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试析陈序经的文化批判与 “全盘西化”历史渊源
论文关键词:全盘西化 陈序经 文化建设
  内容提要:“全盘西化”的提出,是中国文化经受西方文化挑战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文化建设策略,其目的是要振兴国家,希望国家更加强大。这种思潮承接了20世纪初期的振奋民族国家的精神,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留下的历史印记。
  “全盘西化”之争,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在一定发展阶段后的文化选择之争。这次争论可以说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化总结。尽管全盘西化在以后并未实现,但中国文化在20世纪的发展路途中,却越来越强烈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的渗透,也更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部分,西方文化以其强大的力量进行的“文化殖民”,对中国影响之巨大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经历了多种变化。1840年前后,中国人仍然以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央之国,中国文明世界第一,四方蛮夷只有礼拜朝贡的义务。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国以武力输入异域文化,西方文明与列强的炮火一起进人中国,中国人领略了这种裹挟了血与火的文才群绝。
    欲抵制西方文化,又无可奈何,是这一时期部分中国士大夫的心态。此时的中国人对中西方的文化判断大体是:西方重技艺,发展了奇技淫巧,其技艺、武器虽强,但终属末流,中国虽技不如人,但精神文明第一;礼仪之邦,不以武力取胜,西方的武力胜利,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勇武好斗,文明落后·这个判断,很能代表那种不肯舍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WWw.11665.COM这其中,有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也有仍然放不下中国文明天下第一的优越感;同时,一批士大夫也感觉到中国社会世风日下,不加以整肃也确会国将不国,所以也是换了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
    19世纪末日本的崛起让中国人感到了震惊,日本在短时期的高速发展,是靠学习西方而强大起来。日本学习西方文化不遗余力,当年日本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所学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人文学科,也包含了工科及自然科学,而中国自恃人文冠于全球,所学者主要是技术性学科,如坚船利炮,以为只学这些东西便能强国,以西方之用来附中国之体,便可以使中国强大起来。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便以此为学习的目的。尽管洋务运动有这方面的局限,但是洋务运动却也打开了面向西方的门隙,让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文化。这是洋务运动的真正意义。
    此时,也开始有人对西方文明发出了赞扬的声音·年过花甲的郭篙煮出使英国,看到了欧洲不仅科技发达,政治道德人文也有其文明的长处,比如西方的妇儒,便比中国更得到尊重。中国还在男尊女卑的道德中沾沾自喜,西方的平等意识己经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追求目标。西方的技术发展与它的政治文明密切相关。
    郭篙煮的言论刚开始也受到国内士大夫的指责反对,但渐渐地,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人们看到了西方政治人文的力量。以西方为参照,变革的呼声渐渐地强烈起来。“戊戌变法,,是这一要求变革的重要运动,接着立宪制的提出和实践,则完全是按照西方的政体及其观念进行的大规模的变革。尽管立宪最终失败,但它确实是中国从根本上学习西方的一次重要的演练,尽管中国没有走上立宪制度,·人们却因此大体了解了西方的政体特征,并在观念上有了改变。
    提出引进西方文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国文化的确不行了,或者必须要更改了,致于全盘西化,那更是对中国文化彻底失望的结果,需要用西方文化全盘取代自身的文化。中国文化走到这一步,被它的一部分国民声言抛弃,是它的悲哀,同时也应该是它的一次重生机会。
    要不要西化,此时的士大夫及文化人十分热衷于比较中西文化的优劣,这种比较成为一段时期的思想风潮。比较的结果,渐渐地是西方文化占了上风,西方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学习西方的热情渐渐地高涨起来,但要抛弃掉中国文化,大部分人仍然是舍不得的。中国传统文化毕竟还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处,对它的认同感,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中国人还要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生存,便也需要寻找这种文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张之洞提出的。中体西用,的确是一种有效的缓冲药方,文化的根本没有丢弃,便可以安慰失落的心理,也让传统的中国人看到一些希望。
