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不管”“尽管”的语法化研究
“不管”“尽管”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且作连词时易混淆。目前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二者的区分方面,一般认为二者作连词时的区别在于:第一,“不管”表示条件,跟“不论”“无论”相当,后多与“都”“也”呼应;“尽管”表示让步、转折,跟“虽然”相当,后多与“却”“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呼应。第二,“不管……”表示一种假定的条件,后面要用表示任指或选择性的词语;“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或选择性的词语。至于它们始于何时,是如何产生的,及其产生原因等,尚鲜有论及。本文拟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文献典籍的基础上,对二者的语法化过程做些研究和探讨。
  
  一、“不管”的语法化过程
  
  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变来的,复音虚词的形成也往往和词组的演变虚化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检索了北京大学cc1古代汉语语料库,发现“不”“管”呈线性序列相连出现,始于唐代。例如:
  (1)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船子和尚拨棹歌》)
  (2)其州、县官不管市,不坐。(《唐律疏议卷三》)
  (3)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水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全唐文·上宰相书》)
  (4)无子无孙一病翁,将何筋力事耕农。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杜荀鹤·伤硖石县病叟》)
  (5)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张继·金谷园》)
  以上例句中,“不”“管”或无后接成分,或后接名词性成分,或后接主谓结构。WWW.11665.COm尽管“不”“管”后接成分形式多样,但无论后接什么成分,都无选择性或任指性。“不”“管”虽然在线性序列上是相连出现的,但从语法结构上看,二者并不在同一语法层面,“不”的语义均指向由动词“管”所组成的动宾结构。但由于“不”和“管”经常连读在一个节拍里,“在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两个高频率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可能经过重新分析而削弱或者丧失其间的词汇边界,结合成一个双音节的语言单位。”久而久之,“不”和“管”句法层次的分界逐渐向语音节拍分界妥协,发生重新分析。如例(3)“虞水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句:
  
  随着表示否定的“不”与表示被否定的“管”这两个单音节词之间搭配关系的逐渐固定,这两个单音词由临时组合的词组凝固成了一个词。不过,这时“不管”的动作意味较强,仍然是一个动词。
  令人不解的是,《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财物库藏,任意般将,不管与谁,进(尽)任破用”例中,“不管”与现代汉语中“不管”作条件连词,且后与“都(尽)”呼应的形式无异。但遍检隋唐五代宋各朝典籍,仅此一例,故不足为证,恐为后人误传所致。
  唐代文献中,“不管”后也出现了接多项词语的用例,但虽说是多项,其实仍是一个单一对象,并无选择性、任指性可言,其间大多可插入并列连词。例如:
  (6)不修仁义五常,不管温良恭俭。
  (《敦煌变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7)出榜,无连(遮)会,不管城中及城外。(《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讲经文》)
  (8)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暗香·仙吕宫》)
  (9)老僧斋罢关门睡,不管波涛四面生。(《罗隐·游城南记》)
  宋代,“不管”后接任指性、选择性词语的例子才开始高频出现,因为这时“不管”后接的多项词语往往是相反、相对的,其间可插入“是……还是……”这样的选择连词。例如:
  (10)曰:“我不管汝尽不尽。”曰:“彦从无侍者祗对和尚。”(《五灯会元》(疏校本))
  (11)自家但遂志循义,都不管生死,不顾身命,犹言致死生於度外也。(《朱子语类》卷73)
  (12)赋了高唐犹想像,不管孤灯明灭。(辛弃疾《念奴娇·洞庭春晚》)
  (13)休叹鸟兔如飞,功名富贵,有分终须足。不管他非非是是,不管他荣和辱。
  (陈著《念奴娇·夏夜流萤照窗》)
  “不管”后选择性成分的出现,为其提供了语法化的条件。“不管”后由单一对象向选择性、任指性对象发展,再加上“不”的否定作用,导致“不管”与其后宾语的直接支配关系渐趋松散,“不管”的动作意味渐弱。而且,“比起肯定式来,否定式更能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说话人在进行否定性量化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己的主观评价色彩。”由于“不”的主观强调,句子的主观性很强。traugott(1995)曾经强调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主观使“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因此,我们推测,“不管”所处的主观性语境应该也是它词义渐虚的诱发因素。
  宋代文献中,还偶见有在后接选择性、任指性词语的“不管”本句后再接以表结果小句的用例。例如:
  (14)既问,却不管他好恶,须与尽说与之。(《河南程氏遗书》)
  (15)这里不是烟花巷,又不是小娘儿家,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顿拳头打得你满地呱。(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这种例句在元代就很常见了,而且,后结果小句有时还带上了“都”、“尽”之类范围副词。例如:
  (16)乐酶酶并不管家和计,都分付与稚子山妻。(李致远《中吕·粉蝶儿》)
  (17)奉圣人的命,说这街道窄狭,车马往来不便,不管大小官员房舍,但是侵占官街的,尽皆拆毁。(无名氏·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18)如今我也不管他是人是鸦,只交他吃我一箭!(罗贯中《三遂平妖传》)
  (19)(正旦云)父亲差矣。一向说绣球儿打着的不管官员士庶贫富之人,与他为婚。(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20)我不管那里赶将他去。(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
  上述例句中,“不管”带任指、选择性词语表示假定的条件,后再接以结果小句,整个句子成为一个条件——结果关系的复句。并且,明显地后结果小句所述事实的出现是避免不了的,是无论怎样都会无条件发生的结果。这样,“不管”本来就隐含的“不受限制”义和整个句子的无条件语境一致,并在这种无条件语境中得到固定化,“不管”词义因而完全虚化,意义凝固,近似于“无论”的意思,最终完成了向条件连词的转变。
  
