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区域性高校翻译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以“输出驱动假设”为视角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  翻译教学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翻译(本科)专业相继在各高校的建立,引发了外语界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校翻译教学的重点。本文以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探索区域高校翻译教学的改革。
  一、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开始重视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设。为适应大规模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国家高校相继成立了翻译院系、翻译培训中心及机构,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工作,如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自1957年始建以来,为联合国、欧共体、欧盟以及法国各行业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欧洲高校翻译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逐渐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转而以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
  我国的外语专业是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开始有翻译方向的硕士,直到2006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翻译专业相继在各高校的建立,引发了外语界对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穆雷(2006):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等一些关键问题一直在争议,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文件;仲伟合(2007):由于时间有限,所开课程有限,学生的翻译实践机会少,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翻译能力,也不具备从事翻译研究的能力;何其莘(2007)指出翻译教学没有把翻译技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能力来培养,没有为翻译人才建立起一种独特的培养规格。wwW.11665.cOm文秋芳(2008)认为:现有以输人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既不能满足学时迫切运用英语交际的需要又不利于盘活学习者多年积累的语言知识,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现有的教学方法推崇单项技能训练,一方面违背了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不符合职场的实际需要。
  探索改革和创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校翻译教学的重点。本文欲以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探索区域高校翻译教学的改革。
  二、输出驱动假设
  著名的语言习得理论“输入假设”认为:语言习得实现的条件是学习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输入;语言输人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语言能力的语言项目,即著名的“i+1”学说;语言输出并不是语言习得中的必要环节。对此swain(1995)提出“输出假设”,认为输出除了能提高语言使用的流利度外,还具有注意/触发、假设检验和元语言反思功能。学习者在语言输出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和修正对输入的理解,使输入转化为真正的吸人,但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我国的语言教学体系。
  (一)输出驱动假设
  文秋芳教授(20o8)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该假设包括三个子假设: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认为输出比输人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说、读接受性技能更具有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
  该假设与输出假设相比有所不同:针对的学习群体不同,输出驱动假设只针对中高水平的学习者,不适合初学者或低水平的学习者,而swain输出假设不区分学习群体;使用的学习环境不同,输出驱动假设只限于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对输出的界定不同,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不仅包括说和写,还包括口译和笔译,而swain的输出假设中,输出不包括译的技能。“输出驱动假设”就是针对目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的状况,提出要改革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以培养具有职业竞争能力及较高的表达能力的学生。
  (二)输出驱动假设的合理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翻译服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翻译培训、出版和技术市场不断拓展,翻译已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产业。目前翻译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人才奇缺为刚兴起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作为产出技能的翻译教学,在现今的社会职业需求的推动下,教学质量倍受外语界及社会的关注。文秋芳教授(2oo8)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hypothe.sis),对目前的翻译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翻译是语言的产出过程,翻译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就没有对语言假设的检验及反思,也就不能促成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整合、重构与内化,现有的陈述性知识难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不利于译者语言体系的形成与拓展。我国目前的翻译教学没有形成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输出驱动假设”的运用就是要求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将外语人才培养与翻译人才培养区分开来,将技能学习与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机遇。
  三、输出驱动假设在翻译教学的应用
  (一)翻译教学的定位
  目前我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有:上海外语口译岗位证书、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大考试,让学生了解我国翻译资格考试及执业资格考试,了解翻译职业现状及其前景优势,即以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让翻译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准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翻译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翻译课程体系的学习来构建自身的翻译能力,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的三级考试,达到翻译三级的水平标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各不相同,作为区域性高校,层次低、生源差,在翻译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确立一个合理、可行的目标,应酌情侧重培养某一个方向的翻译人才。可将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口、笔译的初、中级层次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能达到国家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级水平的翻译人才。