    当时在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重要情绪和观点,就是对中国社会政治道德持批判的态度,尤其是对国民性、民族性的严厉批判和否定,对中国社会文化进行深入地揭露口早在19世纪下半叶,龚自珍、郑观应、王韬等人已经对中国社会的政治道德提出了批判,以后许多人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揭露批判,并力图挖掘中国文化的病根。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相当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多持批判态度,纷纷撰文指出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由中国文化塑造而成,衰落的中国便是这畸型文化和病态人格的结果。不但是西方人和日本人认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是劣等落后的,便是中国人也认为中国是落后的,中国人是麻木愚昧的,并把这罪魁定在中国文化的根源上。“五四”运动更是以打倒孔家店相号召,把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推向反面,列为打倒的主要目标。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如此的失去信心,也是相当罕见的。失去信心的结果自然是要变革,要革命,革去旧文化,还要把那些被认为优良的文化引进来,置换中国文化,只是一点点地变化还不行,还要全盘西化。这样彻底的文化革命的决心,在过去几十年是难以想像的。
    “全盘西化”论在20世纪30年代明确提出来,并成为一种引起争论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全盘西化的争论中,陈序经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西化提倡达到了一个高峰,自然掀起了一场大争论。
    陈序经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上,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清理和总结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关于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各种观点,并逐一给予评价和批判。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对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历程的总结梳理。其中尤其对文化折衷的七种观点进行分析和批评,对西方文化在中国全面存在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对中国必须引进西方文化,以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的意义作了说明。
    陈序经1903年9月1日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1913年十岁时即随父亲到新加坡侨居,并在当地接受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1919年回到中国,次年考入广州岭南大学,1922年考人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次年转入复旦大学,读社会科学,1925年于复旦大学毕业,同年到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1926年取得硕士学位,1928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选题为《现代主权论》。1928年秋到1929年他回到中国,在岭南大学短期工作,1929年夏携夫人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政治学和社会学;1930年至1931年到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学院学习,掌握英、德、法及拉丁语,1931年下半年回国,曾先后在岭南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开设过社会学、文化学等课程。
    陈序经的生活学习经历使他有机会大量地接触西方社会文化,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早在1925年到美国留学前,他与卢观伟、陈受颐就已经感受到全盘西化的必要。1930年代,他正式提出全盘西化,这是他多年思考研究的结果。1931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即在《社会学刊》(1931年4月)发表了《东西文化观》一文。他运用西方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较为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评判双方的优劣,提出了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主张。
   全盘西化的前提,必定是固有的文化一无是处,才全盘置换。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文化的置换过程。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理论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的一一否定上。他的《东西文化观》一文,便详尽地列举了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不足,以及由此对中国的殆害。中国的政治、思想、道德、哲学、教育、法律、文学艺术、商业、尤其是科学大不如人,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尤其是在近世,更是处于挨打的地步,这就不得不考虑文化的变换了。