  二、“尽管”的语法化过程
  
  《汉语大词典》对“尽管”词条的解释是这样的:1.副词。表示没有条件限制,可以放心去做。老舍《龙须沟》第三幕第一场:“诸位有什么话,尽管说,待会儿好转告诉区长、所长。”……3.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后一小句用“但是”、“然而”、“却”等呼应。姚雪垠《李白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尽管他自己不论困难到什么地步都要干下去,决不罢休,更不要说投降朝廷,但是他明白,如果大家都投降了,他的处境会更加困难。”杨朔《鸭绿江南北》:“炸尽管炸,火车却照样开。”
  《汉语大词典》关于“尽管”作副词和连词时所举书证都是现当代的用例,难道“尽管”的语法化迟至现当代才发生吗?
  我们遍查历代典籍,“尽”“管”呈线性序列

相连出现,始于唐代,但仅见一例,一直到宋元时代,用例都不多见,兹全部列举如下:
  (21)暂辞堂印执兵权,尽管诸军破贼年。(《全唐诗·韩愈·次潼关上都统相公》)
  (22)米芾元章有书名,其投笔能尽管城子。(《宋笔记·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
  (23)燕社鸿秋人不问,尽管吴笙越鼓。(《全宋词·吴潜·贺新郎-用赵用父左司韵送郑宗丞》)
  (24)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十》)
  (25)度量阔,眼皮宽,把断送房奁全尽管。(《全元曲·贾仲明·萧淑兰情寄菩萨蛮》)
  以上例句,“管”是动词,掌管义,其后接名词性成分作宾语(例5虽无后接成分,但前有介词“把”将宾语“断送房奁”提前了)。“尽”“管”虽然在线性序列上是相连出现的,但只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彼此之间语义融合的程度较低,二者并不是一个词。“尽”是动词“管”的修饰成分,“全部、都”的意思。
  明代“尽”“管”连用多见,其后续成分也有了变化,出现了后接谓词性成分的用例,不过仅在凌潆初《二刻拍案惊奇》检得四例,其他同时代文献中均未见。列举如下:
  (26)又见地下脚迹,自缸边直到门边,门己洞开。尽管道:“贼见我们寻,慌躲在酱缸里面。”
  (27)及至得来赏赐,尽管分取,只是撺掇多些了。
  (28)装好汉发个慷慨,再是一百两一家,分与三个女儿,身边剩不多些甚么了。三个女儿接受,尽管欢喜。
  (29)这数个,多是吴中高手,见了懒龙手段,尽管心伏,自以为不及。
  到清朝时,“尽…‘管”后接谓词性成分的用例才较常见起来。例如:
  (30)大王爷若要银子,我这小箱子内还有一千两,大王尽管拿去,只求饶我两个活命就是了。(《七剑十三侠》)
  (31)秋谷道:“我们不是曲辫子的客人,你尽管去罢。”(《九尾龟》)
  (32)请二位老爷开怀慢的,若要甚么东西,尽管呼唤小的,便当送来!(《乾隆南巡记》)
  (33)不劳大人叮嘱,五十日之期已订,决不爽约,尽管放心!(《侠女奇缘》)
  刘坚等提出:“当一个动词经常在句中充当次要动词,它的这种语法位置被固定下来之后,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词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便导致该动词的语法化: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上述例句中,“尽”“管”后接谓词性成分,“管”已不再是句中唯一的动词,而是与其他动词共同组成连动式谓语来说明主语,其在句子中的重要性明显减弱,成为句中次要动词,于是“管”词义逐渐抽象化。同时,影响到其修饰成分“尽”的“全部”意也渐趋弱化。而且,在双音化趋势的影响下,随着“尽”“管”两个单音节词之间搭配关系的逐渐固定而发生重新分析,它们由临时组合的词组凝固成了副词“尽管”,表示“不必考虑,放心去做”。
  晚清时在“尽管”作副词用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用法,即在“尽管”本句后面,又出现了转折小句。例如:
  (34)高品道:“尽管卸,我却不怕。”(《品花宝鉴》)
  (35)甚么娶亲,甚么捐官,你要不管尽管不管,只要还我们的钱!(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36)陶子尧看了,尽管有点耽心事,却也只能去找魏翩仞、仇五科密谋对策。(《官场现形记》)
  (37)心中尽管这般想,口里却不能不答应。(《施公案》)
  以上例句中,“尽管”后仍接谓词性成分,可其后还接以“却”连接的转折小句(例2虽无“却”,但语义转折),本句表示姑且对某种事实的让步,后结果小句却予以转折,形成一个让步——转折关系的复句。这样,“尽管”本句隐含的“任随、纵然”义在这种让步语境中被固定化,“尽管”终于转变为让步连词。
  由上考察可见,“尽管”在明清之际已作副词用,在晚清时代已有连词用法,《汉语大词典》书证过晚。
  
