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析中外记者对红军长征真相宣传报道史料札记
[论文关键词]中外记者;红军长征;宣传报道;范长江;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 
  [论文摘 要]中国记者范长江1935年沿长征路线实地跟踪采访红军,在《大公报》上首次公开报道尚在进行中的红军长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3.936年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及陕北根据地情况,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美国记者海伦·斯诺1937年的延安之行,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中外新闻记者范长江、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等先后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客观、真实地报道了这一伟大事件,将红军长征真相公之于世,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关注。 
   
   范长江: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 
   
   范长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深重之时,他首先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尚在进行中的红军长征。 
   1935年7月,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记者身份到达四川采访。当时,蒋介石已飞抵成都,指挥川、康、甘等地军队,企图阻止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一时间川西平原上“剿匪”空气十分浓烈。wwW.11665.cOm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红军的情况很少为一般读者所了解。为了研究正在进行的红军长征对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范长江不顾旅途艰险,赴川西前线采访红军。7月14日,范长江从成都出发,追寻红军长征路线,经松潘,越岷山,过岷县,于9月2日抵达兰州。范长江虽未见过红军,但他根据沿途采访和见闻,写成《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的报道,于9月13日在《大公报》上发表。这是红军长征行迹和在西北近况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大报上被真实地报道,文章不仅揭露了蒋介石军事“围剿”给汉、藏、回各族人民所造成的灾难,而且详尽叙述了红军在川西北的情况,分析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动向,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即将消灭红军的谎言,立即引起全国读者的注目。范长江后来回忆说:“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到一九三五年,在国民党的统治区中,在合法出版的报纸书籍中,公开称‘红军’,对剿匪加引号,而且用文字公开透露出红军是‘北上抗日’,并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 
   随后,范长江又撰写了一组长篇通讯《成兰纪行》,记述了他此次从成都到兰州历时50天、跋涉3000余里的见闻,于1935年9月20日起在《大公报》上连载。当时,成都国民党官方报纸大肆吹嘘“江油战役”打败了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而范长江通过在江油等地的采访,却报道了完全相反的状况。他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涪江沿河西岸,皆筑有‘自欺欺人’的防御工事。所以徐向前于突破嘉陵江之后,很容易渡过涪江,进入江油中坝。……隔江油十余里处东山上,即发现徐向前围江油时所筑之环山大堡寨。要路口层层障碍,随山路之曲折,于射击点上节节作成土垒。环山大堡寨,以竹竿及松柏等枝干,交叉编成篱垣。环山三十余里,无一处有空隙可入。同行有通晓军事之某君,睹此布置,亦叹徐向前用兵之能,而恍然于川军之非其敌手。” 
   9月下旬,徐海东部红25军长征到达永坪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范长江迅速赶往红25军经过地平凉一带采访,并于9月30日写成《徐海东果为肖克第二乎?》,分析徐海东部由陇东进入陕北后之局势。10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岷山封锁线,经陇南出陇东,向陕北疾进。范长江又马不停蹄,奔波于陕西中部和陇东庆阳、环县一带搜集红军资料,写成《红军之分裂》、《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从瑞金到陕边——个流浪青年的自述》、《陕北共魁——刘志丹的生平》、《松潘战争之前后》等通讯,于11月6日起在《大公报》上发表。在《陕北甘东边境上》一文中,范长江客观报道了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后到达陕北、与刘志丹的会合以及彭德怀对蒋介石追兵的猛烈反击,从而揭示出红军能在陕北立足的重要原因,并评述道:“两种势力,无处不在斗争中。不过,对实际问题有解决办法者,终归是最后胜利者。” 
   范长江追逐长征中的红军跟踪采访,他的通讯真实生动,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备受读者重视。这些报道,如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经过和英雄事迹,分析了红军的动向和未来的前景,向全国读者披露了许多关于红军长征的真实信息。1936年8月,《大公报》将范长江此次西北之行的通讯结集成册,定名为《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范围公开发行并空前热销,几个月内连出七版,一时脍炙人口。 
   
   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险阻,悄然踏上陕北之路,成为第一位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的外国记者。 
   在陕北苏区,斯诺对上至中共领袖与红军将领,下到普通红军指战员,进行了广泛的采访。斯诺在保安采访期间,毛泽东几乎每天都同他会面,谈话的次数非常频繁,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据斯诺所著《毛施会见记》记载:7月15日,毛泽东和他一次谈话,主要谈外交问题;7月16日,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7月18日,谈内政问题;7月19日,继续谈内政问题;7月23日,谈特殊问题(即中国共产党与第三国际及苏联的关系);9月23日,论联合战线;9月底至10月初,谈个人生平和红军的长征史。长征作为他们谈话的最后一项内容,直到斯诺于10月12日离开保安时才结束。在这些谈话中,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叙述了近10年间中国红军的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经过,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以及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突破天险腊子口的红军战士的英雄故事。毛泽东还亲笔抄写他的诗作《七律·长征》赠送斯诺,使斯诺深受感动。通过实地采访,斯诺发现,国民党有关苏区和红军的宣传和报道,是在对全世界撒下弥天大谎,完全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1936年10月下旬,斯诺结束了在陕北苏区为期4个月之久的采访,带着十几本日记、笔记及30个胶卷回到北平,决心把“这些日子所看到的、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开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在夫人海伦·斯诺的积极支持协助下,他全力以赴地投入紧张的写作之中,并极其神速地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国晚报》和北平的《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首先发表了毛泽东访问记和有关红区各方面状况的一篇篇特写报道,很快轰动了中国的知识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致使南京政府当局惊恐不安。与此同时,斯诺还将发往英、美《每日先驱报》、《太阳报》等报刊的电讯报道原文也一并及时提供给中国友人王福时。
   1937年3月,由王福时与郭达、李放等共同编译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首先在北平秘密出版发行,初版印行的5000册很快销售一空,随后,陕西、上海等地均有不同名称的翻印本流传。该书编印于西安事变爆发后和全面抗战爆发前的重要时刻,是《红星照耀中国》的雏形本,比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早6个月,比中文版《西行漫记》早10个月。该书选用斯诺在陕北拍摄的34幅照片,发表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10首红军歌曲,记录下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生活,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乐观与自信。书后附录黑红两色套印的红军长征路线图,封三刊登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书中收录了斯诺在北平的一次演讲稿《红党与西北》,盛赞红军长征是“在军事历史上成就了一个奇迹。当年汉尼拔率军横越阿尔卑斯山,与这个长征比较起来,也不过如同星期日的旅行罢了”。还包含书中的附录,是一篇化名“廉臣”(即陈云)的文章“随军西行见闻录”。文中作者假托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之口。详细生动地记述了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西康、四川交界的天全、芦山期间的传奇经历,勾画了一幅幅红军翻山过河、英勇作战的感人场景。 

