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
论文关键词:苏青  世俗化  生活化  个人化  非政治化
  论文摘要:曾与张爱玲齐名的苏青,也曾在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走上文坛,既存在必然因素,也有极大的偶然因素。家庭婚姻的不幸,上海孤岛与沦陷的环境,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苦难,同时也成就了她在文坛上的美名。苏青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世俗化,这种世俗化具有三种美学特征,即日常生活化、个人化、非政治化。这篇文章主要从这三方面对苏青作品的世俗化的美学特征给以详细的解析,作者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却在这种凡俗的叙事之下体现着极为严肃的终极关怀。同时,也对苏青作品在主流意识和文学创作的无技巧性方面做了解释。苏青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完成了对凡俗人生,世俗生活及女性心灵的探索,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前  言
  苏青,一个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上海文坛的女性作家,曾以其女性敏锐细腻的感受来揭露和剖析多被常人忽视的人生问题,同时又带有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她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那种世俗化的创作风格在当时的上海有着很大的读者群。然而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苏青曾有过不公的认识,并且对苏青作品的研究也很少有人问津。然而,对上海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是需要对苏青及其作品进行认识和研究的。苏青以自己独有的话语方式完成了对凡俗人生和世俗生活的探索,在上海沦陷这个非常时期和非常地点创作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作品。WWw.11665.COM所以,应该对其作品世俗化的独特之处给与研究和认可。
  一、  文人苏青
  (一)  苏青经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红极一时。苏青(1917-1982),原名冯和仪,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天资聪颖,在文艺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少年时代在家乡宁波度过。高中就读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后升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是宁波府六个县唯一被录取的考生,中国传统礼法对她的影响颇深,而在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又使她增长了新观念,产生了新感受。1926年仅19岁的她嫁为人妇。正是这个经历使她成功地在文学之路迈开了一步。她的处女作《生男与育女》诞生,但这只是家务之余的一种活动。1931年冬,苏青与夫反目,开始思考怎样独立扶养家庭,同时走上职业妇女生涯。她担任过代课教员,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她们一家的生计问题,于是,她开始写作投稿,卖文求生。作品《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的问世,使世人认可了其小说家的身份。之后长篇《歧路佳人》、《朦胧日》行世。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浣锦集》,随即大量散文小品《涛》、《饮食男女》、《逝水集》、《鱼水欢》、《九重锦》等先后奉献给读者。
  (二)  走上文坛的原因
  苏青之所以走上文坛,与她婚后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她的家庭理想无疑是找到一个“学识财产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筹更好” [1]的丈夫。然而她未能如愿,像《结婚十年》中那新旧合璧的婚礼所带来的徐崇贤一样,她的丈夫李钦后没有能力挣钱养活家人,却生活放荡不求上进。于是他们的生活日渐窘迫。为养家得到经济上的独立她开始偷偷地投稿。之后便经常写作。然而,漫长的十年婚姻使她们夫妻的关系矛盾丛生,最终失去婚姻的苏青一直把写作当作自己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苏青作品被广泛接受,苏青自己的刊物《天地》也应运而生。苏青写作也许多是迫于生存,却又不仅仅如此,还有精神的宣泄,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心怀,这并非我自揣度,苏青在其作品《〈饮食男女〉后记》中曾言道“两年来,生活可真是‘到处潜酸辛’的,但我还是咬牙关过下去了,因为有它在作为安慰,供我发泄苦闷,它便是文章呀!在白云悠悠的夏之傍晚,我辛苦的较稿样更深入静之后,我还在灯罩下挥笔凝思,究竟为的是什么呢?这里已变成疯狂的世界,人心焦灼,烦躁。终日戚戚,或莫名其妙的兴奋,像在火山上跳舞,又像在冰层上筑琼楼玉宇,明明知道这可是转瞬间便要坍塌的,然而还得争取这一刹那——一刹那的安慰与排遣哪!否则这几分钟活者的功夫又将干什么呢?” [2]这便是苏青原话,证实了其排遣苦闷心绪的方法。著名学者钱理群在解析沦陷区文学活动时曾说过这样一个理论:写作成为生活的方式。他的原话是“文学创作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对于身处于政治的高压与思想的严格控制之下,时时敏感到周围空气的窒息,陷于极度苦闷与压抑中的沦陷区知识分子来说,写作几乎又是他们唯一的聊可透气的孔道,像精神调节,升高成自我拯救的避难所,这应该是‘写作成为生活方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说,写作对于沦陷区的作家具有解决‘精神的饥饿和物资的需求’的双重意义。” [3]
