风靡一时。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由重农弃商到农商并重,以及未积累财富而不择手段,这一切都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尽管夹杂着一些负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1]内务部经办商埠一览表(1921年11月1日).历史档案,1984,(2):59.
  [2]中国实业志.江苏省:第4编,商埠及都会[m],第6章,东海.
  [3]连云港政协.连云港文史资料:第7辑[m].
  [4]连云港市教育委员会.连云港教育志[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2.
  [5]东海民报[n].1929-3-20(4).
  [6]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1984(6):598.
  [7]连云港政协.连云港文史资料:第6辑[m].1986:63.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阎建宁 [标签: 近代 连云港 城市 重心 转移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论西方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中国近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试论清朝文字狱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化的…
    试论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的心理对…
    近代中国知识转型视野下的“命学”
    试论中国文化支撑对外汉语传播的可能性
    试论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的构成和要素
    试论感生母题在中西方文化中运用的异同
    三维教学模式与“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
    中国近代史,爱国主义的最好素材
    浅谈近代史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划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