    陈序经秉承了“五四”的批判精神,而且还走得更远一些。他说“陈氏(独秀)所反对的中国文化,是包括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和文学。质言之,差不多是包括中国文化的全部”。既然这样的文化已经不可依靠,全盘西化也就成为必然。他认为西方文化愈来愈强大,并垄断了世界,这就是其文化进步的证明。“及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国人始觉日本西洋之所以强,不只是靠着机器,因为中国在中日战争时,所用的器械,不劣于日本,然而偏偏却败于墓尔三岛的日本,于是兴教育的,改政制的声浪,遂因之而起。
    陈序经认为,研究东西文化的问题,是想寻出一种途径,以为中国文化的前途设想。近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保守固有文化时期;二是所谓折衷办法时期;三是趋于全盘西化时期。中国文化的出路是要全面地西化。
  胡适也是全盘西化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因为名气,他的加人讨论使得这个话题的争论热闹起来。胡适提出的一个理由很有代表性:就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这个理由在当时部分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对本土文化失去了信心,也失去认同感,总得寻找了另外的文化来替换。有人批评这种态度是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其实主要还是文化信心的不足。
    1920年代胡适在美国期间,感受到了美国的进步和发展,较之10年前他在美国留学时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尤其是物质文明发展速度惊人。他的一位美国朋友用私人汽车搭乘他四处游历,使他感受到了“摩托化”,的文明,这种文明已经普及到民众家庭。这就是西方社会的优势,是从物质到制度和精神的优越。而中国却还在畜力车和极不人道的人力车的道路上爬行,为此胡适在提倡西化方面不遗余力,在许多场合都提到西化的问题。
    陈序经所讨论的中国文化的西化范围相当广泛,也就是在一切领域西化,让中国得以新生。这些领域主要包括:
    教育西化。他提出全部的中国文化要彻底的现代化,尤其是全部的教育要现代化,惟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叫做活的教育,才能叫做生的教育,才能叫做新的教育。中国教育不及西洋是很明显的。人家有了百份之九十几是受过教育的,我们正是相反,有了百分之八十几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学之缺乏,中等学校之幼稚,固是彰明可指,小学之不普及,也是处处可见。
  当年第一个留美的中国学生容阂曾呼吁发展现代教育,并在1872年促成了第一批留美学生,数目30人,此后又去了两批,这个事业因留学监督目光的短浅而被中断了。陈序经对此叹息不己。日本后来的强盛主要便是学习了西方的教育。而中国没有从根本上学习,便导致了一步步的落后。陈序经呼吁,唯有现代化的教育,才能叫做生的教育,新的教育。“我们的见解是:全部的中国文化是要彻底的现代化的,而尤其是全部的教育,是要现代化,而且要彻底的现代化。
    道德西化。道德一直是传统中国人引为自豪的领域,轻易不能改变。“然而号称德治的国家的道德的状况也比不上人家。在中国,这是吃人的道德。明明是冤枉而死,还要说道,臣罪当诛,臣族该灭。男人能有三妻四妾,女人的信条,却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小生男像韩非所说则相贺,生女则杀死,这是野蛮的道德。弱者素来无反抗强者的勇气,便说是酷爱和平的美德,现在且得国际的称誉。满纸抵抗敌人,收复失地的口号和宣传,事实上还是预备逃走,这是我们的为国赴难的美德。公共道德,固不如人,个人私德,家庭美德,也不如人。要是中国以为最可自夸,最自负的是他们的道德,那么实在是自己欺骗自己罢了。这样的道德支持不了中国的精神,自然是要置换的。“五四”,运动前后,一批知识精英重点批判了中国道德,列举了中国道德的各种弊端,一些观点也为青年所接受。陈序经的道德批判是一次总结,是他的全盘西化论的基础。
    制度西化。制度西化在清末民初已经反复地提出来讨论并实践,如立宪制,共和制,都在纷乱地时势中成为热门的话题,其结果有流产有变形,甚至出现王朝复辟,不得要领。以陈序经的看法就是苛捐、杂税、剥皮,刮脂,乱杀,乱缚,因利乘便,假公济私,放眼看去,盗贼满野,民生涂炭,军阀残酷,官僚贪污,到处是军阀混战,争城夺地,几乎都是为了私事。这是中国政治混乱的结果。制度西化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此不应该犹豫。
    法律西化。陈序经认为,以固有的法律来看,更是比不上西洋。中国人素来主张以人不以法,以德不以刑。中国所说的法是按君主的意志而立的法。君主既能立法,当然也能毁法,所以这样的法律并不可靠。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是中国强大的途径,在中国施行法治,就要以西方法律为依据。

    日常生活西化。陈序经的中西文化比较,巨细无不列举。生活方面,饮食上,中国人以食自夸于天下,但营养不足,也未必合于卫生;中国人自夸为衣裳之治的国家,以为蛮夷戎狄是没有冠裳衣服的种族,但事实上机织的洋布精美耐久;中国人的住也简陋。除了皇帝贵族的宫殿,平常人家的住宅,布置设备与清洁皆不及人;生活娱乐方面,中国没有公园,只有帝王贵族自己的园林。中国人最流行的娱乐是搓麻雀,日打夜打,而这恰恰是民族萎靡的明证;在交通设备方面,中国的落后大为明显。西方到处有了火车、汽车、电车;中国只有骡车、牛车、马车,和最没有人道的人力车。西方的轮船飞机已经发达,中国还十分落后。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实际的落后,还包括了由此养成的观念的落后。一条铁路数十年也建不起来,不独是资金技术的不够,而是观念扭转不过来·所以这种日常的生活的西化,除了行为方式上的西化,还要把这观念改变过来。