   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4月该书中译本《西行漫记》出版,立即受到世界各地的注意。斯诺在书中用整章篇幅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由福建、江西经两广、湖南,到达贵州,佯攻云南府,巧袭佼平渡,进入四川,攻打安顺场,抢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会师,几乎完整地写出了长征的全部行军路线图。斯诺写道:“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他对长征中的红军战士进行了热情讴歌:“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斯诺详尽地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坚定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形象,使国民党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对共产党歪曲、丑化的谣言攻势顷刻瓦解,给生活在国统区和敌占区的中国同胞以及法西斯阴影笼罩下的人们带来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尤为可贵的是,斯诺通过《红星照耀中国》还向世界报道了毛泽东本人对长征胜利原因的评价。毛泽东对斯诺说:“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到达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 

   海伦·斯诺:第一位全面揭示红色中国内幕的外国女记者 

   海伦·福斯特·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是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她于1937年春夏访问延安,得以系统采访红军长征当事人,详细报道红军将领的传奇经历,揭示红色中国内幕。 
   1937年5月初,海伦历尽艰险到达延安。在历时4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中,海伦以惊人的毅力访问了斯诺1936年已经结识和尚未结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指挥员,收集了斯诺在保安未及采访到的红军领导人的情况,其中包括朱德本人以及斯诺离开苏区后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的红二、四方面军的指挥员贺龙、徐向前等人。她采访了不下65位有名有姓的人物,还为其中的34人写了小传,她提出的数以千计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得到了圆满的答复。毛泽东在延安曾多次接受海伦采访,红军10年发展史是他们谈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向海伦从1927年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谈到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央苏区,粉碎五次围剿,经过长征,到达陕北。 
   海伦在延安近距离接触了不少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如蔡畅、李坚真、博古的妻子刘群先、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朱德的妻子康克清、张闻天的妻子刘英、叶剑英的妻子危拱之、杨尚昆的妻子李伯钊等。对她们的革命倾向、自主意识和人情味有了深入而具体的了解,对于她们在红区的地位深感欣慰。海伦的报道用铁的事实打破了长征以来“共妻”的诬蔑,她写道:“中国革命非常重视妇女,这和中世纪的骑士气概毫不相干,而是因为妇女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自己赢得了在红星下的合法地位。她们即使称不上是中国革命的‘骄子’,至少也是平等的一员。” 
   在延安采访期间,海伦还对红军长征中的损失人数作了详细的调查。她在报道中指出:“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损失是惊人的……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的第一和第三军团去陕西,到达时只剩下不足两万人;朱德和罗炳辉留在四川,手下只有第一方面军的两个军。与此同时,徐海东也从鄂豫皖苏区完成了长征,他的第二十五军到达陕西时,剩下大约三千到五千人,就改编为第十五军团。这两个军和刘志丹的约有一万人的第二十六军和第二十七军合在一起,组成了第十五军团。”虽然长征中红军遭受到巨大损失,但海伦通过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充分肯定了长征对红军所起到的至为关键的积极影响,她认为:“长征是个熔炉,它把各种元素都熔在一起了。经历过长征的老战士有理由把自己看成是优质钢铸成的革命精华,而不是身披铁甲的武夫。实际上,是长征改变了红军的特点,使它从土地革命的战士和保卫者变成新革命阶段有觉悟的先锋战士。” 
   1937年9月7日,海伦离开延安,11月返回北平。这时,日军已陆续占领北平和上海,中国抗日进入了更为艰苦的阶段。1938年9月,海伦根据她在延安的采访笔记,在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完成了《红色中国内幕》(中译本《续西行漫记》的写作,1939年在美国纽约出版,再次引起轰动。《红色中国内幕》弥补了《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欠缺,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作了更加全面的报道。斯诺夫妇的这两本书互相补充,成为外国记者早期介绍红军长征真相的最权威的著作。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袁武振 高喜平 [标签: 长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经济社会下的丑文化
    浅析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的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重构与融…
    浅析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
    浅析现代文化意识与当代包装设计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浅析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析军队价值观的社会文化特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