  二、  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世俗化是一种关注日常生活及普通人生状态的写作,世俗化创作一般以市民与知识阶层的世俗生活为描写对象,为了写出新意,作家们在非理想思维的支配下,淡出精英意识,取消禁欲主义,既再现世俗人生无所顾忌的自由个性,又表现客观的平实叙事的艺术风格。苏青在其创作中大量运用了这种方法。
  (一)  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
  苏青之所以写世俗化的作品与当时政治环境密不可分。1937年11月日军占据上海,租界处于被包围的状态下,形成孤岛。1942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日军进入租界,沦陷区形成。上海的文学发展严重地受到阻碍。然而沦陷区的人们在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制阻碍的同时,他们也在渴望并尝试新的文艺作品及文学形式。于是,新的市民文学应运而生并很快大放异彩,因为沦陷区特殊的政治背景,这种文学往往避开政治,谈论的多是平凡琐碎的市民生活,表现都市市民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从而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同时又不会被当局禁止。苏青正是在政治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文人,而她的作品世俗化正是远离政治漩涡而开辟的奚径,置身在上海这个“对实际效益精明估算” [4]的城市,面对柴米油盐这琐碎实际的生计,苏青自谓其创作动机是:“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革命、文化或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生活而写作的。” [5]作家“卖文为生”的无奈加上上海沦陷区法西斯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时局,苏青坦言相告其创作的审美价值选择:“……我没有高喊什么打倒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刑,而且即使无甚危险,我也向来不大高兴喊口号的。” [6]这种谨慎实用的写作宗旨加上生活经验的单一且不丰富,使苏青在总结个人创作经历时只能说:“我的文章材料便仅限于家庭学校方面的了,就是偶尔涉及职业圈子,也不外乎报馆杂志社,电影戏剧界之类……”。[7]这必然使她的创作以开掘个人生活和体验兼及周围市民生活为特点。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谨慎的苏青形成了自己的世俗化创作风格。
  (二)  世俗化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
  正如胡兰成的《谈谈苏青》中所说“苏青的文章正如她的为人,是世俗的没有禁忌的。”苏青作品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的表现尤为突出。是一种创作上的世俗化。其笔下多写恋爱,结婚,生男育女,离婚,生老病死,柴米油盐等细琐之事,这与其自身喜欢凡俗,热爱欢闹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她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素不爱听深奥玄妙的理论,也没什么神圣高尚的感觉。” [8]她的言语虽不乏谦虚,但也可看出较强的现实人生观。同时,苏青还被人成为“大胆女作家”,她敢于抒怀,敢于直言,“苏青却单凭着她天生的聪明谈吐出她别的女性所不敢吐露的惊人言语”。她还说过“我有一种心直口快的坏脾气,话在胸中淤塞的长久了,不吐不快”。[9]
  张爱玲也曾这样说过苏青“能够做到一种‘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苏青作品都是她最熟悉,感触最深的人物事件等题材。她总是取材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起来大胆活泼,说起来逻辑清楚。她的作品风格受到众多的市民读者的喜爱。评论者曾将苏青与张爱玲的作品作了如下的比较:苏青的文章不如张爱玲的玲珑,却比张爱玲的明爽;不如张爱玲的雅致,但比张爱玲的亲切,用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喻,苏青用的是黑白胶卷,不如彩照光彩夺目,但不会因光阴荏苒而褪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0]她贴近生活,贴近市民的写作,正是她创作世俗化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另外,苏青少年丧父,中年别夫的遭遇,使她充满着对女性生存境况的执着关怀,从而将个人心绪社会化,外化,将现世寻常人家的人生作为创作的中心题材,在中性话题,边缘问题,“莫谈国事”的题材中抒发个人的见解与智慧。在创作过程,单纯追求经济考虑的创作心态使苏青的审美是纪实性的和世俗化的,她以俗人的视角来观察理解感悟生活,以反讽,调侃的态度来表现对所属阶层,世俗社会的批判。作家独立而从众,超然而合作的个性,坚持并恪守自立自尊、自爱自强,适者生存的思想原则。这些则体现了其世俗化创作的特点。使她的作品赢得了夹缝中的生存空间。更以自己文章的趣味、以人生的智慧的见解及政治倾向的模糊态度,求得生存与发展。
