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再论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
 摘要 本文运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理论,解析了印度民族主义在19世纪兴起的原因。英属印度兴起印度民族主义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朝圣之旅和行政朝圣之旅的重合,报刊的大量出现,通讯和交通运输设施的快速进步,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印度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整合的不完备性,以及认同边界的流动性等特点。
  关键词 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关于印度民族主义兴起原因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知名印度史专家林承节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是印度民族主义勃兴的主要原因。此外,张力先生从经济和文化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工业化困境和西方教育的推行是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而我国高校历史专业的教材基本上持与林承节先生类似的观点。齐世荣先生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卷》认为新精英阶层发起的民族启蒙运动是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齐涛先生主编的《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认为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发展的结果。总的来看,国内的既有研究对于印度民族认同的产生和扩散探讨不多。因此,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理论为指引,着重考察导致心理认同在印度民族主义兴起中发挥的作用,并对印度民族主义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印度民族主义的产生
  
  殖民政府推行的富于官方民族主义色彩的英国化政策,催生了印度双语精英及其教育和行政朝圣之旅。Www.11665.COm在受到束缚的朝圣之旅中,印度双语精英开始萌发出印度民族主义想象。
  
  (一)英国化教育政策的确立
  殖民政府推行的英国化教育政策,在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根据英国议会通过的1813年东印度公司特许状法规定:印度总督每年应从公司税收中拨出至少10万卢比用于文学的复兴和改进,鼓励印度本地的学者,以及向英属印度领土上的居民介绍和推广科学知识。这是殖民政府开始负责教育事业的一个标志性宣言。1815年,孟买教育协会成立。1817年,戴维·黑尔和罗易在加尔各答建立了印度学院。该学院按照近代方式进行有组织的英语教学。这是在印度兴办西方教育的开始。1823年,公共教育委员会在孟加拉成立。
  虽然殖民政府确定了官方负责教育的原则,但是政府内部对于兴办何种教育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部分官员主张推行旧式的印度教育,另一些官员主张实行英国化教育,以英语为媒介。前者被称为东方派,以政府大臣普林塞普为代表;后者被称为英国派,以总督班廷克、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席马考莱为代表。马考莱认为,实行英国化教育就是要在英国人和被他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中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从血统和肤色来说是印度人,但其品味、观点、道德和智力是英国式的。这个中间阶层将成为英国殖民统治和商业开发的可靠助手。虽然接受英国化教育的学生数量有限,但是他们会借助用印度语言写出的著作将英国知识传播给印度大众。这就是著名的“渗透说”。这一观点受到许多英国上层官员赞许。1835年3月7日,总督参事会做出决定:英国政府的重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人中推广欧洲文学和科学,并且所有的教育拨款只应用来推广英国化教育。自此,英国化教育在英属印度全面推行。英国化教育政策带有浓厚的官方民族主义色彩,其目的是透过自上而下的同化,使印度人效忠,巩固英国殖民者的地位。
  