  (二)构建合理的翻译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翻译课程体系受到严重质疑。传统的“从基础到专业”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改变目前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注意保持学生知识体系的延续性与拓展性,保证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方向转变。
  文秋芳(2oo8):我国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多年来秉承重输入,轻输出的指导思想,但在英语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的今天,亟需在教学理念上把输出的作用凸显出来。对于中高水平的学习者,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弥补盲点的欲望,这就需要营造一种输出氛围,在输出过程学生会发现自己的语言缺失,从而产生弥补缺失的愿望。
  区域性大学。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生源差,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抓住本校的优势,培养能胜任基础翻译任务或某一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或继续深造的机会,培养方式趋向职业化。区域高校翻译教学应依据职业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的形式,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可将翻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

  1.语言基础课程模块: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英语阅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写作,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与国学基础。
  2.基础笔译课程模块,包括入门知识、语言对比、基本技巧、文体修辞、译文对比与赏析,使学生掌握笔译及基本功,学会分析文本,有能力判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
  3.相关课程模块:中国经典作品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级汉语写作、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哲学、中西思想史和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识水平。
  4.专题笔译课程模块,融入经贸科技、旅游文化、法律传媒等专题内容,使学生接触不同的题材内容和不同的文体类型,专题笔译课程要有所选择与侧重。
  5.运用工具课程模块:计算机运用、网络技术的运用等,学会利用各种翻译资源主动获取所需的学科知识及信息。
  (三)采用独特的翻译教学方法
  穆雷教授(1999)指出“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知识面狭窄,没有具备译者应有的独特知识结构,而译者独特语言结构需要广泛而全面的课程模块知识的输入,熟练掌握双语的语言形式、结构以及相关知识,并通过大量的翻译输出训练,将所输入的陈述性知识及时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输出的过程也就是话语的建构过程,语言学习一方面要学会利用语言材料建构话语,表达思想;另一方面又从话语中学习新的语言材料,通过大量的翻译课程模块的输入与翻译技能的产出,构建译者独特语言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规范的输出。目前翻译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翻译教师一味的输入,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有效的输出训练,实践动机丧失殆尽。
  动机不存,能力则不进。教师的“传道”、“受业”最终实现不了学生的“得到”与“受益”,翻译教学自然难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转换。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提倡翻译过程教学法,以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翻译结果转向翻译过程、思维过程、决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策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体会认识自己运用的知识、采取的方法技巧、发挥的创造力,即综合获得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中还应将互动主义、合作主义、人本主义等理念融入到翻译教学中来,提倡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探究式、互动式教学,突破翻译教学的语言学限制,不再局限于一词一句的分析、技巧策略的谈论,而是深入挖掘翻译教学的蕴涵与精髓、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翻译人才。
  (四)创设翻译应用与实践平台
  翻译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步入社会进行翻译实践,让他们根据自身的体验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以提高翻译实务意识和认识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翻译研究所、同声传译设备及网络资源设备等,建立翻译实训室,为翻译专业的学生提供翻译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与社会及翻译机构联系,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口译、笔译、培训及咨询服务,利用网络搭建翻译资源中心与翻译公共服务平台(翻译网站),为学生创设广泛的实践机会,以适应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我国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置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没有完备的翻译教学课程体系。各高校的办学层次、生源以及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尽相同,培养目标及方案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应该根据各校的特点确立培养目标。以“输出驱动假设”为视角,探索翻译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是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创新,对促进高校翻译教学、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对进一步探索区域高校的翻译专业本科或翻译方向的翻译教学、探寻以职业为导向的翻译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徐美娥 雷巧梅 [标签: 区域性 翻译 改革 创新 输出 视角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区域文化研究的时空概念及未来趋势
    从“红色”看中西方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与历史…
    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
    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一种内涵发展的战略
    从民间工艺美术谈陕西区域性设计
    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
    浅析浙江区域体育文化特征之研究
    试论陕北方言地名词语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
    浅谈图书馆与环渤海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
    简述商周青铜器上龙纹原型的区域性特征与文…
    论民族文化的发展特性与动力──兼及区域经…
    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