  以上种种是苏青创作世俗化风格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由此可见,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不但与其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还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其创作风格的特点显而易见。
  三、 世俗化的创作风格
  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有它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一、日常生活化。二、个人化。三、非政治化。而苏青的作品世俗化的创作风格恰恰具备以上三点。
  (一)  描写的日常生活化
  1.  家常琐事录
  苏青的创作题材大多限于日常生活领域。偶尔也涉及非日常生活领域的领域,如散文《道德论》,《牺牲论》,《文化的末日》等,但在处理运用这类题材时苏青所坚持的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道理。胡适在1918年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写好散文的必要条件。苏青正是如此。在谈及女子教育时,她说:“我知道大学里面有很多工程系女子不能够读,即使她们为着好胜一定要读,那就读了也没有用。这样说来,我们还苦苦的陪着男生念数学干吗?” [11] “身为女子而受着男子的教育,教育出来以后却要你做女子的事,其失败是一定的。” [12]苏青从实用的角度抨击我国的女子教育的弊端。在《牺牲论》与《道德论》中,苏青认为“真正的牺牲都是不得已的,所以我们不该赞美牺牲,而该赞美避免牺牲。” [13] “我觉得讲道德,守道德,总也得到相当好处。这样才能符合‘道德’两字的本来意义”。[14]这正是表现了她实用性,世俗性的看法,同时苏青也写作了大量直接描写日常生活琐事的作品,其处女作《生男与育女》从一个产妇的角度诉说生男与育女在日常生活真实的不同,尤重在诉说生女时产妇与女婴受到的难堪和不公正待遇。作者亦未由此得出什么超越日常生活的结论,文末她仍从实际生活出发指出,照此发展下去天下男子将有无妻之患。同年她创作了另五篇作品:《我的女友们》、《科学育儿经验谈》、《现代母性》、《女生宿舍》、《科学育儿经验谈之性质及命题》,均只限于日常生活领域,或谈眼前之事,或回忆往事。第二年,即1936年她又在报刊发表了六篇作品《元旦演剧记》、《小天使》、《桎梏》、《搬家》、《说话》、《上海事件纪念》,除最后一篇外,其余五篇也只限于日常生活领域。1937年她发表的唯一的一篇作品《算学》,回忆的是上学时对算学的恐惧及如何通过各种方法通过考试和检查。1939、1940年各有三篇作品发表,《我们在忙些什么》、《烫发》等亦从日常生活琐事着手。之后苏青的创作渐进高峰期,尤以1943、1944、1945三年为最,此期间每年发表的十几篇作品,及出版的散文作品,大多围绕日常生活,毫无愧色的以市民的俗世生活,凡俗人生的探索性抒写进入现代文学优秀作家的行列。而她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亦全不离日常琐事。即以她的成名作自传体长篇小说《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为例,全围绕一个女性结婚,离婚二十年间的日常生活来写。综观苏青这些限于日常生活领域的作品,大都围绕社会底层妇女、小资产阶级妇女、母辈祖母辈妇女这三个方面来描写家庭女人的日常生活。当然这些方面不是决然分开,只是,描写对象不同而已,其中也有相互交叉的描写部分。
  苏青作品讲述的都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处处充斥着独属女性经验世界中的细节。1945年3月《杂志》第14卷第6号发表了苏青和张爱玲的对谈记,编者前言有这样一段话:“她们(指张爱玲和苏青——笔者注)都以自己周围的题材从事写作,也就是说,她们所写的都是她们自己的事,由女人来写女人,自然最适当……。”的确,“由女人来写女人”一语道中了苏青作品的特点。胡兰成甚至称她的散文集《浣锦集》是五四以来写妇女生活最好最完整的散文。苏青的重头作品《结婚十年》。小说开篇即用了大量文字描写新娘坐花轿的场景,“于是四个轿夫上来关好轿门,放好轿顶,花轿里便几乎全是漆黑了,闷气煞人……我孤零零地闷坐在轿中,与我做伴的据说还有一个轿神……轿中又热又闷又黑暗,冥冥中还伴着个可怕的轿神。”花轿是独属于女性的空间,坐花轿是女性独有的经验体会。同时小说还非常详尽地刻画了两次女性生育场面,从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心理、心理感受方面进行了描述“这样一次次的迸着,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我已有些迷惘,连恐惧悲哀的心思都没有了,只觉得周身作不得主,不知如何是好。痛不像痛,想大便又不能大便,像是一块很大很大的东西,堵在后面,用力迸只是迸不出来。白布单早已揭去了,下身赤裸着,不觉得冷,更不觉得羞耻。”“我又怕又痛苦,我不禁怪哭乱喊了起来,下面像是孩子马上要出来,……孩子便滑了出来了。”另外如女性婚后持家的艰难,在夫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内容亦在小说中有专章叙述。如小说第二十二章骨肉重叙,整章叙写的就是主角周旋于佣仆,丈夫,孩子及公婆间的烦恼和无奈。短篇小说《娥》也是一篇描写女性生活场景的作品,作品似有意设置了一个男性医生的角色,在手术过程中面对明珠的痛苦他只是“严肃地在旁边站者,瞧者她痛苦,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安……”,男性的不解与冷漠更凸现了这位女性独有的日常生活经验。苏青的散文亦大都是以女性的生活体验与生活细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大量记述自己及身边女性的日常生活琐事,如《烫发》、《吃与睡》、《做媳妇的经验》等。同时,还有一些是以女性婚姻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了,如《论婚姻》、《再论婚姻》、《恋爱结婚养孩子的职业化》,《谈婚姻及其其他》等。从这种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题材,苏青以其善于观察、敏锐感受来抒写世俗人生。苏青这种记录生活的细心与耐心是描写家庭琐事所必不可少的。