  (二)印度教育朝圣之旅的出现
  正如安德森所说:“殖民地的学校体系在促进殖民地民族主义兴起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1835年,殖民政府在加尔各答开设第一所官办医学院。为了增加英国化教育的吸引力,殖民政府对接受英国化教育者实施政策照顾。1837年,殖民政府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哈定勋爵规定,所有公职人员的叙用,都要通过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公开竞争考试,而会英语者享有优先录取的机会。英国化教育成为印度人谋求公职的重要手段,这保证了其为印度人所接受并得到迅速的发展。1840-1850年代,殖民政府创办了一批近代学校和学院。1843年,公共教育委员会控制的学校有28所,到1855年增加到151所。1854年,议会监督局主席查尔斯·伍德根据对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就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这就是著名的《伍德教育文件》。该文件奠定了英属印度教育制度未来发展的基础,其主旨是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相互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设立补助金制度。由政府对符合条件的私立教育机构给予财政补助;在各管区城市设立大学,实行附属学院制。该文件还强调了民众教育、女子教育、改进本地语文及师资训练等方面的重要性。
  此后,英国化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1829年近代大、中学入学人数约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在官办、官资私办和教会学校就读的中、小学生已逾30万人。1857年,殖民政府按伦敦大学模式在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1857-1871年这三所大学所属33个学院就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专业毕业生2523人,其中获得学士学位的816人,硕士学位的146人。从1840年代起,印度地方语言的教学开始受到重视。《伍德教育文件》也强调不能以英语取代印度语言,初级教育主要应以地方语言进行,英语教育和地方语教育都应发展。这表明英国化教育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用英语变为英语和地方语言并用。接受英国化教育的印度人成为掌握英语和地方语言的双语知识分子。这些来自印度不同地区、属于不同族群的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相遇,建构起印度的教育朝圣之旅。而英语则成为母语各异的学生重要的学习和沟通媒介,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三)印度行政朝圣之旅的出现
  尽管接受英国化教育的印度人在总人口中比例不高,却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它使得印度精英具备了出任公职所需的条件。1853年,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获得公职的制度开始实行。英国人和印度人均可循此途径获得公职。1864年产生了第一个印度人文官。1870年代后,印度人文官又有增加。但是这条道路对印度人来说过于狭窄和艰难,印度人强烈要求获得更多的参政机会。殖民政府不愿放弃英国人对高级文官的垄断,但又需要作出贯彻女王诏书的姿态,因此释出了更多的中下级文官职位给印度人。
  1867年,总督参事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副省督治理省和特派专员治理省可以任命印度人担任专员助理以下各种行政和司法官职。后来,这一决议在省督治理省也部分实行。1876-1880年,李通担任总督时,实行法定文官制度,拨出文官名额的116给印度人,由省督任命,总督会议批准。李通还 设立了低级文官制,全部由印度人担任。这样,虽然高级文官由英国人垄断的现象基本上没有改变,但中下级官职的大门终于向印度人开放。来自印度各地的双语精英在行政体系中相遇,建构起印度的行政朝圣之旅。
  尽管殖民政府推行英国化教育是为了促进印度人效忠,但事与愿违的是,英国化教育却为印度双语精英建构出教育朝圣之旅和行政朝圣之旅,从而导致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出现。殖民政府的教育体系与行政体系,将印度精英的社会政治流动限定在英属印度范围内。每个印度精英在经历这种受到束缚的朝圣之旅时,都会接触到许多经历相似的旅伴,并对他们产生了休戚与共的认同感。对于一个印度民族的想象开始在印度精英中产生。
  
  二、印度民族主义的扩散
  
  由于报刊的大量出现,通讯交通设施的快速进步,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到英属印度内部朝圣之旅,双语精英的印度民族主义想象,逐步扩散到普通民众中并持续得到强化,进而于1885年催生出印度国大党。
  
  (一)报刊的大量出现
  1780年,印度第一份日报《孟加拉新闻报》开始出版。到19世纪初,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三个管区有好几种英文报纸。1818年,总督参事会取消了出版审查制度。1821年,罗易创办了孟加拉文周刊《明月报》,次年又开办了波斯文的《镜报》。这是印度最早的民族主义报刊。到1833年,除了英语报纸增多外,出现了用印度文字办的大约20种报纸。印度人用报刊不断传播西方思想。1835年,麦特卡夫担任临时总督时,给予了报纸法定的自由。此后,印度报刊日益增多,阅读者数量不断上升。这些被印刷品所联结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
  
