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历史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当代中国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战略论文
浅论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成因 科学体制 科学道德
  论文摘要:本文试从社会环境、科学界和科研人员三方面剖析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认为社会大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科学体制的不健全和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共同导致了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
    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是最普遍、最严重的一种学术不端行为,以前人们一直以为抄袭剿窃等问题只出现在那些学术水平低的高校和年轻学者的身上。但从业已曝光的北大王铭铭事件、上海吴黎明丑闻以及贝尔实验室舍恩事件等来看,一些名牌高校、科研机构同样存在学术论文不端行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众多学者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2月,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提出我国当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不端行为的七种表现形式川,其中前五种属于学术论文不端行为,可见其严重性。本文试从社会环境、科学界和科研人员三方面剖析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
  1扫描学术论文不端行为
  1. 1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不端行为
    (1)抄袭剿窃行为。抄袭剿窃行为是最常见的论文不端行为,通常指公开抄袭剿窃他人的实验数据或图表分析,将他人的论文改头换面据为己有,等等。有人把论文抄袭剿窃的方法归结为“全篇搬用法”、“偷观点偷思想—隐性剿窃法”、“化名剿窃法”、“拼装法”、“明编实抄法”等几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引用、参考了他人作品,却不加以注释、说明。WWw.11665.com
    (2)弄虚作假行为。弄虚作假行为主要包括伪造、纂改实验数据和引文中的作假行为。伪造、纂改实验数据即按期望值对实验数据任意取舍或伪造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数据,以方便论文写作。引文中的作假行为指引用他人观点却不加注明,或为了显示自己对大量学术前沿文献的掌握,在论文中开列大量并未参考甚至没有阅读过的文献。
    (3)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现象。在知识不断升值的今天,一些行政官员也想用知识增加自己升迁的筹码,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力、金钱,通过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手段猎取学历、学位,其论文多是他人代笔,一些在读研究生为了赚取些许生活补贴或其他好处,甘愿当“枪手”。有些资深导师或科研机构负责人同时是五六个甚至更多课题的负责人,由于工作量太大,无暇从事具体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往往让自己手下的研究生或研究人员从事调研、做实验、处理数据及撰写论文等具体工作,付给他们一定报酬,有学者形象地称此为“科技界的包工头现象”。
    (4)粗制滥造的编著。现在国内掀起一股出书热,出书热的背后是编多于著,编书本无可厚非,但应编出新意,然而往往一本书中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文字是编者的外,其余全是别人的。一本书,你编我编,编来编去,还是老一套的观点,这种内容重复的编著于社会、于读者都毫无学术价值,只能徒增编者评职称的祛码。从前有些孜孜以求的学者一年也就发表一两篇论文,一辈子只出两三本专著。而现在有些急功近利的青年学者,在学界混了几年就敢称“著作等身”,有专著三四十本,论文百余篇。
  1. 2论文发表中的不端行为
    (1)一稿多发。论文发表中的不端行为主要包括发表尚不成熟或未经实验检验的研究成果、一稿多发、一文分发等。一稿多发指把已发表的论文原封不动或改头换面投向不同期刊的情况,其结果往往导致一稿两发或多发,不仅浪费了学术出版资源,引起版权纠纷,而且欺骗了广大读者,造成极坏影响。有的还把一本专著折合成若干部分,以论文的形式再发表,等等。
    (2)署名中的不端行为。署名中的不端行为主要包括署名搭车、署名中的不合理排序两种。署名搭车表现为一些年轻学者将署名权无偿赠与各类名流,以增加论文的“能见度”,借助名人声望达到顺利发表论文的目的。现在很多期刊由于资金短缺靠出卖版面为生,发表一篇论文得付较高的的版面费,致使一些没有经济基础的年轻学者特别是研究生发表不起论文,只得拉赞助,赞助者往往成为挂名作者。1991年10月,邹承鲁等14位学部委员曾在联合发表的《再论科学道德问题》一文中指出:“只有对全篇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到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责献的,才能当之无愧地在论文上署名作为作者之一。以上两条是缺一不可的,只具备后者,可以由作者在文末致谢,但通常不宜作为作者之一,因为他无法对论文负责。”对千多个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就牵涉到署名排序问题,署名排序本应体现作者在论文中的贡献大小,但由于许多单位在评职称、量化评定科研能力时,只承认第一作者,致使许多作者使尽手腕当第一作者。
  2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分析
  2. 1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影响
    大科学时代,随着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日趋密切。“科学的重大的和持续不断的发展只能发生在一定类型的社会里,该社会为这种发展提供出文化和物质两方面的条件”,社会是科学成长的母体.科学总是受一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的影响。受社会上浮躁、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熏陶,现在的学者不再甘心于“十年磨一剑”,而是本着低投人高产出的心态“一年磨十剑”,大量粗制滥造,内容拙劣的学术论文应运而生。此外,社会上假冒伪劣、钱权交易、拉关系等腐败之风也侵蚀着学术界,诱发“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等现象。现代科学已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科学与政治的结合使科学建制官僚科层化,破坏科学体系特有的运行机制,使科研人员成为权力的附属品。由于受社会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机构行政味十足,专心搞学术的越来越少,“学而优则仕”成为众多学者的奋斗目标。上述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无疑构成了滋生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温床。