  2.  社会文人及追忆生活录
  苏青散文写了作为一个社会文人在社会中谋生存的经历的酸甜苦辣。例如《写字间里的女性》记述在写字间里工作的妇女生活的可悲。经济压迫致使她们将大部分光阴消磨在写字间里。“他们的脸色都是沉郁的,目光都是呆滞的。即使装扮得很整齐,很漂亮,也不过如月历牌上美女般悬者不动点缀点缀而已,毫无生气。” [15]还有《做编辑的滋味》,是作者在作了6个月的编辑以后的亲身经历而写的关于做编辑的苦与乐,其中详尽地描述了做编辑的种种不为人知的难处,读来亲切感人。又如《一月来的寄宿生活》讲述她在失业中为了解决食宿的问题,贪便宜找了一个女补习学校来寄宿,在寄宿期间受到种种苛刻的待遇,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女性文人在社会中的艰难生存。《苏游日记》记述平凡的琐事。她对名胜灵岩着墨不多,却对一家饭店的豆腐羹甚感兴趣;对途中的风景不详,却很是在意抬轿中女人的絮絮索账;对游人的留言兴趣浓厚,观赏沧浪亭古迹却感觉了然无趣等等。
  小说《续结婚十年》叙述了一个独身在文坛上已经小有名气的故事。文中写了其“寄人篱下”的酸楚,也有“找事难”的坎坷经历,有“酒绿灯红”的交际生活,也有“夜长人不寐”的孤独与寂寞,还有“苏州夜话”的文人集体出游的场景描写……。书中的主人公苏怀青作为一个优秀的单身女性,身边自然不会缺少追求者,于是有“黄昏的来客”等,描写与周围的男人似是而非的感情纠葛。虽然已经离婚,但是女人往往对自己的家庭念念不忘,尤其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所以在作品中也有写母子的相聚与离别的情景。 
  在苏青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对童年和青年时代等结婚以前的美好生活的回忆。篇目不多,主要是散文。而且同样以日常生活方式来描写。其中有写人物的,又有家乡的风土人情的。
  在写人物方面,如在《豆酥糖》一文中苏青充满亲情的回忆祖母,从祖母对吃甜食的爱好着手讲述。祖母每天除了动嘴唠叨之外,就是动嘴吃甜食,尤其在夜半睡醒的时候,总要伸手摸出床里边专放零食的板上的甜食来吃,长期如此形成经验,在黑暗中摸索时“从不碰撞,也不乱摸,要什么便是什么”。在记叙祖母与小孙女在夜晚摸黑吃豆酥糖的情景时充满了甜美与温馨。《外婆的旱烟管》详细而生动绘出了外婆和她的旱烟管的故事。外婆有一根形影相随的旱烟管,这是外公生前送给她的。外公生前一心扑在吟诗作对上,从不把外婆放在心上,直到有一次外婆气病了,他总算有一次大发良心,送了她这杆烟管,于是她便整天坐在厅堂前面吸烟。外婆就守着这杆烟管,爱如生命,直到老死。此文表面上写外婆对于旱烟管的珍惜与喜爱,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外婆对外公的那种深沉的爱。
  在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方面,主要有《谈宁波人的吃》,《夏天的吃》,《敬凶》等。其中《敬凶》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作者从“敬凶”这一常见的社会风俗,剖析出人们“敬凶”的真正心理:“敬鬼神而远之,是因为怕。怕什么呢?怕犯不着。犯不着得罪它们,因此只好烧些锡箔。”于是她说:“我不奇怪凶人之凶,倒奇怪人人如此敬凶。敢怒而不敢言,也还罢了,还要口口声声对他说好话,奉上钞票一来,好像他还真有受的权利,自己真有献的义务,别人真不该再争是非而多事,这实在是太容易让人凶人得志了。”继而又说:“我不是不怕凶,但实在不愿敬;人家拿手枪逼我先跪下了,我大概是要跪的,但只要瞧见一个怒目怀枪而来就赶紧自己先跪下来,不待他吩咐,趋先表白自己是顺民,则令人瞧着有点难堪,”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大部分人的敬凶心理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行凶的快乐。”一针见血,令人回味。苏青的很多散文又是杂文,此篇就很有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  叙述方式的个人化
  个人化,肯定人的价值及尊严的存在对个人生存与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在五四那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个人化叙事一直是女性作家比较喜欢采用的写作叙述策略,她们大都采用此种写作形式来描写女性内心隐秘的所在。以女性主义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因为女性作家们在写作中运用“自叙传”形式,就是‘便于获得女性言说和演说女性的权力,以疏离和拒绝男性话语的笼罩’,抒发女性本体的真实真切的经验、体验;以否定男权主义文化关于女性意义上的解释,界定和命名,确立女性的眼光,女性的观点,女性理解,结合并表达自身及世界的权力。苏青在其作品中,注重独立存在的个人。肯定个人性的能动作用。文学的个人化叙述在具体表现上强调个人,淡化宏大叙事。
