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历史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析“六经皆史”的产生及其史学意义
【摘 要】“六经皆史”是中国传统史学中以持世救偏姿态出现,适应封建社会后期史学思潮的重要治学理念。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是将这一命题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本文试图通过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理论的产生和史学意义进行分析,透视蕴涵其中深刻的史学理念。
  【关键词】六经皆史 产生 史学意义
  
  一、“六经皆史”理论的产生
  
  在展开论述前,我们先看一下“六经皆史”中的“经”字。“经”是指中国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编撰书籍的通称,作为经典意义上的经,出现在战国以后,而正式法定为经典,则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最早有讨论经史二者关系的是见于《庄子》中“其明而在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一句。从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上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大都是政史之书。不难看出,先秦时就曾有将这些经典视为史书的传统。
  后在《三国志•荀传》,记粲曰:“孔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六经皆史的起源在此时开始。隋末王通有过类似的言论,都纂与《文中子》一书,但《文中子》被置疑是伪书,王通的事迹也因此难征信。后来历代皆有学者提出此观点,其中最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据《传习录》载,“爱曰:先儒以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王经事体终或稍异?”
  乾隆五十四年,章学诚撰成《文史通义》中的《原道》篇,开篇即言:“六经皆史也,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的命题。WWw.11665.cOm章学诚的论据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经与史在上古无所分,“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古之所为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于政教行事之实”。在宋学兴起后依然未明显区分。二是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为先王的经世之书。“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这是认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最需注意的一点,这些论据意在证实六经非空疏之词,而为实理之语。
  
  二、“六经皆史”的史学意义
  
  1.论证“六经皆史”只是“经”到“史”的还原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史”的确是先于“经”出现的,只是后来由于文化追随政治的分化而分化才带来了史学杜撰权的扩展,再加上西汉以后儒家思想的地位上升和政治需求的价值哄抬,“经”才成为了“经典”,才成为了被误解为“史”以外的文字。
  章学诚认为,以“三代”为分水岭,“经”和“史”经历了一次角色倒换,“史”在三代中有其之所以为“史”的存在空间和存在的历史根据。而“三代”之后,“经”的产生根据,恰恰是“史”的根据的丧失过程。“三代”是一个学在官府,不存在私人著述的时代。为政者与典章制度,史官与守掌故,都是统一的,这就使能够体现这种统一性的“史”获得了存在的充分空间。但是,从春秋到战国,三代那种官师、政教等一系列的统一状态,就开始分化,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著述也应运而生。就这样,“史”成了“经”。而几千年后,章学诚的“六经皆史”正好将此种道理阐述出来。
  2.摆脱经学束缚,提高史学地位。“六经皆史”的提出,使史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式”经学的束缚,这无疑在客观效果上提高了史学的地位,史学本身也因其学术自主地位的强调,促进了人们对史学学科的深入认识。章学诚说:“愚之所见,以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即其中同圣人有关系的六种。明确提出包括六经在内的,都是史料,所以扩大了史料范围。而且,当时风气,经书是被当作偶像受到崇拜,史只能居于附庸地位,“号为治经则道尊,号为学史则道诎”。现在按照章学诚的理论,六经也是史,可以平起平坐了,确有抹去经书神圣灵光和提高史学地位的意义。
  从这个命题出发,经史的关系不仅仅是有所变化,而且是有所调换。这也相对精确的补充和矫正晚明史学家王世贞的经史上的认识,王世贞在“经史一也”观念的基础上就史学本身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的命题。也就是说天地之间无一不是“史”的内容,夸张地表现出史学的范围获得了大幅度的扩展,甚至到无所不包的程度。这个命题虽然在超越经史关系之间的讨论上有所贡献,但基调还是有些过火。“六经皆史”理论的提出,使传统史学的探讨已成为纯粹对史学范围的认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仅在经学史上开创了新篇章,同时还标志着经学正式走入史学范畴。在他之后,俞樾、章太炎及“五四”时期的“疑古派”等先后对传统的经学发起的冲击,获得的成果,无疑都是对章学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3.史学功能研究的时代性原则。虽然自有史官史学以来,史鉴作用就被奉为圭臬,但到清朝为考据而考据的年代,史学已经成为史书的考据和辨伪,在现实作用方面早已成了被忘记的记忆。章学诚从宏观角度考察,一直强调史学研究应当“经世致用”,无论是他对时人专务考据的批评,还是他的诸多史学理论的阐述,其核心皆为说明史学的宗旨在于“经世”、“有补于世”。不过在这方面,他高人之处是他一直在强调一件事情,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理论修养。他警戒史家不可“作茧自缚”,相当与当代一个流行的词语——“异化”,从他的《文史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认知,历史著作之所以求新求变,一个主题千百年依然可议,就是由于我们往往抱着鉴往知来的目的去读历史,一逢世变,便想从历史中探寻世变之由;求之不得,自然就不满意于现有的史书,而要求重新写过。这就导致每一个新时代必有一些根据其时代特点所改修过的新史书。与时代隔离的纯而又纯的所谓“纯史学”,致使史家成为象牙塔内的玄思冥想者,无论如何是维持不了不断的创新力的,但我们应该清醒,历史的终极目的并不是让历史的面貌模糊,而是让他变得清晰,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史学追求还是蒙昧状态的无限慌张。所以史学还是要回归于史家所处的社会才能得到更深刻认识和经验。就以“六经皆史”说的认识为例,多少年来无数学者用心发掘出来的“六经皆史”说的“时代”的或超越“时代”的意义,事实上却越来越远离那个让章学诚本人深感寂寞的“时代”!虽然没有人否认“六经皆史”说蕴含着“太多的思想内容”,但是,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恰好是后人领略到的,又有多少是硬生生“被赋予”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早已成为比探究“六经皆史”本源意蕴更为困难的“异化”问题。
  
  参考文献:
  [1]罗炳良.论章学诚的“以史明道”观念[j].甘肃社会科学,2005,(1).
  [2]姚曼波.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4]章学诚.章氏遗书(卷2)[m].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王忠强 [标签: 安徽 六经辨证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经济社会下的丑文化
    浅析毛泽东民族文化思想的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重构与融…
    浅析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几种意识的培养
    浅析现代文化意识与当代包装设计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
    浅析中学历史创新教育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浅析军队价值观的社会文化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启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