  2. 2科学体制的不健全
    (1)科学评估体系量化的弊端。我国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均采取量化评估办法,明确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方允许毕业,教师每年有发表论文的科研任务。甚至有的中小学、文艺、卫生部门等都要求员工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上岗、评优或晋升职称,发表论文的多少,还直接关系到科研人员的年度奖金、学术职称以及学科的硕博士点的资格申请、排名等。在这些硬性指标高压下,一些研究生短期内出不了量多质高的论文,又迫于毕业压力,只得弄虚作假、花钱找关系发论文,有的教师迫于评职称需要,只得找人当“枪手”,当有名无实的挂名作者。有关部门为适应这一庞大群体的要求,纷纷编辑、发行各式各样的内部刊物,其水平可想而知,这种貌似繁荣的全民学术运动背后则是一种全民学术恐慌。
    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统计,近年来我国sci论文总数不断攀升,从1991年的7705篇增加到2002年的39013篇,世界排名从第15名跃居第6位,而在1993年至2003年十年中,国际引文索引中被引用最多的前100篇论文中,只有2篇是我国的,且名次比较靠后。论文不在数量多少,关键在于质量高低,片面强调论文数量,只能形成学术的虚假繁荣。国内许多学者已指出量化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刘明的《现行学术评价定量化取向的九大弊端》比较详细透彻地剖析了量化指标的诸多弊端。国外有些学者也对量化评估办法进行了批评。
    (2)荣誉奖励含金量高。科学奖励制度是科学运行的动力机制,科学奖励应该根据科学家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来分配承认,体现科学家扮演其科学角色的好坏与相应报酬间的关系,其他先赋变量不得参与承认分配。而科学奖励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往往受奖励承认中的马太效应、评审专家个人偏见、奖励名额等的限制。我国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荣誉奖励形式决定了职称和科研经费、工资提升、住房分配、医疗保险等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量化评估办法决定了所发论文的数量是评定职称的依据,因此教师和科研人员衣食住行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依赖于发表论文的多少。一些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抵挡不住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又因自身的科研能力有限,为了得到种种优厚待遇,只得走捷径。即便教师本人不在乎职称,他们还得饱受同行的折磨,看到身边有些科研能力明显不如自己的人一个个评上教授,又怎能无动于衷,原本让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合理承认的职称却成为众多教师的心病。

   (3)科学界的“马太效应”。科学成果得到承认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朱克曼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显示,有许多科学家做出了不低于诺贝尔获得者水平的成就,却因奖额少,没有获奖,屈居于“第四十一席位”。默顿由此研究了科学奖励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同行评议和承认,发现科学界总是趋向于把荣誉给予那些已出名的人,那些有声望的科学家,因为荣誉背景的原因更容易获得承认,而那些不出名的却得到少子其成果的荣誉,他把这种不合理现象称作“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存在又强化了科学分层,加剧了科学界的不平等。受马太效应和权威结构的消极影响,名流集团往往得到多于其贡献的荣誉,科学权威的先赋地位会对科学评价过程产生影响,由权威做出的鉴定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评议人可能出于尊敬或担心冒犯科学权威,有意偏向其成果,这就使得这些科学名流免于严格审查,而年轻科研人员的新成果却无法得到应有的承认。
    (4)竞争的激烈。科学竞争能给科研人员施加压力、催其奋进,是科学持续发展的动力,缺乏竞争往往会窒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过于激烈的竞争也会引发内部的相互攻击、低毁等。据统计,牛顿时代全世界科学家的总数不到80人,到1750年,也没有超过200人,直到1850年世界上称得上是科学家的也只有721人。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科研队伍越来越庞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指出科学家人数要比整个人口增长更快,总人口翻一番,科学家翻三番。较之从前,有更多的人卷人了科学事业,科学变成了一种维持生计的方式,成为众多人谋生的手段。在某种程度上,科研人员得不到资助就意味着其无法维持生计,因此他们不可能再单纯为科学而科学,还不得不考虑生活收人的来源。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满足庞大的科研队伍需求,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竞争的残酷性,一些科研水平低的人员为了维持生计或为了评上职称,只得走捷径,可见竞争的加剧也是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成因之一。

    (5)论文审查机制的不健全。论文审查制指学术刊物把来稿寄给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审稿人应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做出客观评价,这样论文审查制才能有效筛除学术论文次品,起到过滤器的作用。但现实中,个人偏爱、审查结果因人而异的随机性,以及名流免于审查等现象都影响到论文审查的公正性。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新兴出许多交叉学科,每个科学新生长点上不可能都有一个权威,由于缺少同行专家,评定一项新型的研究成果非常困难,评价标准本身很难客观化,评审结果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就决定了同行评审不可能绝对公正。《科学》杂志编辑彼德.a.劳伦斯教授指出审稿中存在“党同伐异”的情况,“一篇论文能否发表取决于作者、编辑和审稿人间的相互作用”。由于没有完善的编辑责任制,论文审查者和责任编辑一般不承担因发表抄袭剿窃之作的事后追究责任,致使论文审查制的把关功能失灵。此外,刊物的激增也给论文审查制带来一定困难。自近代科学期刊和文摘杂志出版以来,各个学科的期刊数目飞速增长,我国科技期刊数由解放初的80余种跃升到现在的4500多种,占全国所有期刊的50%以上。