  苏青在《自己的文章——〈浣锦集〉代序》里写到:“于是我的文章材料便仅限于家庭方面的了,就是偶尔涉及职业圈子,也不外乎报馆,杂志社,电影戏剧之类。至于人物,自然更非父母孩子丈夫同学等辈莫属,写来写去,老实便觉得腻烦。” [16]可见,苏青写作大多取材与自身生活,具有很强的纪实性。《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就曾被苏青自己称为:“自转体的小说”。[17]自转体的小说不同于小说体的自传。自传体小说是虚构的,却投射作者自身的身影,情节,人物均属虚幻。而小说体的自传是在手法结构上模仿“小说的自传”,[18]人物情节都是属实的。而苏青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真实生活的描写,如作家与《结婚十年》中苏怀青的生活几乎一致。而小说中发生的事情也与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几乎一致,而这些又都是非常平凡的小人物的生活琐事。偶尔出现的如《续结婚十年》中金总理这样的大人物,苏青在描写时,也是把生活中原生态的人来叙述,用一个女人的眼光去思考,评价,具有相当的个人主观性。同样《歧途佳人》主角依然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符小眉似乎也是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现实生活中的苏青和符小眉一样,在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为了获得当时家境相当殷实的李钦后家的经济支持,使自己和弟弟能上得起学,她就在母亲的说服下和李钦后定了婚。而作品中描述的故事就是对自己生活往事的改编。这恰恰体现了苏青作品的个人化。
  苏青散文也大多是由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感而作。如《我的手》,通过一双手的外形变化,不仅写出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更发出了“手是衣食父母”的辛酸感叹,文章有浓郁的感伤悲凉色彩,生之艰难于此可见一斑;《自己的房间》则以幻梦之笔写求职女性在“滚滚红尘”之外的自由欲求,心灵放松的亟切愿望和终不能到的无奈。还有《如何生活下去》、《做媳妇的经验之道》、《谈性》等。苏青自己说:“假如要勉强替它寻找出一些价值的话,那只有说平实的记录也可以反映这个时代吧。”她的散文文笔随意自然,侃侃而谈。以描写世俗人生百态来反映市民阶层的情趣态度、追求,塑造世俗形象,更体现其个人意识。苏青在创作中有意无意的使其作品带有个人化的特点。
  (三)  创作的非政治化
  苏青亟切而单纯的经济考虑使其在创作心态上不同于许多作家那么优裕从容,那么痴迷执着的临界状态,苏青的审美是纪实性与世俗化的;她既漠视个人同市民阶层趣味见解的差异,以俗世人的角度来观察理解生活,又在个人的、禀性与世俗社会文化大异其趣的同时,以反讽,调侃的态度表现所属阶层世俗社会的批判。苏青是个现实的人,她没有什么高远的理想,她贴近普通人,饶有兴趣地谈论吃睡,谈论自己的文章。她从不奢求什么,只想抓住现实,塌实地作文,塌实地做人,塌实地面对生活。她在选择“中性话题”作为热点时,就是处在上海沦陷区文学以模糊性见长的时期,她有别于任何一位作家,“伟大的单纯”是她的特色。从不直接描写政治,甚至很少涉及与政治有关的事情。其实苏青对政治一直很陌生。直到建国后,她还几乎是个政治盲,“母亲从考场出来,就沮丧的告诉我们,政治没有考出来,国家领导人只写出毛泽东一个”。[19]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没有直接的关于政治的描写,有的只是一个市民对社会生活环境的真实描述,留下了时代的侧影。例如《涛》回忆了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史老先生一听见“国民党”三个字就吓得手发颤,生平第一次打碎了眼镜。还有在《结婚十年》中的“逃难记”“避居乡下”等章节中,苏青就是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来讲述战乱中人们的悲惨遭遇:“贤在路上,只听见天崩地裂的一声,无数人头破血流的飞奔而来……也有咬牙切齿的,也有半个脑壳给削了去的,四肢身躯都不全……。”这些使读者对当时战乱的情形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政治极度混乱,所以作家的创作环境也十分恶劣。作品不能触及当时的政治敏感话题,或以极端隐秘的方式来写,这样以“苟全性命于乱世”。这种政治局面是苏青创作的社会环境;而苏青自身也有诸多远离政治的创作因素。苏青生活在一个开通且受西洋文明熏陶的家庭,自小聪颖过人,尤擅言语。父亲事业失败是小康之家迅速坠入困顿。求学期间,经济困窘迫使她嫁为人妻。本想做一个贤妻良母的她,又遭到丈夫的遗弃。为了在大上海独立生存下去,她只能创作。在《关于我》中,苏青曾感叹说:“在三十年冬,夫妻不幸反目,连最低的生活费都拿不到,那时候大的孩子是七岁,小的尚在襁褓中,一家五口连娘姨在内都要我养,要在社会上找一个立锥之地,真是不容易啊。丈夫的回心转意迟迟不可期,而孩子的嗷嗷待哺的情形到是不容忽视,我只好投笔写稿了。” [20]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苏青柔弱的双肩始终担负着家庭家族的重担,苏青曾在《做编辑的滋味》、《浣锦集》、《自己的文章》中,坦诚地表明她从事写作的简单而无奈的经济原因,反复强调女性作家为人的艰难和烦恼,也一次又一次地将作家这一角色世俗化、平民化,将创作过程凡俗化、简单化、平民化。她说自己是个平凡的女人,也甘于平凡,她向往世俗生活,她曾与知己张爱玲谈及自己的“理想生活”——“丈夫要有男子气概,不是小白脸,……他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常常请客;……丈夫的职业性质是常常要有短期旅行的,那么家庭生活也不至于刻板无变化……”。[21]这样一种世俗女人的理想,她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家庭生活,不熟悉其他生活,写不出其他题材的作品。苏青在总结个人创作经历时说:“我的文章材料便仅限于家庭学校方面的了,就是偶尔涉及职业圈子,也不外乎报馆杂志社,电影戏剧界之累……”。她取材自我,放眼周遭,以俗常平凡的题材,表露其对平凡世界的感触和体验。