  (二)通讯和交通运输设施的快速进步
  1851年,印度开始架设第一条电报线,创办电讯业务。1860-1861年度,印度的电报线长度为11093英里,到了1890-1891年度增加到37070英里。电讯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但极大便利了贸易活动,也增进了印度各地之间的联系。1854年,印度建立了收费低廉的邮政系统。统一的邮政制度,增进了印度各地人民之间的交流。
  1830-1850年代,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港进行了改建扩建。这三个城市成了繁荣的吞吐港和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在商道方面,修复和新建了从孟买到加尔各答、从加尔各答到白沙瓦、从马德拉斯到班加罗尔的主要干线。1830年代开始,印度在内河使用轮船。这些措施打开了通向内地广阔市场的门户。
  1850年代初,印度开始大规模铺设铁路。1853年,由孟买通往塔纳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到1861年为止,印度共建成铁路1588英里。1871年,连接各省和每个省的内地到口岸的铁路系统修建完成。到了1901年,印度铁路增至25373英里。纵横贯穿全印的铁路把内地与沿海城市连接起来,让印度各地联系更为紧密。铁路使得旅行更加便捷,促进了印度内部的人员往来和信息交流,提升了印度各地之间的认同感。从1890到1905年,印度每年乘火车出行的旅客从1.14亿增加到2.48亿。电报、邮政、公路、水路和铁路将印度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印度民族主义想象不断扩散和强化。
  
  (三)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1820-1840年代,印度出现了一些缫丝、轧棉、制糖、纺织等行业的小型手工工场,还有煤矿和一些小型钢铁厂。进人19世纪中叶,印度近代大工业开始出现。此时,英国资本积极进入印度。英国人在印度大力发展原料加工业,建立了数以千计的碾米厂、面粉厂、轧棉厂、棉花包装厂以及煤矿、锰矿和云母矿。英国人于1855年在塞兰布尔附近安装起第一座黄麻纺织机,然后在1859年安装起第一台蒸汽动力织布机。此后,英国人在印度又开设了大批麻纺厂。与此同时,印度商人开始涉足工业领域。1851年,孟买出现了第一家印度人开设的棉纺厂。在此后几十年中,印度人和英国人都不断在孟买开设棉纺厂。此外,1860年代起,古吉拉特商人在古吉拉特地区和那格浦尔,以及肖拉普尔等产棉区建立了几十家纺织厂。1877年,印度已有51家棉纺织工厂,拥有纱锭1244206枚,织机10385台。到了1900年,棉纺织工厂增加到193家,拥有纱锭4945783枚,织机40124台,雇用工人16189名。
  大工业的发展使印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894年印度工厂有815家,平均每日使用工人数349810。随着大工业的兴起,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872年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8.7%,1901年增加到10.84%。从1836年开始,繁杂的内地通行税在各省逐渐废除。到1848年,省与省之间的贸易已经摆脱了内地通行税的束缚。印度内部贸易得到空前发展,重要的大城市都成了商业中心,庞大的贸易网深入内地,统一的印度市场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加入了英属印度内部朝圣之旅,进而参与到对于一个印度民族的想象。
  
  (四)国大党的建立
  19世纪20年代,印度出现了最早的近代知识分子,其杰出代表是罗易,他揭开了印度社会和政治运动的帷幕。1830-1850年代,英国化教育开始大量培养出双语知识分子。他们很快便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除了一部分进入政府担任公职外,绝大多数都是在铁路、邮政、电讯等系统做职员和技术人员,在学校、医院、报社做教师、医生、记者,在工厂、公司、银行做工程师、会计师、推销员等。他们是新的一代中产阶级,也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与此同时,在海港,在省府,在内陆历史名城,新一代的印度人正在成长起来。他们是使用铁路、电报、法院、律师、报纸和考试的新世代。这些年轻人成为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到了1850年代中期,印度出现了4个民族主义组织。
  进入1860年代,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继续发展。民族主义者积极争取进入各级立法会议和地方市政局。1870-1880年代,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展,一方面是组织性大为增强,另一方面是民族主义诉求开始被理论化,并用理论指导行动。这催生出了全印民族主义组织——国大党。1885年,国大党在孟买成立。这是印度民族主义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有组织的印度民族主义的出现。
  

 三、印度民族主义的特点
  
  由于印度特殊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构成,以及印度民族主义兴起时正值殖民政府大力拓展版图,因此,印度民族主义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强烈的宗教性
  尼赫鲁坦承:“印度的民族主义受印度教徒所支配并且具有一种印度教的色彩。”民族主义通常具有世俗主义特征,与宗教保持一定距离。为何印度民族主义具有宗教色彩呢?这主要是由