现在几乎每所大学、研究机构、专业学会都有一种或几种刊物,刊物的激增一方面表明了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论文不端行为的温床,编辑不可能对所有刊物上发表过的论文一清二楚,这就为一稿多发、抄袭剿窃等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6)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论文审查制、奖励机制的漏洞致使论文不端行为的成本很低、被抓获的可能性非常小,布劳德与韦德指出,“每有一个大作弊者被揭露出来,就会有一百多个类似的大作弊者逍遥法外。而每发生一起大作弊,就会有一千来起小作弊得逞。……每一起被揭露出来的大作弊,代表了大约十万起隐藏在沼泽般的科学文献废纸中的大大小小的作弊。他们以此说明作弊被发现的机率非常小,一个科研人员只要稍加小心地搞些小作弊,他就几乎不会被发现,并且还能得到诸多好处,如论文更容易得到发表,更有利于弄到研究经费、得到晋升、奖励等。学术不端行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控制,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论文不端行为。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是一种违反科学规范的行为,一经揭露、核实就必须立即采取制裁措施,以做效尤。由于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刊物没有对论文不端行为做出及时恰当的处理,在风险远远小于所得利益的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会更加肆无忌惮,有的科研人员可能产生从众心理,效仿那些靠捷径成功的人。
  2. 3科研人员自身的原因。
    诚然,科研人员对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科研个体的学术道德修养水平也不完全是自身的修养认识问题,还和其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没有人生来就是越轨者,社会化能为人们履行其社会角色提供所必需的态度、价值、技能和知识,社会化过程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越轨者。社会学家朱克曼认为科学家的社会化比通常理解的教育或训练范围更广泛,它包括规范与标准、价值与态度以及与具体的身份和地位有关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模式。在科研人员科学生涯的早期阶段,应该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道德素质,使科学规范内化为科学良心,这对科研人员以后从事科学工作非常重要。如果科学规范教育缺失,势必导致科研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不完善,使其发挥不了应有的控制功能。但现实中无论是社会化过程的实施者还是接受者,都往往只侧重技术规范的传授或接受,忽视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科研人员缺乏学术规范意识,在面临角色利益冲突时,守不住学术道德底线。如果在科研人员接受早期教育时,就让他们明白科学规范是什么,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对学术不端行为三思而后行。
    默顿指出,“科学研究,即使并不总是,但却很典型地是处在专家同伴的严格监督之下的……”。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企图作假的事比公开报道的要多得多,这些事也许是小得不值得报道,或者是证明起来太难,或者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揭发这种事太危险。揭发人一般都要遭到被揭发人的诽谤。因此,人们通常的态度是‘干吗要自找麻烦?把那个人悄悄打发走就算了’。随着竞争的激烈、合作的增强、分工的细致化,众多科研人员在一项大课题中分工协作,从事同一课题的科研人员必须对同事的工作保持一种信任,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每个人也不愿意无端怀疑自己的同事。有的科研人员出于怕麻烦或担心遭到报复等原因,很少怀疑同行特别是科学权威的工作,科学成员的潜在督察的功能失职为一些论文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4控制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学术论文不端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遏制学术论文不端行为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术界的不懈努力。首先,在体制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评定办法,给科研人员创建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其次,减少荣誉奖励的含金量,荣誉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再次,规范学术出版制度,建立编辑责任追究制和作者责任追究制,这样发现问题责任追究到人,编辑和作者自然会加强自律,减少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率;稿件评审中要实行双盲制,避免只认人不认稿的情况发生。再次,加强科研人员的科学道德规范教育,完善其社会化过程,科学道德规范、科技伦理等要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必修课。最后、健全监督约束机制,营造健康的学术批评氛围,各高校、科研机构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行自律和他律并举,以有效遏制学术论文不端行为。
  • 上一篇文化论文:
  • 下一篇文化论文:
  •  作者:卢艳君 [标签: 不端 ]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发表评论请遵守中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浅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
    浅论叙事疗法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浅论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战略
    浅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浅论新世纪女性诗歌
    浅论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式…
    浅论中国古代图腾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延伸
    浅论新形势下县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
    浅试论学员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培养
    经学的发展阶段与秦汉学术转型
    浅论中国、美国、俄罗斯传统饮食文化的不同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加强国际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Copyright 2006-2013 © 毕业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免费论文网]  版权所有