  苏青充满着对女性生存境况的执着关怀,从而使个人心绪社会化,外化,将现世寻常人家的人生作为创作的中心题材,在中性话题,边境话题,“莫谈国事”的题材抒发个人的见解与智慧。她无明显的政治主张和信仰,她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热情,为人豪爽;在创作中,她偏重于生活中的琐事和杂事,是那种“说起来却不得闲,天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的”小女人生活;她执着地反映普通女性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琐事,表达对生活状态的不满和愤慨。将“饮食,男女之大欲也”大胆改为“饮食男,女之大欲也”的苏青很清楚,大多数都市女性都缠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脱不了柴米油盐的儿女情长,她注视着这些眼前的事,身边的人,心中的情,细致入微地将这些摄入到她的文学创作中。她主张文人要融入到读者中去,主张以常人地位说常人的话,举凡人生活之甘苦,名利的得失,爱情之变迁,事业之成败等等,均无不可谈,且谈之不厌。作为脱胎于市民阶层的文人,苏青爱挑拣自己所熟知的东西或事情来写,她认为这样写起来比较容易成功。苏青说过,她并不以写革命、写战争、写社会为重点题材,她坚信,恋爱婚姻、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可以从无数个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我相信一个人的欲望,若在最基本的饮食男女方面尚不能得到满足,则其精神之亟需向外发展是必然的,向外之道有多种,音乐美术文学等都是所谓艺术之途,其他当然有战争,还有别的。我的技能很少,会的只是动动笔头,因此在感情郁抑得不能不发泄时,就只好开始写些文章。” [22]她表现市民的趣味,从市民的生存境遇出发,包含百姓对人生的要求,思想的寄托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她写《生男与育女》、《科学育儿经验谈》、《拣奶妈》,她也写《夫妻吵架》、《做媳妇的经验》、《妇人之道》,她还写《夫妻打官司》、《论离婚》等,作品所涉及的圈子很窄,无非是饮食男女婚姻家庭等,但却实实在在是一幅幅市民的生活图画。可以说苏青的作品是以饮食男女婚姻家庭来规定她的写作领域,而在作品中传达出的也是一种价值观念上的世俗化。
  四、  苏青作品个性
  (一)  主流意识的缺失
  苏青的成名既有必然性也有相当大的偶然性。上海的沦陷的政治环境给她带来了诸多的痛苦,但不可否认也给她的创作创造了一个相当自由的话语氛围,乱世乱中也打破了主流的意识与规则,苏青可以拥有自己极具个性的话语权力。政治对于文学的干涉与禁闭似乎没有给苏青带来很大的妨碍,她本来也是对政治没有多大兴趣的,她只喜欢选择自己极端熟悉的世俗生活来进行发挥创作,对自己陌生的领域似乎没有探讨的兴致。张爱玲与苏青似乎有着相同的文学主张,前者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23]她们的作品都远离了时代,脱离了文学的主流,而着重描写一些永恒的人性。她的文学视野中只有凡俗中的男男女女,她也只喜欢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对人生、人性进行细致而独到的剖析与批判。
  追溯历史,“五四”时期是一个以个性解放为主潮的时期,这使许多女作家走上了文坛,当时她们创作也大都是从婚恋题材入手,写着理智与感情冲突的苦闷与感伤,也与苏青一样着力表现女性的命运和情感。当人们对文学史进行疏理,评论期间作家的时候,对于张爱玲苏青等的创作便自然不重视了,即便是撇开政治上的问题,他们依然找不到她们作品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苏青笔下,女性己经从“女儿”过渡到了“女人”,从未婚的少女变成了已婚的少妇、孩子的妈妈。苏青作品中的女性更加成熟,性格更加完善,但苏青距离“五四”太遥远。在“五四”之后凝重的现实面前,女作家们早己从个人的婚恋与家庭中走了出来,逐渐把个人幸福追求中的悲观情绪转化为对革命的向往。例如,丁玲在当时己经告别了“幻灭时代”,完成了从个性主义向工农兵大众的革命之路的转变,写下了《韦护》和《一九三零年春上海》,萧红也创作出白己的代表作《生死场》。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中,苏青的凸现女性意识的创作便被隔离于主流之外了。 
  苏青似乎与社会主流一直存在着隔阂与矛盾,在上海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年间,她还能够在历史的夹缝中继续从事自己的文学活动,申请出版社,出版自己以前的旧作,还在1948年出版了自己的新作一一长篇小说《歧途佳人》。但到了建国以后,她便停止了文学创作活动,究其原因,我认为一个是因为苏青家庭的原因,丈夫李钦后去世后,抚养孩子的重担便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她不得不去找工作。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苏青的作品失去了可以接受的社会大环境,她的对于女性意识及现代家庭的言说失去了读者,就如演员没有了观众,所以也就搁笔了。
  (二)  无技巧性的文学创作
  评论家谭正璧在比较张爱玲与苏青时说过:“张爱玲在技巧方面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而苏青却单凭着她天生的聪明来吐出她别的女性不敢吐露的惊人豪语,对于技巧似乎从来不去十分注意……” [24]苏青本人说:“我的文章做得不好,我白己是知道的。这不好的原因,第一是生活经验太不丰富,第二是写作技术的低劣。”看来关于自己作品的缺陷,苏青是很清楚的。苏青在三四十年代所创作的作品体裁只有两种:小说和散文。虽然小说与散文两者都是描写个人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但散文更有利于她宣泄情感与苦闷,并且皆具有真情实感,是苏青真性情的流露;苏青健谈,且颇多独到之处,散文更有利于她才能的展示与发挥。因此于自己于他人,都较喜欢她的散文,她在《〈浣锦集〉与〈结婚十年〉》中说:“爱读《结婚十年》的人我是把他们当作读者看的,而对喜欢《浣锦集》者,却有不胜知己之感。”张爱玲也觉得如此:“我认为《结婚十年》比《烷锦集》要差一点。” [25]谭正璧在评论张爱玲的文章时曾说:“意识是作品不可少的生命,技巧是作品外表必须有的修饰。美丽的生命如果加上美丽的修饰做外表,那么至少比了没有美丽的外表更容易获致多量的读者。