    全盘西化的提出,受到了各种不同的批评,其关键点便出在这“全盘”之上。全盘就是全部,从本到标,全部换掉,中国的文化是一点也不要存留的。这个绝对概念自然遭到反对。其实反对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不要全盘;一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全盘。在几经辩驳之后,原来也称全盘的胡适谨慎地改了口,以为全盘二字不严谨。所以胡适在1935年6月23日的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一文,认为“全盘西化”这个词有一点语病,他以前使用的“全盘”的意思不能拘泥于作百分之百的数量的解释,而不过是“充分”,的意思。“充分”,在数量上是尽量的意思,在精神上是“用全力”,的意思。为了避免“全盘”的字样引起的琐碎的争论,用“充分”,还容易得到同情的赞助。而且由于中国人的经济状况和历史习惯(文化惰性)的限制,数量上严格全盘西化是不容易成立的。
    对“全盘西化’,论的维护和提倡,陈序经始终显得十分坚决,不肯将这“全盘’,松动一下,而且从各方面论证中国要发展,就是要全盘西化。这个概念及观点自然是要引起别人的反驳。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广东的王新命、何炳松等十教授与陈序经的争论。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等十教授写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又名《一十宣言》或《十教授宣言》,发表于《文化建设》月刊第一卷第四期上。同年5月14日又在《大公报》上发表《我们的总答复》,对“全盘西化”,提出了批评。其主要观点是:文化建设要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的需要,对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英,对西方文化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建设中国的本位文化。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吸收欧美的文化是必要而且应该,但须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也就是存其所当存,吸收其所当吸收。这种观点从理论上有其道理,但因为当时(1934年)广东当局正在发起“尊孔读经”,的教育运动,这种观点被认为是秉承了当局的旨意发难。
    陈序经也发表系列文章,对这类观点作了一一批驳。这次论战是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一次不同态度的争论,在20世纪的文化论争中是有其特定意义的。
    在陈序经的系列文章中,他把对待中国文化前途的观点分为三个派别:一是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一是主张复返中国固有文化的;一是主张折衷办法的。
  陈序经着重批驳的是折衷派的观点。他认为折衷派对全盘西化是相当有阻碍的。它看上去似乎也承认西方文化的存在,但总要在地位上与中国文化排出个第一第二来,这反而有碍于西方文化的传播了。陈序经认为,这一派虽然是调和复古和西化两派,它本身却有不少的派别。
    陈序经首先批驳的就是最为人知,也最易淆乱视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这种观点在此30年前最为流行,所主张的人物众多,而其中说得最有力量的是张之洞。张之洞是当时第一等名流疆吏,言论足以左右人心,又得“圣旨”,之奖励,影响巨大。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认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乃治心之学,西学乃应试之学(会通外篇第十三)。对于新旧中西内外之学,不可偏废。中学当为本,西学为末。在求学循序上,应以中学为先,西学为后。但张之洞也认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不得不讲西学”。不讲西学,则中国弱;中国弱,则必至于亡;中国亡则中学也必随之而亡。为中国强盛计,不得不讲西学,为保存中学计,也不得不讲西学。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二件缺一不成的东西。
    这种观点言论,大体是在西学以其强大的势力进入中国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放不下中国的传统而提出的权宜之策,而且两方面都照顾到了,也能够宽慰在这种文化矛盾中的人。既照顾到了中学的面子,又承认了西学的强大,但有一点尴尬,就是中学的生存,竟然得靠西学来保卫了。
    陈序经奋然批驳这个观点,陈序经认为这些人首先还不了解西学是什么。他们以为是西政和西艺组成,也如张之洞说的西政是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商工之类;西艺是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之类。以为这些都只是些技艺实用的东西,他们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哲学、人生观、社会观这些促成西洋文化的原动力。他们不但不注意,简直不知其存在。对于西学本身没有充分了解,而高谈东西学的优劣,以及东西学的异同,以为调和中西文化,这是舍本求末。

    有些人以为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把中学当做桌子,西学当作椅子。以桌为体,以椅为用,这样说法,简直没有什么意义。什么是体,什么是用,这个“体’,既然已经腐朽,为何还要西方文明附着其上?