于以下几个原因:1,印度教徒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将自己习以为常的具有浓厚印度教色彩的观念和做法带到民族主义运动中,导致印度民族主义带有印度教的色彩;2,由于大量传教士进入印度传播基督教以及殖民政府对其的支持,印度教徒认为自己可能失去既有信仰,因而大力复兴印度教,印度民族主义与印度教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3,国大党一些领袖具有争议的做法使得印度民族主义带有印度教色彩。比如提拉克便将印度民族主义的基础奠定在印度教精神上。1890年代,提拉克对团结了马拉特人对抗穆斯林统治的西瓦吉大加颂扬。虽然提拉克的目的是利用历史上的印度教诸侯反抗莫卧儿王朝的故事来激励现在的印度教徒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但也给印度民族主义抹上了浓厚的印度教色彩。
  
  (二)整合的不完备性
  印度穆斯林不愿接受英国教育和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因而缺席了印度民族主义的想象。穆斯林不愿接受英国教育主要是基于对英国的敌视和对西方文化腐蚀穆斯林文化凝聚力、动摇伊斯兰教地位的恐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穆斯林很少进入现代学校,特别是使用英语的中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穆斯林游离于英国教育之外。1878年,全印高等院校学生中,穆斯林仅占1.1%左右,而此时穆斯林则占印度总人口的22.4%。在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政府大部分高级职务都为穆斯林担任。随着英国统治的确立,英国奉行分而治之政策,以印度教徒制约穆斯林,导致穆斯林被逐步从政府中排挤出去。1837年,殖民政府取消伊斯兰法律和法院,取消波斯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原先在政府司法机关和其他部门留任的几千名穆斯林,现在则因突然被宣布为文盲而失掉了工作和生计。波斯语被英语和地方语代替后,穆斯林在殖民政府中就业的机会急剧减少。穆斯林不学习英语,因此无法得到需要使用英语的公职。穆斯林没有加入教育和行政朝圣之旅,缺乏对于一个印度民族的想象,因此印度民族主义的整合不够完备。
  
  (三)认同边界的流动性
  在印度民族主义者的想象中,印度民族的版图与英属印度的版图是重合的。由于印度民族主义兴起正值殖民政府在东北和西北方向积极开疆拓土的时期,因此印度民族主义者想象的印度边界是流动不居的,不断随着殖民者的前进步伐而扩展。即便一些地区传统上并不属于印度,一旦被英印政府夺取,印度民族主义者也会将其纳入想象的疆域。例如,1826年,英国与缅甸签订《杨达波条约》,将缅甸领土阿萨姆纳入英属印度版图。尽管阿萨姆传统上并不属于印度,但由于英印政府将其并吞,印度民族主义者也将其想象成为印度版图的一部分。
  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朝圣之旅和行政朝圣之旅的重合;第二,报刊的大量出现;第三,通讯和交通运输设施的快速进步;第四,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诸多因素的合力导致1885年国大党成立,有组织的印度民族主义由是产生。由于印度特殊的社会文化和宗教构成,以及印度民族主义兴起时正值英印政府大举对外扩张,印度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整合的不完备性和认同边界的流动性等特点。这对以后的南亚乃至亚洲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两个特点与印巴分治和印度长期难以消弭的教派冲突存在巨大的关联。最后一个特点则导致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印政府的殖民遗产,进而产生了至今仍未解决的中印边界问题。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兰江 [标签: 印度 的兴起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再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儒家之学───儒家…
    涅盘与上帝国— 印度佛教与基督教之比较(一…
    涅盘与上帝国— 印度佛教与基督教之比较(二…
    涅盘与上帝国— 印度佛教与基督教之比较(三…
    从中国民间观音信仰看中国道教文化与印度佛…
    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   &sh…
    试析西方学者的“东南亚古代文明印度化”观…
    现代性反思的反思——再论中国的后殖民批评
    再论毛泽东伦理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