所以一个哲学家积贮他一生辛苦研究所得而写成的皇皇巨著,往往不如一个文艺家在一霎时间引起的思绪所写成的几行诗或一篇短文会立刻传颂于世界。” [26]此处虽然是在赞美张爱玲的小说高超的技巧,但同时也写出了文学中艺术的魅力。所以,虽然苏青在知人论世方面表现出高人一筹的聪明与睿智,但在艺术技巧上却跟张爱玲相差很远。如果说散文是较注重语言的修饰与才思的敏捷的话,那么小说就是一个较注重艺术构思的文体了。张爱玲的小说在气氛的酝酿、布局的构思、结构的安排、语言的修饰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而苏青的小说似乎就逊色了许多,她一贯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而且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来讲故事,而在小说故事的叙述中作者自己常常跳出来高谈阔论。所以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就可以发现在苏青的长篇小说中大可以抽出许多篇小散文来。这不仅破坏了小说的整体美,也使布局结构显得散乱,失去了小说应有的艺术魅力。如果作品失去了它应该有的外表美,即便是它的内核有多么的绚丽,也会减少些许的吸引力吧。我想,这应该是张爱玲的作品与苏青的作品受到不同待遇的最大原因吧。在上海沦陷时期以锐利的笔锋、敏捷的才思、一针见血的言论赢得众多读者的苏青,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人们终究还是选择了有着及其华美外表的张爱玲,而苏青却长时期地掩埋于人们对旧上海的回忆之中。
  结  论
  苏青是现代文学史中一个独特的存在。现实中的经济拮据,成就苏青这个女作家。可以说写作对苏青来说首先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而她在文学的商业化上获得的极大的成功也证明了她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她的散文小说一版再版,长篇小说《结婚十年》甚至达18版之多。之所以拥有如此多的读者是因为她创作中的务实性和世俗性迎合了上海市民社会的心理和审美需求。但是,当时的读者人多数并没有真正发现和理解苏青作品的价值所在。但是,苏青这种大胆泼辣敢于跳出现代文学史中男性的启蒙、救亡等宏大叙事的双重藩篱,让女性的日常生活走进文学,将女性的内心中最隐秘的所在剖析给世人,以及她对男女平等的理解,对两性的批判,都具有一定的价值,这些价值应该得到现代人的认可。
  当然,苏青的文学成就远远赶不上曾经齐名的张爱玲。这是因为她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作品的无技巧性这个局限性。这一方面是苏青本身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跟她的卖文为生有关,时间的仓促使她的某些作品写得有些粗糙潦草,且有在内容和风格上比较雷同的篇章。对苏青作品的研究,既有助于了解孤岛与沦陷区时期的上海市民的真实生活,又有益于对都市背景下女性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刻的解析,苏青所塑造的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也是现代女性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人物形象之一,苏青在文坛上的沉浮及其创作的成败,也给当今的女性创作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教训。
  注释
  [1] 李庆西.《<饮食男女>苏青》.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第168页
  [2] 苏青.《<饮食男女>后记》.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58页
  [3] 钱理群.《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选自《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页
  [4] 余秋雨.《上海人》.见《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5] 张爱玲.《我看苏青》.见《张爱玲与苏青》.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6] 苏青.《关于我》.见《张爱玲与苏青》.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7] 苏青.《〈浣锦集〉自序》见《苏青散文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
  [8] [13]苏青.《道德论》.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103-104页
  [9] 苏青.《关于我》.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41页
  [10] 吴毓鸣.《试说苏青的率真》.《福建论坛(文史哲)》,1999年第4期
  [11] [12] 苏青.《我国的女子教育》.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6页
  [14] 苏青.《写字间里德女性》.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07页
  [15] 赵树琴.《当代女性话语权利的欲求与焦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6期
  [16] 苏青.《自己的文章》,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3页
  [17] 苏青.《<烷锦集>与<结婚十年>》.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37, 440页