  三、“不管”、“尽管”发生语法化的动因
  
  综观上述“不管”“尽管”的语法化过程,我们分析二者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有二:
  
  (一)汉语双音化趋势的作用
  由于汉语从中古起语音系统发生简化,如全浊声母、入声韵尾的消失等,使得词汇同音的比例增加,为了区别词义,汉语词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复音化,尤其是双音化的趋势。这种语音系统的演变势必影响到词汇的发展。徐通锵(1991)就认为汉语的合成词从总体发生上讲,是原来的词组降级为词的结果。关于复音虚词,徐时仪在《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一文中指出:“汉语中的复音虚词也往往是先由词组演变成词,继而进一步演变为虚词。”就是说,汉语复音虚词的演变一般先要经历“短语词汇化”过程,再经历“词义进一步虚化”的阶段。“不管”“尽管”也经历了这样一种由词组凝固成词,继而又进一步虚化为复音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先是“不管”“尽管”呈线性序列相连出现,起初只是一个临时组合的词组,由于它们经常连用在一起,在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加上适宜的句法结构,使得这种搭配逐渐固定继而凝固成一个词。“不管”“尽管”由临时组合、关系松散的词组经过重新分析继而词汇化,是它们发生语法化的前提。
  
  (二)所在句法位置的影响
  除双音化趋势外,与“不管”“尽管”搭配的后接成分的变化及后续小句的出现也是导致它们发生语法化的必要条件。
  1、后接成分的变化
  “不”“管”在因双音化趋势而丧失之间的词汇边界发生词汇化之后,接着其后续成分的变化,加速了它的语法化进程。如上所述,由于词汇化之后的“不管”在宋代开始后接选择性、任指性词语,导致“不管”与其后宾语关系渐趋松散,加之“不”的否定作用,句子的主观性很强,使得词义渐趋抽象化。同样,“尽”“管”由后接名词性成分到接谓词性成分的变化,也是它发生语法化的重要一步。由于“尽”“管”明代始接谓词性成分,使得动词“管”弱化为句中次要动词,从而发生词义虚化,加之双音化趋势的作用,“尽”“管”逐渐凝固成副词“尽管”。
  2、后续小句的出现
  宋元之际,“不管”除后接任指性、选择性词语表示假定的条件外,后面还出现了表结果的小句,整个句子成为一个条件——结果关系的复句。并且,后结果小句所述事实是无论怎样都会无条件发生的,这样,“不管”本来就隐含的“不受限制”义和整个句子的无条件语境一致,并在这种无条件语境中得到固定化,“不管”词义因而凝固,近似于“无论”的意思,终于完成了向条件连词的转变。“不管”最终转变为条件连词。“尽管”本句后面出现转折小句则始于清代,“尽管”本句表示姑且对某种事实的让步,后结果小句却予以转折,形成一个让步——转折关系的复句。从而,“尽管”本句隐含的“任随、纵然”义在这种让步语境中被固定化,“尽管”最终转变为让步连词。可以说,后续小句的出现,是连词“不管”“尽管”产生的关键因素。
  由上所述,双音化趋势和句法位置这两个因素从不同侧面对连词“不管”“尽管”的产生和形成发生影响,同时,正如刘坚等在《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一文中所指出的:“(汉语词汇语法化)常常是几个因素同时起作用,共同推动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发生和发展”,在“不管”“尽管”的语法化过程中,这两个因素又是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不管”“尽管”最终由词组转化为虚词。
   整理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张谊生《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兼论“都”的表达功用和内部分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3]转引自赵彦春《透过语法化现象看语法机制的自主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4]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霍生玉 [标签: 语法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再审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