    中西文化既是二件不同的东西,今欲采纳西方文化之用,而不要其体,正象是舍本而求末,断其源而取其流。这种意见的错误,是很明显很易见的。
    张之洞也觉得西学乃救时应世之学。西学是新时境的需要。旧学之所以不能救时应世,因为它与新时代不能相容。从根本上新旧学是不能相容的。陈序经认为学问有新旧之分,没有东西、中外之分。人们把中学归为旧学,西学归为新学,也不能成为道理。
    中西学各有其体,各有其用。西学有西学的体和用;中学有中学的体和用。中学的用完全建立在中学的体上;西学的用也建立在西学的体上。用不伺完全是因为体不同。“今欲存中学之体,而取西学之用;去中学之用,而舍西学之体,其愚昧之甚”“要是中学只有了体,而没有用,那么中学已成了废物。至多只能把它来作古董来玩玩,至多只能当作为学而研究的学吧。陈序经关于体用关系的分析还是相当严密的,也确实从逻辑上瓦解了这种论点的荒谬之处。中学的体的面子是重要的,但没有了用,要这面子又有何用?
    另有一种折衷的观点,将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然后提出欧洲的文化是物质的文化,东方的文化是精神文化。中国所缺的是物质文化,应当向西洋学习。但精神文化方面,中国却比西洋为胜,所以对于中国的精神文明,是要特别去保存和发扬。
    欧洲大战以后,中国人以为战争惨况,完全是由西洋人太注重物质文化引起,甚至以为这是西方物质文明破产。西方人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中国人来超拔他。梁启超在其《欧游心影录》中便发出这样的议论。所以不但中国人要留存他的固有的精神文化,还要把这种固有文化去供给欧洲人,让欧洲人获得解救。
    陈序经以为这样划分是错误的。因为每个文化圈都含有这两个方面,精神和物质之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其实它们象身体和灵魂一样。某种文化的物质方面不外是精神方面的表现。一切物质文化的进步,是要赖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步。欧洲的物质文化是由欧洲的精神文化而来。能否把西洋的物质文化配上中国的精神文化呢?不能。中国的精神文化是简单的物质生活文化。例如老子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便是由简单生活推衍而出,是物质简单生活的精神文化,与西洋文化难熔于一炉。
    还有一种复古主义思潮也曾经闹得轰轰烈烈,如立孔教为国教,读经运动,便是在中国文化中寻找立国的精神支柱。一般而言,复古是假,复古的目的便是为了当下的现实。打起复古的旗号,便有历史的支持,可以获得文化的合理性。
    陈序经认为:“劝人去复返皇古,就是劝人不要反古。同时自己既自命自己为独一无二的闻知皇古的人,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反对我们自己所说的古道。这样推衍而来,结果是否认一切与己不同的言论和动作,所以排除异己的成见最深,而容纳他人的意见,成为论理上所不许。其原因是因为把过去的法则来做目标,总是绝对的,因为这种法则是决没有可变为较好的法则。是要它变,只要变坏。愈变坏,则愈要复古。回头是岸,就是他们的劝告”。
    此外,陈序经还批驳了折衷派的静的文化与动的文化;物的文化与人的文化的观点。他认为这样划分都无益于中国的发展。这些观点都是人为地划分出文化的不同方面,试图分出优劣,而不想到每种文化都是一个整体。
    “全盘西化’,的提出,是中国文化经受西方文化挑战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文化建设的策略,其目的是要振兴国家,希望国家更加强大。这种思潮,承接了20世纪初期的振奋民族国家的精神,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不管“全盘西化’,能不能实现,即使是一种理想,它对中国文化的建设还是产生了冲击。它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及中西文化关系的一次相当全面的评价和总结。此后,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例如抗日战争,这样的讨论在中国被迫中断了,历史的其他话题也取代了这样一个具有文化建设普遍性的问题,但是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并没有消失,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问题又凸现在中国人的面前。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苏桂宁 [标签: 历史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试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对中国当代教育…
    试析班组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试析模因论视阙下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试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看跨文化广告的传播策略
    试析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探讨
    试析传统文化与高职文化的六维建构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意识
    试析近代中西法文化冲突与沈家本法理思想研…
    试析兴奋剂社会文化学研究
    试析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试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价值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