  [18] 周文杰.《女作家座谈会》(上海1944年).选自《旷世凄美的文坛四才女-一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19] 李伟.《乱世佳人---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9,219页
  [20] 苏青.《关于我》.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41页
  [21] [25] 张爱玲.《我看苏青》.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69页
  [22] 苏青.《<烷锦集>后记》.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51页
  [23]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选自《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24] [26]谭正璧.《论苏青与张爱玲》.选自《苏青文集》(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83,483---484页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苏青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2] 易丽华.《苏青散文简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3] 薛南.《苏青散文——伟大的单纯》.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4] 李茂.《不要低估苏青散文的审美价值》.《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5] 王艳芳.《生活的智慧与思想的智慧——苏青、张爱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 钱理群.《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选自《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 李伟.《乱世佳人——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8] 杨义.《中国现当小说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9] 齐卫平.《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 王吉鹏.《百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 赵树琴.《当代女性话语权利的欲求与焦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6期
  [13]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
  [14] 余秋雨.《上海人》.《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
  [15] 吴毓鸣.《试说苏青的率真》.《福建论坛(文史哲)》.1999年,第4期
  [16] 李伟.《乱世佳人---苏青》.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7] 苏青.《孤寂心灵的艺术独白》.语文学刊,1998年2月
  [18] 王艳玲.《谈苏青小说的女性批判意识》.语文学刊,2004年9月
  [19] 康凤英.《苏青小说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探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月
  [20] 马树杉.《苏青小说的时代意义——解读〈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常州工学院学报 , 1998年 2月
  [21] 王清春.《 张爱玲、苏青艺术风格的不同特点》.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2 月
  [22] [英] 休•麦克劳.《世俗化:一个历史学家的解读》.商务印书馆,2000年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王晶晶 [标签: 世俗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
    浅论叙事疗法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浅论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战略
    浅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
    浅论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
    浅论中国古代图腾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延伸
    浅论新形势下县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
    浅论中国、美国、俄罗斯传统饮食文化的不同
    浅论影视作品与古典文化的艺术结合
    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浅论社会资源之文化软实力与人的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